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使。
(金櫻子酸澀性溫。
然須帶生采之。
太熟則色紅味甘。
全失澀味。
且服之利人。
故采藥當及時也。
凡子皆降。
可入下焦。
其功全在固澀。
凡一切久痢遺精。
大小便不固。
無邪熱者。
皆可用之也。
) 木部 灌木類 山茱萸 山茱萸 性斂偏溫。
固精補腎。
味酸而澀。
壯水生肝。
(山茱萸酸溫無毒。
入肝腎。
肝主疏洩。
腎主閉藏。
疏洩太過。
則滑脫不禁。
當用酸澀之劑以收之。
況遺精便滑。
小便不固。
以及虛汗等證屬虛者哉。
使元氣固則精血充。
是以為之補也。
此物如五味之酸味太甚。
于人之氣血不甚相宜。
雖虛脫者亦宜酌用。
有邪火為患者。
尤當禁之。
) 木部 灌木類 山栀 山栀 味苦通心。
導熱歸腸寒勝火。
氣輕達肺。
炒焦入血黑平紅。
仁則解郁熱于胃中。
殼乃退陽邪于皮部。
(山栀其形尖圓。
色赤象心。
其質輕浮入肺。
苦寒性降。
能清心肺上焦之邪熱。
屈曲下行。
從小腸膀胱而出。
炒黑則能清血分郁熱。
若邪熱在胸膈蘊結不下。
則生用。
栀仁亦能取吐。
非山栀為吐藥。
不過引之作吐。
以順病勢。
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 木部 灌木類 枳殼 枳殼 利膈寬胸。
辛苦性寒破氣滞。
行痰逐水。
和中化食入陽明。
(枳殼亦橘類。
逾淮而北為枳。
南即為橘。
此亦地道使然。
因之性味主治各異。
枳殼即枳實之大者。
味苦辛。
性寒。
專主破氣。
氣順則胸膈利。
痰行水消。
三焦通泰。
邪熱蠲除耳。
如欲制其燥性。
助其消導。
可炒黑用之。
) 木部 灌木類 枳實 枳實 性味與枳殼相同。
功力較老者更猛。
瀉痰破積。
承氣賴之以先聲。
導水行瘀。
金匮取之而下達。
治痞堅之峻劑。
攻氣分之神丹。
(枳實即枳殼之初生而未熟者。
如青皮陳皮之類。
性味主治皆同。
而功力頗猛。
故破積行血。
消食消痰。
皆賴之以承其氣。
或與補藥同用。
或與瀉藥并投。
在人之運用耳。
) 木部 灌木類 石楠葉 石楠葉 入腎善宣風氣。
苦辛平有毒須知。
助陽可勝濕邪。
筋骨肉無微不到。
(石楠葉生山谷間石上。
其樹皆向陽。
故名。
一雲鸩鳥止于樹上。
一雲下有蝮蛇。
故有毒。
土人稱之為風藥。
故善治風。
其葉類枇杷葉。
而背無毛。
光而不皺。
本經稱其養腎氣。
别錄言女子久服思男。
不過皆因其有助陽之功。
然辛苦有毒之品。
隻可用之以治風寒痹着之邪。
邪去則筋骨利。
肝腎安。
不可謂其補而喜服也。
) 木部 灌木類 木芙蓉 敷圍一切癰疽。
消腫排膿能止痛。
涼散諸般瘀熱。
味辛質滑性平和。
(木芙蓉味辛性寒。
入肺經。
涼血散熱。
其質粘滑。
凡一切癰疽疔毒。
無論已潰未潰。
皆可敷之。
極能消腫止痛。
涼血解毒耳。
) 木部 灌木類 山茶花 山茶花 色赤入營涼血分。
味甘微苦散瘀邪。
