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關燈
仍不宜用。

    砂仁密藏于根。

    能引諸氣歸束于下。

    故有縮砂密之名。

    今人用以制熟地。

    不特使之不膩。

    且有歸束密藏之意。

    合于腎耳。

    ) 草部 香草類 郁金 郁金 解郁寬胸。

    心肺可通肝可及。

    辛開苦降。

    血瘀能逐氣能宣。

    因其質屬芳香。

    豁痰涎于心竅。

    卻謂性偏寒燥。

    療癫痫于肝家。

    廣産者色黃。

    善行氣而有功肺部。

    川産者色紫。

    能破血而兼達營中。

    (郁金辛苦而寒。

    善宣善達。

    入上焦心肺二經。

    功專破血行氣。

    氣行血開。

     則郁自解。

    痰自降。

    其所以祛心竅痰涎惡血者。

    皆無非辛散苦降之功。

    川産者色紫質堅。

    稍有區别耳。

    郁金之功。

    皆取其苦辛香燥。

    逐瘀行氣力量。

    若病因虛而緻者。

    不可用也。

    ) 草部 香草類 莪術 莪術 辛苦入肝脾。

    破氣行瘀磨積聚。

    溫香疏髒腑。

    除痰散滞逐寒凝。

    (莪術肝經氣分藥也。

    能破氣中之血。

    辛苦而溫。

    性剛猛。

    善克削。

    攻一切癖積聚。

    血凝氣滞等證。

    每每與三棱并用。

    或嫌其峻厲。

    當以醋炒用之。

    ) 草部 香草類 三棱 三棱 味苦平用以入肝。

    能磨積攻堅。

    善破血中之氣。

    性克削。

    偏于傷正。

    雖消症化癖。

    還防病裡之虛。

    (三棱肝經血分藥也。

    專于破血。

    而能行血中之氣。

    故每與莪術相輔而行。

    其根形如鲫有棱。

    出楚荊地。

    故名。

    性苦平。

    無毒。

    破血積症瘕等證。

    功與莪術相似。

    而微有區别耳。

    ) 草部 香草類 補骨脂 補骨脂 興陽事。

    止腎洩。

    甘溫辛苦之功。

    固精氣。

    愈腰疼。

    益火消陰之力。

    虛寒咳嗽。

    補納有權。

    滑數便遺。

    攝虛可賴。

    夢遺濕火當須禁。

    便約津枯切勿投。

    (補骨脂一名破故紙。

     辛熱入腎。

    助火益陽。

    凡命門真火不足。

    以及五更洩瀉。

    腎冷精流等證。

    皆可服之。

    其所以治喘者。

    亦惟腎髒虛寒。

    真氣上逆之證。

    但辛熱香燥之物。

    善助濕熱。

    倘下焦有濕。

    陰虛有熱者。

    均須遠之。

    ) 草部 香草類 澤蘭 澤蘭 辛香無毒。

    甘苦微溫。

    行水消瘀。

    入肝脾而解散。

    除風逐濕。

    行經絡以分消。

    若夫另有佩蘭。

    開郁功多。

    能省頭中垢膩。

    且可宣除陳腐。

    辛香較勝。

    堪醫脾病消瘅。

    (澤蘭生澤旁。

    其葉如蘭而香。

    苦辛而溫。

    入肝脾二經消瘀行水。

    以其溫而帶甘。

    故不傷正氣。

    婦人多用之。

    治血化為水之證。

    尤為入彀。

    治風者亦血行風自滅耳。

    況兼味辛而為葉者乎。

    佩蘭一名省頭草。

    辛平氣香。

    入肺脾肝三經。

    功用相似澤蘭。

    而辛香之氣過之。

    故能解郁散結。

     殺蠱毒。

    除陳腐。

    濯垢膩。

    辟邪氣。

    至于行水消瘀之效。

    二物亦相仿耳。

    但澤蘭治水之性為優。

    佩蘭理氣之功為勝。

    又為異也。

    ) 草部 香草類 益智仁 益智仁 補心脾。

    益火消陰。

    縮泉止唾。

    味辛苦。

    氣香性熱。

    固腎培元。

    暖胃祛寒。

    嘔可平而痛可止。

    溫中進食。

    滞能宣導郁能開。

    (益智仁味苦辛。

