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部
關燈
小
中
大
(李時珍曰。
谷者。
民之所賴以生者也。
周官有五谷九谷之名。
詩人有八谷百谷之詠。
谷之類可謂繁矣。
然五方之氣不同。
九州之産各異。
若不辨其五色之異宜。
五味之良毒。
豈可終日食之。
而不知其氣味損益乎。
) 谷部 谷類 山藥 山藥 清肺脾之餘熱。
論出前賢。
治風氣與虛勞。
方由金匮。
(山藥一名薯蓣。
雖處處皆有。
亦以懷産者為勝。
色白。
味甘。
性平。
略帶苦澀。
入脾肺兩經。
能養胃健脾。
益肺陰。
固腎脫。
凡脾虛洩瀉。
肺虛咳嗽。
腎虛遺滑等證。
皆可用之。
不寒不燥。
為補虛羸之藥品。
但性偏膩澀。
如脾虛濕勝之人。
則不可用。
山藥之能入腎者。
因其味澀。
澀可固脫。
止洩瀉遺滑等證。
故類及于腎耳。
畢竟非腎之正藥也。
) 谷部 谷類 薏苡仁 薏苡仁 濁淋痊。
或生或炒之攸分。
因病因方而施治。
故經言治痿。
有獨取夫陽明。
而醫用舒筋。
每相宜于服食。
(薏苡仁甘淡性寒。
入肺胃及脾。
其功亦能健脾益胃。
而不如山藥之補。
清熱利濕。
是苡仁所長。
故上則肺癰肺痿。
中則腫滿黃瘅。
皆可治也。
至若拘攣香港腳痿等證。
無不皆從肺熱胃濕兩端。
以緻筋脈受病耳。
) 谷部 谷類 百合 百合 。
利二便以益陰。
化源無阻。
(百合味甘平。
微寒微苦。
入心肺。
功專補虛清熱。
其根以衆瓣合成。
有裹束之義。
其質味甚濃。
故能甯神定魄。
肺熱清則咳止腫消。
二便清利矣。
金匮百合病用之者。
亦因病後餘熱留于肺部所緻。
故方中皆以百合為君也。
) 谷部 谷類 胡麻 胡麻 雲巨勝子。
一雲即脂麻。
有黑白兩種。
而今之藥店中所備胡麻。
又别有一種。
未知孰是。
甘平入肝腎。
潤燥滑腸。
入藥以黑者為勝。
古人以麻為木谷。
故能入肝治風。
然亦隻可治肝腎陰虧血燥之風。
或肢體風淫癬癞等疾。
用以滲入筋骨潤燥則可。
若外來真中風邪。
欲用此解散。
則不可也。
) 谷部 谷類 麻仁 麻仁 可組織為布。
苎麻即此也。
麻仁之性。
與胡麻之性。
皆屬甘平。
皆為木谷。
故其治風潤燥之力。
大抵相同。
而用者凡遇津虧脾約風燥便結等證。
皆用麻仁。
遇麻風癬癞等證。
皆用胡麻。
亦世俗相沿習慣耳。
) 谷部 谷類 饴糖 緩中補虛。
脾賴甘溫而建立。
養金治咳。
肺承澤潤以滋培。
行瘀止衄必熬焦。
化哽除痰宜噙化。
(饴糖用糯米麥芽作成。
味甘性溫。
緩中補虛。
潤肺止渴。
是其所長。
然多食助濕熱。
傷腎氣。
生蟲損齒。
每每有之。
故凡物有利必有弊也。
) 谷部 谷類 黑豆 黑豆 活血宣風。
色黑形腰歸腎部。
益陰利水。
除煩解毒性甘平。
(黑豆味甘性平。
腎之谷也。
陳藏器曰。
黑大豆生用性平。
炒食則熱。
煮食則寒。
作豉則冷。
亦物性之異也。
考其性能入腎。
則益陰利水是其本功。
陰血足則行而不滞。
故風可除也。
至于解毒之功。
亦古今方書中所尚耳。
) 谷部 谷類 豆豉 性味則甘苦微溫。
兩行肺胃。
主治凡風寒時疫。
專賴宣疏。
能發汗以解肌。
可吐邪而化腐。
(豆豉用黑豆蒸熏而成。
雖諸家本草言性寒者多。
然既經蒸熏。
則味甘者變苦。
其性豈有寒冷之理。
入肺胃。
行上焦。
有宜發升散之力。
故凡一切時溫溫瘧等證。
内有伏邪表裡不解者。
均可用之。
所謂在表者汗而發之。
在上者因而越之。
須知豆豉能化胸中陳腐之氣。
則解表宣裡之力。
自可知矣。
) 谷部 谷類 豆卷 甘平解毒宣風濕。
筋脈舒攣逐水邪。
(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
其性味功用。
與黑豆大同。
然其浸水生芽。
則有生發之氣。
故亦能解表。
黑豆本入腎。
