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部
關燈
小
中
大
(李時珍曰。
菜者。
所以具五味。
助五谷而充養者也。
但五菜之良毒。
各有不同。
五味之所入。
即多偏勝。
故内則有訓。
食醫有方。
菜之于人。
豈可不審擇用之哉。
) 菜部 菜類 蒲公英 蒲公英 走陽明散熱疏邪。
兼能解毒。
味甘苦性寒滑竅。
并可消癰。
(蒲公英即黃花地丁。
生平澤田園。
莖葉如苦苣。
中心抽一莖。
莖端出一花。
色黃如金錢。
若單瓣菊之狀。
味苦甘。
性寒滑。
專入陽明。
散熱結。
消癰毒。
因此草色黃味甘屬土。
性又滑利。
故能入陽明。
解毒滑竅而治婦人一切乳證也。
) 菜部 菜類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 瀉疔瘡之毒壅。
味苦性寒。
入包絡與肝經。
通營破血。
(紫花地丁即地丁草之莖。
色紫而開紫花者。
故性味主治與蒲公英相同。
惟此能入手足厥陰血分。
行瘀活血為略異。
故紫花地丁治疔瘡毒壅為勝也。
) 菜部 菜類 白芥子 白芥子 辛能發汗。
熱可溫中。
入肺胃以搜痰。
并走皮間與膜外。
寬胸膈而利氣。
卻能散冷耗營陰。
(白芥子此芥種類少異。
莖葉青白色。
其子黃白色。
非如食芥之葉青綠色而子紫黑也。
味大辛。
性大熱。
入肺胃二經。
散寒下氣。
寬胸膈。
利風痰。
其辛散之性。
食之淚出。
又能達肝。
故治痰在脅下。
及皮裡膜外者。
非此不除。
但耗陰散氣。
昏目聖神。
虛人禁用。
) 菜部 菜類 萊菔子 萊菔子 下氣消痰。
生服性升能湧吐。
寬中化食。
炒香氣降味辛溫。
可消脹以利腸。
能定喘而止嗽。
(萊菔子辛甘溫。
入肺胃。
長于治痰。
生用則能升能散。
善吐胸膈風痰。
炒熟則性降。
氣降則痰消。
一切喘嗽因痰者。
皆可用之。
能消面積。
觀其在上在下。
用生用炒。
或吐或消。
無不靈驗。
亦物性之使然耳。
根主治相同。
) 菜部 菜類 幹姜 入脾胃。
燥濕溫中。
肺飲蓄痰嗽可愈。
味辛熱。
逐寒散冷。
腎邪痹着重能輕。
炮黑則味苦性和。
血藥用為引導。
服食可入營守内。
補方賴以前驅。
(幹姜即生姜之宿根老母姜。
置流水中。
浸三日。
刮淨皮。
曬幹為之。
又名軍姜。
辛熱性燥。
不如生者之散表。
而熱燥過之。
入脾胃。
逐寒燥濕。
是其所長。
與肺腎藥同用。
亦能入肺腎。
觀小青龍之治飲邪咳嗽。
腎着湯之治寒濕腰痛可知。
炮黑則辛少苦多。
燥散之性已減。
溫守之力獨優。
能入血分。
協助補藥之力。
故營血虛寒而欲溫補者。
非此不為功。
即純虛而無寒者。
亦可用之。
不溫則虛不複也。
) 菜部 菜類 生姜 生姜 達肺經。
發表除寒。
橫行有效。
入胃腑。
溫中止嘔。
辛熱多功。
去穢通神。
化痰散逆。
煨熟則緩而性降。
治中焦腹痛之虛寒。
蜜炙則潤以兼疏。
散肺部風痰之咳嗽。
姜汁豁痰通絡。
體用頗殊。
姜皮散水和脾。
溫涼稍異。
(生姜味辛性溫。
入肺胃。
散寒發表。
善宣胸膈逆氣。
故生姜為治嘔聖藥。
能解半夏南星諸菌等毒。
祛邪辟惡。
故聖人有不撤姜食之說。
然辛散過盛。
多食耗氣血。
助火邪。
不可不慎。
用濕紙包裹。
煨熟則無發散之性。
但能溫中降逆。
治寒滞腹痛。
如治肺受風寒咳嗽。
又欲其散。
又懼其辛。
熱傷肺。
取生姜蜜炙。
用姜汁開痰宣絡。
姜皮散水行皮。
