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部
關燈
小
中
大
以水浸生芽。
宜乎治上下表裡水濕之邪。
無遺蘊矣。
至于宣風解毒。
乃豆之本性。
能舒筋者。
亦因水濕所困耳。
) 谷部 谷類 赤小豆 赤小豆 能通心與小腸。
行瘀利水。
可排膿而散腫。
治豉消瘅。
味甘微酸。
性平無毒。
綠豆甘寒專解毒。
蠲除水熱并和脾。
其色可以入肝。
其治似疑歸胃。
(赤小豆即今之杜赤豆。
以緊小色赤者為佳。
今藥店中之赤小豆。
半紅半黑。
謂之相思子。
即紅豆也。
有毒不堪用。
杜赤豆之性。
甘酸而平。
入心與小腸。
功專消水行血。
故内而水鼓血鼓。
以及一切香港腳。
外而癰疽腫毒。
或服或敷。
皆有神效。
然總不過消水行血之功。
古人言其多食令人消瘦者。
概可想見矣。
○綠豆味甘性寒。
行水之功。
相同赤豆。
而清熱解毒。
惟此為勝。
故一切丹石諸毒。
皆可解之。
且能濃腸胃。
非如赤豆之能令人消瘦也。
) 谷部 谷類 扁豆 扁豆 味屬甘平。
消暑益脾兼解毒。
功歸胃腑。
升清降濁并和中。
花堪治痢以疏邪。
皮可達饑而行水。
(扁豆味甘平無毒。
能養胃健脾。
脾胃得治。
則清濁可分。
吐利可愈。
凡夏月所生之物。
皆能解暑。
故又可以之解暑也。
花性相同。
赤者入血分而宣瘀。
白者入氣分而行氣。
凡花皆散。
故可清暑散邪。
以治夏月洩痢等證。
皮以行皮。
類相從耳。
) 谷部 谷類 麥芽 麥芽 其味甘鹹。
能溫胃助脾。
消磨谷食。
其功克化。
去面停乳積。
濁阻瘀留。
(麥芽味甘鹹。
性溫。
入脾胃。
能消能磨。
化一切米面諸谷食積。
凡瘀留濁垢等物。
皆可化之。
觀造饴糖家用之。
即可想見矣。
若無積者用之。
恐削人元氣耳。
孕婦忌之。
) 谷部 谷類 谷芽 且甘且溫。
啟脾進食。
或生或炒。
消導和中。
(谷芽味甘性溫。
其功雖主消導。
而消導之中。
卻能啟脾開胃。
進食和中。
非若麥芽之專于克削。
而尚能破瘀導濁也。
) 谷部 谷類 酒 行經絡。
禦風寒。
味苦甘辛多蓄熱。
通血脈。
壯心神。
氣雄剛猛善消愁。
(酒用糯米和酒曲釀成。
種類頗多。
味亦不一。
具毒烈之性。
有升散之能。
少飲之固可行經絡。
禦風寒。
壯神活血。
過飲則耗散氣血。
助濕生痰。
其酒性雖退。
而渣滓日積。
留聚胃中。
粘膩不化。
飲食漸少。
脾胃日虛。
而成噎膈反胃者多矣。
至若燒酒之性。
大辛大熱。
用以散寒開郁。
頗有捷效。
雖無助濕生痰之害。
而毒烈之性。
較前為尤盛耳。
) 谷部 谷類 醋 收斂有功。
酸溫無毒。
敷癰化積。
得斂極則散之能。
止暈固崩。
具危而複安之法。
(醋一名苦酒。
米麥皆可為之。
味酸微苦。
性溫。
入肝收斂。
然斂極則散。
故内而破症瘕。
化積聚。
皆用醋炒。
外而癰腫敷藥。
皆用醋調。
均有深意。
或者欲攻欲散。
必先斂之。
使邪聚而攻散得力。
亦是一法。
總之當斂者用其斂。
當散者用其散。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耳。
) 谷部 谷類 罂粟殼 止瀉痢以固精。
腎髒虛羸需斂澀。
收汗衄而甯嗽。
肺家耗散賴酸溫。
(罂粟殼其味酸澀。
其性或言溫。
或言寒。
究竟酸澀屬陰。
當作微寒為是。
故每蜜炙用之。
入肺大腸肝腎等處。
以固澀為用。
然酸收太緊。
最易令人嘔逆。
凡咳嗽瀉痢遺滑等證。
有邪火者切勿用之。
) 谷部 谷類 浮麥 甘鹹除虛熱。
清冷斂心津。
(浮麥即小麥。
水淘浮起者。
味甘鹹。
性涼。
入心經。
退虛熱。
汗乃心之津液。
養心退熱。
津血不為火擾。
則可無自汗盜汗之慮矣。
) 谷部 谷類 小粉 一切腫瘍。
用醋敷圍可解散。
諸般熱毒。
随方取用性酸涼。
(小粉乃麥麸洗面筋時澄下之粉也。
本屬甘涼之性。
