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
入手太陰。
栀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
氣主肺,血主腎。
故用栀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
躁者,懊不得眠也。
少氣、虛滿者,加甘草;若哕嘔者,加生姜、橘皮。
下後,腹滿而煩,栀子濃樸枳實湯;下後,身熱微煩,栀子甘草幹姜湯。
栀子大而長者,染色,不堪入藥。
皮薄而圓,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謂越桃者是也。
《衍義》雲: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以栀子豉湯治虛煩。
故不用大黃,以有寒毒故也。
栀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
既亡血,亡津液,髒腑無潤養,内生虛熱,非此不可除。
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
水煎三錢匕,服之者無不效。
仲景《傷寒論》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皆用栀子、茵陳、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湯飲之。
又治大病起,勞複,皆用栀子、鼠矢等湯,并利小便而愈。
其方極多,不可悉載。
用仁,去心胸中熱,用皮,去肌表熱。
卷之五 木部 黃柏 氣寒,味苦。
苦濃微辛,陰中之陽,降也。
無毒。
足太陽經引經藥,足少陰經之《象》雲: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腳膝無力,于黃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膝中氣力湧出,痿即去矣。
蜜炒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
癱瘓必用之藥。
《珍》雲:瀉膀胱之熱,利下竅。
《心》雲:太陽經引經藥,瀉膀胱經火,補本經及腎不足。
苦寒安蛔,療下焦虛,堅腎。
經曰:苦以堅之。
《本草》雲:主五髒,腸胃中結熱,黃膽,腸痔;止洩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
久服,通神。
《液》雲:足少陰劑,腎苦燥,故腎停濕也,栀子、黃芩入肺,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燥濕所歸,各從其類也。
《活人書》解毒湯,上下内外通治之。
惡幹漆。
卷之五 木部 枳實 氣寒,味苦、酸、鹹,純陽。
無毒。
《象》雲:除寒熱,破結實,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氣脅痛。
麸炒用。
《心》雲:潔古用去脾經積血。
故能去心下痞,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
治心下痞,散氣消宿食。
苦寒,炙用,破水積,以洩裡除氣。
《珍》雲:去胃中濕。
《本草》雲: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
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髒,益氣輕身。
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
安胃氣,止溏洩,明目。
生河内川澤,商州者,佳。
益氣,則佐之以人參、幹姜、白術。
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
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複言消痞也。
非白術,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
殼主高而實主下。
高者主氣;下者主血。
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枳實白術湯主之。
枳實七枚,術三兩,水一鬥,煎取三升,分三服。
腹中軟即消。
《衍義》雲:枳實、枳殼,一物也。
小即性酷而速,大則性詳而緩。
故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
皆取其疏通決洩,破結實之意。
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用者,故用枳殼。
故胸中痞,有桔梗枳殼湯;心下痞,有枳實白術湯。
高低之分,易老詳定為的也。
卷之五 木部 枳殼 氣寒,味苦。
苦而酸,微寒,味薄氣濃,陽也。
陰中微陽。
無毒。
《象》雲:治脾胃痞塞,洩肺氣。
麸炒用。
《心》雲:利胸中氣,勝濕化痰。
勿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
《珍》雲:破氣。
《本草》雲: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
散留結,胸膈痰滞;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
《藥性論》雲:枳殼,使。
味苦、辛。
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
殼,高,主皮毛、胸膈之病;實,低,主心胃之病。
其主治大同小異。
卷之五 木部 牡丹皮 氣寒,味苦、辛。
陰中微陽。
辛苦微寒。
無毒。
手厥陰經,足少陰經。
《象》雲: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
《珍》雲:涼骨蒸。
《本草》雲:主寒熱,中風,螈,痙,驚痫邪氣。
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
安五髒,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之氣,腰痛,風噤,癫疾。
《易老》雲:治神志不足。
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
故仲景八味丸用之。
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
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
故能瀉陰中之火。
牡丹皮,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地骨皮,足少陰,手少陽,治有汗骨蒸也。
卷之五 木部 地骨皮 氣寒,味苦,陰也。
大寒。
無毒。
足少陰經,手少陽經。
《象》雲:解骨蒸、肌熱,主風濕痹,消渴。
堅筋骨。
去骨,用根皮。
《心》雲:去肌熱及骨中之熱。
《珍》雲:涼血、涼骨。
《本草》雲:主五内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
補内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
《藥性論》雲:根皮細锉,面拌,熟煮吞之。
主腎家風,益精氣。
《衍義》雲: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
枸杞子當用其紅實。
實,微寒;皮,寒;根,大寒。
卷之五 木部 豬苓 氣平,味甘、苦,甘寒。
甘苦而淡,甘重于苦,陽也。
無毒。
入足太陽經、少陰《象》雲:除濕。
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去皮用。
《心》雲:苦以洩滞,甘以助陽,淡以利竅。
故能除濕,利小便。
《珍》雲:利小便。
《本草》雲:主瘧,解毒蠱疰不祥。
利水道,能療妊娠淋,又治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
仲景,少陰渴者豬苓湯。
入足太陽、少陰。
《衍義》雲: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卷之五 木部 茯苓 氣平,味淡。
味甘而淡,陽也。
無毒。
白者,入手太陰經、足太陽經,少陽經;《象》雲: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
治小便不通,溺黃而赤或不利。
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
如汗多人服之,損真氣,夭人壽。
醫雲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
去皮用。
《心》雲: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
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
濕淫所勝,小便不利。
淡味滲,洩陽也。
治水緩脾,生精導氣。
《珍》雲:甘,純陽。
滲洩止渴。
《本草》雲: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
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消膈中痰水,水腫,淋結。
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液》雲:入足少陰,手足太陽。
色白者,入辛壬癸;赤者,入丙丁。
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
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
