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谷部

關燈
木主筋、然治筋骨之病、以陽明為本、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陽明虛則宗筋縱弛、故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又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蓋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陽明濕熱上蒸于肺、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失其治節、故痿、薏苡得土之燥、禀秋之涼、故能燥脾濕、善祛肺熱。

    筋、寒則急、熱則縮、濕則縱、然寒濕久留、亦變為熱、又有熱氣熏蒸、水液不行、久而成濕者、薏苡去濕要藥。

    )令人能食。

    大便燥結。

    因寒筋急。

    勿用。

    其力和緩。

    用之須倍于他藥。

    炒熟微研。

     禦米殼 即罂粟殼。

    澀腸、斂肺、固腎。

     酸澀平。

    斂肺澀腸而固腎。

    治久嗽。

    瀉痢脫肛。

    遺精多溺。

    心腹筋骨諸痛。

    (東垣曰:收澀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

    )酸收太緊。

    令人嘔逆。

    (醋制而與參術同行、可無妨食之害。

    )且兜積滞。

    反成痼疾。

    瀉痢初起。

    及風寒作嗽。

    忌用。

    (丹溪曰:此是收後藥、要先除病根。

    )一名麗春花。

    紅黃紫白。

    豔麗可愛。

    凡使殼。

    洗去蒂及筋膜。

    取薄皮。

    醋炒或蜜炒。

     得醋、烏梅、陳皮良。

    (嫩苗作蔬、除熱潤燥、開胃濃腸、禦米潤、治反胃。

    )甘寒潤燥。

    煮粥食。

    治反胃。

    (加參尤佳。

    ) 阿芙蓉 (一名阿片、俗作鴉片。

    澀、止瀉痢。

    )酸澀溫。

    微毒。

    止瀉痢。

    收脫肛。

     澀精氣。

     此罂粟花之津液也。

    罂粟結青苞時。

    午後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三五處。

    勿損裡面硬皮。

    次早津出。

    以竹刀刮收入瓷器。

    陰幹。

    故今市者。

    猶有苞片在内。

    (俗入房中術用之、京師售一粒金丹、雲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術耳、大有害、勿為其所惑。

    )以上稷粟類。

     黑大豆 補腎解毒。

     甘寒色黑。

    屬水似腎。

    (豆有五色、各入五髒。

    )故能補腎鎮心。

    (腎水足則心火甯。

    )明目。

    (黑水神光屬腎、腎水足則目明。

    )下氣利水。

    (古方治水腫每單用、或加入他藥。

    )除熱祛風。

    (炒熱、酒沃、飲其汁、治産後中風危笃、及妊娠腰痛、兼能發表、千金雲:一以去風、一以消血結。

    )活血。

    (産書雲:炒令煙絕、酒淋服、下産後餘血。

    )解毒。

    (蘇頌曰:古稱大豆解百藥毒、試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

    )消腫止痛。

    搗塗一切腫毒。

    煮食利大便。

    緊小者。

    入藥更佳。

    鹽水煮食。

    尤能補腎。

    畏五參、龍膽、豬肉。

    忌濃樸。

    (犯之動氣。

    )得諸膽汁、石蜜、牡蛎、杏仁、前胡良。

    (卒風不語、大豆煮汁、煎稠如饴含之、并飲汁、喉痹不語、同上法。

    ) 黃大豆 寬中、利大腸。

     甘溫。

    寬中下氣。

    利大腸。

    消水脹腫毒。

    研末。

    熟水和塗痘後癰。

    (凡痘毒生在要處、恐緻帶疾、令其母嚼爛生黃豆、濃敷之、即消、另生他處。

    )豆油、辛甘熱。

    微毒。

    塗瘡疥。

    解發。

     白豆 一名飯豆。

    補調中。

     甘平。

    補五髒。

    (思邈曰: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

    )暖腸胃,調中,助十二經脈。

    豆腐、見造釀類。

    葉、煮食。

    利五髒。

    下氣。

     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

     甘酸平。

    色赤。

    心之谷也。

    性下行而通小腸。

    (心與小腸相為表裡、行水。

    同鯉魚煮食、能消水腫、煮粥亦佳。

    )散血消腫。

    排膿清熱解毒。

    治瀉痢嘔吐腳氣。

    (昔有患腳氣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踐踏之、遂愈。

    )敷一切瘡疽。

    (雞子白調末箍之、性極粘、幹則難揭、入苎根末則不粘、宋仁宗患腮、道士贊甯、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雜他藥敷之而愈、中貴任承亮所親見、後任自患惡瘡、傅永授以藥、立愈、問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僞也、後過豫章、見醫治脅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醫驚拜曰:予用此活三十餘口、願勿複宣、凡潰爛幾絕者、為末敷之、無不立效。

    )止渴解酒。

    通乳汁。

    下胞胎。

    最滲津液。

    久服令人枯瘦身重。

    (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

     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

    并不治病。

    今肆中半粒紅半粒黑者。

    是相思子。

    (一名紅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氣、風痰瘴瘧、蟲蠱毒、研二七枚服。

    ) 綠豆 清熱解毒。

     甘寒。

    行十二經。

    清熱毒而解渴。

    (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

    景嶽曰:凡熱毒勞熱諸火、熱極不能退者、用綠豆、不拘多寡、寬湯煮糜爛、入鹽少許、或蜜亦可、待冰冷、或濃或稀或湯、任意飲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傷脾氣、善于解毒、除煩退熱、止渴、大利小水、乃淺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幹、不宜濃、但略煮半熟清湯、冷凍飲料之、尤善除煩清火。

    )去浮風而潤膚。

    利小便以治脹。

    濃腸胃以和脾。

    (善治瀉痢。

    )胃寒者不宜食。

    功在綠皮。

    去殼即壅氣。

    粉、撲痘瘡潰爛。

    良。

    (一人誦觀音經甚誠、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薩、夢僧授一方、綠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調濃敷、紙貼、杉木皮劄定、其效如神。

    )圓小者佳。

    (解燒酒毒、多食豆粉、解鸩酒毒、豆粉三合、水調服。

    ) 豌豆 理脾胃。

     甘平。

    治吐逆洩痢。

    消渴淡煮食之、良。

    腹脹。

    (時珍曰:豌豆屬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

    )研末。

    塗癰腫痘瘡。

     蠶豆 澀、補中。

     甘澀溫。

    補中益氣。

    澀精實腸。

    (汪穎食物本草曰:快胃和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