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脹。
治痢疾。
逐屍疰為要藥。
後世亦不知其用。
足見此物之功。
非特治瘡已也。
) 草部 蔓草類 葛根 葛根 解陽明肌表之邪。
甘涼無毒。
鼓胃氣升騰而上。
津液資生。
若雲火郁發之。
用其升散。
或治痘疹不起。
賴以宣疏。
治瀉則煨熟用之。
又主兩陽合邪之下利。
解酒則葛花為最。
因有解表利便之功能。
孕婦固當忌投。
有故亦能無殒。
(葛根甘涼入胃。
其根寓升發之意。
故能解散陽明肌表之邪。
凡一切風溫熱病。
邪郁于表。
熱勢内蒸。
以緻無汗口渴者。
最為相宜。
然畢竟氣涼之品。
如風寒在表。
以及内不熱而惡寒者。
似又不宜也。
煨熟則散性全無。
即由胃入腸。
不行陽明之表。
但入陽明之裡。
升清為用。
亦如升麻之煨熟即升而不散。
可以濃腸止瀉耳。
) 草部 蔓草類 何首烏 何首烏 禀中和之性。
益腎培肝。
得坤土之純。
悅顔黑發。
固真陰而性澀。
崩中遺滑堪醫。
續後嗣以添精。
堅骨強筋可賴。
祛風養血。
毒化瘡消。
豆制酒蒸。
延年卻病。
藤可夜交熟寐。
味則甘苦微溫。
(何首烏味甘苦略兼澀味。
有赤白二種。
夜則苗蔓相交。
年久則其根成形。
得土之精氣而生。
補肝腎。
固精髓。
以其赤白交互。
故能長養氣血。
氣血太和。
則悅顔黑發。
風可去而瘡可愈耳。
首烏之補肝腎陰血。
與地黃相同。
卻無地黃之凝滞。
性雖固澀。
而又流利血脈。
大抵生用則流利。
制用則固補。
赤者名紅内消。
專用于外科。
概可想見。
) 草部 蔓草類 馬兜鈴 馬兜鈴 輕浮象肺。
降痰嗽有解散之功。
清肅歸金。
平喘促得苦寒之力。
(馬兜鈴藤蔓之屬。
附木而生。
葉脫時其實尚垂。
狀如馬項之鈴。
熟則四開象肺。
苦寒輕舉。
而又有下降之性。
故能清肺熱。
降肺氣。
凡一切咳嗽痰喘屬于肺熱者。
均可用之。
兜鈴雖主清熱降氣。
而又能散肺中結氣。
以其苦而兼辛也。
根名青木香。
苦冷有毒。
可作吐藥。
不常用。
) 草部 蔓草類 百部 百部 治肺寒之咳嗽。
甘苦微溫。
除蟲積之稽留。
功能獨擅。
(百部其藤蔓生。
其根如天門冬之形。
百十連屬。
若部伍然。
但天門冬味甘而潤。
百部味苦而枯。
天門冬寒而百部熱。
故雖皆入肺治嗽。
一治寒嗽。
一治熱嗽。
為不同。
其殺蟲之功。
尤為百部所獨擅也。
) 草部 蔓草類 菟絲子 菟絲子 氣溫無毒。
味甘且辛。
補腎水以上騰。
明目生津風可去。
凝正陽而不動。
精寒溺瀝病能痊。
可堅骨以強陰。
并扶羸而續絕。
(菟絲子其藤蔓生田野中。
初如細絲遍地。
不能自起。
得他草根則纏繞而生。
其根漸離于地而寄空中。
本經辛甘平無毒。
主治續絕傷。
補不足。
益氣力。
肥健人。
大抵益肝腎。
助筋脈。
填精髓。
是其所長。
以肝主筋。
其藤象筋。
腎藏精。
其子有歸束之意也。
凡子皆潤降。
故先入腎。
菟絲子能溫養腎水。
補肝虛。
下焦得溫養之力。
脾亦受益耳。
故為平補足三陰之藥。
) 草部 蔓草類 鈎藤 鈎藤 入肝經以涼血祛風。
退熱療驚。
久煎無力。
味甘寒而除邪定搐。
治昏止眩。
暫服為宜。
(鈎藤甘寒色紫。
獨入肝家。
清肝熱。
熱平則風息。
風息則驚痫螈頭旋目眩等證皆愈耳。
) 草部 蔓草類 覆盆子 覆盆子 入腎兼酸苦之功。
治專固攝。
益下有封藏之力。
味屬甘溫。
(覆盆子因此子形似覆盆。
故名。
凡藤蔓之子。
皆可并入肝腎。
味甘而酸之品。
皆能補而兼固。
此物甘酸而溫。
其能補攝肝腎可知。
下焦固則遺滑等證皆可愈耳。
覆盆入腎經血分。
能溫補命門。
益精固下。
陰不足而相火旺者不宜。
) 草部 蔓草類 防己 防己 辛可散。
苦可行。
氣寒之品。
熱可蠲。
濕可導。
性下之功。
漢入下焦。
行膀胱之血分。
木宣經絡。
疏風水于皮中。
(防己出漢中。
木防己即是其苗。
味皆辛苦而寒。
其根為之漢防己。
入下焦瀉膀胱血分濕熱。
木防己偏于治上治風。
故凡屬水支飲等證。
皆用之。
大抵防己為瞑眩之藥。
聞其氣則頗惡。
下咽則使人身心煩亂。
飲食減少。
若善用之。
能撥亂反正。
可防己而禦敵。
故取此名也。
虛人禁之。
) 草部 蔓草類 威靈仙 威靈仙 性急且溫。
味辛而散。
微鹹微苦。
疏風邪走絡通經。
可導可宣。
治痹疾行痰去濕。
(威靈仙味苦辛鹹。