腎者主水。
再
谷者。
民之所賴以生者也。
周官有五谷九谷之名。
詩人有八谷百谷之詠。
谷之類可謂繁矣。
然五方之氣不同。
九州之産各異。
若不辨其五色之異宜。
五味之良毒。
豈可終日食之。
而不知其氣味損益乎。
) 谷部 谷類 山藥 山藥 清肺脾之餘熱。
論出前賢。
治風氣與虛勞。
方由金匮。
(山藥一名薯蓣。
雖處處皆有。
亦以懷産者為勝。
色白。
味甘。
性平。
略帶苦澀。
入脾肺兩經。
能養胃健脾。
益肺陰。
固腎脫。
凡脾虛洩瀉。
肺虛咳嗽。
腎虛遺滑等證。
皆可用之。
不寒不燥。
為補虛羸之藥品。
但性偏膩澀。
如脾虛濕勝之人。
則不可用。
山藥之能入腎者。
因其味澀。
澀可固脫。
止洩瀉遺滑等證。
故類及于腎耳。
畢竟非腎之正藥也。
) 谷部 谷類 薏苡仁 薏苡仁 濁淋痊。
或生或炒之攸分。
因病因方而施治。
故經言治痿。
有獨取夫陽明。
而醫用舒筋。
每相宜于服食。
(薏苡仁甘淡性寒。
入肺胃及脾。
其功亦能健脾益胃。
而不如山藥之補。
清熱利濕。
是苡仁所長。
故上則肺癰肺痿。
中則腫滿黃瘅。
皆可治也。
至若拘攣香港腳痿等證。
無不皆從肺熱胃濕兩端。
以緻筋脈受病耳。
) 谷部 谷類 百合 百合 。
利二便以益陰。
化源無阻。
(百合味甘平。
微寒微苦。
入心肺。
功專補虛清熱。
其根以衆瓣合成。
有裹束之義。
其質味甚濃。
故能甯神定魄。
肺熱清則咳止腫消。
二便清利矣。
金匮百合病用之者。
亦因病後餘熱留于肺部所緻。
故方中皆以百合為君也。
) 谷部 谷類 胡麻 胡麻 雲巨勝子。
一雲即脂麻。
有黑白兩種。
而今之藥店中所備胡麻。
又别有一種。
未知孰是。
甘平入肝腎。
潤燥滑腸。
入藥以黑者為勝。
古人以麻為木谷。
故能入肝治風。
然亦隻可治肝腎陰虧血燥之風。
或肢體風淫癬癞等疾。
用以滲入筋骨潤燥則可。
若外來真中風邪。
欲用此解散。
則不可也。
) 谷部 谷類 麻仁 麻仁 可組織為布。
苎麻即此也。
麻仁之性。
與胡麻之性。
皆屬甘平。
皆為木谷。
故其治風潤燥之力。
大抵相同。
而用者凡遇津虧脾約風燥便結等證。
皆用麻仁。
遇麻風癬癞等證。
皆用胡麻。
亦世俗相沿習慣耳。
) 谷部 谷類 饴糖 緩中補虛。
脾賴甘溫而建立。
養金治咳。
肺承澤潤以滋培。
行瘀止衄必熬焦。
化哽除痰宜噙化。
(饴糖用糯米麥芽作成。
味甘性溫。
緩中補虛。
潤肺止渴。
是其所長。
然多食助濕熱。
傷腎氣。
生蟲損齒。
每每有之。
故凡物有利必有弊也。
) 谷部 谷類 黑豆 黑豆 活血宣風。
色黑形腰歸腎部。
益陰利水。
除煩解毒性甘平。
(黑豆味甘性平。
腎之谷也。
陳藏器曰。
黑大豆生用性平。
炒食則熱。
煮食則寒。
作豉則冷。
亦物性之異也。
考其性能入腎。
則益陰利水是其本功。
陰血足則行而不滞。
故風可除也。
至于解毒之功。
亦古今方書中所尚耳。
) 谷部 谷類 豆豉 性味則甘苦微溫。
兩行肺胃。
主治凡風寒時疫。
專賴宣疏。
能發汗以解肌。
可吐邪而化腐。
(豆豉用黑豆蒸熏而成。
雖諸家本草言性寒者多。
然既經蒸熏。
則味甘者變苦。
其性豈有寒冷之理。
入肺胃。
行上焦。
有宜發升散之力。
故凡一切時溫溫瘧等證。
内有伏邪表裡不解者。
均可用之。
所謂在表者汗而發之。
在上者因而越之。
須知豆豉能化胸中陳腐之氣。
則解表宣裡之力。
自可知矣。
) 谷部 谷類 豆卷 甘平解毒宣風濕。
筋脈舒攣逐水邪。
(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
其性味功用。
與黑豆大同。
然其浸水生芽。
則有生發之氣。
故亦能解表。
黑豆本入腎。
腎者主水。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