(山茶花其花開于冬月。
故性寒。
其色赤。
故入血。
凡花皆散。
故能涼血散血可知。
觀其能治吐血衄血。
腸風下血等證。
概可想見也。
) 木部 灌木類 密蒙花 密蒙花 功歸肝膽。
性屬甘寒。
滌熱疏風。
治目都因火氣逼。
養營潤燥。
凡花皆散障邪除。
(密蒙花其色紫。
故入肝。
甘寒無毒。
故能潤肝燥。
養肝血。
因其凡花皆散。
故能散肝家之風熱。
風熱得去。
肝血得養。
故一切目疾皆可除也。
) 木部 灌木類 枸杞子 枸杞子 性平色赤。
養肝補腎益真陰。
質潤味甘。
明目添精退虛熱。
(枸杞子以甘肅甘州者為上。
味甘。
子少潤澤有脂。
其餘土産者。
子多味苦而劣。
不堪用。
其性平和。
不寒不熱。
凡子皆降。
有收束下行之意。
故能入肝腎。
生精養血。
精血充則目可明。
渴可止。
筋骨堅利。
虛勞等證悉除矣。
) 木部 灌木類 地骨皮 地骨皮 退伏熱以除蒸。
深入黃泉。
下歸腎部。
降肺火而定喘。
甘寒白色。
清肅金家。
(地骨皮即枸杞樹根。
入土最深。
故名之。
去外粗黑皮。
取白皮用。
味甘。
大寒。
性降。
入肺腎。
退伏熱。
肺熱降則喘咳除。
腎熱除則骨蒸盜汗等病皆愈矣。
) 木部 灌木類 酸棗仁 酸棗仁 入肝髒藏魂鎮攝。
用療膽怯無眠。
走心家斂液固虛。
可治表疏有汗。
性頗平滑。
味屬甘酸。
(酸棗仁凡仁皆可入心。
酸者皆入肝。
酸甘而平。
潤澤之品。
故能入心肝。
斂液固虛。
但善滑大腸。
至于炒熟。
治膽虛不眠。
生用治膽熱好眠之說。
亦習俗相沿。
究竟不眠好眠。
各有成病之由。
非一物棗仁可以統治也。
) 木部 灌木類 鬼箭羽 鬼箭羽 味苦氣寒能破血。
殺蟲辟鬼并宣風。
(鬼箭羽以其形似箭羽。
故有鬼箭羽之名。
其功能辟鬼魅。
治中惡。
殺蟲治蠱。
然考其苦寒之性。
枝葉之用。
所入者肝肺兩經。
所主者祛風破血耳。
) 木部 灌木類 川槿皮 味苦性涼。
雖潤燥和營。
内方罕服。
質粘色赤。
可殺蟲治癬。
外用多需。
(川槿皮川産者佳。
土産者即土槿皮。
俗稱之謂槿茄。
可捍可插。
植之為藩籬者也。
皮濃色紅。
性極粘滑。
味甘苦平。
微寒。
入心肝血分。
雖能潤燥活血。
治腸風血痢等證。
然内服之方甚少。
總以殺蟲治癬為外治耳。
) 木部 香木類 肉桂 肉桂 辛甘大熱。
補命門助火消陰。
紫赤多香。
益肝腎通經行血。
腹痛疝瘕等疾。
可導可溫。
風寒痹濕諸邪。
能宣能散。
(肉桂産南方粵西安南等處。
種類甚多。
大抵以色紫肉濃味甜有油者佳。
然甜中帶辛。
自有一股香竄溫暖之氣。
入心肝脾腎四經血分。
溫散血分寒邪。
破血結。
除症瘕。
同補腎藥用。
能補命門元陽不足。
如格陽戴陽等證。
又能引火歸原。
如欲補心陽。
益脾陽。
均可各随佐使。
桂水炒白芍。
大能平肝。
肉桂皮也。
觀其性味。
察其主治。
無論内寒外寒。
在于營分者。
皆可治之。
) 木部 香木類 桂枝 體用可通肢。
由衛入營宣腠理。
辛甘能入血。