    性熱氣香。

    入心脾腎。

    補火生土。

    能攝納上下諸氣。

    縮泉止唾。

    惟芳香之氣。

    獨喜歸脾。

    故能啟脾胃。

    進飲食。

    開郁結。

    散寒邪。

    而陰虛有火者為不宜耳。

    ) 草部 香草類 荜撥 荜撥 宣胃腑之沉寒。

    冷滞能消嘔吐散。

    治陽明之浮熱。

    頭風自愈齒疼安。

    呃逆腸鳴。

    辛熱且能下氣。

    吞酸痰阻。

    芳香自可宣中。

    (荜撥大辛大熱。

    味類胡椒。

    入胃與大腸。

    陽明藥也。

    溫中散寒。

    破滞氣。

    開郁結。

    下氣除痰。

    又能散上焦之浮熱。

    凡一切牙痛頭風吞酸等證。

     屬于陽明濕火者。

    皆可用此從治之。

    ) 草部 香草類 良姜 良姜 除寒止心腹之疼。

    辛溫有效。

    散逆治清涎之嘔。

    脾胃偏宜。

    (良姜辛溫入脾胃。

    逐寒邪。

    止腹疼。

    雖燥而無香烈之性。

    其所以平嘔吐。

    治清涎。

    溫脾暖胃四字足以盡之。

    ) 草部 香草類 蛇床子 蛇床子 助陽暖下。

    有祛除寒濕之功。

    入腎行脾。

    乃辛苦性溫之力。

    陰蝕蟲瘡等證。

    煎洗頗宜。

    風淫疥癞諸瘡。

    外敷有效。

    (蛇床子辛苦溫。

    微毒。

    入腎髒。

    補下元。

    祛寒濕。

    暖子宮。

    殺蟲疥。

    治陰痿囊濕等證。

    古人每用以内服。

    極雲有效。

    今皆外治方多用之。

    或煎湯熏洗。

    或研末調敷。

    亦世俗之不同耳。

    ) 草部 香草類 丹皮 丹皮 清少陽血分之火邪。

    寒而更苦。

    散營分瘀留之熱結。

    香以兼辛。

    色丹并入乎心肝。

    可治有邪于經隊。

    性竄直通夫腎髒。

    能除無汗之骨蒸。

    (丹皮辛能散。

    苦能洩。

    寒能清。

    色赤能走血分。

    有香竄之性。

    入肝膽心腎三焦血分。

    能涼血散血。

    凡血分風熱瘀滞等證。

    悉可用之。

    因其寒而走散也。

    ) 草部 香草類 甘松 甘松 醫胃腑之寒疼。

    甘溫辟惡。

    散脾家之郁結。

    香燥除邪。

    (甘松甘溫而香。

    入脾胃。

    開郁結。

    雖無補養之力。

    卻有醒運之功。

    加入補脾藥中。

    甚為得力。

    至于辟惡氣。

    療腹痛。

    殺蟲治療。

    皆甘溫芳香之用耳。

    陰虛不宜燥散者忌之。

    ) 草部 香草類 山柰 山柰 性味相同前藥。

    略過于辛。

    治療頗似甘松。

    同歸乎散。

    滌邪解穢。

    濯發香肌。

    (山柰一名山辣。

    味辛而溫。

    氣香而散。

    暖脾胃。

    治腹痛。

    辟瘴疠惡氣。

    合諸香藥皆用之。

    服食治病為少耳。

    ) 草部 水草類 菖蒲 菖蒲 為水草之精英。

    氣禀芳香質屬燥。

    治風痰之痹閉。

    味含辛苦性偏溫。

    開心竅以祛邪。

     資其宣導。

    利清陽之蒙閉。

    賴以聰明。

    (菖蒲辛苦而溫。

    芳香而燥。

    入心家。

    通神明。

    辟鬼魅。

    豁痰宣竅。

    以其生水石間。

    故又能散水邪。

    凡一切心積伏梁癫痫等證。

    皆可用之。

    宜産石上。

    其根一寸九節者良。

    出泥中大者不堪用。

    ) 草部 水草類 澤瀉 澤瀉 鹹寒入腎。

    治相火之陽邪。

    甘淡通淋。

    滲膀胱之濕熱。

    (澤瀉甘淡鹹寒。

    入腎與膀胱導下焦水濕垢濁。

    自然濕熱除。

    相火降。

    邪去則正受益。

    故補腎藥中。

    每每相兼用之。

    非澤瀉真有補性也。

    不過一于利水而已。

