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木部

關燈
桂 桂心、肉桂、桂枝附 氣溫,味甘、辛。

    有小毒。

     入手少陰經。

    桂枝,入足太陽《本草》雲: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能堕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久服,神仙不老。

    生桂陽,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陰幹。

    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闆桂、桂心、官桂之類。

    用者罕有分别。

    《衍義》所言,不知何緣而得官之名。

    予考《本草》有出觀、賓、宜、韶、欽諸州者,佳。

    世人以筆畫多而懶書之,故隻作官也。

    如寫黃檗作黃柏,作姜同意。

    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陽。

    從嶺至海盡有桂樹,惟柳州、象州最多。

    《本草》所說菌桂、牡桂、闆桂,濃薄不同。

    大抵細薄者為枝、為嫩,濃脂者為肉、為老,處其身者為中也。

    不必黃色為桂心,但不用皮與裡,止用其身中者為桂心。

    不經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

    易老用此,以治虛人,使不生熱也。

    《衍義》謂桂大熱。

    《素問》謂辛甘發散為陽,故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

    又雲:療寒以熱。

    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

    獨有一字桂,《本經》謂甘辛大熱,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

     然《本經》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濃處亦不中用。

    諸家之說,但各執一己見,終無證據。

    今又謂之官桂,不知何緣而立名,慮後世以為别物,故于此書之。

    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别說交廣商人所販者,及醫家見用,惟陳藏器之說最是。

    然筒桂濃實,氣味濃重者,宜入治髒及下焦藥。

    輕薄者,宜入治眼目發散藥。

    《本經》以菌桂養精神,以牡桂利關節。

    仲景傷寒發汗用桂枝。

    桂枝者,桂條也,非身幹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

    一種柳桂,乃小嫩枝條也,尤宜入上焦藥。

    仲景湯液用桂枝發表,用肉桂補腎,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

    一有差易,為效彌遠。

    歲月既久,習以成弊,宜後世之不及古也。

    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諸桂數等,皆大小老壯之不同。

    觀,作官也。

    《本草》所言有小毒,或雲久服神仙不老。

    雖雲小毒,亦從類化。

    與黃芩、黃連為使,參、麥門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則可久服。

    可知此藥能護榮氣而實衛氣,則在足太陽經也。

    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也。

    若指榮字立說,止是血藥,故經言通血脈也。

    若與巴豆、砂、幹漆、穿山甲、水蛭、虻蟲如此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其類化可知矣。

     湯液發汗用桂枝,補腎用肉桂,小柴胡隻雲加桂何也。

    《藥象》謂肉桂大辛,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虛自汗。

    春夏二時為禁藥。

     《珍》雲: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心》雲: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散于表;内寒,則肉桂;補陽,則柳桂。

    桂,辛熱散經寒,引導陽氣。

    若正氣虛者,以辛潤之。

    散寒邪,治奔豚。

     卷之五 木部 柏子仁 氣平,味甘、辛。

    無毒。

     《本草》雲:主安五髒,除風濕痹,益氣血。

    能長生,令人潤澤,美顔色,耳目聰明。

     用之則潤,腎之藥也。

     《藥性論》雲:柏子仁,君。

    惡菊花,畏羊蹄草。

    能治腰腎中冷,膀胱冷膿宿水;興陽道,益壽;去頭風,治百邪鬼魅,主小兒驚痫。

    柏子仁,古方十精丸用之。

     卷之五 木部 側柏葉 氣微溫,味苦。

    無毒。

     《本草》雲: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

     《藥性論》雲:側柏葉苦辛,性澀,治冷風曆節疼痛,止尿血,與酒相宜。

     卷之五 木部 柏皮 《本草》黑字,柏白皮主火灼爛瘡,長毛發。

     卷之五 木部 槐實 味苦、酸、鹹,寒。

    無毒。

     《珍》雲:與桃仁治證同。

     《藥性論》雲:臣。

    治大熱難産。

    皮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瘤。

    又,槐白皮,治口齒風疳。

     《日華子》雲:槐子,治丈夫、女人陰瘡濕癢;催生,吞七粒。

    皮,治中風皮膚不仁,喉痹;洗五痔,産門癢痛,及湯火瘡。

    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

     《别錄》雲:八月斷槐大枝使生嫩,煮汁釀酒,療大風痿痹甚妙。

    槐耳,主五痔心痛,女使。

    槐花,味苦,無毒。

    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髒蟲及熱。

    治皮膚風,腸風瀉血,赤白痢。

     槐膠,主一切風,化痰,治肝髒風,筋脈抽掣,急風口噤,四肢不收,頑痹或毒風,周身如蟲行,或破傷風口眼偏斜,腰膝強硬。

    槐葉,平,無毒,煎湯,洗小兒驚疳壯熱,疥癬疔瘡,皮莖同用良。

     卷之五 木部 槐花 苦薄,陰也。

    《珍》雲:涼大腸熱。

     卷之五 木部 蔓荊子 氣清,味辛溫苦、甘,陽中之陰。

    太陽經藥。

     《象》雲:治太陽經頭痛,頭昏悶,除目暗,散風邪藥,胃虛人勿服,恐生痰疾。

    揀淨,杵碎用。

     《珍》雲: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内痛。

     《本草》雲:惡烏頭、石膏。

     卷之五 木部 大腹子 氣微溫,味辛。

    無毒。

     《本草》雲: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

    《時習》謂是氣藥也。

     孫真人雲:先酒洗,後大豆汁洗。

    仲景用。

     《日華子》雲: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卷之五 木部 酸棗 氣平,味酸。

    無毒。

     《本草》雲: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痹,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洩,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

    久服,安五髒、輕身、延年。

     胡洽治振悸不得眠,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生姜、酸棗仁六物煮服。

     《聖惠方》:膽虛不眠,寒也。

    酸棗仁炒香,竹葉湯調服。

     《濟衆方》:膽實多睡,熱也。

    酸棗仁生用,末,茶、姜汁調服。

     卷之五 木部 胡椒 氣溫,味辛。

    無毒。

     《本草》雲:主下氣、溫中、去痰,除髒腑中風冷。

    向陽者為胡椒,向陰者為荜澄茄。

     胡椒多服損肺。

    味辛辣,力大于漢椒。

     《衍義》雲: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驗。

    過劑則走氣。

    大腸寒滑亦用,須各以他藥佐之。

     卷之五 木部 川椒 氣熱溫,味大辛。

    辛溫,大熱。

    有毒。

     《象》雲:主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明目,利五髒。

    須炒去汗。

     《心》雲:去汗,辛熱,以潤心寒。

     《本草》雲: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下痢,洩精,女子字乳餘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膽,鬼疰蠱毒,耐寒暑,開腠理。

    閉口者,殺人。

    惡栝蒌、防、葵。

    畏雌黃。

     卷之五 木部 吳茱萸 氣熱,味辛、苦,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