氣溫。
善走風藥也。
能宣通髒腑經絡。
治痹啟閉。
故一切胸腹冷滞。
痰水症瘕。
瘀血濕邪等證。
皆可用此行散。
然疏利之性。
若無風邪痰濕。
恐損真氣。
用者慎之。
) 草部 蔓草類 紫葳花 入心肝涼散行瘀。
能去血中伏火。
走營分酸鹹無毒。
并療血熱生風。
(紫葳花甘酸而鹹。
性寒色紫。
手足厥陰血分藥也。
功專涼血。
故能去血中之伏火。
凡婦人産乳餘疾。
症瘕血閉寒熱等證。
由于血熱者皆治之。
又凡花皆散。
故能治血中之風與夫血熱生風等證。
) 草部 蔓草類 使君子 使君子 入脾胃。
用則治蟲治疳。
味甘溫。
服則或生或熟。
(使君子味甘。
性溫。
氣香。
質潤。
雖為殺蟲之藥。
而益脾胃。
斂虛熱。
凡小兒一切蟲疳等證皆可用之。
服時忌飲熱茶。
犯之即瀉。
) 草部 蔓草類 山豆根 山豆根 解肺家結熱之邪。
化痹宣癰味最苦。
殺蠱毒諸蟲之積。
通腸消脹氣純寒。
(山豆根苦寒入心。
瀉熱解毒。
心火降則肺金清。
故一切喉證之屬于火者。
得苦降之性。
自然熱除病退。
清肅之令下行矣。
脾胃虛而大便不實者禁之。
) 草部 蔓草類 白蔹 白蔹 苦能瀉熱。
辛可疏邪。
散結行瘀。
止為性寒能解利。
消癰斂口。
皆因毒火未潛消。
(白蔹。
苦辛而寒。
散熱結。
疏邪滞。
并無酸斂之性。
即本經亦無斂瘡口之句。
但雲主治癰腫瘡疽。
散熱止痛等語。
則後人用之斂瘡者。
皆因火毒滞留營分。
而肌肉不斂耳。
) 草部 蔓草類 土茯苓 土茯苓 利濕分消。
皆謂邪留下部。
舒筋定痛。
多因毒伏經中。
以能制輕粉之留邪。
入胃通肝及腎。
故為治下疳之良劑。
性平味淡而甘。
可助土以強脾。
藉遺糧而當谷。
(土茯苓一名仙遺糧。
味甘淡而平。
益脾胃。
化濕邪。
服之可當谷不饑。
故有遺糧之名。
今人概以治楊梅惡瘡。
毒竄筋骨。
肌肉潰爛等證。
亦不過因土茯苓之味甘淡。
甘能解毒。
淡可分消。
又能益脾胃。
使土旺濕除。
肌肉自愈之意。
非土茯苓可以治瘡也。
) 草部 蔓草類 茜草 茜草 質禀鹹溫。
入肝破血。
味兼辛苦。
行滞通經。
(茜草。
辛苦鹹溫。
色赤性燥。
入心肝血分。
長于破血行血。
本經稱其治黃瘅。
别錄言其治蠱毒。
無不皆因瘀血而成。
故又一名血見愁。
即此義也。
) 草部 蔓草類 木鼈子 木鼈子 苦寒有毒。
外治為多。
散血熱以消癰。
追風毒而達絡。
塞鼻則拳毛頓起。
吹耳則痘眼能移。
點痛痔而即平。
搽火瘡而立效。
(木鼈子有番土兩種。
皆屬苦寒。
而番者為尤甚。
其寒毒之性。
服之使人筋脈拘急。
身體振動。
瞑眩之藥。
不可妄投。
或風毒竄入經絡。
或癰疽欲其解散。
必須配制得宜。
酌量多寡而用。
土木鼈雖能治疳積痞塊黃瘅等證。
究竟二鼈長于外治。
非服食所宜也。
) 草部 蔓草類 漏蘆 漏蘆 入陽明下乳消癰。
鹹苦性寒無毒品。
清濕熱殺蟲涼血。
祛除積久小兒疳。
(漏蘆鹹苦性寒。
入陽明血分。
本經雖雲服之益人。
然畢竟疏利之品。
故能下乳消癰。
清濕熱。
治疳積。
皆屬陽明之病。
觀其命名取義。
則漏蘆之功。
概可想見矣。
) 草部 蔓草類 燕脂 解痘毒以松肌。
甘平入血。
吹耳疳之蝕爛。
炙黑和營。
(燕脂即紅花汁。
或紫草汁染帛而成。
故功用與紅花紫草相仿。
長于活血行血。
血活則肌松。
肌松則毒解故也。
耳疳痘毒。
無論内治外治。
均可用之。
能入心肝血分。
甘平之性。
無偏勝之弊耳。
) 草部 蔓草類 牽牛 牽牛 色形黑白宜分。
瀉肺行痰。
消脹逐邪于氣分。
性味辛溫有毒。
搜風導滞。
通腸利水達胞宮。
(牽牛味辛性熱。
瀉肺氣利大腸。
逐痰蠲飲。
又能從治氣分濕熱堅結。
但攻伐之品。
肺與大腸無水濕邪滞堅結者。
不可輕投。
) 草部 蔓草類 藤黃 散腫搜膿性毒烈。
殺蟲逐濕味酸溫。
(藤黃系藤汁煎煉而成。
酸澀有毒。
能殺蟲。
以毒攻毒。
皆外治之功。
以其酸澀之性。
有收束之意。
斂極則散。
故癰疽瘡瘍發散藥中。
每每用之。
) 草部 蔓草類 青風藤 溫達肝脾。
用使搜風兼勝濕。
味歸辛苦。
功能蠲痹并舒筋。
(青風藤。
凡藤蔓之屬皆可通經入絡。
此物味苦平善治風疾。
故一切曆節麻痹皆治之。
浸酒尤妙。
以風氣通于肝故入肝。
風勝濕濕氣又通于脾也。
) 草部 香草類 木香 木香 燥脾土以疏肝。
香利三焦破氣滞。
味苦辛而散逆。
溫宣諸痛解寒凝。
