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關燈
結氣。

    軟堅痰。

    金令下行。

    而能及肝與腸也。

    ) 草部 隰草類 紅花 紅花 色赤而溫。

    心肝皆及。

    味甘且苦。

    辛散俱優。

    調血脈可去瘀生新。

    治折傷理胎前産後。

    (紅花行散之品。

    專入心肝血分。

    破瘀活血。

    是其所長。

    至于消腫治風。

    理傷療産等法。

     亦在人之善用耳。

    紅花開于盛夏。

    其味雖有辛甘。

    然畢竟苦溫色赤。

    為心之正藥。

    少用和血。

     多用行血。

    治風者亦凡花皆散。

    又血行風自滅也。

    ) 草部 隰草類 小薊 小薊 破血行瘀。

    入心肝苦涼無毒。

    通淋治濁。

    走太陽分利有功。

    大薊 則散力較優。

    消癰則功能為勝。

    (小薊功專破血治淋。

    心與小腸膀胱之藥。

    大薊則略帶辛味。

    雖能消癰。

    亦不過因其散血之用。

    苦涼之性皆同。

    所用之根亦一。

    惟莖葉之大小有異耳。

    大小薊兩種花葉皆相似。

    葉皆有刺。

    大薊生山谷高阜處。

    小薊生平澤低窪處。

    以此推想。

    則小薊之破血利水。

    又勝于大薊矣。

    ) 草部 隰草類 夏枯草 夏枯草 雖禀純陽之氣。

    味仍辛苦而寒。

    獨走厥陰。

    能解肝家郁火。

    功專散結。

    堪醫瘰瘡瘍。

    (此草冬至後生葉。

    至春而花。

    一到夏至即枯。

    故名。

    然各家皆言其苦寒。

    散結氣。

    治瘰。

    惟朱丹溪言其能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

    想此草得春氣最多。

    或可為助耳。

    觀此草得陽氣而生。

    得陰氣而死。

    似乎禀純陽之性。

    故雖屬陰寒。

    而陰中仍含陽氣。

    且皆取用其花。

    有春木發陳條達之意。

    雖苦寒而不遏耳。

    ) 草部 隰草類 葫蘆巴 葫蘆巴 補腎壯元陽。

    辛苦溫通有效。

    入肝宣冷滞。

    疝瘕寒濕宜求。

    (葫蘆巴壯元陽。

    除下焦冷氣。

    味苦而辛。

    性熱而降。

    出胡地。

    蘿菔子也。

    入肝腎二經。

    故能治疝瘕香港腳等證。

    下焦陽虛有寒者可用之。

    陰虧者非所宜也。

    ) 草部 隰草類 牛蒡子 牛蒡子 苦辛入肺。

    散結清咽。

    潤降松肌。

    消痰化熱。

    解風溫于上部。

    利膈疏邪。

    宣疹痘于周身。

    通肝達外。

    (牛蒡子一名大力子。

    三月生苗。

    初夏開花。

    至秋結子。

    故其子得秋金之氣。

    辛勝于苦。

    性平。

    專治肺病。

    兼通于肝。

    宣散潤降。

    均擅其長。

    一切咽喉痘疹諸病。

    凡屬于肺者。

    皆可用之。

    ) 草部 隰草類 艾葉 艾葉 補命門以暖子宮。

    香達肝脾寒濕化。

    理血氣而療崩帶。

    溫通奇脈苦辛兼。

    可灸瘡疽。

     能薰蟲蝕。

    (艾葉入肝脾腎三經。

    芳香可以入血。

    辛熱可以解寒。

    故生者能理血氣。

    解散風寒濕邪。

    或炒黑。

    或揉熟。

    能溫暖下元。

    治婦人崩帶瘕疝胎産等證。

    屬于寒濕者。

    皆可用之。

    純陽之性。

    故可殺蟲辟惡。

    其灸瘡疽者。

    藉芳香辛熱以宣通氣血耳。

    艾葉入下焦血分。

    能溫陰中之陽。

    逐下焦血分寒濕濁氣。

    生溫熟熱。

    生者能散。

    熟者能守。

    亦若幹姜炮姜之用。

     但艾葉之功。

    辛苦而香。

