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獨擅。
角子燒灰。
能通閉結。
腸風緻病。
可仗鹹溫。
(皂角辛鹹溫有毒。
攻散峻厲之品。
入肺與大腸。
無邪不散。
無堅不破。
故能開關導滞。
以其辛也。
故能宣風利竅。
以其鹹也。
故能潤下豁痰。
又邪在上者用之。
可以取吐。
如喉痹喉風之屬。
邪在下者用之。
可以攻下。
如食積痰結之類。
至于外治之效。
則殺蟲治癬。
敷腫毒。
止牙疼。
信手拈來。
頭頭是道。
角刺則辛而不鹹。
其鋒銳之力。
能直達病所。
凡治外證。
潰散之力頗多。
角子鹹溫性降。
善導大腸風閉燥結。
疏通一切滞氣。
皂有三種。
形如豬牙者為牙皂。
形長三四寸。
肉濃多脂者為肥皂。
形長七八寸。
無肉而瘦者為皂莢。
皆可用之。
) 木部 喬木類 诃子 诃子 斂肺除痰。
降逆溫通能下氣。
固腸治痢。
酸收苦洩各随方。
大腸有濕熱者忌投。
肺部有火邪者勿用。
(诃子苦降之力有餘。
酸澀之性不足。
故能下肺氣。
除胸膈痰食結氣。
仲景以之治氣痢。
用之治氣也。
後世但用以斂肺澀腸。
而忘其除痰下氣。
亦疏矣。
總之此物同烏梅五味用。
則斂。
同陳皮濃樸用。
則洩。
各随其宜耳。
以其性溫。
故宜寒病不宜熱病。
) 木部 喬木類 川楝子 川楝子 清肝火。
利小腸。
濕熱疝瘕。
專療熱厥痛。
味苦寒。
性有毒。
溫邪蟲積。
并治小兒疳。
根皮達下殺諸蟲。
性味相同無别用。
(川楝子此樹處處有之。
以川中者為佳。
有雌雄兩種。
雄者無子。
根皮色赤。
不可用。
雌者有子。
根皮色白。
可用之。
一雲其子鳥不食者。
不可用。
苦寒之性。
入心肝小腸膀胱。
能導熱下行。
治熱厥心痛。
凡一切疝氣蟲疳等證。
由于濕熱所緻者。
皆可用之。
根皮專殺蟲積。
洗服皆效。
如煎服當去粗皮。
以近泥有毒也。
) 木部 喬木類 樗白皮 樗白皮 味苦兼澀。
性燥且寒。
固下有功。
治痢療崩愈帶濁。
入腸奏效。
涼瘀逐濕愈風虛。
(樗白皮即臭椿樹根皮也。
此樹有二種。
香者名椿。
臭者名樗。
苦寒性澀。
入大腸能斷下。
凡腸痢疾因于濕熱留結久而不愈者。
皆可用之。
時珍以椿皮色赤而香。
入血分。
其性澀。
樗皮色白而臭。
入氣分。
其性利。
故主治之功雖同。
而澀利之性則異。
諸家本草皆未言及。
錄之以備參考。
) 木部 喬木類 郁李仁 郁李仁 順氣搜風。
燥結立開津易耗。
通腸導水。
腫浮頓退脹全消。
辛苦甘酸。
平和潤降。
(郁李仁辛苦微甘微酸。
性平。
專主潤降。
通大腸。
潤燥結。
導一切水閉風閉氣閉等證。
但降利之性太過。
恐結去而津耗耳。
) 木部 喬木類 蘇木 蘇木 味甘鹹而平性。
入心肝以達脾。
活血行瘀。
消風散腫。
(蘇木此物專走血分。
活血行血而無别用。
雖味甘鹹平無毒之品。
然血中無滞者。
仍屬不宜。
能治風。
亦血行風自滅耳。
) 木部 喬木類 幹漆 幹漆 破血消瘀。