理氣則生用摩沖。
止瀉則面煨取用。
(木香苦辛而溫。
芳香而燥。
入肝脾氣分。
宣散上下一切寒凝氣滞。
溫中止痛。
辟鬼除邪。
然純陽之性。
陰虛液涸者切勿沾唇。
煨熟可止瀉利。
因木香氣味俱濃。
且熟則無走散之性。
惟覺香燥而守。
故能實大腸。
凡治洩瀉恒用之。
肝喜調達。
脾喜溫燥。
木香固為兩髒之所喜。
而燥散太過。
宜與補藥同用乃佳。
) 草部 香草類 川芎 川芎 辛甘微苦。
力能解郁調經。
潤澤且香。
功可和營理氣。
愈頭風之偏正。
性喜上升。
補肝燥之虛衰。
善通奇脈。
溫宣之性。
能疏血分風寒。
走竄無方。
防劫陰中元氣。
(川芎。
本名芎。
因出川地。
故名川芎。
至于台芎撫芎。
皆因其地而名辛苦甘溫。
芳香潤澤。
血中氣藥也。
然走散上升之性。
惟血分有郁滞者最宜。
至若陰虛血少。
宜靜不宜動者。
不可用之。
) 草部 香草類 當歸 當歸 引諸血各歸其經。
甘苦辛溫香且潤。
雖理血仍能調氣。
心肝脾髒暢而和。
能解表以溫中。
可養營而止痛。
下行破血。
尾力為強。
補血守中。
歸身獨得。
調營血自然風滅。
諸痹仗此以宣通。
行髒腑旁及奇經。
胎産須知能受益。
(當歸性味與川芎相近。
而甘味為多。
不如川芎之走竄耗散。
功專養血活血。
能理血中之氣。
同補藥則補。
同瀉藥則瀉。
雖為血病中之要藥。
然總屬辛香走散。
陰虛者仍宜禁之。
腸滑者不宜用。
雖能調經。
婦人亦不可多服。
易成淋滞等病。
以其性滑耳。
) 草部 香草類 白芍藥 白芍藥 平肝斂營。
氣逆汗多均可治。
安脾禦木。
疝疼腹痛總堪投。
退營熱以除煩。
具酸苦甘寒之性。
補脾陰而清肺。
賴芳香潤澤之功。
通補奇經。
産後胎前需賴。
和調諸痢。
裡虛後重堪憑。
若夫赤芍功能。
專司行散。
倘欲諸般制炒。
随病相宜。
(白芍藥味苦微甘微酸微寒。
雖白而略帶紅色。
其氣芳香。
故入肝脾血分。
上至于肺。
能平肝益脾。
斂虛熱。
護營陰。
古人所用甚多。
各随佐使取效。
赤芍性味。
但苦不酸。
從乎火化。
色赤形槁。
不若白芍之潤澤堅結。
其功專司行散。
無補益之功。
凡癰疽瘡瘍一切血熱血滞者。
皆可用之。
赤白兩種。
各随其花而異。
并非别有一種。
今之所舊者。
不知何物之根。
) 草部 香草類 荊芥 荊芥 邪風襲于血分者。
可散可疏。
浮熱客于上部者。
能清能利。
芳香之氣。
用穗則更可上升。
經産所需。
炒黑又宜于營分。
力可達肝而及肺。
味則辛苦以微溫。
(荊芥辛溫而香。
入肝肺二經。
疏風邪清頭目。
風寒初客于表者可用以解散之。
炒黑能入血分故又能宣血中之風。
凡産後瘍潰血虛感風之證最宜。
但辛香解散之品。
陰虛無表邪者忌之。
) 草部 香草類 紫蘇葉 紫蘇葉 辛香快膈。
宣脾肺以溫中。
紫赤和營。
行經絡而解表。
子可消痰定喘。
梗能順氣安胎。
(紫蘇葉辛溫入脾肺。
溫中快膈。
發表散寒。
色赤氣香。
入血分。
宣滞氣。
與陳皮合用最為相宜。
梗則專主順氣。
氣順則一身通泰。
猶梗之一身皆達也。
子則專主潤降。
故能治嗽化痰。
因風寒在表而咳痰者最宜。
) 草部 香草類 薄荷 薄荷 輕清入肺。
味辛溫而氣禀芳香。
解散上焦。
清頭目而善宣風熱。
(薄荷辛溫香竄。
體溫而用涼。
入肺經輕浮上升。
故能解散上焦風熱。
為解表之藥。
利咽喉。
辟口氣。
雖因其用涼而能治熱證。
然畢竟辛散之品。
陰虛有火者仍宜遠之。
薄荷之性味功用。
與冰片相似。
體溫而用涼。
其所謂清者。
乃輕清之清。
非清冷之清也。
) 草部 香草類 白芷 白芷 為胃經之表藥。
祛寒燥濕味辛溫。
宣肺部之風邪。
散腫排膿功達遍。
升浮之氣。
頭目能清。
香燥之功。
崩淋可用。
至若腸風髒毒。
緣陽明濕濁為殃。
即其澤面塗容。
亦肌肉瘀邪之滞。
(白芷辛溫香竄。
色白。
入手足陽明手太陰三經。
祛風勝濕。
是其所長。
故為三經之表藥。
以其上至肺而下至腸。
故能上清頭目。
下治崩帶腸風。
至若排膿散腫乳癰等證。
皆肌肉病。
陽明主肌肉。
故白芷又為陽明主藥也。
) 草部 香草類 本 本 辛能達表。
溫可行經。
風寒颠頂之疼。
賴其解散。
陰濕疝瘕之疾。
借此宣除。
氣香獨走夫太陽。
色紫堪行乎血分。
(本根似川芎。
色紫形虛。
辛溫雄壯。
氣香味烈。
入足太陽經。
兼通督脈。
為發散風寒祛除寒濕之藥。
功用同于羌活。
