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
關燈
小
中
大
(芡實生于水而能治水。
諸家本草皆謂甘平性澀。
然嘗之似無澀味。
僅覺甘淡而已。
此亦邪水去而真水固也。
味甘入脾。
水屬入腎。
扶土利水。
是其本功。
畢竟稱其能澀精固氣。
恐亦未必。
豈一物而有通澀二用哉。
或此藥同山藥等味則補。
同苡仁等味則利。
同金櫻子等則澀。
各随其用耳。
) 果部 果類 烏梅 烏梅 酸先入肝。
肺絡脾經均可及。
黑能走血。
腸紅嗽疾久堪醫。
因其溫澀之功。
虛痢可療汗可斂。
假此酸收之品。
風痰能化噤能開。
蛔厥難安。
得酸則伏。
惡瘡翻凸。
搗貼能除。
白霜梅。
善豁痰涎。
梅核膈。
宜求含咽。
(烏梅則青梅之半黃時用火熏黑者也。
味酸性溫。
專入肝家血分。
脾肺大腸。
皆其旁及者也。
其功專主收斂止澀。
故凡久咳久利。
虛汗亡血等證。
皆可用之。
能安蛔者。
蟲得酸則伏也。
○白霜梅即青梅。
用鹽水浸之。
日曬夜浸。
十日後。
即有霜起乃成矣。
味酸鹹。
性平。
入肝達胃。
善豁頑痰。
治中風喉痹。
牙關緊閉等證。
以酸鹹之性。
鹹能潤下。
酸能湧洩也。
開牙噤者。
齒得梅則。
肝氣以津液上洩之故。
然最易傷腎。
故多食損齒耳。
) 果部 果類 柿 柿 解肺熱以生津。
甘寒可口。
滋腸燥而涼血。
紅潤歸營。
清肅輕揚。
須柿霜化痰甯嗽。
苦溫降納。
宜柿蒂平呃除寒。
(柿甘寒微澀。
須置灰器中。
待其紅熟。
澀味盡去。
方可食之。
入肺胃大腸血分。
清胸中煩熱。
止渴生津。
潤心肺。
治咳血吐血。
極能涼大腸。
凡痔漏便血等證。
由于血分有熱者皆宜。
○柿霜乃柿餅上所結之霜。
甘寒輕清之物。
上入心肺。
清熱化痰。
治咽喉口舌諸證。
○柿蒂苦溫。
性降。
入胃腑。
治呃逆之因于寒者。
有收束之意也。
一物之性。
寒熱不同如此。
) 果部 果類 荸荠 荸荠 甘寒退熱消痰食。
冷利除風毀頑銅。
肺胃之丹毒堪除。
胸膈之郁邪可解。
能行血分。
善達腸中。
(荸荠。
甘寒滑利。
入肺胃大腸血分。
除胸中熱痰。
消風消食。
治黃瘅。
止消渴。
解丹石毒。
能治血痢等證。
含銅錢食之。
則錢化。
其克化寒滑之性。
概可見矣。
) 果部 果類 枇杷葉 枇杷葉 苦降和陰。
清肺消痰定喘嗽。
甘平散逆。
除煩下氣退陽邪。
(枇杷葉苦平入肺。
其性善降。
氣降則痰下。
痰下則逆者不逆。
嘔者不嘔。
渴者不渴。
咳者不咳矣。
至于除煩潤燥。
以其有清肅下行之令。
氣降則火亦降耳。
) 果部 果類 甘蔗 甘蔗 潤上部以清金。
止渴解酲能導下。
入中焦而和胃。
消痰滋燥性甘寒。
赤沙糖系蔗汁煎成。
能和血而性溫稍異。
(甘蔗甘平入脾胃。
微寒。
清肺。
潤燥。
化痰。
和中。
散逆。
為解渴止酲之品。
但多食能滑大腸。
以蔗漿冷食。
則熱去寒生也。
○赤沙糖系蔗漿煎煉而成。
其色變赤。
其性轉溫。
雖主治與甘蔗相同。
而此能入血分。
和血脈。
然多食最能助濕熱。
損齒生蟲耳。
) 果部 果類 桃仁 桃仁 破瘀留于肝絡。
味苦兼甘。
通燥結于肺腸。
性平且潤。
可辟八方之鬼魅。
乃緣五木之精英。
(桃仁味苦兼甘。
性平而潤。
專入肝經。
兼入肺與大腸。
破血潤燥。
殺蟲者。
蟲因血裹而生也。
祛風者。
血行風自滅也。
至其能治肝瘧鬼疰疼痛等證。
均為肝病血結顯然。
辟鬼除邪之說。
自古相傳。
故桃符桃枝桃枭桃核之類。
皆有所取也。
欲散連皮尖。
欲降去皮尖。
均研用。
) 果部 果類 杏仁 杏仁 苦辛宣壅。
能疏肺部風寒。
溫潤下行善降大腸燥結。
能寬胸而降氣。
可治咳以搜痰。
甜者因味屬甘平。
用之則功多潤降。
(杏仁味苦性溫。
入肺經氣分。
凡仁皆降。
故功專降氣。
氣降則痰消嗽止。
能潤大腸。
故大腸氣閉者可用之。
考杏仁之性。
似無辛味。
似乎隻有潤降之功。
而無解散之力。
但風寒外束。
肺氣壅逆。
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
使氣順而表方得解。
故麻黃湯用之。
亦此意耳。
桃仁杏仁。
其性相似。
一入肝經血分。
一入肺經氣分。
至于解毒殺蟲。
彼此均可。
在乎用者之神明耳。
○甜杏仁别有一種。
味甘性平。
可供果食。
主治亦皆相仿。