溫經達絡
(金櫻子酸澀性溫。
然須帶生采之。
太熟則色紅味甘。
全失澀味。
且服之利人。
故采藥當及時也。
凡子皆降。
可入下焦。
其功全在固澀。
凡一切久痢遺精。
大小便不固。
無邪熱者。
皆可用之也。
) 木部 灌木類 山茱萸 山茱萸 性斂偏溫。
固精補腎。
味酸而澀。
壯水生肝。
(山茱萸酸溫無毒。
入肝腎。
肝主疏洩。
腎主閉藏。
疏洩太過。
則滑脫不禁。
當用酸澀之劑以收之。
況遺精便滑。
小便不固。
以及虛汗等證屬虛者哉。
使元氣固則精血充。
是以為之補也。
此物如五味之酸味太甚。
于人之氣血不甚相宜。
雖虛脫者亦宜酌用。
有邪火為患者。
尤當禁之。
) 木部 灌木類 山栀 山栀 味苦通心。
導熱歸腸寒勝火。
氣輕達肺。
炒焦入血黑平紅。
仁則解郁熱于胃中。
殼乃退陽邪于皮部。
(山栀其形尖圓。
色赤象心。
其質輕浮入肺。
苦寒性降。
能清心肺上焦之邪熱。
屈曲下行。
從小腸膀胱而出。
炒黑則能清血分郁熱。
若邪熱在胸膈蘊結不下。
則生用。
栀仁亦能取吐。
非山栀為吐藥。
不過引之作吐。
以順病勢。
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 木部 灌木類 枳殼 枳殼 利膈寬胸。
辛苦性寒破氣滞。
行痰逐水。
和中化食入陽明。
(枳殼亦橘類。
逾淮而北為枳。
南即為橘。
此亦地道使然。
因之性味主治各異。
枳殼即枳實之大者。
味苦辛。
性寒。
專主破氣。
氣順則胸膈利。
痰行水消。
三焦通泰。
邪熱蠲除耳。
如欲制其燥性。
助其消導。
可炒黑用之。
) 木部 灌木類 枳實 枳實 性味與枳殼相同。
功力較老者更猛。
瀉痰破積。
承氣賴之以先聲。
導水行瘀。
金匮取之而下達。
治痞堅之峻劑。
攻氣分之神丹。
(枳實即枳殼之初生而未熟者。
如青皮陳皮之類。
性味主治皆同。
而功力頗猛。
故破積行血。
消食消痰。
皆賴之以承其氣。
或與補藥同用。
或與瀉藥并投。
在人之運用耳。
) 木部 灌木類 石楠葉 石楠葉 入腎善宣風氣。
苦辛平有毒須知。
助陽可勝濕邪。
筋骨肉無微不到。
(石楠葉生山谷間石上。
其樹皆向陽。
故名。
一雲鸩鳥止于樹上。
一雲下有蝮蛇。
故有毒。
土人稱之為風藥。
故善治風。
其葉類枇杷葉。
而背無毛。
光而不皺。
本經稱其養腎氣。
别錄言女子久服思男。
不過皆因其有助陽之功。
然辛苦有毒之品。
隻可用之以治風寒痹着之邪。
邪去則筋骨利。
肝腎安。
不可謂其補而喜服也。
) 木部 灌木類 木芙蓉 敷圍一切癰疽。
消腫排膿能止痛。
涼散諸般瘀熱。
味辛質滑性平和。
(木芙蓉味辛性寒。
入肺經。
涼血散熱。
其質粘滑。
凡一切癰疽疔毒。
無論已潰未潰。
皆可敷之。
極能消腫止痛。
涼血解毒耳。
) 木部 灌木類 山茶花 山茶花 色赤入營涼血分。
味甘微苦散瘀邪。
(山茶花其花開于冬月。
故性寒。
其色赤。
故入血。
凡花皆散。
故能涼血散血可知。
觀其能治吐血衄血。