溫涼各異。
主治不同。
不可謂一物泛用也。
) 菜部 菜類 蔥白 蔥白 行肺胃以通陽。
可溫宣而發汗。
味辛性熱。
散氣昏神。
(蔥白即蔥之近根處白莖也。
味辛性溫。
升浮上達。
入胃肺二經。
其中空。
故能外散風寒。
内通陽氣。
又能行血散瘀。
止腹痛。
消腫毒。
皆系行氣之功。
所謂三焦相通一氣而已。
但耗散昏目。
損志傷神。
虛人當審用也。
) 菜部 菜類 大蒜 大蒜 辛溫氣臭。
脾胃功多。
能破積以散寒。
可辟邪而殺鬼。
陰疽癖。
火灸有功。
搗貼外敷。
随宜施用。
雖有解暑治蠱之功。
不無耗陰損目之害。
(大蒜辛熱臭烈之性。
盛于蘆韭。
故為五葷之首。
有小毒。
雖極臭而又能辟臭。
故凡一切腥臭之物。
用此同煮。
均可解之。
入脾胃。
辟惡氣。
散寒邪。
化肉積。
除症瘕。
但剛猛之性。
耗散為多。
道家稱其服之能損神伐性。
不如外治之功為善也。
少食卻能開胃進食。
) 菜部 菜類 韭菜 韭菜 熟食性味甘溫。
助肝腎元陽。
補中寓散。
生汁卻專辛熱。
治血瘀噎膈。
脘内留邪。
根須通絡行瘀。
下行降濁。
韭子固精暖腎。
治帶療淋。
(韭菜一名起陽草。
其葉味辛而酸。
性溫。
入肝經血分。
助陽氣。
暖下元。
行散之力有餘。
固補之功不足。
亦為五葷之一。
但行瘀散血。
韭汁為優。
暖下固精。
韭子為勝。
根須之性。
與葉相同。
而下行之力為專。
故凡病後勞複。
與夫陰陽易之病。
下部瘀濁阻滞者。
皆可用之。
) 菜部 菜類 薤白 薤白 辛滑通陽。
開胸痹之痰血。
苦溫散氣。
治洩痢之邪氛。
(薤白其葉如韭。
其根如小蒜。
色白如鈕。
取根用。
味辛而苦。
性溫而滑。
入胃與大腸。
以其辛苦溫滑之性。
故能通胸中陽氣。
散胸
菜者。
所以具五味。
助五谷而充養者也。
但五菜之良毒。
各有不同。
五味之所入。
即多偏勝。
故内則有訓。
食醫有方。
菜之于人。
豈可不審擇用之哉。
) 菜部 菜類 蒲公英 蒲公英 走陽明散熱疏邪。
兼能解毒。
味甘苦性寒滑竅。
并可消癰。
(蒲公英即黃花地丁。
生平澤田園。
莖葉如苦苣。
中心抽一莖。
莖端出一花。
色黃如金錢。
若單瓣菊之狀。
味苦甘。
性寒滑。
專入陽明。
散熱結。
消癰毒。
因此草色黃味甘屬土。
性又滑利。
故能入陽明。
解毒滑竅而治婦人一切乳證也。
) 菜部 菜類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 瀉疔瘡之毒壅。
味苦性寒。
入包絡與肝經。
通營破血。
(紫花地丁即地丁草之莖。
色紫而開紫花者。
故性味主治與蒲公英相同。
惟此能入手足厥陰血分。
行瘀活血為略異。
故紫花地丁治疔瘡毒壅為勝也。
) 菜部 菜類 白芥子 白芥子 辛能發汗。
熱可溫中。
入肺胃以搜痰。
并走皮間與膜外。
寬胸膈而利氣。
卻能散冷耗營陰。
(白芥子此芥種類少異。
莖葉青白色。
其子黃白色。
非如食芥之葉青綠色而子紫黑也。
味大辛。
性大熱。
入肺胃二經。
散寒下氣。
寬胸膈。
利風痰。
其辛散之性。
食之淚出。
又能達肝。
故治痰在脅下。
及皮裡膜外者。
非此不除。
但耗陰散氣。
昏目聖神。
虛人禁用。
) 菜部 菜類 萊菔子 萊菔子 下氣消痰。
生服性升能湧吐。
寬中化食。
炒香氣降味辛溫。
可消脹以利腸。
能定喘而止嗽。
(萊菔子辛甘溫。
入肺胃。
長于治痰。
生用則能升能散。
善吐胸膈風痰。
炒熟則性降。