用于虛勞咳嗽方中。
無苦劣之性
諸家本草皆謂甘平性澀。
然嘗之似無澀味。
僅覺甘淡而已。
此亦邪水去而真水固也。
味甘入脾。
水屬入腎。
扶土利水。
是其本功。
畢竟稱其能澀精固氣。
恐亦未必。
豈一物而有通澀二用哉。
或此藥同山藥等味則補。
同苡仁等味則利。
同金櫻子等則澀。
各随其用耳。
) 果部 果類 烏梅 烏梅 酸先入肝。
肺絡脾經均可及。
黑能走血。
腸紅嗽疾久堪醫。
因其溫澀之功。
虛痢可療汗可斂。
假此酸收之品。
風痰能化噤能開。
蛔厥難安。
得酸則伏。
惡瘡翻凸。
搗貼能除。
白霜梅。
善豁痰涎。
梅核膈。
宜求含咽。
(烏梅則青梅之半黃時用火熏黑者也。
味酸性溫。
專入肝家血分。
脾肺大腸。
皆其旁及者也。
其功專主收斂止澀。
故凡久咳久利。
虛汗亡血等證。
皆可用之。
能安蛔者。
蟲得酸則伏也。
○白霜梅即青梅。
用鹽水浸之。
日曬夜浸。
十日後。
即有霜起乃成矣。
味酸鹹。
性平。
入肝達胃。
善豁頑痰。
治中風喉痹。
牙關緊閉等證。
以酸鹹之性。
鹹能潤下。
酸能湧洩也。
開牙噤者。
齒得梅則。
肝氣以津液上洩之故。
然最易傷腎。
故多食損齒耳。
) 果部 果類 柿 柿 解肺熱以生津。
甘寒可口。
滋腸燥而涼血。
紅潤歸營。
清肅輕揚。
須柿霜化痰甯嗽。
苦溫降納。
宜柿蒂平呃除寒。
(柿甘寒微澀。
須置灰器中。
待其紅熟。
澀味盡去。
方可食之。
入肺胃大腸血分。
清胸中煩熱。
止渴生津。
潤心肺。
治咳血吐血。
極能涼大腸。
凡痔漏便血等證。
由于血分有熱者皆宜。
○柿霜乃柿餅上所結之霜。
甘寒輕清之物。
上入心肺。
清熱化痰。
治咽喉口舌諸證。
○柿蒂苦溫。
性降。
入胃腑。
治呃逆之因于寒者。
有收束之意也。
一物之性。
寒熱不同如此。
) 果部 果類 荸荠 荸荠 甘寒退熱消痰食。
冷利除風毀頑銅。
肺胃之丹毒堪除。
胸膈之郁邪可解。
能行血分。
善達腸中。
(荸荠。
甘寒滑利。
入肺胃大腸血分。
除胸中熱痰。
消風消食。
治黃瘅。
止消渴。
解丹石毒。
能治血痢等證。
含銅錢食之。
則錢化。
其克化寒滑之性。
概可見矣。
) 果部 果類 枇杷葉 枇杷葉 苦降和陰。
清肺消痰定喘嗽。
甘平散逆。
除煩下氣退陽邪。
(枇杷葉苦平入肺。
其性善降。
氣降則痰下。
痰下則逆者不逆。
嘔者不嘔。
渴者不渴。
咳者不咳矣。
至于除煩潤燥。
以其有清肅下行之令。
氣降則火亦降耳。
) 果部 果類 甘蔗 甘蔗 潤上部以清金。
止渴解酲能導下。
入中焦而和胃。
消痰滋燥性甘寒。
赤沙糖系蔗汁煎成。
能和血而性溫稍異。
(甘蔗甘平入脾胃。
微寒。
清肺。
潤燥。
化痰。
和中。
散逆。
為解渴止酲之品。
但多食能滑大腸。
以蔗漿冷食。
則熱去寒生也。
○赤沙糖系蔗漿煎煉而成。
其色變赤。
其性轉溫。
雖主治與甘蔗相同。
而此能入血分。
和血脈。
然多食最能助濕熱。
損齒生蟲耳。
) 果部 果類 桃仁 桃仁 破瘀留于肝絡。
味苦兼甘。
通燥結于肺腸。
性平且潤。
可辟八方之鬼魅。
乃緣五木之精英。
(桃仁味苦兼甘。
性平而潤。
專入肝經。
兼入肺與大腸。
破血潤燥。
殺蟲者。
蟲因血裹而生也。
祛風者。
血行風自滅也。
至其能治肝瘧鬼疰疼痛等證。
均為肝病血結顯然。
辟鬼除邪之說。
自古相傳。
故桃符桃枝桃枭桃核之類。
皆有所取也。
欲散連皮尖。
欲降去皮尖。
均研用。
) 果部 果類 杏仁 杏仁 苦辛宣壅。
能疏肺部風寒。
溫潤下行善降大腸燥結。
能寬胸而降氣。
可治咳以搜痰。
甜者因味屬甘平。
用之則功多潤降。
(杏仁味苦性溫。
入肺經氣分。
凡仁皆降。
故功專降氣。
氣降則痰消嗽止。
能潤大腸。
故大腸氣閉者可用之。
考杏仁之性。
似無辛味。
似乎隻有潤降之功。
而無解散之力。
但風寒外束。
肺氣壅逆。
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
使氣順而表方得解。
故麻黃湯用之。
亦此意耳。
桃仁杏仁。
其性相似。
一入肝經血分。
一入肺經氣分。
至于解毒殺蟲。
彼此均可。
在乎用者之神明耳。
○甜杏仁别有一種。
味甘性平。
可供果食。
主治亦皆相仿。
用于虛勞咳嗽方中。
無苦劣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