    ) 草部 水草類 蒲黃 蒲黃 破血涼瘀。

    生用可行熟可止。

    味甘性冷。

    損傷能散腫能消。

    入心肝以達脾。

    通經脈而治痛。

    (蒲黃即香蒲花之心也。

    色黃氣香。

    入心肝脾三經血分。

    其性甘涼。

    故能涼血散血。

     取凡花皆散之意。

    凡一切血分瘀滞之病。

    皆可用之。

    但輕香走散之品。

    似乎上焦病為尤宜。

     炒黑則能止血。

    以紅見黑則止。

    水勝火也。

    ) 草部 水草類 海藻 海藻 鹹以軟堅。

    消瘿利水。

    寒能入腎。

    退熱除痰。

    (海藻生海中。

    其葉如發。

    即水藻之屬也。

    鹹寒潤下之品。

    軟堅行水。

    是其本功。

    故一切瘰瘿瘤頑痰膠結之證。

    皆可用之。

    然鹹走血。

    多食鹹則血脈凝澀。

    生氣日削。

    緻成廢疾不起者多矣。

    ) 草部 水草類 昆布 昆布 功用相同海藻。

    治療亦本鹹寒。

    (昆布生海中。

    其葉如布。

    性味主治與海藻相同。

    故每相兼而用。

    然有病則病當。

    若藥過病所。

    則非徒無益。

    而又害之。

    ) 草部 水草類 浮萍 浮萍 發汗以開鬼門。

    味辛有效。

    行水而潔淨府。

    性冷多功。

    輕浮入肺可祛風。

    行方無定。

     解散行經能勝濕。

    到處為家。

    (浮萍生水中。

    浮水面。

    其葉小而背紫。

    葉下有根如須。

    飄流水中。

    不着泥土。

    輕浮辛寒。

    入肺經。

    發汗之功。

    并于麻黃。

    但麻黃性溫。

    浮萍性寒為異。

     且浮萍利水之功。

    麻黃所不能耳。

    ) 草部 水草類 箬葉 血因熱逼妄行。

    治标炙研服。

    性本甘寒無毒。

    欲表水煎嘗。

    其功本屬輕揚。

    其用直清肺胃。

    (箬葉甘寒。

    入肺胃二腸。

    功與蘆根相似。

    若血因熱逼而妄行者。

    用此燒灰服之。

    亦寒能勝熱。

    黑可勝紅之意耳。

    箬葉雖寒降。

    而有輕揚解散之意。

    故與蘆根有根與葉之不同也。

    ) 草部 石草類 石斛 石斛 除陽明之虛熱。

    味甘鹹以微寒。

    悅胃濃腸。

    肺腎并清陰受益。

    金钗幹霍。

    方宜所産力難齊。

    鮮者治病除邪。

    每相宜于時證。

    川者氣輕味薄。

    究功用之平常。

    (石斛味甘鹹。

    微寒。

    入肺胃腎三經。

    清虛熱。

    以其甘多寒少。

    故能悅胃濃腸。

    入陽明之力為多。

    然畢竟氣輕味薄之品。

    非可以禦病也。

    ) 草部 石草類 骨碎補 骨碎補 苦能堅腎。

    溫可補虛。

    行瘀血以理勞傷。

    長須發并除風氣。

    (骨碎補一名毛姜。

    入腎補虛。

    腎主骨。

    故名。

    其苦溫之性。

    又能破瘀血。

    續絕傷。

    所以治風氣者。

    亦因腎虛痹着于骨也。

    浸水刷頭能長發。

    ) 草部 石草類 石葦 石葦 導濕熱以通淋。

    甘苦微寒。

    下行火腑。

    清肺金而利水。

    分消降濁。

    直達州都。

    (石葦生石上。

    其葉如布。

    甘苦微寒。

    上清肺熱。

    下達膀胱。

    利濕熱。

    通淋濁。

    主治不過如此。

    亦不常用之物也。

    ) 草部 石草類 絡石藤 味苦性平。

    宣風通絡。

    (絡石藤凡藤蔓之屬。

    皆可通絡宣風。

    以風在絡中。

    則絡道閉塞。

    況苦平之性。

    又能宣發者乎。

    ) 草部 毒草類 半夏 半夏 性溫體滑。

    入陽明并走心脾。

    質燥味辛。

    治嘔吐專消痰飲。

    通陰陽而和胃。

