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谷部

關燈
腑、洛按、蠶豆閉澀而補、極易作脹、所謂快與和、安在哉、時珍曰:萬表積善堂方言、一人誤吞針入腹、諸醫不能治、有教令煮蠶豆連殼、同韭菜多食之、不得食别物、針自大便同出、可驗其性之利髒腑也、洛謂腸疊腹中、曲折而遠、針入必傷、焉能速之使出哉、食韭菜卒難就化、糾纏而裹針外、蠶豆澀滞、粘在韭上、同護針而不傷腸髒耳、又有即此方、同胡桃肉食者、此則取其通利、而欲其速下也。

    )發芽則全不閉澀。

    香甘可口。

     豇豆 瀉、利水解毒。

     甘澀平。

    散血消腫。

    清熱解毒。

    治消渴吐逆。

    洩痢便數。

    解鼠莽毒。

    (按周憲王袖珍方雲:中鼠莽毒者、豇豆煮汁飲則解、欲試者、先刈鼠莽苗、以汁灌之、根即爛不生、可見為消伐之物、又豇豆同米煮作飯、米粒便軟小、尤可見其性之克削也、時珍述盧廉夫之言、謂其補腎、以其豆子微曲如腎形也、不知如腎形者、不過入腎而已、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腎之類、非能補心補腎也。

    ) 白扁豆 補脾、除濕消暑。

     甘平。

    腥香微黃。

    (脾之谷也。

    )調脾和胃。

    降濁升清。

    消暑除濕。

    (能消脾胃之暑。

    )止渴止瀉。

    專治中宮之病。

    (土強濕去、正氣自旺、所以能療嘔吐霍亂、及帶下諸證。

    赤白帶下、炒研末、米飲服二錢、霍亂轉筋、研末、醋湯和服、俱妙。

    )中和輕緩。

    故無禁忌。

    然多食能壅氣。

    傷寒邪熾者勿服。

    生用或炒研。

     豆 澀、祛風。

     甘苦澀溫。

    治賊風風痹。

    味劣。

    無甚功用。

    止可作馬料。

    故俗呼馬料豆。

     刀豆 下氣歸元。

     甘溫。

    溫中下氣。

    利腸胃。

    益腎歸元。

    止呃逆。

    (時珍曰: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暖而補元陽也、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亦取其下氣歸元、而逆自止也。

    ) 黎豆 溫中益氣。

     甘微苦溫。

    有小毒,溫中益氣,多食令人悶。

    一名狸豆。

    (豆作狸首文、故名。

    )以上菽豆類。

     淡豆豉 宣、解表除煩。

     苦洩肺。

    寒勝熱。

    (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熱、煮食寒、作豉冷。

    )發汗解肌。

    調中下氣。

     治傷寒寒熱頭痛。

    煩躁滿悶。

    懊不眠。

    發斑嘔逆。

    凡傷寒嘔逆煩悶、宜引吐、不宜用下藥以子豉湯、能吐虛煩。

    血痢溫瘧。

    疫氣瘴氣。

    (豆經蒸罨、能升能散、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诜治用代麻黃湯、通治傷寒發表、亦治酒病。

     )傷寒直中三陰與傳入陰經者勿用。

    熱結胸煩悶。

    宜下不宜汗。

    亦忌之。

    造豉法、用黑豆。

     六月間水浸一宿。

    淘淨蒸熟、攤蘆席上。

    微溫。

    蒿覆五六日後。

    黃衣遍滿為度。

    不可太過。

     取曬簸淨。

    水拌幹濕得所。

    以汁出指間為準。

    築實甕中。

    桑葉濃蓋三寸。

    泥封。

    曬七日。

    取出曝一時。

    又水拌入甕。

    如是七次。

    再蒸過。

    攤去火氣。

    甕收。

     大豆黃卷 一名豆。

    理胃消水。

     甘平。

    除胃中積熱。

    消水病脹滿。

    破婦人惡血。

    療濕痹筋攣膝痛。

    黑大豆為牙。

    生五寸長。

    便幹之。

    名為黃卷。

    用之熬過。

    服食所須。

    一法、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

    候生芽。

    取皮陰幹。

    (小兒撮口、初生豆芽、研爛絞汁、和乳灌少許、良。

    ) 豆腐 清熱、利大腸。

     甘鹹寒。

    有小毒。

    清熱散血。

    和脾胃。

    消脹滿。

    下大腸濁氣。

    中其毒者。

    以萊菔湯解之。

     陳米 養胃、利小便。

     甘淡平。

    可以養胃。

    煮汁煎藥。

    亦取其調腸胃。

    利小便。

    去濕熱。

    除煩渴之功。

    (暑月吐瀉大渴、宜飲之。

    ) 粥 糯米秫米黍米 補氣溫胃、甘溫益氣。

    治脾胃虛寒。

    洩痢吐逆。

    小兒痘瘡白色。

     粳米米粟米粱米 (補氣養胃、利小便。

    )甘平益氣。

    養脾胃。

    利小便。

    止煩渴。

    (羅天益衛生寶鑒雲:糯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韓醫通雲: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令專啖粟米粥、絕去他味、旬餘減、月餘痊、此五谷治病之理也、張來粥記雲: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髒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又蘇轼帖雲:夜饑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緻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

    )一種痰飲之人。

    不宜食之。

    (嘉言曰:粥飲之、化為痰甚易。

    予每晨食粥、甚覺合宜、夜膳進粥、即不爽快、正以粥易成痰、早晨行陽二十五度、不緻成痰、即得粥之益、晚間行陰二十五度、即易成痰、則受粥之害、一物也、早晚宜否之異如此、亦見修養家過午不食、為有理也。

    ) 蒸餅 通、利水、消食。

     甘平。

    消食養脾胃。

    和中化積滞。

    活血止汗。

    利三焦。

    通水道。

    (愛竹談薮雲:宋甯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蒸餅大蒜淡豆豉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日、今日進三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隻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爾。

    )陳久者良。

    (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