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李時珍曰。
木者。
五行之一也。
性有宜土宜山原隰之不同。
禀有或喬或香苞寓之殊異。
是以堅脆美惡。
同含太極之情。
因之色味性形。
各賦方宜之質。
材充藥品。
業醫者固當預悉其寒溫。
實備果疏。
衛生者豈可不審其良毒也哉。
) 木部 喬木類 槐花 槐花 禀天地陰凝之氣。
涼血清肝。
除下焦濕熱之邪。
祛風療痔。
虛寒當戒。
角則降且通腸。
酸苦宜知。
花可散而達表。
(槐花花與實性味雖同。
主治略異。
花色黃質輕。
能入手足陽明血分。
涼而帶散。
故治腸風痔漏之外。
又能治癰疽毒瘡。
皮膚風濕等證。
槐角則所結之子也。
色紫質重。
但入肝與大腸。
下降之力為多。
故治腸風痔漏之外。
兼治崩帶下血。
由于下焦血分有熱者。
皆可用之。
) 木部 喬木類 黃柏 苦寒堅腎。
瀉相火以制陽光。
辛燥入陰。
除濕熱而安下部。
(黃柏其質雖皮。
其氣味皆苦寒沉降。
故獨入腎與膀胱。
清洩下焦濕火。
而安腎水。
至所以治口瘡。
清肺部上焦之熱者。
即用皮意。
究非專治之藥。
雖清上而仍賴其降下耳。
) 木部 喬木類 杜仲 杜仲 氣溫而濃。
味甘且辛。
益腎培肝。
腰膝虛疼用取治。
除寒勝濕。
筋皮連續類相求。
(杜仲其樹一名木綿。
杜仲即其皮也。
折之有絲不斷。
色紫獨入肝經。
味辛甘而溫。
善祛逐下焦寒濕。
邪去則肝得溫養。
以遂其生發之性。
乙癸同源。
子實則母不虛。
故又能補腎也。
須知杜仲祛邪之力有餘。
補養之功不足耳。
) 木部 喬木類 蕪荑 治肺經蟲積疳痨。
辛平無毒。
去子髒風邪垢膩。
洗服均良。
(蕪荑其樹類榆。
結實似榆莢。
一名樹。
蕪荑即其子也。
辛平臭膻。
入肺與大腸。
專殺諸蟲。
除一切郁熱垢膩。
以杜其生蟲之源耳。
) 木部 喬木類 濃樸 濃樸 辛能達表。
解風寒外客之邪。
苦可宣中。
破脘腹内留之滞。
陰凝濕聚。
燥可蠲除。
平胃寬胸。
溫能疏暢。
(濃樸出川中。
樸樹之皮。
其皮甚濃。
故名。
辛苦而溫。
性燥善散。
入脾胃氣分。
逐濕宣中。
散胸腹一切陰凝滞氣。
疏肌表一切風寒濕邪。
溫燥破氣之品。
虛人禁之。
) 木部 喬木類 海桐皮 海桐皮 味苦性平。
治痹疾諸邪。
羁留下部。
循經達絡。
入腎肝血分。
宣導沉。
(海桐皮生南海山谷中。
樹似桐。
其皮黃白色。
有刺。
故一名刺桐。
苦平無毒。
沉降下行。
能入肝腎血分。
循經達絡。
蠲除下焦風寒濕痹。
為宣散之品耳。
) 木部 喬木類 合歡 安五髒以益心脾。
智足神充。
功能夜合。
味甘平而蠲忿怒。
調營止痛。
力主中和。
(合歡一名烏樹。
又名夜合。
其樹如枸橘形。
葉如皂莢葉。
至夜即合。
用皮用花。
各随所便。
皮可行皮。
花能養血。
甘平之性。
入脾胃。
長肌肉。
續筋骨。
補而不滞。
益神智。
蠲忿怒。
畢竟無甚治功。
至于不寐一證。