能續絕和傷。
通行肝絡。
辛溫有毒。
除痹風寒濕。
善殺蟲瘡。
(幹漆。
漆乃樹之津液。
幹漆者。
即漆店中桶内所結之漆也。
辛苦鹹溫。
有大毒。
觀其能爛人肌膚。
或生漆瘡。
可知。
本經稱其能續絕傷。
安五髒。
久服輕身延年等語。
蓋蕩煉邪滞。
則髒腑安。
猶除暴即所以安良也。
總之幹漆乃破血化積之品。
殺蟲尤其餘事耳。
) 木部 灌木類 五加皮 五加皮 治下焦痹濕風寒。
苦辛兼備。
強腰膝虛羸痿。
肝腎鹹溫。
(五加皮其樹一枝五葉。
有交加之象。
故名。
辛苦溫無毒。
入肝腎。
祛散下焦風寒濕痹。
腰膝疼痛。
香港腳痿弱等證。
邪去則肝腎強。
筋骨利。
故能益精補虛。
此物雖無純補之功。
亦無損正之害。
是以有久服輕身之說也。
如肝腎虛。
下部無風寒濕邪而有火者勿用。
) 木部 灌木類 蔓荊子 蔓荊子 宣肺家風熱于上焦。
頭目均沾清利益。
散肝髒濕淫于肌表。
功能皆賴苦辛平。
(蔓荊子辛苦性平。
雖屬子而體質輕浮。
入肺經上行宣散。
故能清利頭目。
解表疏風。
能搜肝風者。
不特風氣通于肝即風藥亦能入肝也。
又能治濕者。
風能勝濕也。
) 木部 灌木類 桑白皮 桑白皮 瀉肺火之有餘。
降逆消痰嗽可愈。
性甘寒而無毒。
疏邪利水脹能松。
子能養血生津。
質甘且潤。
枝可祛風活絡。
味苦而平。
(桑白皮刮去近土粗皮。
取純白者用。
甘寒微苦微辛。
色白性寒。
入肺善降。
利大小腸。
故能瀉肺中之火。
降氣行水。
如是則水腫痰嗽風氣諸病皆可愈耳。
子名桑椹子。
乃桑之精華所結。
味甘色紅。
熟則紫黑。
能入肝經血分。
養血補肝。
血活則風散也。
桑枝能達四肢。
行經絡。
利關節。
助藥力苦平之性。
為祛風良藥也。
) 木部 灌木類 桑葉 得箕星之精氣。
能搜肝絡風邪。
禀青帝之權衡。
善洩少陽氣火。
眵淚羞明等證。
仗此甘寒。
豆風目眩諸般。
藉其疏利。
(桑葉經霜者佳。
凡葉皆散。
其紋如絡。
故能入絡。
疏風通肝達肺。
桑乃箕星之精。
箕好風。
故尤為入肝搜風之要藥。
肝膽相連。
又能疏洩少陽氣分之火。
凡一切目疾頭風等證。
由于風熱者。
皆可用之。
) 木部 灌木類 女貞子 女貞子 賦桢幹不雕之性。
具甘涼純靜之功。
入腎髒以益陰。
目昏複見。
達下焦而退熱。
發白重烏。
(女貞子即冬青樹之子。
色紫黑。
味甘苦平。
此樹淩冬不雕。
禀少陰之精。
故能入腎益陰。
水足則目明熱退。
如是則五髒可安。
精神可養。
故本經列之上品也。
) 木部 灌木類 蕤仁 蕤仁 宣風熱于肝家。
眼目有災。
氣升宜降。
散結痰于心腹。
甘寒無毒。
性滑偏陰。
(蕤仁本經稱其甘溫。
然觀其主治心腹邪熱結氣。
又治目赤腫痛等證。
非溫性之藥所宜。
故别錄言其性寒。
卻為有據。
其潤降之性。
由肺達肝之意可想也。
) 木部 灌木類 金櫻子 金櫻子 味酸澀以性溫。
達肝脾而入腎。
澀精固氣。
虛而無火則相宜。
閉蟄封藏。
病若有邪慎勿