服之亦可養心神。
益髒
宜乎治上下表裡水濕之邪。
無遺蘊矣。
至于宣風解毒。
乃豆之本性。
能舒筋者。
亦因水濕所困耳。
) 谷部 谷類 赤小豆 赤小豆 能通心與小腸。
行瘀利水。
可排膿而散腫。
治豉消瘅。
味甘微酸。
性平無毒。
綠豆甘寒專解毒。
蠲除水熱并和脾。
其色可以入肝。
其治似疑歸胃。
(赤小豆即今之杜赤豆。
以緊小色赤者為佳。
今藥店中之赤小豆。
半紅半黑。
謂之相思子。
即紅豆也。
有毒不堪用。
杜赤豆之性。
甘酸而平。
入心與小腸。
功專消水行血。
故内而水鼓血鼓。
以及一切香港腳。
外而癰疽腫毒。
或服或敷。
皆有神效。
然總不過消水行血之功。
古人言其多食令人消瘦者。
概可想見矣。
○綠豆味甘性寒。
行水之功。
相同赤豆。
而清熱解毒。
惟此為勝。
故一切丹石諸毒。
皆可解之。
且能濃腸胃。
非如赤豆之能令人消瘦也。
) 谷部 谷類 扁豆 扁豆 味屬甘平。
消暑益脾兼解毒。
功歸胃腑。
升清降濁并和中。
花堪治痢以疏邪。
皮可達饑而行水。
(扁豆味甘平無毒。
能養胃健脾。
脾胃得治。
則清濁可分。
吐利可愈。
凡夏月所生之物。
皆能解暑。
故又可以之解暑也。
花性相同。
赤者入血分而宣瘀。
白者入氣分而行氣。
凡花皆散。
故可清暑散邪。
以治夏月洩痢等證。
皮以行皮。
類相從耳。
) 谷部 谷類 麥芽 麥芽 其味甘鹹。
能溫胃助脾。
消磨谷食。
其功克化。
去面停乳積。
濁阻瘀留。
(麥芽味甘鹹。
性溫。
入脾胃。
能消能磨。
化一切米面諸谷食積。
凡瘀留濁垢等物。
皆可化之。
觀造饴糖家用之。
即可想見矣。
若無積者用之。
恐削人元氣耳。
孕婦忌之。
) 谷部 谷類 谷芽 且甘且溫。
啟脾進食。
或生或炒。
消導和中。
(谷芽味甘性溫。
其功雖主消導。
而消導之中。
卻能啟脾開胃。
進食和中。
非若麥芽之專于克削。
而尚能破瘀導濁也。
) 谷部 谷類 酒 行經絡。
禦風寒。
味苦甘辛多蓄熱。
通血脈。
壯心神。
氣雄剛猛善消愁。
(酒用糯米和酒曲釀成。
種類頗多。
味亦不一。
具毒烈之性。
有升散之能。
少飲之固可行經絡。
禦風寒。
壯神活血。
過飲則耗散氣血。
助濕生痰。
其酒性雖退。
而渣滓日積。
留聚胃中。
粘膩不化。
飲食漸少。
脾胃日虛。
而成噎膈反胃者多矣。
至若燒酒之性。
大辛大熱。
用以散寒開郁。
頗有捷效。
雖無助濕生痰之害。
而毒烈之性。
較前為尤盛耳。
) 谷部 谷類 醋 收斂有功。
酸溫無毒。
敷癰化積。
得斂極則散之能。
止暈固崩。
具危而複安之法。
(醋一名苦酒。
米麥皆可為之。
味酸微苦。
性溫。
入肝收斂。
然斂極則散。
故内而破症瘕。
化積聚。
皆用醋炒。
外而癰腫敷藥。
皆用醋調。
均有深意。
或者欲攻欲散。
必先斂之。
使邪聚而攻散得力。
亦是一法。
總之當斂者用其斂。
當散者用其散。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耳。
) 谷部 谷類 罂粟殼 止瀉痢以固精。
腎髒虛羸需斂澀。
收汗衄而甯嗽。
肺家耗散賴酸溫。
(罂粟殼其味酸澀。
其性或言溫。
或言寒。
究竟酸澀屬陰。
當作微寒為是。
故每蜜炙用之。
入肺大腸肝腎等處。
以固澀為用。
然酸收太緊。
最易令人嘔逆。
凡咳嗽瀉痢遺滑等證。
有邪火者切勿用之。
) 谷部 谷類 浮麥 甘鹹除虛熱。
清冷斂心津。
(浮麥即小麥。
水淘浮起者。
味甘鹹。
性涼。
入心經。
退虛熱。
汗乃心之津液。
養心退熱。
津血不為火擾。
則可無自汗盜汗之慮矣。
) 谷部 谷類 小粉 一切腫瘍。
用醋敷圍可解散。
諸般熱毒。
随方取用性酸涼。
(小粉乃麥麸洗面筋時澄下之粉也。
本屬甘涼之性。
服之亦可養心神。
益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