各有成病之由。
不可因其有夜合之名而濫用之也。
) 木部 喬木類 秦皮 秦皮 味苦氣寒。
色青性澀。
主少陽協熱之痢疾。
逐水行皮。
洗厥陰濕火之陽邪。
祛風明目。
(秦皮浸水色青。
書紙不落。
且不沾水。
故入肝膽二經。
以其性寒也。
故專清肝膽之濕火。
其主治一切之病。
皆由肝膽濕火所緻。
至能益精者。
亦邪熱去則精自益耳。
) 木部 喬木類 西河柳 西河柳 性溫。
味屬甘鹹。
透發痧疹。
具宣表松肌之力。
化毒功歸脾胃。
浴除風癢。
有解酒利便之功。
(西河柳。
此柳遇天之将雨。
望之必有郁蒸之氣以應之。
味甘鹹。
微溫。
入脾胃。
行肌肉。
通肢節。
故能透發痧疹。
蠲除風癢。
皆在用之者取意耳。
) 木部 喬木類 榆白皮 榆白皮 皮能入肺。
性粘滑導滞通腸。
榆令人瞑。
味甘平和脾消水。
(榆白皮性極粘滑。
故香作用之。
勝于膠漆。
其性甘平無毒。
入脾胃。
利二腸。
滑胎導滞。
無非皆取滑利之功。
然下降之物。
不可因稽康有榆令人瞑一語而服之。
其意不過欲令人之心神。
如此物膠粘之狀方可耳。
即觀其合歡蠲忿。
萱草忘憂。
豈以二物服之。
果能蠲忿忘憂乎。
考榆白皮之性。
甘平無毒。
畢竟非攻伐之品。
故古人有榆羹榆面等服食諸法。
可以充饑。
可以辟谷。
然其滑降之性多。
恐耗津液耳。
) 木部 喬木類 大風子 大風子 有殺蟲劫毒之功能。
味辛性熱。
為搽癬塗瘡之要藥。
燥濕除風。
(大風子辛燥有毒。
雖有祛風殺蟲之功。
然外治卻有奇效。
總非内服之品耳。
) 木部 喬木類 巴豆 巴豆 蕩滌陰凝之物。
銳利難當。
攻消堅積之邪。
直前無阻。
沉寒痼冷。
賴辛熱以宣通。
化腐傷肌。
仗膏丹而施用。
脾胃大腸皆可入。
剛雄有毒勿輕嘗。
(巴豆辛熱有毒。
蕩滌髒腑。
沉寒痼冷。
留伏堅積。
有勇猛直前斬關奪門之勢。
破血爛胎。
無所不至。
生用則力速。
炒黑則力緩。
或少用緩攻之法。
不傷正氣。
在人運用得宜。
如與大黃并用。
則瀉反緩。
以巴豆畏大黃也。
總之用之得宜。
則效如反掌。
用不得宜。
即參術亦能為害。
況巴豆乎。
亦有用之取吐者。
如仲景三白散。
病在膈上者必吐。
在膈下者必利之意。
又有用巴豆油蘸紙燃火吹息。
以煙熏鼻。
能吐喉風痰閉。
皆在用者之活變耳。
) 木部 喬木類 棕榈皮 棕榈皮 吐血腸紅。
達肝肺二經。
入營止截。
崩中帶下。
味苦平性澀。
炒黑功長。
(棕榈皮其皮有絲。
縱橫如織。
如人之絡。
味苦澀。
性平。
入肝達肺。
炒黑能入血分。
止一切血。
凡鼻衄吐血。
腸風崩帶。
内無邪熱者。
皆可用之。
然苦能洩熱。
苦可下行。
暴病亦有用之者。
在乎運用耳。
) 木部 喬木類 皂角 皂角 開關利竅。
導滞宣風。
滌垢行痰。
殺蟲化食。
或搐鼻而取嚏。
或探吐以稀涎。
或瘡毒用以外敷。
或疫疠取其焚氣。
性味竄通腑與髒。
辛鹹潤下毒而溫。
角刺純辛。
力尤鋒銳。
其搜風殺蟲之治。
用若相同。
而潰癰散毒之長。