角子燒灰。
能通閉結。
腸風緻病。
可仗鹹溫。
(皂角辛鹹溫有毒。
攻散峻厲之品。
入肺與大腸。
無邪不散。
無堅不破。
故能開關導滞。
以其辛也。
故能宣風利竅。
以其鹹也。
故能潤下豁痰。
又邪在上者用之。
可以取吐。
如喉痹喉風之屬。
邪在下者用之。
可以攻下。
如食積痰結之類。
至于外治之效。
則殺蟲治癬。
敷腫毒。
止牙疼。
信手拈來。
頭頭是道。
角刺則辛而不鹹。
其鋒銳之力。
能直達病所。
凡治外證。
潰散之力頗多。
角子鹹溫性降。
善導大腸風閉燥結。
疏通一切滞氣。
皂有三種。
形如豬牙者為牙皂。
形長三四寸。
肉濃多脂者為肥皂。
形長七八寸。
無肉而瘦者為皂莢。
皆可用之。
) 木部 喬木類 诃子 诃子 斂肺除痰。
降逆溫通能下氣。
固腸治痢。
酸收苦洩各随方。
大腸有濕熱者忌投。
肺部有火邪者勿用。
(诃子苦降之力有餘。
酸澀之性不足。
故能下肺氣。
除胸膈痰食結氣。
仲景以之治氣痢。
用之治氣也。
後世但用以斂肺澀腸。
而忘其除痰下氣。
亦疏矣。
總之此物同烏梅五味用。
則斂。
同陳皮濃樸用。
則洩。
各随其宜耳。
以其性溫。
故宜寒病不宜熱病。
) 木部 喬木類 川楝子 川楝子 清肝火。
利小腸。
濕熱疝瘕。
專療熱厥痛。
味苦寒。
性有毒。
溫邪蟲積。
并治小兒疳。
根皮達下殺諸蟲。
性味相同無别用。
(川楝子此樹處處有之。
以川中者為佳。
有雌雄兩種。
雄者無子。
根皮色赤。
不可用。
雌者有子。
根皮色白。
可用之。
一雲其子鳥不食者。
不可用。
苦寒之性。
入心肝小腸膀胱。
能導熱下行。
治熱厥心痛。
凡一切疝氣蟲疳等證。
由于濕熱所緻者。
皆可用之。
根皮專殺蟲積。
洗服皆效。
如煎服當去粗皮。
以近泥有毒也。
) 木部 喬木類 樗白皮 樗白皮 味苦兼澀。
性燥且寒。
固下有功。
治痢療崩愈帶濁。
入腸奏效。
涼瘀逐濕愈風虛。
(樗白皮即臭椿樹根皮也。
此樹有二種。
香者名椿。
臭者名樗。
苦寒性澀。
入大腸能斷下。
凡腸痢疾因于濕熱留結久而不愈者。
皆可用之。
時珍以椿皮色赤而香。
入血分。
其性澀。
樗皮色白而臭。
入氣分。
其性利。
故主治之功雖同。
而澀利之性則異。
諸家本草皆未言及。
錄之以備參考。
) 木部 喬木類 郁李仁 郁李仁 順氣搜風。
燥結立開津易耗。
通腸導水。
腫浮頓退脹全消。
辛苦甘酸。
平和潤降。
(郁李仁辛苦微甘微酸。
性平。
專主潤降。
通大腸。
潤燥結。
導一切水閉風閉氣閉等證。
但降利之性太過。
恐結去而津耗耳。
) 木部 喬木類 蘇木 蘇木 味甘鹹而平性。
入心肝以達脾。
活血行瘀。
消風散腫。
(蘇木此物專走血分。
活血行血而無别用。
雖味甘鹹平無毒之品。
然血中無滞者。
仍屬不宜。
能治風。
亦血行風自滅耳。
) 木部 喬木類 幹漆 幹漆 破血消瘀。
能續絕和傷。
通行肝絡。
辛溫有毒。
除痹風寒濕。
善殺蟲瘡。
(幹漆。
漆乃樹之津液。