而香性獨專。
升性過之。
至于治婦人寒濕疝瘕等證。
亦督脈為病耳。
) 草部 香草類 香薷 香薷 解夏月之表邪。
入肺疏寒能達外。
味辛溫而無毒。
和脾利水可行經。
(香薷辛溫氣香。
輕浮入肺。
發表利水。
辟口氣。
和中焦。
為夏月解表之藥。
以長夏濕氣蒸騰。
用此芳香宣上徹下。
開鬼門。
潔淨府。
兩得其宜。
若陰虛而感受暑熱者。
不宜服之。
其形似茵陳。
功用亦相似。
但性味各異。
香薷長于解表。
利水次之。
茵陳反是。
香薷溫而茵陳寒耳。
) 草部 香草類 藿香 藿香 辛能解表疏邪。
入脾達肺。
香可宣中快膈。
醒胃清神。
性屬微溫。
能辟疫而止嘔。
功頗善散。
防助火以傷陰。
(藿香。
辛溫入肺。
芳香入脾。
快膈宣中。
止嘔吐。
平霍亂。
以芳香脾胃所喜。
故能開胃助脾。
然畢竟辛香宣散之品。
陰虛有火。
雖有表證者。
不宜用之。
至若治口瘡。
辟口氣。
皆從治法耳。
藿香紫蘇二味。
性味功用。
大抵相似。
但紫蘇色紫。
能行血分。
藿香之香過于蘇。
理氣之功勝之。
行血之力不及。
至于宣中解郁。
其理一也。
) 草部 香草類 香附 香附 入肝脾而開郁。
為血因氣滞之方。
理胎産以調經。
有氣順血行之理。
其味辛甘帶苦。
故生者有解表之功。
其質香燥而溫。
經制服得純和之妙。
乃女科之聖藥。
為氣病之專司。
(香附一名莎草根。
其草可為衰衣。
香附即其根下子也。
芳香辛苦。
氣溫入肝脾兩經。
兼入手太陰足太陽。
散一切氣。
解一切郁。
芳香可以入血分。
故又能理血中之氣。
為婦人之聖藥。
一切小腹膀胱冷痛疝瘕。
以及胸脅閃氣刺痛等疾。
皆可用之。
同參術則補氣。
同歸地則補血。
得姜艾能溫氣血之寒。
得栀連能清氣血之熱。
或随其佐使而用。
酒醋鹽水童便以制之。
然畢竟香燥之品。
陰虛氣不滞者忌之。
) 草部 香草類 白豆蔻 白豆蔻 性熱氣香。
入肺部宣邪破滞。
味辛質燥。
行胃中止嘔除寒。
(白豆蔻辛熱。
氣香色白。
入肺。
理上焦一切寒凝氣滞。
故又兼入胃腑。
散逆氣。
凡嘔吐呃逆等證。
因于寒滞者。
皆可用之。
然辛熱香燥之物。
陰虛多火者。
不可亂投。
) 草部 香草類 草豆蔻 草豆蔻 性味較白蔻為猛。
芳香則中土偏宜。
暖胃溫中。
療心腹之寒痛。
宣胸利膈。
治嘔吐之乖違。
又能燥濕強脾。
可變胃辟除陳腐。
兼解郁痰肉毒。
故和羹服食馨香。
(草豆蔻産閩省。
形如龍眼。
皮淡黃而薄。
仁如砂仁。
其氣馨香而和。
略帶甘味。
其性熱。
專入脾胃。
故功用與白蔻相仿。
而治上治中不同。
然總屬辛香燥烈之品。
陰不足者遠之。
) 草部 香草類 草果 治太陰獨勝之寒。
辛溫入胃。
破瘴疠瘧邪之積。
剛猛宣中。
質燥氣雄。
味多濁惡。
利痰解郁。
性卻瞑眩。
(草果。
滇廣所産。
形如诃子。
皮黑濃。
其仁粗大。
其氣辛烈而臭。
其性熱。
其所入所用雖與草豆蔻相仿。
而剛猛惡濁之氣不同。
故能破瘴疠之氣。
發脾胃之寒。
截瘧除痰。
用為劫藥。
然虛人服之。
每易作吐耳。
) 草部 香草類 肉豆蔻 肉豆蔻 味屬苦辛。
溫中散逆。
質原香燥。
入胃除邪。
逐冷滞以下氣行痰。
脾家所喜。
治虛寒而濃腸止瀉。
腎髒偏宜。
(肉豆蔻形如草豆蔻。
而肉濃皮皺。
内有斑紋。
如槟榔式。
味苦辛。
性溫無毒。
能入脾胃與腎。
宣導一切寒滞。
煨熟又能實大腸。
止瀉痢。
但有火邪者禁之。
至于平嘔吐。
降痰氣。
亦分所宜耳。
) 草部 香草類 姜黃 姜黃 入肝脾破氣行瘀。
味苦辛蠲痹散腫。
片子橫行肢臂。
氣溫解逐風寒。
(姜黃形似郁金。
但色黃為異。
苦辛溫之性。
入脾達肝。
其苦能破氣行血。
消癰腫。
治症瘕。
其辛能橫行肢臂。
故又能逐風痹寒濕等疾。
形扁者為片子姜黃。
非别有一種也。
姜黃色黃氣香。
血病藥也。
能宣通血中之氣。
使氣行而血無壅滞。
而後知其治風痹等證。
皆出于行血理氣之功耳。
如風痹等證由于虛者忌之。
) 草部 香草類 砂仁 砂仁 啟脾胃以寬中。
辛溫有效。
逐寒凝而快氣。
香燥多功。
治嘔吐腹疼。
結滞冷痰可解化。
能導歸腎部。
附根縮密有收藏。
(砂仁形似龍眼而小。
色黃專入脾胃。
以其附根而生。
故又入腎。
辛溫香竄。
和中散逆。
醒胃強脾。
止嘔吐。
辟口氣。
凡中焦一切寒凝氣滞之證。
皆可用之。
雖無草蔻白蔻之猛烈。
而辛香燥散之性。