    不寐堪醫。

    散逆氣以調中。

    郁邪可解。

    痰厥頭疼當取服。

    中風暴卒急宜求。

    辛潤通腸。

    半硫主津凝虛閉。

    溫宣消痞。

    制法系姜汁青鹽。

    (半夏味辛。

    質滑。

    性溫。

    有小毒。

    善劫痰水。

    導大便。

     痰水去則土燥。

    脾喜燥而惡濕。

    故宜之。

    味辛善散逆結之氣。

    故能解郁調中。

    為治嘔吐蠲飲邪之聖藥。

    總之脾有濕邪者宜用。

    若陰虛血燥之人當為禁服。

    ) 草部 毒草類 南星 南星 溫燥能行。

    逐風痰于肝髒。

    苦辛有毒。

    散堅結于脾家。

    性剛善走夫陽明。

    妊娠忌用。

     制法須藏乎牛膽。

    驚痫宜求。

    (南星一名虎掌。

    其根大如掌。

    四圍有子。

    形皆扁。

    故名。

    苦辛溫有毒。

    入太陰陽明厥陰。

    治風痰。

    散堅結。

    但性燥而緊。

    猛于半夏。

    能散血堕胎。

    用牛膽套之。

    制其燥烈之性。

    善治肝膽經風痰。

    為小兒痫痙等證要藥。

    ) 草部 毒草類 附子 附子 味辛性熱。

    能回脾腎元陽。

    質燥氣剛。

    可逐下中寒濕。

    斬關奪門之将。

    痼冷何愁。

    善行疾走之功。

    沉寒立解。

    或溫經發汗。

    痹病賴此以宣通。

    或益氣調營。

    補藥仗之而有力。

    烏頭即附子之母。

    性猛祛風。

    天雄乃烏附之長。

    形單無附。

    均皆有毒。

    各自分名。

    (附子甘辛大溫。

    有毒。

    烏頭如芋婆。

    附子如芋子。

    從勞相附而生。

    入脾腎。

    助元陽。

    逐寒濕。

    其性剛猛。

    為剽悍之将。

    同表藥則發散。

    同補藥則溫補。

    烏頭之性味相同附子。

    但附子長于治寒。

     烏頭長于治風。

    附子可用于補藥中。

    烏頭則不能。

    故烏頭燥散之性。

    較附子為過之。

    天雄乃烏頭之形長。

    而四圍無附子者。

    故為之雄。

    性味主治。

    與烏頭相同。

    而方尤大。

    以上皆出川中。

    土人種植而貨也。

    另有一種草烏。

    系野出。

    雖能治大風頑痹等證。

    直前無往。

    見效固速。

    然辛熱大毒之物。

    不可輕用。

    ) 草部 毒草類 白附子 白附子 入陽明治頭面之邪風。

    辛甘而苦。

    性燥毒治胃家之寒濕。

    溫散而升。

    (白附子辛甘而溫。

    有小毒。

    不若川附之剛猛。

    雖性味相同。

    而主治各異。

    其形似天雄而長。

    曬幹則有節。

    入陽明經。

    治風痰。

    燥寒濕。

    其功長于上焦。

    故能治頭面之遊風。

    非若川附之能達下焦。

     亦不及南星之散堅消腫。

    善行疾走。

    可入肝脾耳。

    ) 草部 毒草類 蚤休 癰毒能消。

    味苦寒而散結。

    熱瘀可化。

    殺蟲積以通肝。

    (蚤休苦寒有毒。

    其苗一莖直上。

    每層七葉。

    至頂而花。

    根如菖蒲之根。

    入肝經。

    涼血散瘀。

    故能消癰殺蟲毒。

    至其能治驚痰等證。

    大抵亦因郁熱而然耳。

    ) 草部 毒草類 大黃 大黃 沉降下行。

    苦寒有毒。

    通腸滌胃。

    瀉實熱之稽留。

    破積行瘀。

    蕩諸邪之閉結。

    制炒偏通于小便。

    分消善導乎州都。

    (大黃苦寒沉降。

    氣味俱濃。

    入脾胃大腸血分。

    能蕩滌瘀留結熱之實邪。

    長驅直下。

    破堅積。

    除症瘕。

    若寒滞積結。

    有溫下之法。

    虛人挾積。

    有補瀉并行之法。