    所用在葉。

    非幹姜之但辛熱而用根也。

    ) 草部 隰草類 木賊草 木賊草 平肝疏肺。

    解肌發汗散風邪。

    味苦性平。

    退翳除星行血滞。

    (木賊草。

    此草中空有節。

    善能摩木。

    故能入肝。

    摩積宣邪。

    以其中空色白。

    故又能入肺。

    解肌發汗。

    炒黑又能治諸血病。

    或血為風擾。

    或肝血瘀滞。

    如血崩痔痢等證。

    因于風邪者。

    古方曾載及之。

    木賊本肝之專藥。

    肝藏血。

    故入血分。

    總之肝髒有風邪瘀滞者為宜。

    血虛者當禁。

    ) 草部 隰草類 草 草 苦寒能除濕祛風。

    腎肝并入。

    制煉用酒蒸蜜拌。

    痹痿皆宜。

    (草能入肝腎。

    祛風除濕。

    是其本功。

    至于補益之說。

    必須取其枝葉洗淨。

    用蜜酒拌透。

    蒸曬九次。

    則苦寒濁惡之性皆去。

    清香甘美之味俱來。

    凡痿痹癱瘓等疾。

    由肝腎虛而風濕内襲者。

    悉可用也。

    此草有臊氣。

    故專入肝。

    肝藏血。

    故入血分。

    雲入腎者。

    乙癸同源也。

    生者苦寒。

    能散血中風邪濕熱。

    一經制煉。

    則轉為甘溫。

    于祛風逐濕之中。

    有補益肝腎之功矣。

    ) 草部 隰草類 青蒿 青蒿 得春初少陽之氣。

    味苦而香。

    行肝膽血分之經。

    氣升且散。

    辛能解表。

    營中郁熱葉相宜。

    寒可除蒸。

    屍疰疳痨子可使。

    (青蒿禀春生之氣。

    其氣香。

    其味苦。

    其性寒。

    故能疏發肝膽血分熱邪。

    由表而出。

    其子功用性味皆相似。

    但無解表之能。

    而有潤降之用。

    至于治骨蒸屍疰蟲疳等證。

    大抵亦皆由血分郁熱所緻耳。

    青蒿苦多辛少。

    雖寒不傷脾胃。

    以有芳香之氣。

    故入肝膽血分。

    搜風逐熱。

    邪去則血不郁。

    故又能治血中瘀郁也。

    ) 草部 隰草類 茵陳 茵陳 下通水道。

    治濕熱之黃瘅。

    上入陽明。

    味苦寒而無毒。

    兼能達表。

    專主分消。

    (茵陳。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

    葉背色白。

    經冬不死。

    至春則更因舊苗而生新苗。

    故有因陳之名。

    性味苦寒。

    能升能降。

    功專發汗利水。

    為治濕病黃瘅之要藥。

    然苦寒中亦兼有微辛微香。

    其形質性味。

    與青蒿相似。

    但青蒿不能治濕。

    此則治濕為長。

    一切表裡濕熱。

    皆可治之。

    惟虛寒黃瘅小便自利者當禁之。

    ) 草部 隰草類 海金沙 海金沙 利水通淋。

    行太陽之血分。

    性寒味淡。

    除瘀熱于胞宮。

    (海金沙其色黃赤如細砂。

     在草葉間。

    其草高一二尺。

    七月内收其全棵。

    于日中曝之。

    以紙襯之。

    以杖擊之。

    有細砂落紙上者是也。

    甘淡而寒。

    其性下降。

    可以入血分。

    故能治小腸膀胱濕熱瘀留血分而成淋痛等證。

    此草不開花。

    其氣皆鐘于葉。

    結為此砂。

    凡血淋石淋沙淋極有效驗。

    惟寒降之性。

    如肝腎虛寒。

    下元不固。

    以緻遺滑淋濁。

    莖中不痛者。

    不可用也。

    ) 草部 隰草類 谷精草 谷精草 得秋金谷氣以生成。

    溫可疏肝摩目翳。

    養中土胃陰而甘淡。

    輕能治上愈頭風。

    (谷精草田中收谷後。

    得谷之餘氣而生。

    叢生細莖。

    莖頭開小白花。

    其子亦白如椒實形。

    輕浮之質。

    性禀中和。