陰不足者
治痢疾。
逐屍疰為要藥。
後世亦不知其用。
足見此物之功。
非特治瘡已也。
) 草部 蔓草類 葛根 葛根 解陽明肌表之邪。
甘涼無毒。
鼓胃氣升騰而上。
津液資生。
若雲火郁發之。
用其升散。
或治痘疹不起。
賴以宣疏。
治瀉則煨熟用之。
又主兩陽合邪之下利。
解酒則葛花為最。
因有解表利便之功能。
孕婦固當忌投。
有故亦能無殒。
(葛根甘涼入胃。
其根寓升發之意。
故能解散陽明肌表之邪。
凡一切風溫熱病。
邪郁于表。
熱勢内蒸。
以緻無汗口渴者。
最為相宜。
然畢竟氣涼之品。
如風寒在表。
以及内不熱而惡寒者。
似又不宜也。
煨熟則散性全無。
即由胃入腸。
不行陽明之表。
但入陽明之裡。
升清為用。
亦如升麻之煨熟即升而不散。
可以濃腸止瀉耳。
) 草部 蔓草類 何首烏 何首烏 禀中和之性。
益腎培肝。
得坤土之純。
悅顔黑發。
固真陰而性澀。
崩中遺滑堪醫。
續後嗣以添精。
堅骨強筋可賴。
祛風養血。
毒化瘡消。
豆制酒蒸。
延年卻病。
藤可夜交熟寐。
味則甘苦微溫。
(何首烏味甘苦略兼澀味。
有赤白二種。
夜則苗蔓相交。
年久則其根成形。
得土之精氣而生。
補肝腎。
固精髓。
以其赤白交互。
故能長養氣血。
氣血太和。
則悅顔黑發。
風可去而瘡可愈耳。
首烏之補肝腎陰血。
與地黃相同。
卻無地黃之凝滞。
性雖固澀。
而又流利血脈。
大抵生用則流利。
制用則固補。
赤者名紅内消。
專用于外科。
概可想見。
) 草部 蔓草類 馬兜鈴 馬兜鈴 輕浮象肺。
降痰嗽有解散之功。
清肅歸金。
平喘促得苦寒之力。
(馬兜鈴藤蔓之屬。
附木而生。
葉脫時其實尚垂。
狀如馬項之鈴。
熟則四開象肺。
苦寒輕舉。
而又有下降之性。
故能清肺熱。
降肺氣。
凡一切咳嗽痰喘屬于肺熱者。
均可用之。
兜鈴雖主清熱降氣。
而又能散肺中結氣。
以其苦而兼辛也。
根名青木香。
苦冷有毒。
可作吐藥。
不常用。
) 草部 蔓草類 百部 百部 治肺寒之咳嗽。
甘苦微溫。
除蟲積之稽留。
功能獨擅。
(百部其藤蔓生。
其根如天門冬之形。
百十連屬。
若部伍然。
但天門冬味甘而潤。
百部味苦而枯。
天門冬寒而百部熱。
故雖皆入肺治嗽。
一治寒嗽。
一治熱嗽。
為不同。
其殺蟲之功。
尤為百部所獨擅也。
) 草部 蔓草類 菟絲子 菟絲子 氣溫無毒。
味甘且辛。
補腎水以上騰。
明目生津風可去。
凝正陽而不動。
精寒溺瀝病能痊。
可堅骨以強陰。
并扶羸而續絕。
(菟絲子其藤蔓生田野中。
初如細絲遍地。
不能自起。
得他草根則纏繞而生。
其根漸離于地而寄空中。
本經辛甘平無毒。
主治續絕傷。
補不足。
益氣力。
肥健人。
大抵益肝腎。
助筋脈。
填精髓。
是其所長。
以肝主筋。
其藤象筋。
腎藏精。
其子有歸束之意也。
凡子皆潤降。
故先入腎。
菟絲子能溫養腎水。
補肝虛。
下焦得溫養之力。
脾亦受益耳。
故為平補足三陰之藥。
) 草部 蔓草類 鈎藤 鈎藤 入肝經以涼血祛風。
退熱療驚。
久煎無力。
味甘寒而除邪定搐。
治昏止眩。
暫服為宜。
(鈎藤甘寒色紫。
獨入肝家。
清肝熱。
熱平則風息。
風息則驚痫螈頭旋目眩等證皆愈耳。
) 草部 蔓草類 覆盆子 覆盆子 入腎兼酸苦之功。
治專固攝。
益下有封藏之力。
味屬甘溫。
(覆盆子因此子形似覆盆。
故名。
凡藤蔓之子。
皆可并入肝腎。
味甘而酸之品。
皆能補而兼固。
此物甘酸而溫。
其能補攝肝腎可知。
下焦固則遺滑等證皆可愈耳。
覆盆入腎經血分。
能溫補命門。
益精固下。
陰不足而相火旺者不宜。
) 草部 蔓草類 防己 防己 辛可散。
苦可行。
氣寒之品。
熱可蠲。
濕可導。
性下之功。
漢入下焦。
行膀胱之血分。
木宣經絡。
疏風水于皮中。
(防己出漢中。
木防己即是其苗。
味皆辛苦而寒。
其根為之漢防己。
入下焦瀉膀胱血分濕熱。
木防己偏于治上治風。
故凡屬水支飲等證。
皆用之。
大抵防己為瞑眩之藥。
聞其氣則頗惡。
下咽則使人身心煩亂。
飲食減少。
若善用之。
能撥亂反正。
可防己而禦敵。
故取此名也。
虛人禁之。
) 草部 蔓草類 威靈仙 威靈仙 性急且溫。
味辛而散。
微鹹微苦。
疏風邪走絡通經。
可導可宣。
治痹疾行痰去濕。
(威靈仙味苦辛鹹。
氣溫。
善走風藥也。
能宣通髒腑經絡。
治痹啟閉。
故一切胸腹冷滞。
痰水症瘕。
瘀血濕邪等證。