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入手太陰。
栀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
氣主肺,血主腎。
故用栀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
躁者,懊不得眠也。
少氣、虛滿者,加甘草;若哕嘔者,加生姜、橘皮。
下後,腹滿而煩,栀子濃樸枳實湯;下後,身熱微煩,栀子甘草幹姜湯。
栀子大而長者,染色,不堪入藥。
皮薄而圓,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謂越桃者是也。
《衍義》雲: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以栀子豉湯治虛煩。
故不用大黃,以有寒毒故也。
栀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
既亡血,亡津液,髒腑無潤養,内生虛熱,非此不可除。
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
水煎三錢匕,服之者無不效。
仲景《傷寒論》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皆用栀子、茵陳、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湯飲之。
又治大病起,勞複,皆用栀子、鼠矢等湯,并利小便而愈。
其方極多,不可悉載。
用仁,去心胸中熱,用皮,去肌表熱。
卷之五 木部 黃柏 氣寒,味苦。
苦濃微辛,陰中之陽,降也。
無毒。
足太陽經引經藥,足少陰經之《象》雲: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腳膝無力,于黃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膝中氣力湧出,痿即去矣。
蜜炒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
癱瘓必用之藥。
《珍》雲:瀉膀胱之熱,利下竅。
《心》雲:太陽經引經藥,瀉膀胱經火,補本經及腎不足。
苦寒安蛔,療下焦虛,堅腎。
經曰:苦以堅之。
《本草》雲:主五髒,腸胃中結熱,黃膽,腸痔;止洩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
久服,通神。
《液》雲:足少陰劑,腎苦燥,故腎停濕也,栀子、黃芩入肺,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燥濕所歸,各從其類也。
《活人書》解毒湯,上下内外通治之。
惡幹漆。
卷之五 木部 枳實 氣寒,味苦、酸、鹹,純陽。
無毒。
《象》雲:除寒熱,破結實,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氣脅痛。
麸炒用。
《心》雲:潔古用去脾經積血。
故能去心下痞,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
治心下痞,散氣消宿食。
苦寒,炙用,破水積,以洩裡除氣。
《珍》雲:去胃中濕。
《本草》雲: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
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髒,益氣輕身。
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
安胃氣,止溏洩,明目。
生河内川澤,商州者,佳。
益氣,則佐之以人參、幹姜、白術。
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
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複言消痞也。
非白術,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
殼主高而實主下。
高者主氣;下者主血。
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枳實白術湯主之。
枳實七枚,術三兩,水一鬥,煎取三升,分三服。
腹中軟即消。
《衍義》雲:枳實、枳殼,一物也。
小即性酷而速,大則性詳而緩。
故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
皆取其疏通決洩,破結實之意。
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用者,故用枳殼。
故胸中痞,有桔梗枳殼湯;心下痞,有枳實白術湯。
高低之分,易老詳定為的也。
卷之五 木部 枳殼 氣寒,味苦。
苦而酸,微寒,味薄氣濃,陽也。
陰中微陽。
無毒。
《象》雲:治脾胃痞塞,洩肺氣。
麸炒用。
《心》雲:利胸中氣,勝濕化痰。
勿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
《珍》雲:破氣。
《本草》雲: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
散留結,胸膈痰滞;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
《藥性論》雲:枳殼,使。
味苦、辛。
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
殼,高,主皮毛、胸膈之病;實,低,主心胃之病。
其主治大同小異。
卷之五 木部 牡丹皮 氣寒,味苦、辛。
陰中微陽。
辛苦微寒。
無毒。
手厥陰經,足少陰經。
《象》雲: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
《珍》雲:涼骨蒸。
《本草》雲:主寒熱,中風,螈,痙,驚痫邪氣。
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
安五髒,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之氣,腰痛,風噤,癫疾。
《易老》雲:治神志不足。
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
故仲景八味丸用之。
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
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
故能瀉陰中之火。
牡丹皮,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地骨皮,足少陰,手少陽,治有汗骨蒸也。
卷之五 木部 地骨皮 氣寒,味苦,陰也。
大寒。
無毒。
足少陰經,手少陽經。
《象》雲:解骨蒸、肌熱,主風濕痹,消渴。
堅筋骨。
去骨,用根皮。
《心》雲:去肌熱及骨中之熱。
《珍》雲:涼血、涼骨。
《本草》雲:主五内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
補内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
《藥性論》雲:根皮細锉,面拌,熟煮吞之。
主腎家風,益精氣。
《衍義》雲: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
枸杞子當用其紅實。
實,微寒;皮,寒;根,大寒。
卷之五 木部 豬苓 氣平,味甘、苦,甘寒。
甘苦而淡,甘重于苦,陽也。
無毒。
入足太陽經、少陰《象》雲:除濕。
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去皮用。
《心》雲:苦以洩滞,甘以助陽,淡以利竅。
故能除濕,利小便。
《珍》雲:利小便。
《本草》雲:主瘧,解毒蠱疰不祥。
利水道,能療妊娠淋,又治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
仲景,少陰渴者豬苓湯。
入足太陽、少陰。
《衍義》雲: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卷之五 木部 茯苓 氣平,味淡。
味甘而淡,陽也。
無毒。
白者,入手太陰經、足太陽經,少陽經;《象》雲: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
治小便不通,溺黃而赤或不利。
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
如汗多人服之,損真氣,夭人壽。
醫雲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
去皮用。
《心》雲: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
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
濕淫所勝,小便不利。
淡味滲,洩陽也。
治水緩脾,生精導氣。
《珍》雲:甘,純陽。
滲洩止渴。
《本草》雲: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
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消膈中痰水,水腫,淋結。
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液》雲:入足少陰,手足太陽。
色白者,入辛壬癸;赤者,入丙丁。
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
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
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