    故能兩入厥陰陽明。

    疏肝和胃。

    凡一切頭風目疾等證。

    皆治之。

    此草治目疾翳障。

    疏中有補。

    以其有谷氣也。

    ) 草部 隰草類 青黛 清肝火之結邪。

    丹毒蟲瘡。

    青貝克漢姆寒歸血分。

    治兒疳之郁熱。

    斑疹瘟疫。

    輕浮涼苦到金家。

    (青黛即靛青之沫。

    和鍛石粉為之。

    無灰者絕少。

    大抵其功用與靛葉相近。

    雖色青入肝。

    而輕浮鹹寒之性。

    功用概可想見。

    故清火解毒。

    殺蟲治瘡。

    即可為青黛贊之。

    青黛本專入肝。

    治血分郁火。

    以其輕浮上達。

    故又能入肺胃。

    降瘀熱。

    治溫疫斑疹。

    咽喉口舌等疾。

     如陰虛之火。

    及大便不實。

    脾胃不足者。

    勿用。

    ) 草部 隰草類 連翹 連翹 苦先入心。

    寒能及肺。

    諸瘡各毒。

    皆緣邪火遊行。

    氣聚血凝。

    用此宣通表裡。

    (連翹其仁初生象心。

    若未開蓮花。

    熟則四解象肺。

    去心用殼。

    輕浮解散之品。

    味苦性寒。

    入心肺之分。

    以肺主一身之氣。

    心主一身之血。

    故能解散十二經血凝氣聚。

    而為癰疽瘡瘍之聖藥。

     但外證之屬寒者禁之。

    ) 草部 隰草類 馬鞭草 馬鞭草 肝胃兩相宜。

    破血通淋消腫脹。

    苦寒偏禀劣。

    殺蟲散熱愈癰疽。

    (馬鞭草苦寒能入肝胃。

    長于破血殺蟲。

    至利濕通淋一語。

    亦旁及之耳。

    不過觀其主治各證皆在下部。

    故有此言也。

    ) 草部 隰草類 葶苈子 葶苈子 功專苦降。

    氣屬辛寒。

    瀉肺氣以行痰。

    水滿上焦喘可愈。

    利二腸而治咳。

    熱從下導脹能消。

    (葶苈子苦辛寒。

    入肺家氣分。

    大瀉肺髒水邪。

    凡仁皆降。

    故能降氣行痰。

    肺髒熱結者宜之。

    若寒飲陰水等證。

    及虛弱者。

    不可用也。

    有甜苦二種。

    苦者性急下洩。

    甜者性緩。

    乃大瀉肺氣之藥。

    氣降則諸邪皆散耳。

    ) 草部 隰草類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 入陽明而達血。

    苦且辛平。

    通乳汁以行肝。

    走而不守。

    痹風淋痛。

    内服均除。

    癰腫金瘡。

    外敷并效。

    (王不留行多生麥田中。

    即俗名翹搖子。

    甘苦辛平。

    專入陽明血分。

    行血活血。

    是其專長。

    故能治風痹乳癰金瘡等證。

    用之外治。

    亦取其散血之功多。

    故能兼入肝經。

    以肝為藏血之地。

    故治經閉赤濁等證。

    總之此藥皆以滑利見長也。

    ) 草部 隰草類 瞿麥 瞿麥 苦寒達膀胱以分消。

    功專利水。

    下降通小腸之閉結。

    力可行瘀。

    導濁須求。

    治淋有力。

    (瞿麥色黑。

    能入心肝小腸膀胱血分。

    苦寒之性。

    破血利竅。

    足以盡之。

    在用者領會耳。

     瞿麥之性下降。

    逐血頗猛。

    若小腸膀胱無血熱閉結。

    以及胎産虛人。

    皆當禁之。

    ) 草部 隰草類 地膚子 地膚子 治太陽濕熱癃淋。

    性味苦寒陽自降。

    化脾部陰淫晦疾。

    功能分利水潛消。

    (地膚子苦寒性降。

    入脾胃。

    下行膀胱。

    祛下焦濕熱濁垢。

    利竅行水。

    是其本功。

    至于治皮膚瘡瘍。

     亦因濕熱所化。

    本經稱其補中益精氣。

    久服耳目聰明。

    輕身耐老等語。

    亦邪去正安之意。

    非地膚有補性也。