皆可用此行散。
然疏利之性。
若無風邪痰濕。
恐損真氣。
用者慎之。
) 草部 蔓草類 紫葳花 入心肝涼散行瘀。
能去血中伏火。
走營分酸鹹無毒。
并療血熱生風。
(紫葳花甘酸而鹹。
性寒色紫。
手足厥陰血分藥也。
功專涼血。
故能去血中之伏火。
凡婦人産乳餘疾。
症瘕血閉寒熱等證。
由于血熱者皆治之。
又凡花皆散。
故能治血中之風與夫血熱生風等證。
) 草部 蔓草類 使君子 使君子 入脾胃。
用則治蟲治疳。
味甘溫。
服則或生或熟。
(使君子味甘。
性溫。
氣香。
質潤。
雖為殺蟲之藥。
而益脾胃。
斂虛熱。
凡小兒一切蟲疳等證皆可用之。
服時忌飲熱茶。
犯之即瀉。
) 草部 蔓草類 山豆根 山豆根 解肺家結熱之邪。
化痹宣癰味最苦。
殺蠱毒諸蟲之積。
通腸消脹氣純寒。
(山豆根苦寒入心。
瀉熱解毒。
心火降則肺金清。
故一切喉證之屬于火者。
得苦降之性。
自然熱除病退。
清肅之令下行矣。
脾胃虛而大便不實者禁之。
) 草部 蔓草類 白蔹 白蔹 苦能瀉熱。
辛可疏邪。
散結行瘀。
止為性寒能解利。
消癰斂口。
皆因毒火未潛消。
(白蔹。
苦辛而寒。
散熱結。
疏邪滞。
并無酸斂之性。
即本經亦無斂瘡口之句。
但雲主治癰腫瘡疽。
散熱止痛等語。
則後人用之斂瘡者。
皆因火毒滞留營分。
而肌肉不斂耳。
) 草部 蔓草類 土茯苓 土茯苓 利濕分消。
皆謂邪留下部。
舒筋定痛。
多因毒伏經中。
以能制輕粉之留邪。
入胃通肝及腎。
故為治下疳之良劑。
性平味淡而甘。
可助土以強脾。
藉遺糧而當谷。
(土茯苓一名仙遺糧。
味甘淡而平。
益脾胃。
化濕邪。
服之可當谷不饑。
故有遺糧之名。
今人概以治楊梅惡瘡。
毒竄筋骨。
肌肉潰爛等證。
亦不過因土茯苓之味甘淡。
甘能解毒。
淡可分消。
又能益脾胃。
使土旺濕除。
肌肉自愈之意。
非土茯苓可以治瘡也。
) 草部 蔓草類 茜草 茜草 質禀鹹溫。
入肝破血。
味兼辛苦。
行滞通經。
(茜草。
辛苦鹹溫。
色赤性燥。
入心肝血分。
長于破血行血。
本經稱其治黃瘅。
别錄言其治蠱毒。
無不皆因瘀血而成。
故又一名血見愁。
即此義也。
) 草部 蔓草類 木鼈子 木鼈子 苦寒有毒。
外治為多。
散血熱以消癰。
追風毒而達絡。
塞鼻則拳毛頓起。
吹耳則痘眼能移。
點痛痔而即平。
搽火瘡而立效。
(木鼈子有番土兩種。
皆屬苦寒。
而番者為尤甚。
其寒毒之性。
服之使人筋脈拘急。
身體振動。
瞑眩之藥。
不可妄投。
或風毒竄入經絡。
或癰疽欲其解散。
必須配制得宜。
酌量多寡而用。
土木鼈雖能治疳積痞塊黃瘅等證。
究竟二鼈長于外治。
非服食所宜也。
) 草部 蔓草類 漏蘆 漏蘆 入陽明下乳消癰。
鹹苦性寒無毒品。
清濕熱殺蟲涼血。
祛除積久小兒疳。
(漏蘆鹹苦性寒。
入陽明血分。
本經雖雲服之益人。
然畢竟疏利之品。
故能下乳消癰。
清濕熱。
治疳積。
皆屬陽明之病。
觀其命名取義。
則漏蘆之功。
概可想見矣。
) 草部 蔓草類 燕脂 解痘毒以松肌。
甘平入血。
吹耳疳之蝕爛。
炙黑和營。
(燕脂即紅花汁。
或紫草汁染帛而成。
故功用與紅花紫草相仿。
長于活血行血。
血活則肌松。
肌松則毒解故也。
耳疳痘毒。
無論内治外治。
均可用之。
能入心肝血分。
甘平之性。
無偏勝之弊耳。
) 草部 蔓草類 牽牛 牽牛 色形黑白宜分。
瀉肺行痰。
消脹逐邪于氣分。
性味辛溫有毒。
搜風導滞。
通腸利水達胞宮。
(牽牛味辛性熱。
瀉肺氣利大腸。
逐痰蠲飲。
又能從治氣分濕熱堅結。
但攻伐之品。
肺與大腸無水濕邪滞堅結者。
不可輕投。
) 草部 蔓草類 藤黃 散腫搜膿性毒烈。
殺蟲逐濕味酸溫。
(藤黃系藤汁煎煉而成。
酸澀有毒。
能殺蟲。
以毒攻毒。
皆外治之功。
以其酸澀之性。
有收束之意。
斂極則散。
故癰疽瘡瘍發散藥中。
每每用之。
) 草部 蔓草類 青風藤 溫達肝脾。
用使搜風兼勝濕。
味歸辛苦。
功能蠲痹并舒筋。
(青風藤。
凡藤蔓之屬皆可通經入絡。
此物味苦平善治風疾。
故一切曆節麻痹皆治之。
浸酒尤妙。
以風氣通于肝故入肝。
風勝濕濕氣又通于脾也。
) 草部 香草類 木香 木香 燥脾土以疏肝。
香利三焦破氣滞。
味苦辛而散逆。
溫宣諸痛解寒凝。
理氣則生用摩沖。
止瀉則面煨取用。
(木香苦辛而溫。
芳香而燥。
入肝脾氣分。
宣散上下一切寒凝氣滞。
