卷之六 菜部

關燈
:主下水,排膿,寒熱熱中消渴。

    止洩,利小便,吐逆卒,下脹滿。

    又治水腫,通健脾胃。

    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食則虛人,令人黑瘦枯燥。

    赤小豆花,治宿酒渴病,即腐婢也。

    花有腐氣,故以名之。

    與葛花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

    氣味平辛。

    大豆黃卷,是以生豆為,待其芽出,便曝幹用。

    方書名黃卷皮,産婦藥中用之。

    性平。

     卷之六 米谷部 黑大豆 氣平,味甘。

     《本草》雲:塗癰腫。

    煮汁飲,殺鬼毒,止痛。

    解烏頭毒,除胃中熱痹。

    傷中淋露,逐水脹,下瘀血。

    久服,令人身重。

    炒令黑,煙未斷,熱投酒中,治風痹癰瘓,口噤,産後諸風。

    食罷,生服半掬,去心胸煩熱。

    明目鎮心,不忘。

    惡五參、龍膽。

    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蛎良。

     卷之六 米谷部 大麥 氣溫,味甘、鹹。

    無毒。

     《象》雲:補脾胃虛,寬腸胃。

    先杵細,炒黃,取面用。

     《本草》雲:能消化宿食,破症結冷氣,去心腹脹滿。

    開胃,止霍亂,除煩去痰。

    治産後秘結,鼓脹不通。

    大麥并神曲二藥,氣虛人宜服,以代戊己,腐熟水谷。

    與豆蔻、縮砂、木瓜、芍藥、五味子、烏梅為之使。

     卷之六 米谷部 小麥 氣微寒,味甘。

    無毒。

     《本草》雲:除熱,止燥渴、咽幹,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

    青蒿散有小麥百粒,治大人、小兒骨蒸肌熱,婦人勞熱。

     卷之六 米谷部 神曲 氣暖,味甘。

     入足陽明經。

     《象》雲: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須于脾胃藥中少加之。

    微炒黃用。

     《珍》雲:益胃氣。

     《本草》雲:療髒腑中風氣,調中下氣,開胃消宿食。

    主霍亂,心膈氣痰逆。

    除煩,破症結及補虛,去冷氣,除腸胃中塞,不下食。

    令人好顔色。

    落胎,下鬼胎。

    又能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胸中滿,胎動不安。

    或腰痛搶心,下血不止。

    火炒以助天五之氣,入足陽明。

     卷之六 米谷部 酒 氣大熱,味苦、甘、辛。

    有毒。

     《本草》雲: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瓦斯。

    能行諸經不止,與附子相同。

    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緩也。

    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

    若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

    大海或凝,惟酒不冰。

    三人晨行,遇大寒,一人食粥者病;一人腹空者死;一人飲酒者,安。

    則知其大熱也。

     卷之六 米谷部 苦酒 一名醋,一名醯 氣溫,味酸。

    無毒。

     《液》雲:斂咽瘡,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

    餘初錄《本草》苦酒條。

    《本經》一名醯,又一名苦酒,如為一物也。

    及讀《金匮》,治黃膽,有麻黃醇酒湯:右以美清酒五升,煮二升,苦酒也。

    前治黃汗,有黃芍藥桂枝苦酒湯。

     卷之六 米谷部 饴 即膠饴 氣溫,味甘。

    無毒。

     入足太陰經藥。

     《液》雲:補虛乏,止渴,去血。

    以其色紫凝如深琥珀色,謂之膠饴。

    色白而枯者,非膠饴,即饧糖也,不入藥用。

    中滿不宜用,嘔家切忌。

    為足太陰經藥。

    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卷之六 米谷部 香豉 氣寒,味苦,陰也。

    無毒。

     《象》雲: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

    生用。

     《珍》雲:去心中懊。

     《本草》雲:主傷寒頭痛,寒熱。

    傷寒初覺頭痛内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減蔥豉湯:蔥白一虎口,豉一升,綿裹。

    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頓服取汗。

    若不汗,加葛根三兩,水五升,煮二升,分二服。

    又不汗,加麻黃三兩,去節。

     卷之六 玉石部 石膏 氣寒,味甘、辛,微寒。

    大寒。

    無毒。

     入手太陰經、少陽經,足陽明經。

     《象》雲:治足陽明經中熱,發熱,惡熱,燥熱,日晡潮熱,自汗,小便濁赤,大渴引飲,肌肉壯熱,苦頭痛之藥,白虎湯是也。

    善治本經頭痛,若無此有餘證,勿用。

     《心》雲:細理白澤者良,甘寒。

    胃經大寒藥,潤肺除熱,發散陰邪,緩脾益氣。

     《珍》雲:辛甘,陰中之陽。

    止陽明經頭痛。

    胃弱不可服。

    下牙痛,須用香白芷為引。

     《本草》雲: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幹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産乳金瘡。

    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氣。

    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

    亦可作浴湯。

     太上雲:石膏發汗。

    辛寒,入手太陰也。

     《東垣》雲:微寒,足陽明也。

    又治三焦皮膚大熱,手少陽也。

    仲景治傷寒陽明證,身熱,目痛鼻幹,不得卧。

    身已前,胃之經也;胸,胃肺之室。

    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為白虎湯也。

    雞子為之使。

    惡莽草、馬目毒公。

     《藥性論》雲:石膏,使。

    惡巴豆。

    《唐本》注:療風去熱,解肌。

     卷之六 玉石部 滑石 氣寒,味甘。

    大寒。

    無毒。

     入足太陽經。

     《象》雲:治前陰不利,性沉重,能洩上氣令下行。

    故曰滑則利竅。

    不可與淡滲同用。

     白者佳。

    杵細、水飛用。

     《本草》雲:主身熱洩,女子乳難,癃閉。

    利小便,蕩腸胃積聚寒熱,益精氣。

    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

    入足太陽。

    滑能利竅,以通水道,為至燥之劑。

    豬苓湯,用滑石與阿膠同為滑利,以利水道。

    蔥、豉、生姜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

    淡味滲洩為陽,解表、利小便也。

    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衍義》雲:暴吐逆,不下食,以生細末二錢匕,溫水調服,後以熱面壓之。

     卷之六 玉石部 樸硝 氣寒,味苦辛。

     《象》雲: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痼留癖,胃中食飲熱結。

    去血閉,停痰痞滿。

     消毒。

    揉細,生用。

     卷之六 玉石部 盆硝 即芒硝 氣寒,味鹹。

     《心》雲:去實熱。

    《經》雲:熱淫于内,治以鹹寒,此之謂也。

     《珍》雲:純陰,熱淫于内,治以鹹寒。

     《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