    ) 草部 隰草類 決明子 決明子 微寒無毒。

    治水虛木實之邪。

    甘苦兼鹹。

    療赤腫羞明之疾。

    (決明子一名馬蹄決明。

    其形如豆。

    色青黑。

    味甘苦鹹寒。

    入肝腎二經。

    略有補性。

    故本經尊之上品。

    大抵不外益腎水。

    清肝火。

    水生火退。

    則目自明。

    故有此名也。

    ) 草部 隰草類 青葙子 青葙子 青碧入肝療目疾。

    苦寒退熱治風淫。

    (青葙子一名草決明。

    即野雞冠子。

    本經列之下品。

    但其主治僅有唇口青三字。

    然唇口屬脾。

    青色屬肝。

    顯系肝邪侮土之象。

    況此物性寒。

    其子青碧色而成于秋。

    宜其能清肝火治目疾也。

    青葙子隻可治目疾之因熱邪者。

    屬虛者不宜用。

    不若決明子之兼有補性也。

    ) 草部 隰草類 紫草 紫草 透肌涼血。

    甘寒鹹滑相兼。

    宣竅通腸。

    包絡肝經并入。

    若或痘瘡熱結。

    清心下導于二腸。

    即使毒滞瘀凝。

    解裡外松夫肌表。

    (紫草味甘鹹而寒。

    入手足厥陰血分。

    涼血活血。

    通水道。

    利大腸。

    性極寒滑。

    故痘疹不出。

    由于血熱便閉者。

    宜之。

    陽虛便溏者。

    不可浪投。

     紫草三月下子。

    九月子熟。

    有藤色紫取苗用。

    即紫草茸也。

    故又能松肌解表。

    ) 草部 隰草類 土牛膝根 土牛膝根 生汁灌沖。

    可吐風痰喉閉。

    煎湯飲服。

    能除結熱瘀留。

    入胃腑。

    味則辛苦而寒。

     有小毒。

    功可瀉熱散腫。

    子名鶴虱同前性。

    治主驅蟲獨見長。

    (土牛膝根苦辛而寒。

    有小毒。

    入胃。

    功專破血下降。

    煎服與懷牛膝同功。

    而無補性。

    生搗汁服。

    能大吐風痰。

    其渣和醋調敷腫處。

    治喉風等證大效。

    鶴虱即其子也。

    性味相同。

    殺蟲之功最優。

    或炒香為末。

    肉汁和服。

    又名臭花娘草。

    土牛膝即其根也。

    生升熟降。

    皆以散瀉為用。

    亦瞑眩之藥。

    其子如虱有毛刺。

    善黏人衣。

    聞之有狐氣。

    比根葉為尤盛。

    殺蟲之外。

    無他長耳。

    ) 草部 隰草類 蘆根 蘆根 性入陽明。

    甘寒清熱。

    功除煩嘔。

    潤降和陰。

    莖則清肅上焦。

    肺癰可愈。

    筍乃解消魚毒。

    膈熱能清。

    (蘆根甘寒。

    入胃清熱。

    熱則胃氣逆而不順。

    嘔吐反胃等證作矣。

    至于解毒。

    亦甘寒入胃之功。

    但蘆根主降。

    莖與筍有上升之意。

    故肺癰肺痿皆用之。

    蘆根寒能清熱。

     甘可養陰。

    故胃陰不足。

    而有火邪上逆為患者。

    最宜。

    胃寒便溏嘔吐者禁用。

    ) 草部 隰草類 旱蓮草 旱蓮草 甘酸化陰。

    涼血有功于腎髒。

    沉寒色黑。

    烏須兼固夫齒牙。

    (旱蓮草甘酸而寒。

    折之中有汁出。

    其色黑。

    故入腎。

    能涼血補陰。

    斂營止血。

    然沉寒之性。

    陽虛便滑者。

    仍宜禁之。

    ) 草部 隰草類 大青 大青 治傷寒陽毒斑疹。

    入心胃與肝。

    兼行肌表。

    療瘟疫時行熱病。

    味鹹寒微苦。

    直入營中。

    (大青鹹苦大寒。

    色青。

    專入心肝胃三經血分。

    治時行溫熱斑疹丹毒等病。

    皆因大熱入胃。

    擾亂營血所緻。

    散血分邪熱。

    是其所長。

    方藥中亦不常用耳。

    ) 草部 隰草類 敗醬 排膿消腫。

    腸癰藉辛苦之功。