溫中止痛。
辟鬼除邪。
然純陽之性。
陰虛液涸者切勿沾唇。
煨熟可止瀉利。
因木香氣味俱濃。
且熟則無走散之性。
惟覺香燥而守。
故能實大腸。
凡治洩瀉恒用之。
肝喜調達。
脾喜溫燥。
木香固為兩髒之所喜。
而燥散太過。
宜與補藥同用乃佳。
) 草部 香草類 川芎 川芎 辛甘微苦。
力能解郁調經。
潤澤且香。
功可和營理氣。
愈頭風之偏正。
性喜上升。
補肝燥之虛衰。
善通奇脈。
溫宣之性。
能疏血分風寒。
走竄無方。
防劫陰中元氣。
(川芎。
本名芎。
因出川地。
故名川芎。
至于台芎撫芎。
皆因其地而名辛苦甘溫。
芳香潤澤。
血中氣藥也。
然走散上升之性。
惟血分有郁滞者最宜。
至若陰虛血少。
宜靜不宜動者。
不可用之。
) 草部 香草類 當歸 當歸 引諸血各歸其經。
甘苦辛溫香且潤。
雖理血仍能調氣。
心肝脾髒暢而和。
能解表以溫中。
可養營而止痛。
下行破血。
尾力為強。
補血守中。
歸身獨得。
調營血自然風滅。
諸痹仗此以宣通。
行髒腑旁及奇經。
胎産須知能受益。
(當歸性味與川芎相近。
而甘味為多。
不如川芎之走竄耗散。
功專養血活血。
能理血中之氣。
同補藥則補。
同瀉藥則瀉。
雖為血病中之要藥。
然總屬辛香走散。
陰虛者仍宜禁之。
腸滑者不宜用。
雖能調經。
婦人亦不可多服。
易成淋滞等病。
以其性滑耳。
) 草部 香草類 白芍藥 白芍藥 平肝斂營。
氣逆汗多均可治。
安脾禦木。
疝疼腹痛總堪投。
退營熱以除煩。
具酸苦甘寒之性。
補脾陰而清肺。
賴芳香潤澤之功。
通補奇經。
産後胎前需賴。
和調諸痢。
裡虛後重堪憑。
若夫赤芍功能。
專司行散。
倘欲諸般制炒。
随病相宜。
(白芍藥味苦微甘微酸微寒。
雖白而略帶紅色。
其氣芳香。
故入肝脾血分。
上至于肺。
能平肝益脾。
斂虛熱。
護營陰。
古人所用甚多。
各随佐使取效。
赤芍性味。
但苦不酸。
從乎火化。
色赤形槁。
不若白芍之潤澤堅結。
其功專司行散。
無補益之功。
凡癰疽瘡瘍一切血熱血滞者。
皆可用之。
赤白兩種。
各随其花而異。
并非别有一種。
今之所舊者。
不知何物之根。
) 草部 香草類 荊芥 荊芥 邪風襲于血分者。
可散可疏。
浮熱客于上部者。
能清能利。
芳香之氣。
用穗則更可上升。
經産所需。
炒黑又宜于營分。
力可達肝而及肺。
味則辛苦以微溫。
(荊芥辛溫而香。
入肝肺二經。
疏風邪清頭目。
風寒初客于表者可用以解散之。
炒黑能入血分故又能宣血中之風。
凡産後瘍潰血虛感風之證最宜。
但辛香解散之品。
陰虛無表邪者忌之。
) 草部 香草類 紫蘇葉 紫蘇葉 辛香快膈。
宣脾肺以溫中。
紫赤和營。
行經絡而解表。
子可消痰定喘。
梗能順氣安胎。
(紫蘇葉辛溫入脾肺。
溫中快膈。
發表散寒。
色赤氣香。
入血分。
宣滞氣。
與陳皮合用最為相宜。
梗則專主順氣。
氣順則一身通泰。
猶梗之一身皆達也。
子則專主潤降。
故能治嗽化痰。
因風寒在表而咳痰者最宜。
) 草部 香草類 薄荷 薄荷 輕清入肺。
味辛溫而氣禀芳香。
解散上焦。
清頭目而善宣風熱。
(薄荷辛溫香竄。
體溫而用涼。
入肺經輕浮上升。
故能解散上焦風熱。
為解表之藥。
利咽喉。
辟口氣。
雖因其用涼而能治熱證。
然畢竟辛散之品。
陰虛有火者仍宜遠之。
薄荷之性味功用。
與冰片相似。
體溫而用涼。
其所謂清者。
乃輕清之清。
非清冷之清也。
) 草部 香草類 白芷 白芷 為胃經之表藥。
祛寒燥濕味辛溫。
宣肺部之風邪。
散腫排膿功達遍。
升浮之氣。
頭目能清。
香燥之功。
崩淋可用。
至若腸風髒毒。
緣陽明濕濁為殃。
即其澤面塗容。
亦肌肉瘀邪之滞。
(白芷辛溫香竄。
色白。
入手足陽明手太陰三經。
祛風勝濕。
是其所長。
故為三經之表藥。
以其上至肺而下至腸。
故能上清頭目。
下治崩帶腸風。
至若排膿散腫乳癰等證。
皆肌肉病。
陽明主肌肉。
故白芷又為陽明主藥也。
) 草部 香草類 本 本 辛能達表。
溫可行經。
風寒颠頂之疼。
賴其解散。
陰濕疝瘕之疾。
借此宣除。
氣香獨走夫太陽。
色紫堪行乎血分。
(本根似川芎。
色紫形虛。
辛溫雄壯。
氣香味烈。
入足太陽經。
兼通督脈。
為發散風寒祛除寒濕之藥。
功用同于羌活。
而香性獨專。
升性過之。
至于治婦人寒濕疝瘕等證。
亦督脈為病耳。
) 草部 香草類 香薷 香薷 解夏月之表邪。