    故溫藥補藥。

    皆可相輔而行。

    相機而用。

    若經酒制蒸炒。

    則專行小腸膀胱。

    治濕熱癃閉等證。

    故生熟異用耳。

    ) 草部 毒草類 商陸 商陸 苦辛有毒。

    入脾胃逐水通腸。

    沉降偏寒。

    疏髒腑散堅消腫。

    (商陸味苦辛寒。

    沉陰有毒。

    入脾胃大腸。

    瀉水消腫。

    其毒烈之性。

    與大戟甘遂相同。

    但可治陽水實邪。

    若脾腎虛寒而屬陰水者。

    不宜用之。

    有赤白二種。

    白走氣。

    赤走血。

    瀉水雖同。

    惟赤者可外敷癰腫耳。

    ) 草部 毒草類 芫花 芫花 入肺脾而兼腎。

    窠囊水飲立蠲除。

    導上下以通腸。

    留伏濕痰頓解化。

    散瘀消腫。

    味苦而辛。

    治癖殺蟲。

    性溫有毒。

    (芫花味苦辛。

    色黃赤。

    性溫有毒。

    入脾肺腎三經血分。

    專瀉上下水邪。

    以其為花也。

    故能瀉而兼散。

    非比商陸之沉降。

    不能破血。

    且性之寒溫亦異耳。

     然有毒之品。

    不可輕投。

    ) 草部 毒草類 大戟 大戟 通腸滌髒。

    味辛苦而沉寒。

    導水行瘀。

    入肝脾而達腎。

    亦能發汗。

    且可消癰。

    澤漆乃是其苗。

    陰毒之功類戟。

    (大戟禀天地陰毒之氣。

    其根色紫黑帶黃。

    味辛苦而寒。

    服之戟人咽喉。

    入肝脾腎三經血分。

    功專瀉水散結。

    通達髒腑。

    且能行瘀消腫。

    發汗治風。

    有毒而能攻毒。

    故又能治蠱毒疫毒等證。

    澤漆即大戟苗。

    性味功用。

    與大戟相同。

    似乎苗葉之功。

    長于治上。

    故金匮有治咳而脈沉者。

    澤漆湯主之之一法也。

    ) 草部 毒草類 甘遂 甘遂 潔淨府而有功。

    入腎通腸。

    直達水邪所結處。

    宣經隊而無滞。

    性寒味苦。

    生成陰毒勿輕投。

    (甘遂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

    味苦能洩。

    寒勝熱。

    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乃瀉水之聖藥。

    腎主水。

    故入腎經。

    能去痰者。

    以痰之本水也。

    但不可輕用耳。

    ) 草部 毒草類 蓖麻子 蓖麻子 辛溫有吸引之功。

    宣風利竅。

    苦毒為外敷之藥。

    拔腐提膿。

    (蓖麻子辛苦微甘。

    性溫有毒。

    雖有宣風利水之能。

    然畢竟外用之物。

    長于吸引提拔。

    故凡口眼斜。

    以及婦人子宮下墜等證。

    皆可用此研塗。

    至于外科提膿化腐。

    尤為得力耳。

    ) 草部 毒草類 射幹 射幹 瀉肺胃之結邪。

    苦降辛開。

    性平有毒。

    利咽喉之腫痛。

    消痰破血。

    力猛無餘。

    (射幹辛苦平。

    微寒微毒。

    即扁竹根。

    專入肺兼達于肝。

    降火降痰。

    行瘀散結。

    能通利大腸。

    故凡肺癰喉痹之屬實火者。

    皆可用之。

    金匮鼈甲煎丸用之者。

    亦入肝之一驗也。

    ) 草部 毒草類 常山 常山 服之吐利。

    劫肝胃蘊蓄之痰。

    味則苦辛。

    截瘧稽留之病。

    苗名蜀漆。

    宣發多功。

    氣屬腥寒。

    虛羸當禁。

    (常山辛苦性寒。

    有腥氣。

    入肝胃。

    劫痰蠲飲。

    能吐能利。

    或痰在上膈。

    或生用多用。

    或與甘草同用則吐。

    或痰飲在下。

    須同大黃并用。

    否則大便點滴而下。

    如痢者然。

    總之常山瞑眩之藥。

    不可妄用。