    達胃行肝。

    瘀熱仗鹹寒之力。

    (敗醬辛苦鹹微寒。

    一名苦菜。

    葉如芥。

    其色青紫。

    能入血分。

    散血中瘀留結熱。

    入手足陽明厥陰。

    金匮用之治腸癰。

    亦取其排膿破血之意。

    ) 草部 隰草類 馬勃 馬勃 辛平利肺部之邪。

    治咽痛喉瘡。

    功能散血。

    輕淡解上焦之熱。

    除口疳面腫。

    力可療瘟。

    (馬勃此亦菌類。

    由地上濕熱之氣。

    熏蒸蘊結而成。

    雖有輕清解散上焦邪熱之功。

    然濕熱熏蒸之毒。

    蟲虺之氣亦所難免耳。

    ) 草部 隰草類 蒼耳子 蒼耳子 上通腦頂。

    外達皮膚。

    因能發汗以祛風。

    故可宣痹而散濕。

    鼻淵頭痛。

    均因苦降功能。

    疥疾癢瘡。

    又賴疏辛溫潤。

    (蒼耳子此物能升能降。

    善發汗。

    辛苦溫潤。

    專入肺脾。

    治風濕痹痛死肌疥瘡等疾。

    洗服皆良。

    鼻淵初起屬上焦濕熱者。

    用此辛散苦洩。

    故可治之。

    ) 草部 隰草類 劉寄奴 劉寄奴 破血行瘀兼逐水。

    辛苦微溫。

    和傷消腫并調經。

    肝脾兩達。

    (劉寄奴苦辛微溫。

    入肝脾二經。

    專主破血下氣。

    以及血化為水而成腫脹者。

    皆可服之。

    金瘡折跌。

    敷服皆奇。

    ) 草部 隰草類 闆藍根 辟瘟解毒能涼血。

    逐疫祛邪并殺蟲。

    肝胃收功。

    苦寒降熱。

    (闆藍根即靛青根。

    其功用性味。

    與靛葉相同。

    能入肝胃血分。

    不過清熱解毒。

    辟疫殺蟲。

    四者而已。

    但葉主散根主降。

    此又同中之異耳。

    一雲即馬蘭根。

    未知孰是。

    ) 草部 隰草類 甘蕉根 甘蕉根 外敷消腫。

    散熱毒而性屬陰寒。

    内服清煩。

    止消渴以蠲除煩悶。

    功能走肺胃。

    甘可保陰津。

    (甘蕉根味甘大寒。

    一名芭蕉。

    即人家所種之甘蘆也。

    主治消渴熱狂。

    一切金石丹毒。

    皆可搗汁飲之。

    外敷癰腫結熱。

    以及疔毒走黃。

    喉痹實火等證。

    其瀉熱解毒之功可想。

    ) 草部 隰草類 苎麻根 苎麻根 益陰涼血。

    安胎則賴其退熱之功。

    滑竅通淋。

    治病總不離下行之性。

    味甘寒而無毒。

    入心主與小腸。

    (苎麻根甘寒養陰。

    長于滑竅涼血。

    血分有濕熱者。

    亦屬相宜。

    大抵胎動因于血熱者多。

    或因傷血瘀者亦有之。

    安胎之義。

    其即此乎。

    ) 草部 蔓草類 天門冬 天門冬 清金降火。

    苦寒味帶餘甘。

    壯水強陰。

    潤澤性偏在膩。

    咳血可療癰痿愈。

    屍蟲盡化燥痰除。

    腸滑勿投。

    胃虛當禁。

    (天門冬甘苦而寒。

    色白潤降。

    清肺金。

    壯腎水。

    是其本功。

    本經稱其殺三蟲。

    去伏屍鬼疰者。

    大抵亦為瘀熱所化。

    熱退則病除耳。

    天冬較麥冬苦多寒盛。

    沉降之性過之。

    故兼能入腎經。

    治諸病總宜于陰不足而有火邪者。

    若脾胃虛寒便溏之人。

    禁勿用。

    ) 草部 蔓草類 五味子 五味子 五味俱備。

    酸溫獨多。

    收肺氣耗散之金。

    喘嗽咳紅上受益。

    滋腎經不足之水。

    遺精滑瀉下承扶。

    能斂汗液之耗亡。

    奠安君主。

    且治瞳神之散大。

    回護元陰。

    表有風寒。

    須知禁用。

    裡多邪滞。

    切禁輕嘗。

    (五味子雖有五味。

    究竟酸味獨專。

    故主治亦在酸斂之功。

    其性溫。

    五髒皆可導引而入。

    不獨肺腎也。