幹漆者。
即漆店中桶内所結之漆也。
辛苦鹹溫。
有大毒。
觀其能爛人肌膚。
或生漆瘡。
可知。
本經稱其能續絕傷。
安五髒。
久服輕身延年等語。
蓋蕩煉邪滞。
則髒腑安。
猶除暴即所以安良也。
總之幹漆乃破血化積之品。
殺蟲尤其餘事耳。
) 木部 灌木類 五加皮 五加皮 治下焦痹濕風寒。
苦辛兼備。
強腰膝虛羸痿。
肝腎鹹溫。
(五加皮其樹一枝五葉。
有交加之象。
故名。
辛苦溫無毒。
入肝腎。
祛散下焦風寒濕痹。
腰膝疼痛。
香港腳痿弱等證。
邪去則肝腎強。
筋骨利。
故能益精補虛。
此物雖無純補之功。
亦無損正之害。
是以有久服輕身之說也。
如肝腎虛。
下部無風寒濕邪而有火者勿用。
) 木部 灌木類 蔓荊子 蔓荊子 宣肺家風熱于上焦。
頭目均沾清利益。
散肝髒濕淫于肌表。
功能皆賴苦辛平。
(蔓荊子辛苦性平。
雖屬子而體質輕浮。
入肺經上行宣散。
故能清利頭目。
解表疏風。
能搜肝風者。
不特風氣通于肝即風藥亦能入肝也。
又能治濕者。
風能勝濕也。
) 木部 灌木類 桑白皮 桑白皮 瀉肺火之有餘。
降逆消痰嗽可愈。
性甘寒而無毒。
疏邪利水脹能松。
子能養血生津。
質甘且潤。
枝可祛風活絡。
味苦而平。
(桑白皮刮去近土粗皮。
取純白者用。
甘寒微苦微辛。
色白性寒。
入肺善降。
利大小腸。
故能瀉肺中之火。
降氣行水。
如是則水腫痰嗽風氣諸病皆可愈耳。
子名桑椹子。
乃桑之精華所結。
味甘色紅。
熟則紫黑。
能入肝經血分。
養血補肝。
血活則風散也。
桑枝能達四肢。
行經絡。
利關節。
助藥力苦平之性。
為祛風良藥也。
) 木部 灌木類 桑葉 得箕星之精氣。
能搜肝絡風邪。
禀青帝之權衡。
善洩少陽氣火。
眵淚羞明等證。
仗此甘寒。
豆風目眩諸般。
藉其疏利。
(桑葉經霜者佳。
凡葉皆散。
其紋如絡。
故能入絡。
疏風通肝達肺。
桑乃箕星之精。
箕好風。
故尤為入肝搜風之要藥。
肝膽相連。
又能疏洩少陽氣分之火。
凡一切目疾頭風等證。
由于風熱者。
皆可用之。
) 木部 灌木類 女貞子 女貞子 賦桢幹不雕之性。
具甘涼純靜之功。
入腎髒以益陰。
目昏複見。
達下焦而退熱。
發白重烏。
(女貞子即冬青樹之子。
色紫黑。
味甘苦平。
此樹淩冬不雕。
禀少陰之精。
故能入腎益陰。
水足則目明熱退。
如是則五髒可安。
精神可養。
故本經列之上品也。
) 木部 灌木類 蕤仁 蕤仁 宣風熱于肝家。
眼目有災。
氣升宜降。
散結痰于心腹。
甘寒無毒。
性滑偏陰。
(蕤仁本經稱其甘溫。
然觀其主治心腹邪熱結氣。
又治目赤腫痛等證。
非溫性之藥所宜。
故别錄言其性寒。
卻為有據。
其潤降之性。
由肺達肝之意可想也。
) 木部 灌木類 金櫻子 金櫻子 味酸澀以性溫。
達肝脾而入腎。
澀精固氣。
虛而無火則相宜。
閉蟄封藏。
病若有邪慎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