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

關燈
(李時珍曰。

    果者。

    木之實也。

    者。

    草之實也。

    熟則可食。

    幹則可脯。

    豐儉可以濟時。

     疾苦可以備藥。

    輔助粒食。

    以養民生。

    是以占書者。

    欲知五谷之收否。

    但看五果之盛衰。

    周禮職方氏辨五地之物。

    以時藏之。

    觀此則果之土産當異。

    性味之良毒不齊。

    豈可縱嗜欲而不知物理乎。

    ) 果部 果類 蓮子 蓮子 平補心脾。

    下交腎水。

    安甯神智。

    上澤容顔。

    因其甘可調中。

    且濃腸而止瀉。

    皆謂澀能固脫。

    治遺濁以藏精。

    蓮房苦澀性偏溫。

    血室崩淋用宜炙。

    生藕消瘀滌熱。

    熟湯和血養陰。

    若論花須。

    甘澀固精可斂脫。

    欲知荷葉。

    苦平散水并升清。

    鮮者可解暑邪。

    用邊有效。

    幹者能宣脾胃。

    當炙為良。

    蒂則上升。

    舉清陽之下陷。

    節能止澀。

    固失血之妄行。

    (蓮子甘澀性平。

    入心脾腎三髒。

    補而兼固。

    故能補中治瀉。

    安神固遺。

    使水火相交。

    中土受益。

    治療服食兩者。

    均宜去心用。

    ○蓮房苦澀溫。

    入心肝血分。

    專主澀血。

    凡一切下血溺血血崩等證。

    皆宜炙黑用之。

    大抵瘀者可消。

    而新者可固也。

    ○生藕甘涼入胃。

    清煩熱。

    止嘔渴。

    大能開胃。

    其性善消瘀血。

    凡産後一切生冷皆忌。

    惟藕不忌。

    以其能消瘀也。

    蒸熟則白變為紫。

     涼變為溫。

    其消瘀滌熱之功。

    一變而為補陰養髒。

    亦如地黃之生熟異用也。

    ○蓮須味甘澀。

     性平。

    入心腎。

    功專固攝。

    凡屬心腎不固之證。

    皆可用之。

    ○荷葉苦平。

    氣香。

    色青。

    形仰。

    以其象震也。

    故能入肝。

    肝為藏血之地。

    故有散血升清之功。

    又能治水氣浮腫等證。

    亦血化為水之水。

    荷葉不特功專散血。

    且生于水而性不沾水。

    故亦能治水也。

    凡夏月之物。

    皆能解暑。

    況葉之輕浮在上。

    邊有舒散之意哉。

    幹荷葉又能生發元氣。

    助脾開胃。

    故補脾胃藥往往用之。

    ○荷蒂性同于葉。

    惟舉托之功。

    此為尤勝。

    凡清氣下陷。

    胎元不足者。

    亦均用之。

     ○藕節味苦澀。

    性平。

    消瘀血。

    澀新血。

    消瘀是其本性。

    然味過于澀。

    故止血之力尤為長耳。

    ) 果部 果類 橘皮 橘皮 入脾胃以和中。

    燥可消痰理氣滞。

    味苦辛而散逆。

    溫能快膈逐寒凝。

    留白則宣補中州。

    去白則流行肺部。

    核乃入肝療疝。

    理寒滞以頗靈。

    葉則治乳消癰。

    味苦平而無毒。

    絡能通絡甘寒用。

    瓤可生痰酸冷多。

    (橘皮種類甚多。

    惟廣産者最勝。

    陳者良。

    味苦辛。

    性溫。

    氣香。

    質燥。

    入脾胃氣分。

    燥濕理氣。

    散逆和中。

    同補藥則補。

    同表藥則表。

    同瀉藥則瀉。

    用鹽水炒極能治痰。

    以其能燥濕理氣。

    亦治痰之本也。

    ○橘白去外一層紅皮。

    其味帶甘。

    其功固不如橘皮。

    而補脾胃藥中用之。

    自無燥散之咎。

    ○橘紅則去盡内白。

    有輕浮之意。

    故能入肺。

    主治亦相似。

    ○橘核苦溫。

    色青入肝。

    形類腎丸。

    故能治一切疝疾之因于寒者。

    用此宣散之。

    亦氣分藥也。

    ○橘葉苦平氣香。

    輕揚上達。

    入肝胃。

    宣胸膈逆氣。

    消腫散毒。

    凡婦人一切乳證。

    皆可用之。

    ○橘絡甘寒入絡。

    無甚功用。

    或可清絡中之餘熱耳。

    ○橘瓤性寒。

    甘者可以潤肺。

    酸者即能生痰。

    一物之性各異。

    主治不同。

    豈可不省察哉。

    ) 果部 果類 青皮 入肝經破滞削堅。

    辛能發汗。

    治疝疾辟寒理氣。

    苦可宣邪。

    下焦之肝氣可疏。

    胸脅之郁痰能解。

    性味與橘皮相仿。

    炒煎用醋水為良。

    (青皮乃橘之小者。

    色青氣烈。

    味苦辛。

    性溫燥。

    入肝膽氣分。

    能發汗散寒。

    行氣破積。

    如壯盛年少之人。

    其氣剽悍。

    故一切疝氣痰滞積聚等證。

    屬于肝膽者。

    皆可用之。

    用醋炒者緩之斂之。

    制其剽悍之性。

    引以入肝也。

    ) 果部 果類 大棗 大棗 甘可緩中。

    溫能養血。

    補脾益胃。

    潤中州能益氣調營。

    止渴生津。

    和百藥而強神助脈。

    紅棗之功不及黑。

    入營之力勝于烏。

    (大棗。

    棗為脾果。

    種類甚多。

    大抵以肉濃多脂味甘核小者為佳。

    味甘性溫。

    入脾胃。

    補陰血。

    生津液。

    和營衛。

    強神益氣。

    實為中土之良藥。

     惟有濕熱者不宜服之。

    以其易助濕熱。

    易生蟲患耳。

    ○紅棗性味相同。

    功力不及。

    惟入營和血。

    僅堪潤養耳。

    ) 果部 果類 芡實 芡實 扶脾止瀉。

    治水則同氣相求。

    固腎益精。

    性味則甘平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