    凡一切氣血耗散脫竭之證。

    表裡無邪者。

    皆可同補藥用之。

    咳嗽遺滑。

    屬肺腎虛寒者。

    尤為相宜。

    ) 草部 蔓草類 天花粉 天花粉 清胸胃之煩熱。

    痰垢均除。

    解心肺之炎蒸。

    苦甘并濟。

    生津止渴。

    金燥宜求。

    行水消瘀。

    黃瘅可治。

    消腫排膿結可散。

    澤枯潤槁性偏寒。

    (天花粉色白甘苦而寒。

    即瓜蒌根也。

    入肺胃血分。

    專清上焦邪熱。

    下降一切黃瘅腫毒。

    皆從郁熱水血互結而來。

    其能利水道。

     消瘀血。

    故主治如上。

    玉露霜即鮮天花粉。

    以水澄出之粉曬幹用。

    性味主治皆同。

    略厘清濁耳。

    ) 草部 蔓草類 瓜蒌 瓜蒌 氣味相同花粉。

    治療各有偏宜。

    潤肺清腸。

    降痰火下行為順。

    消瘀滌垢。

    治結胸上實頗靈。

    用仁則潤滑腸中。

    用皮則清于肺部。

    (瓜蒌性味與花粉相同。

    惟潤降之功過之。

    故凡上焦郁熱。

    垢膩痰火咳嗽等證。

    皆可用之。

    一切肺癰腸癰乳癰之屬火者。

    尤為相宜。

    但冷滑大腸。

    脾虛無火。

    大便不實者。

    不可用也。

    ) 草部 蔓草類 木通 木通 入心且及小腸。

    通淋利竅。

    導濕下行水道。

    味苦性寒。

    滌熱行瘀。

    源流無阻。

    催生下乳。

    關節皆通。

    (木通。

    苦寒之品。

    能入心與小腸。

    清濕熱。

    利九竅。

    能宣通上下氣血。

    其所以治淋治乳者。

    無非清心宣竅之功。

    以肺無熱逼。

    則氣化之源清而淋濁愈。

    胃為氣血之海。

    氣血宣通。

    則乳病愈耳。

    然性極苦寒。

    不可浪投。

    木通藤屬繞樹而生。

    吹之上下皆通。

    性雖苦。

    卻能宣通關節。

    或痛或腫等證。

    皆可治之。

    不獨降利之功而已也。

    ) 草部 蔓草類 通草 通草 色白性寒。

    體輕味淡。

    清金肅降。

    通肺胃而導心主之熱邪。

    利濕分消。

    達膀胱可無閉癃之阻滞。

    (通草。

    此系草類。

    一名通脫。

    木高丈許。

    中心所結白瓤。

    以其為心也。

    故可入心。

    其色白。

    故入肺。

    味淡性寒。

    與燈心功用相似。

    能清心肺上焦之熱。

    淡滲下行。

    通利水道。

    其通利之性。

    又能旁及陽明而下乳汁耳。

    ) 草部 蔓草類 萆 萆 祛風祛濕。

    微苦微溫。

    入肝胃兼入小腸。

    厘清去濁。

    由膀胱内通腎髒。

    行水宣瘀。

    風寒痹濕可推求。

    腰膝酸疼當審用。

    (萆本經謂其苦平無毒。

    主治腰痛骨強。

    風寒濕痹。

    觀其大意。

    知其能入肝腎。

    治陽虛濕濁之藥。

    雖雲能治下焦風寒濕痹。

    大抵萆之功。

    治濕為長。

    治風次之。

    治寒則尤其次也。

    痿病多屬陽明濕熱。

    萆之苦。

    能宣能洩。

    故又能入胃耳。

    ) 草部 蔓草類 金銀花 金銀花 其氣芳香入脾。

    其味甘寒解毒。

    通經入絡。

    取用其藤。

    治疖消癰。

    還當使蕊。

    或傳屍腹脹。

    各随成法以推求。

    或治痢祛風。

    宜合古方而運用。

    (金銀花其氣芳香。

    其色赤白。

     而凡花皆散。

    有宣通氣血解散之功。

    且寒能解毒。

    甘不傷胃。

    故一切癰疽外證。

    推為聖藥。

     昔人用此治風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