氣降則痰消。
一切喘嗽因痰者。
皆可用之。
能消面積。
觀其在上在下。
用生用炒。
或吐或消。
無不靈驗。
亦物性之使然耳。
根主治相同。
) 菜部 菜類 幹姜 入脾胃。
燥濕溫中。
肺飲蓄痰嗽可愈。
味辛熱。
逐寒散冷。
腎邪痹着重能輕。
炮黑則味苦性和。
血藥用為引導。
服食可入營守内。
補方賴以前驅。
(幹姜即生姜之宿根老母姜。
置流水中。
浸三日。
刮淨皮。
曬幹為之。
又名軍姜。
辛熱性燥。
不如生者之散表。
而熱燥過之。
入脾胃。
逐寒燥濕。
是其所長。
與肺腎藥同用。
亦能入肺腎。
觀小青龍之治飲邪咳嗽。
腎着湯之治寒濕腰痛可知。
炮黑則辛少苦多。
燥散之性已減。
溫守之力獨優。
能入血分。
協助補藥之力。
故營血虛寒而欲溫補者。
非此不為功。
即純虛而無寒者。
亦可用之。
不溫則虛不複也。
) 菜部 菜類 生姜 生姜 達肺經。
發表除寒。
橫行有效。
入胃腑。
溫中止嘔。
辛熱多功。
去穢通神。
化痰散逆。
煨熟則緩而性降。
治中焦腹痛之虛寒。
蜜炙則潤以兼疏。
散肺部風痰之咳嗽。
姜汁豁痰通絡。
體用頗殊。
姜皮散水和脾。
溫涼稍異。
(生姜味辛性溫。
入肺胃。
散寒發表。
善宣胸膈逆氣。
故生姜為治嘔聖藥。
能解半夏南星諸菌等毒。
祛邪辟惡。
故聖人有不撤姜食之說。
然辛散過盛。
多食耗氣血。
助火邪。
不可不慎。
用濕紙包裹。
煨熟則無發散之性。
但能溫中降逆。
治寒滞腹痛。
如治肺受風寒咳嗽。
又欲其散。
又懼其辛。
熱傷肺。
取生姜蜜炙。
用姜汁開痰宣絡。
姜皮散水行皮。
溫涼各異。
主治不同。
不可謂一物泛用也。
) 菜部 菜類 蔥白 蔥白 行肺胃以通陽。
可溫宣而發汗。
味辛性熱。
散氣昏神。
(蔥白即蔥之近根處白莖也。
味辛性溫。
升浮上達。
入胃肺二經。
其中空。
故能外散風寒。
内通陽氣。
又能行血散瘀。
止腹痛。
消腫毒。
皆系行氣之功。
所謂三焦相通一氣而已。
但耗散昏目。
損志傷神。
虛人當審用也。
) 菜部 菜類 大蒜 大蒜 辛溫氣臭。
脾胃功多。
能破積以散寒。
可辟邪而殺鬼。
陰疽癖。
火灸有功。
搗貼外敷。
随宜施用。
雖有解暑治蠱之功。
不無耗陰損目之害。
(大蒜辛熱臭烈之性。
盛于蘆韭。
故為五葷之首。
有小毒。
雖極臭而又能辟臭。
故凡一切腥臭之物。
用此同煮。
均可解之。
入脾胃。
辟惡氣。
散寒邪。
化肉積。
除症瘕。
但剛猛之性。
耗散為多。
道家稱其服之能損神伐性。
不如外治之功為善也。
少食卻能開胃進食。
) 菜部 菜類 韭菜 韭菜 熟食性味甘溫。
助肝腎元陽。
補中寓散。
生汁卻專辛熱。
治血瘀噎膈。
脘内留邪。
根須通絡行瘀。
下行降濁。
韭子固精暖腎。
治帶療淋。
(韭菜一名起陽草。
其葉味辛而酸。
性溫。
入肝經血分。
助陽氣。
暖下元。
行散之力有餘。
固補之功不足。
亦為五葷之一。
但行瘀散血。
韭汁為優。
暖下固精。
韭子為勝。
根須之性。
與葉相同。
而下行之力為專。
故凡病後勞複。
與夫陰陽易之病。
下部瘀濁阻滞者。
皆可用之。
) 菜部 菜類 薤白 薤白 辛滑通陽。
開胸痹之痰血。
苦溫散氣。
治洩痢之邪氛。
(薤白其葉如韭。
其根如小蒜。
色白如鈕。
取根用。
味辛而苦。
性溫而滑。
入胃與大腸。
以其辛苦溫滑之性。
故能通胸中陽氣。
散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