功能
木者。
五行之一也。
性有宜土宜山原隰之不同。
禀有或喬或香苞寓之殊異。
是以堅脆美惡。
同含太極之情。
因之色味性形。
各賦方宜之質。
材充藥品。
業醫者固當預悉其寒溫。
實備果疏。
衛生者豈可不審其良毒也哉。
) 木部 喬木類 槐花 槐花 禀天地陰凝之氣。
涼血清肝。
除下焦濕熱之邪。
祛風療痔。
虛寒當戒。
角則降且通腸。
酸苦宜知。
花可散而達表。
(槐花花與實性味雖同。
主治略異。
花色黃質輕。
能入手足陽明血分。
涼而帶散。
故治腸風痔漏之外。
又能治癰疽毒瘡。
皮膚風濕等證。
槐角則所結之子也。
色紫質重。
但入肝與大腸。
下降之力為多。
故治腸風痔漏之外。
兼治崩帶下血。
由于下焦血分有熱者。
皆可用之。
) 木部 喬木類 黃柏 苦寒堅腎。
瀉相火以制陽光。
辛燥入陰。
除濕熱而安下部。
(黃柏其質雖皮。
其氣味皆苦寒沉降。
故獨入腎與膀胱。
清洩下焦濕火。
而安腎水。
至所以治口瘡。
清肺部上焦之熱者。
即用皮意。
究非專治之藥。
雖清上而仍賴其降下耳。
) 木部 喬木類 杜仲 杜仲 氣溫而濃。
味甘且辛。
益腎培肝。
腰膝虛疼用取治。
除寒勝濕。
筋皮連續類相求。
(杜仲其樹一名木綿。
杜仲即其皮也。
折之有絲不斷。
色紫獨入肝經。
味辛甘而溫。
善祛逐下焦寒濕。
邪去則肝得溫養。
以遂其生發之性。
乙癸同源。
子實則母不虛。
故又能補腎也。
須知杜仲祛邪之力有餘。
補養之功不足耳。
) 木部 喬木類 蕪荑 治肺經蟲積疳痨。
辛平無毒。
去子髒風邪垢膩。
洗服均良。
(蕪荑其樹類榆。
結實似榆莢。
一名樹。
蕪荑即其子也。
辛平臭膻。
入肺與大腸。
專殺諸蟲。
除一切郁熱垢膩。
以杜其生蟲之源耳。
) 木部 喬木類 濃樸 濃樸 辛能達表。
解風寒外客之邪。
苦可宣中。
破脘腹内留之滞。
陰凝濕聚。
燥可蠲除。
平胃寬胸。
溫能疏暢。
(濃樸出川中。
樸樹之皮。
其皮甚濃。
故名。
辛苦而溫。
性燥善散。
入脾胃氣分。
逐濕宣中。
散胸腹一切陰凝滞氣。
疏肌表一切風寒濕邪。
溫燥破氣之品。
虛人禁之。
) 木部 喬木類 海桐皮 海桐皮 味苦性平。
治痹疾諸邪。
羁留下部。
循經達絡。
入腎肝血分。
宣導沉。
(海桐皮生南海山谷中。
樹似桐。
其皮黃白色。
有刺。
故一名刺桐。
苦平無毒。
沉降下行。
能入肝腎血分。
循經達絡。
蠲除下焦風寒濕痹。
為宣散之品耳。
) 木部 喬木類 合歡 安五髒以益心脾。
智足神充。
功能夜合。
味甘平而蠲忿怒。
調營止痛。
力主中和。
(合歡一名烏樹。
又名夜合。
其樹如枸橘形。
葉如皂莢葉。
至夜即合。
用皮用花。
各随所便。
皮可行皮。
花能養血。
甘平之性。
入脾胃。
長肌肉。
續筋骨。
補而不滞。
益神智。
蠲忿怒。
畢竟無甚治功。
至于不寐一證。
各有成病之由。
不可因其有夜合之名而濫用之也。
) 木部 喬木類 秦皮 秦皮 味苦氣寒。
色青性澀。
主少陽協熱之痢疾。