入肺疏寒能達外。
味辛溫而無毒。
和脾利水可行經。
(香薷辛溫氣香。
輕浮入肺。
發表利水。
辟口氣。
和中焦。
為夏月解表之藥。
以長夏濕氣蒸騰。
用此芳香宣上徹下。
開鬼門。
潔淨府。
兩得其宜。
若陰虛而感受暑熱者。
不宜服之。
其形似茵陳。
功用亦相似。
但性味各異。
香薷長于解表。
利水次之。
茵陳反是。
香薷溫而茵陳寒耳。
) 草部 香草類 藿香 藿香 辛能解表疏邪。
入脾達肺。
香可宣中快膈。
醒胃清神。
性屬微溫。
能辟疫而止嘔。
功頗善散。
防助火以傷陰。
(藿香。
辛溫入肺。
芳香入脾。
快膈宣中。
止嘔吐。
平霍亂。
以芳香脾胃所喜。
故能開胃助脾。
然畢竟辛香宣散之品。
陰虛有火。
雖有表證者。
不宜用之。
至若治口瘡。
辟口氣。
皆從治法耳。
藿香紫蘇二味。
性味功用。
大抵相似。
但紫蘇色紫。
能行血分。
藿香之香過于蘇。
理氣之功勝之。
行血之力不及。
至于宣中解郁。
其理一也。
) 草部 香草類 香附 香附 入肝脾而開郁。
為血因氣滞之方。
理胎産以調經。
有氣順血行之理。
其味辛甘帶苦。
故生者有解表之功。
其質香燥而溫。
經制服得純和之妙。
乃女科之聖藥。
為氣病之專司。
(香附一名莎草根。
其草可為衰衣。
香附即其根下子也。
芳香辛苦。
氣溫入肝脾兩經。
兼入手太陰足太陽。
散一切氣。
解一切郁。
芳香可以入血分。
故又能理血中之氣。
為婦人之聖藥。
一切小腹膀胱冷痛疝瘕。
以及胸脅閃氣刺痛等疾。
皆可用之。
同參術則補氣。
同歸地則補血。
得姜艾能溫氣血之寒。
得栀連能清氣血之熱。
或随其佐使而用。
酒醋鹽水童便以制之。
然畢竟香燥之品。
陰虛氣不滞者忌之。
) 草部 香草類 白豆蔻 白豆蔻 性熱氣香。
入肺部宣邪破滞。
味辛質燥。
行胃中止嘔除寒。
(白豆蔻辛熱。
氣香色白。
入肺。
理上焦一切寒凝氣滞。
故又兼入胃腑。
散逆氣。
凡嘔吐呃逆等證。
因于寒滞者。
皆可用之。
然辛熱香燥之物。
陰虛多火者。
不可亂投。
) 草部 香草類 草豆蔻 草豆蔻 性味較白蔻為猛。
芳香則中土偏宜。
暖胃溫中。
療心腹之寒痛。
宣胸利膈。
治嘔吐之乖違。
又能燥濕強脾。
可變胃辟除陳腐。
兼解郁痰肉毒。
故和羹服食馨香。
(草豆蔻産閩省。
形如龍眼。
皮淡黃而薄。
仁如砂仁。
其氣馨香而和。
略帶甘味。
其性熱。
專入脾胃。
故功用與白蔻相仿。
而治上治中不同。
然總屬辛香燥烈之品。
陰不足者遠之。
) 草部 香草類 草果 治太陰獨勝之寒。
辛溫入胃。
破瘴疠瘧邪之積。
剛猛宣中。
質燥氣雄。
味多濁惡。
利痰解郁。
性卻瞑眩。
(草果。
滇廣所産。
形如诃子。
皮黑濃。
其仁粗大。
其氣辛烈而臭。
其性熱。
其所入所用雖與草豆蔻相仿。
而剛猛惡濁之氣不同。
故能破瘴疠之氣。
發脾胃之寒。
截瘧除痰。
用為劫藥。
然虛人服之。
每易作吐耳。
) 草部 香草類 肉豆蔻 肉豆蔻 味屬苦辛。
溫中散逆。
質原香燥。
入胃除邪。
逐冷滞以下氣行痰。
脾家所喜。
治虛寒而濃腸止瀉。
腎髒偏宜。
(肉豆蔻形如草豆蔻。
而肉濃皮皺。
内有斑紋。
如槟榔式。
味苦辛。
性溫無毒。
能入脾胃與腎。
宣導一切寒滞。
煨熟又能實大腸。
止瀉痢。
但有火邪者禁之。
至于平嘔吐。
降痰氣。
亦分所宜耳。
) 草部 香草類 姜黃 姜黃 入肝脾破氣行瘀。
味苦辛蠲痹散腫。
片子橫行肢臂。
氣溫解逐風寒。
(姜黃形似郁金。
但色黃為異。
苦辛溫之性。
入脾達肝。
其苦能破氣行血。
消癰腫。
治症瘕。
其辛能橫行肢臂。
故又能逐風痹寒濕等疾。
形扁者為片子姜黃。
非别有一種也。
姜黃色黃氣香。
血病藥也。
能宣通血中之氣。
使氣行而血無壅滞。
而後知其治風痹等證。
皆出于行血理氣之功耳。
如風痹等證由于虛者忌之。
) 草部 香草類 砂仁 砂仁 啟脾胃以寬中。
辛溫有效。
逐寒凝而快氣。
香燥多功。
治嘔吐腹疼。
結滞冷痰可解化。
能導歸腎部。
附根縮密有收藏。
(砂仁形似龍眼而小。
色黃專入脾胃。
以其附根而生。
故又入腎。
辛溫香竄。
和中散逆。
醒胃強脾。
止嘔吐。
辟口氣。
凡中焦一切寒凝氣滞之證。
皆可用之。
雖無草蔻白蔻之猛烈。
而辛香燥散之性。
陰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