    惟截瘧用之者。

    以瘧必有老痰宿飲留聚其間。

    故用此劫劑耳。

    蜀漆即常山苗。

    性味主治相同。

    但宣發之功較勝。

    亦根與苗略異耳。

    ) 草部 毒草類 藜蘆 藜蘆 辛苦大寒。

    沉陰有毒。

    專司湧吐。

    能宣胸胃之風痰。

    善殺蠱蟲。

    且愈肺脾之癬疥。

    (藜蘆其蘆有黑皮包之。

    其根如蔥。

    辛苦大寒。

    有毒。

    入肺胃。

    入口即吐。

    凡風痰在膈。

    以及蠱毒等證。

    與夫癫痫不愈。

    久瘧久哮者。

    皆可用之取吐。

    又能吹鼻取嚏。

    外敷疥癬。

    亦瞑眩之藥耳。

    ) 草部 毒草類 茹 茹 散瘀積之稽留。

    烏茹。

    經方有法。

    達肝家之脈絡。

    辛鹹寒毒。

    風癞兼宜。

    (茹即茹。

    其根皮黃色。

    肉帶黑色。

    折之有汁出。

    辛鹹寒毒。

    入肝經。

    宣通脈絡中瘀血。

    血行風自滅。

    故本經又稱其能治大風。

    又能殺疥蟲。

    排膿血。

    蝕惡肉。

    除症瘕。

    然寒毒之品。

    亦非可常用之物也。

    ) 草部 毒草類 續随子 續随子 性禀辛溫。

    氣滞血瘀能蕩滌。

    質原毒厲。

    水停積結盡消除。

    所入者肝肺二腸。

    所利者疫邪濁惡。

    (續随子一名千金子。

    辛溫有毒。

    入肝肺二經。

    下水破血。

    利大腸。

    治蠱毒。

     服之即瀉。

    能下一切滞濁惡物。

    然用之不當。

    損人最速。

    ) 草部 毒草類 玉簪花根 消腫軟堅功至速。

    取牙有毒味辛寒。

    (玉簪花根辛寒有毒。

    入腎。

    軟堅消腫。

    下骨哽。

    取蟲牙。

    故方士取牙方中多用之。

    但最易損齒。

    用之宜慎耳。

    ) 草部 毒草類 急性子 透骨軟堅。

    當知味苦性溫。

    毒能消積。

    催生滑竅。

    須識行瘀化哽。

    降可寬喉。

    (急性子即鳳仙子。

    色黑。

    苦溫。

    入腎。

    凡子皆降。

    此子降性尤急。

    故名。

    透骨軟堅。

    催生滑竅。

    考其性能入血分。

    行瘀降氣。

    故能治大人噎膈。

    小兒痞積等證。

    又能辟蟲。

    以此草蟲不蛀。

    蜂蝶不過。

    其為有毒可知。

    似不宜于服食耳。

    ) 草部 毒草類 風茄花 服食如麻。

    可止瘡瘍疼痛。

    辛溫大毒。

    能宣痹着寒哮。

    (風茄花一名曼陀羅花。

    味辛性溫。

    入肺。

    有大毒。

    主治大風頑痹一切諸痛。

    研末熱酒沖服五分。

    令人發麻。

    昏昏如醉。

    割瘡火炙。

    不知痛也。

    至于服之令人癫狂。

    則亦未必耳。

    總之治病之藥頗多。

    不必用此險惡之品也。

    ) 草部 毒草類 鬧羊花 痹痛風寒須審用。

    辛溫毒烈勿輕投。

    (鬧羊花一名羊踯躅。

    羊食之即踯躅而死。

    故又名羊不食草。

    辛溫。

    有大毒。

    主治功用。

    與風茄花相似。

    雖古方治風痹癱瘓等疾。

    浸酒方中偶用之。

    然每每功未見而禍随之。

    豈可妄用乎。

    ) 草部 毒草類 野狼毒 辛平苦毒。

    破僻積治蠱消瘀。

    陰蝕蟲瘡。

    有野狼牙煎熏洗滌。

    (野狼毒辛苦平。

    大毒。

    雖有破積殺蟲逐痰行血之功。

    然畢竟非内服之品。

    隻可外治蟲癬等證。

    或洗或搽可也。

    野狼牙苦寒大毒。

    其根形如牙。

    本經雖有除熱殺蟲諸功。

    然亦如野狼毒之外用不宜内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