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水部

關燈
:水正出曰檻泉、懸出曰沃泉、反出曰泛泉、其泉源遠清冷、或山有玉石美草木者為良、其山有黑土毒石惡草者、不可用、陸羽茶經曰:凡瀑湧漱湍之水、飲之令人有頸疾、汪穎曰:昔在浔陽、忽一日、城中馬死數百、詢之雲:數日前雨、洗出山谷蛇蟲之毒、馬飲其水然也。

    ) 海水 鹹微溫。

    有小毒。

    煮浴。

    去風瘙癬。

    飲一合。

    吐下宿食顱脹。

     地漿 一名土漿。

    瀉熱解毒。

     甘寒。

    治洩痢冷熱、赤白。

    腹内熱毒絞痛。

    解一切魚肉、菜果、藥物、諸菌毒。

    (菌音郡、生朽木及濕地上、亦名蕈、楓樹上菌、食之令人笑不休、服此即解。

    )及蟲蜞入腹。

    (誤食馬蝗蜞、入腹生子、用此下之。

    )中喝卒死者。

    (取道上熱土圍臍、令人尿其中、仍用熱土大蒜等分搗末、去渣、灌之即活、衛生寶鑒雲:中暑霍亂、乃暑熱内傷、七情迷亂所緻、陰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非至陰之氣不愈、坤為陰、地屬陰、土曰靜順、地漿作于牆陰坎中、為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也。

    )掘黃土地作坎,深三尺。

    以新汲水沃入攪濁。

    少頃。

     取清用。

    (食黃颡魚犯荊芥、能害人、服地漿解之。

    ) 百沸湯 宣、助陽氣。

     助陽氣,行經絡。

    (汪穎曰:熱湯須百沸者佳、若半沸者、飲之反傷元氣、作脹、宗曰:熱湯能通經絡、患風冷氣痹人、以湯淋腳至膝上、濃覆取汗周身、然别有藥、特假陽氣而行爾、四時暴瀉痢、四肢臍腹冷、坐深湯中、浸至腹上、頻頻作之、生陽諸藥、無速于此、虛寒人始坐湯中必顫、仍常令人伺守之、張從正曰:凡傷風寒酒食、初起無藥、便飲太和湯碗許、或酸齑汁亦可、以手揉肚、覺恍惚、再飲再揉、至無所容、探吐、汗出則已、時珍曰、仲景治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大黃黃連瀉心湯、用麻沸湯煎之、取其氣薄而洩虛熱也患風疾數年、掘坑令坐坑内、解衣、以熱湯淋之良久、以簟蓋之、汗出而愈、此亦通經絡之法也、時珍常推此意、治寒濕、加艾煎湯、治風虛、加五枝或五加煎湯淋洗、覺效更速也、庵曰:感冒風寒、而以熱湯澡浴、亦發散之一法、故内經亦有可湯熨可浴、及摩之浴之之文。

    備急方、治心腹卒脹痛欲死、煮熱湯以漬手足、冷即易之。

     )一名太和湯。

    一名麻沸湯。

    (蛇繞不解、以熱湯淋之、即脫、忤惡卒死、銅瓦器盛熱湯、隔衣熨其腹、冷即易。

    ) 生熟湯 一名陰陽水。

    宣、和陰陽。

     調中消食。

    治霍亂吐瀉。

    有神功。

    (時珍曰:上焦主納、中焦腐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陰陽調和、升降周流、則髒腑暢達、一失其道、二氣淆亂、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故發為霍亂嘔吐之病、飲此湯辄定者、分其陰陽、使得其平也、按霍亂有寒熱二證、倉卒患此、脈候未審、慎勿輕投偏熱偏寒之劑、曾見有服姜湯而立斃者、唯飲陰陽水為最穩、霍亂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證猶易治、唯心腹絞痛、不得吐瀉、名幹霍亂、俗名絞腸痧、其死甚速、古方用鹽熬熱、童便調服、極為得治、勿與谷食、即米飲下咽、亦死。

    )以新汲水、百沸湯合一盞。

    和勻。

     齑水 湧吐。

     酸鹹。

    吐痰飲宿食。

    酸苦湧洩為陰也。

    此乃作黃齑菜水也。

     甑氣水 潤利肌膚。

     以器盛取。

    沐頭長發。

    令黑潤。

    朝朝用梳摩小兒頭。

    久覺有益。

    (小兒諸疳遍身、或面上生瘡、爛成孔臼、如大人楊梅瘡、百藥不效、用蒸糯米甑氣水、掃瘡上、不數日即愈。

    ) 銅壺滴漏水 通、能升能降。

     性滑。

    上可至颠,下可至泉。

    宜煎四末之藥。

    (說文曰:漏以銅壺受水、刻節、晝夜百刻、周禮周官曰:挈壺氏掌壺、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鄭康成曰:冬水凍、故以火炊水沸以沃之、謂沃漏也、後漢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曰:以銅為器、再疊差置、實以清水、下各開孔、以玉虬漏水入兩壺、右為夜、左為晝、宋會要曰、漏刻之法、有水秤、以木為衡、衡上刻疏之、曰天河、其廣長容水箭、箭有四、以木為之、長三尺有五寸、着時刻更點、納于天河中、晝夜更用之、又曰:天聖八年、燕肅上蓮花漏法、其制、琢石為四分之壺、剡木為四分之箭、以測十二辰、二十四氣、四隅十幹百刻、分布晝夜、成四十八箭、其箭一氣一易、二十四氣、各有晝夜、故四十八箭、又為水匮、置銅渴烏、引水、下注銅荷中、插石壺旁、銅荷承水、自荷莖中溜瀉入壺、壺上當中為金蓮花覆之、花心有竅容箭、下插箭首、與蓮心平、渴烏漏下、水入壺一分、浮箭上湧一分、至于登刻盈時、皆如之。

    )以上地水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