逐水行皮。
洗厥陰濕火之陽邪。
祛風明目。
(秦皮浸水色青。
書紙不落。
且不沾水。
故入肝膽二經。
以其性寒也。
故專清肝膽之濕火。
其主治一切之病。
皆由肝膽濕火所緻。
至能益精者。
亦邪熱去則精自益耳。
) 木部 喬木類 西河柳 西河柳 性溫。
味屬甘鹹。
透發痧疹。
具宣表松肌之力。
化毒功歸脾胃。
浴除風癢。
有解酒利便之功。
(西河柳。
此柳遇天之将雨。
望之必有郁蒸之氣以應之。
味甘鹹。
微溫。
入脾胃。
行肌肉。
通肢節。
故能透發痧疹。
蠲除風癢。
皆在用之者取意耳。
) 木部 喬木類 榆白皮 榆白皮 皮能入肺。
性粘滑導滞通腸。
榆令人瞑。
味甘平和脾消水。
(榆白皮性極粘滑。
故香作用之。
勝于膠漆。
其性甘平無毒。
入脾胃。
利二腸。
滑胎導滞。
無非皆取滑利之功。
然下降之物。
不可因稽康有榆令人瞑一語而服之。
其意不過欲令人之心神。
如此物膠粘之狀方可耳。
即觀其合歡蠲忿。
萱草忘憂。
豈以二物服之。
果能蠲忿忘憂乎。
考榆白皮之性。
甘平無毒。
畢竟非攻伐之品。
故古人有榆羹榆面等服食諸法。
可以充饑。
可以辟谷。
然其滑降之性多。
恐耗津液耳。
) 木部 喬木類 大風子 大風子 有殺蟲劫毒之功能。
味辛性熱。
為搽癬塗瘡之要藥。
燥濕除風。
(大風子辛燥有毒。
雖有祛風殺蟲之功。
然外治卻有奇效。
總非内服之品耳。
) 木部 喬木類 巴豆 巴豆 蕩滌陰凝之物。
銳利難當。
攻消堅積之邪。
直前無阻。
沉寒痼冷。
賴辛熱以宣通。
化腐傷肌。
仗膏丹而施用。
脾胃大腸皆可入。
剛雄有毒勿輕嘗。
(巴豆辛熱有毒。
蕩滌髒腑。
沉寒痼冷。
留伏堅積。
有勇猛直前斬關奪門之勢。
破血爛胎。
無所不至。
生用則力速。
炒黑則力緩。
或少用緩攻之法。
不傷正氣。
在人運用得宜。
如與大黃并用。
則瀉反緩。
以巴豆畏大黃也。
總之用之得宜。
則效如反掌。
用不得宜。
即參術亦能為害。
況巴豆乎。
亦有用之取吐者。
如仲景三白散。
病在膈上者必吐。
在膈下者必利之意。
又有用巴豆油蘸紙燃火吹息。
以煙熏鼻。
能吐喉風痰閉。
皆在用者之活變耳。
) 木部 喬木類 棕榈皮 棕榈皮 吐血腸紅。
達肝肺二經。
入營止截。
崩中帶下。
味苦平性澀。
炒黑功長。
(棕榈皮其皮有絲。
縱橫如織。
如人之絡。
味苦澀。
性平。
入肝達肺。
炒黑能入血分。
止一切血。
凡鼻衄吐血。
腸風崩帶。
内無邪熱者。
皆可用之。
然苦能洩熱。
苦可下行。
暴病亦有用之者。
在乎運用耳。
) 木部 喬木類 皂角 皂角 開關利竅。
導滞宣風。
滌垢行痰。
殺蟲化食。
或搐鼻而取嚏。
或探吐以稀涎。
或瘡毒用以外敷。
或疫疠取其焚氣。
性味竄通腑與髒。
辛鹹潤下毒而溫。
角刺純辛。
力尤鋒銳。
其搜風殺蟲之治。
用若相同。
而潰癰散毒之長。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