腸風下血等證。
概可想見也。
) 木部 灌木類 密蒙花 密蒙花 功歸肝膽。
性屬甘寒。
滌熱疏風。
治目都因火氣逼。
養營潤燥。
凡花皆散障邪除。
(密蒙花其色紫。
故入肝。
甘寒無毒。
故能潤肝燥。
養肝血。
因其凡花皆散。
故能散肝家之風熱。
風熱得去。
肝血得養。
故一切目疾皆可除也。
) 木部 灌木類 枸杞子 枸杞子 性平色赤。
養肝補腎益真陰。
質潤味甘。
明目添精退虛熱。
(枸杞子以甘肅甘州者為上。
味甘。
子少潤澤有脂。
其餘土産者。
子多味苦而劣。
不堪用。
其性平和。
不寒不熱。
凡子皆降。
有收束下行之意。
故能入肝腎。
生精養血。
精血充則目可明。
渴可止。
筋骨堅利。
虛勞等證悉除矣。
) 木部 灌木類 地骨皮 地骨皮 退伏熱以除蒸。
深入黃泉。
下歸腎部。
降肺火而定喘。
甘寒白色。
清肅金家。
(地骨皮即枸杞樹根。
入土最深。
故名之。
去外粗黑皮。
取白皮用。
味甘。
大寒。
性降。
入肺腎。
退伏熱。
肺熱降則喘咳除。
腎熱除則骨蒸盜汗等病皆愈矣。
) 木部 灌木類 酸棗仁 酸棗仁 入肝髒藏魂鎮攝。
用療膽怯無眠。
走心家斂液固虛。
可治表疏有汗。
性頗平滑。
味屬甘酸。
(酸棗仁凡仁皆可入心。
酸者皆入肝。
酸甘而平。
潤澤之品。
故能入心肝。
斂液固虛。
但善滑大腸。
至于炒熟。
治膽虛不眠。
生用治膽熱好眠之說。
亦習俗相沿。
究竟不眠好眠。
各有成病之由。
非一物棗仁可以統治也。
) 木部 灌木類 鬼箭羽 鬼箭羽 味苦氣寒能破血。
殺蟲辟鬼并宣風。
(鬼箭羽以其形似箭羽。
故有鬼箭羽之名。
其功能辟鬼魅。
治中惡。
殺蟲治蠱。
然考其苦寒之性。
枝葉之用。
所入者肝肺兩經。
所主者祛風破血耳。
) 木部 灌木類 川槿皮 味苦性涼。
雖潤燥和營。
内方罕服。
質粘色赤。
可殺蟲治癬。
外用多需。
(川槿皮川産者佳。
土産者即土槿皮。
俗稱之謂槿茄。
可捍可插。
植之為藩籬者也。
皮濃色紅。
性極粘滑。
味甘苦平。
微寒。
入心肝血分。
雖能潤燥活血。
治腸風血痢等證。
然内服之方甚少。
總以殺蟲治癬為外治耳。
) 木部 香木類 肉桂 肉桂 辛甘大熱。
補命門助火消陰。
紫赤多香。
益肝腎通經行血。
腹痛疝瘕等疾。
可導可溫。
風寒痹濕諸邪。
能宣能散。
(肉桂産南方粵西安南等處。
種類甚多。
大抵以色紫肉濃味甜有油者佳。
然甜中帶辛。
自有一股香竄溫暖之氣。
入心肝脾腎四經血分。
溫散血分寒邪。
破血結。
除症瘕。
同補腎藥用。
能補命門元陽不足。
如格陽戴陽等證。
又能引火歸原。
如欲補心陽。
益脾陽。
均可各随佐使。
桂水炒白芍。
大能平肝。
肉桂皮也。
觀其性味。
察其主治。
無論内寒外寒。
在于營分者。
皆可治之。
) 木部 香木類 桂枝 體用可通肢。
由衛入營宣腠理。
辛甘能入血。
溫經達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