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部

關燈
中痰血。

    至其能治赤白痢者。

    亦由陽氣不宣而痰血交滞耳。

    ) 菜部 菜類 馬齒苋 馬齒苋 酸辛色赤。

    散血行肝。

    苦滑性寒。

    利腸消腫。

    專長外治敷搽效。

    卻少煎方服食功。

     (馬齒苋一名五方草。

    又雲即今之醬闆草。

    李時珍言此草處處園野皆生。

    柔莖布地。

    其葉細細對生。

    葉青。

    梗赤。

    花黃。

    根白。

    子黑。

    故有五方之名。

    以此推之。

    似與醬闆草相同也。

    味酸微辛微苦。

    性寒質滑。

    入肝與大腸。

    專能行血滑竅。

    利大腸。

    雖有内服諸法。

    然長于外治。

    故以之敷癰散腫。

    為尤貴耳。

    ) 菜部 菜類 絲瓜絡 絲瓜絡 通經絡。

    涼血祛風。

    性甘寒。

    化痰解毒。

    (絲瓜絡味甘性寒。

    入經絡解熱邪。

    熱除則風去。

    絡中津液不緻結而為痰。

    變成腫毒諸證。

    故雲解毒耳。

    ) 菜部 菜類 石花菜 味本甘鹹。

    導腸中濕熱。

    性因寒滑。

    利肺部膠痰。

    (石花菜即麒麟菜。

    生南海沙石間。

    狀如珊瑚。

    枝上有細齒。

    色白可作菜食。

    味甘鹹。

    性寒滑。

    清肺部熱痰。

    導腸中濕熱。

     陰虛濕熱痔血等證。

    皆可用之。

    虛寒者尤宜禁耳。

    ) 菜部 菜類 木耳 性屬甘平。

    滋養營陰治吐衄。

    質兼涼黑。

    善療痔漏止腸紅。

    務宜知有毒無毒之不齊。

     當省察良木朽木之互異。

    (木耳生于朽木上。

    得濕熱而生。

    受陰晦之氣。

    不無小毒。

    味甘色黑。

    雖能治痔漏腸紅等證。

    畢竟非治病良藥。

    僅堪以供蔬食。

    況木之種類不一。

    不可不審耳。

    ) 菜部 菜類 香菌 甘平調胃疏風氣。

    香潤和中行血瘀。

    (香菌或土出。

    或木生。

    種類不一。

    皆為濕熱郁蒸而生。

    然此物香甘可口。

    故能調脾和胃。

    其香似可入血。

    其形似宜解散。

    故又能疏風耳。

    ) 菜部 味類 吳茱萸 吳茱萸 散厥陰之寒。

    辛苦疏肝降冷濁。

    燥脾家之濕。

    芳香治嘔愈寒疼。

    故疝瘕香港腳相宜。

     而郁結飲邪亦效。

    吞酸胸滿。

    能導以下行。

    癖奔豚。

    可用其溫散。

    (吳茱萸辛苦而溫。

    芳香而燥。

    本為肝之主藥。

    而兼入脾胃者。

    以脾喜香燥。

    胃喜降下也。

    其性下氣最速。

    極能宣散郁結。

    故治肝氣郁滞。

    寒濁下踞。

    以緻腹痛疝瘕等疾。

    或病邪下行極而上。

    乃為嘔吐吞酸胸滿諸病。

    均可治之。

    即其辛苦香燥之性。

    概可想見其功。

    然則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濕滞濁。

    無不相宜耳。

    ) 菜部 味類 茶葉 茶葉 能清心而入胃。

    滌垢除煩。

    可消食以行痰。

    解酲止渴。

    芳香清肅。

    甘苦陰寒。

    (茶葉處處有之。

    皆産山谷間。

    種類不一。

    大抵以嫩而色香味美者為佳。

    味苦而甘。

    性寒。

    入心肺脾胃四經。

    能蠲除上焦郁熱垢膩。

    除痰化食。

    清頭目。

    利二便。

    令人少睡。

    若虛寒之人服之。

    戕敗脾胃。

    易成痰飲等證耳。

    ) 菜部 味類 川椒 川椒 氣香有毒。

    走脾腎燥濕祛寒。

    色赤入營。

    達胃肝破症解郁。

    壯元陽而除痼冷。

    下焦之水腫堪除。

    仗辛熱以殺諸蟲。

    表裡之疫邪可辟。

    椒目乃善導水邪下降。

    苦辛則能使喘滿消除。

    (川椒辛熱香燥之品。

    與吳茱萸相似。

    亦能下氣散結。

    但川椒之色。

    可入血分。

    能下達腎經。

    腎主水。

    故能治下焦水濕等病。

    其餘治中下寒濕疝瘕諸病。

    與吳茱萸相似。

    但入胃散逆。

    則吳茱萸為優。

    辟惡殺蟲。

    又川椒為勝耳。

    去閉口者用。

    ○椒目色黑味苦。

    功專入腎治水。

    一切腫滿。

    小便不利。

    而緻氣逆喘上者。

    皆可用之。

    ) 菜部 味類 胡椒 胡椒 味辛性熱。

    入肺胃以散寒邪。

    下氣寬中。

    消風痰而宣冷滞。

    發瘡昏目。

    助火傷陰。

    (胡椒。

    味辛性熱。

    入肺胃二經。

    能宣能散。

    開豁胸中寒痰冷氣。

    雖辛熱燥散之品。

    而又極能下氣。

    故食之即覺胸膈開爽。

    又能治上焦浮熱口齒諸病。

    至于發瘡助火之說。

    亦在用之當與不當耳。

    殺一切魚肉鼈蕈毒。

    故食料多用之。

    ) 菜部 味類 畢澄茄 治療與胡椒相似。

    溫膀胱。

    治腎髒寒凝。

    性味卻辛苦不同。

    降逆氣。

    散胃中冷滞。

     (畢澄茄形如胡椒。

    味苦辛溫。

    不如胡椒之熱。

    但入脾胃。

    溫中散逆。

    下氣豁痰。

    又能治腎與膀胱冷氣。

    亦凡子皆降之意。

    大抵一物大同小異耳。

    ) 菜部 味類 芫荽 芫荽 辛溫善散。

    可宣肺胃之寒凝。

    香竄難聞。

    能起痘疹之滞遏。

    (芫荽一名胡荽。

    辛溫入肺胃。

    散寒快氣。

    食之爽口。

    腹辟穢惡。

    畢竟芫荽辛臭之品。

    故道家列為五葷之一。

    人之血氣。

    聞香則順。

    聞臭則逆。

    若痘疹不起。

    欲用此宣發。

    吾恐欲順反逆。

    不如求之他藥為穩耳。

    ) 菜部 味類 香 香 治腹痛。

    平嘔吐。

    理胃宣中。

    辛甘并合。

    療疝瘕。

    祛寒濕。

    疏肝暖腎。

    香燥偏優。

    (香有大小二種。

    形如八角者為大茴香。

    如蛇床子者為小茴香。

    食料入藥。

    皆以大者為勝。

     今人但知食料用大茴香。

    其小茴香概作藥用。

    亦習俗相仍耳。

    二者俱屬辛甘溫。

    能入肝與脾胃。

    統治寒濕疝瘕小腸膀胱一切冷氣。

    至于宣中辟惡。

    開胃止嘔。

    亦皆辛香溫暖之力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