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谷部
關燈
小
中
大
。
(蘇頌曰:粘者為秫、可以釀酒、北人謂為黃米、亦曰黃糯、不粘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時珍曰:此誤以黍為稷、以秫為黍也、蓋稷之粘者為黍、粟之粘者為秫、粳之粘者為糯、别錄本文、着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謬誤如此、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與黍為黃米矣。
)久食令人多熱煩。
(羅願爾雅翼雲: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最粘滞、與糯米同性、其氣溫暖、故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根、治心氣疼痛。
(煎湯溫服。
) 粱 補氣和中。
甘。
(黃粱平、白粱青粱微涼。
)益氣和中。
除煩渴。
止霍亂下痢。
利大小便。
(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而黃粱尤得土氣之中和也。
)粟之大者為粱。
(手足生疣、白粱米粉、鐵铫炒赤、研細、以衆人唾和塗之、濃一寸、即消。
) 粟 北方謂之小米。
補氣養腎。
鹹淡微寒。
補虛損。
益丹田。
開脾胃。
利小便。
治反胃熱痢。
粱之小者為粟。
(小兒重舌、嚼哺之。
) 秫 即黃米。
益陰、利肺大腸。
甘微寒。
治肺瘧。
陽盛陰虛。
夜不得眠。
及食鵝鴨成症。
妊娠下黃汁。
去寒熱。
利大腸。
粱米、粟米之粘者為秫。
(久洩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沙糖拌食、良。
) 子 救荒。
甘澀。
補中益氣。
濃腸胃。
濟饑。
一名龍爪粟。
又名鴨爪稗。
(周憲王救荒本草曰:子生水田中、及下濕地、葉似稻、但差短、梢頭結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搗米煮粥、炊飯、磨面皆宜、時珍曰:子、山東河南亦五月種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莖、有開細花簇簇、結穗如粟穗、而分數歧、如鷹爪之狀、内有細子、如黍粒而細、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澀。
) 蜀黍 一名高粱、一名蘆、俗名蜀秫、又名蘆粟。
溫中澀腸、救荒。
甘澀溫。
溫中澀腸胃。
止霍亂。
粘者與黍米同功。
莖高丈許。
狀如蘆荻而内實。
葉亦如蘆。
穗大如帚。
粒大如椒。
紅黑色。
米性堅實。
黃赤色。
(有二種、粘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濟荒、可以養畜、梢可作帚、莖可織箔席、編籬供爨、最有利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誤矣、其谷殼浸水色紅、可以紅酒。
博物志雲:地種蜀黍、年久多蛇。
) 玉蜀黍 一名玉高粱。
救荒。
甘平。
調中開胃。
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
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
六七月開花成穗。
如秕麥狀。
苗心别出一苞。
如棕魚形。
苞上出白須垂垂。
久則苞拆子出。
顆顆攢簇。
子亦大如棕子。
黃白色。
可炸炒食之。
炒拆白花。
如炒拆糯谷之狀。
根葉、治小便淋瀝沙石。
痛不可忍。
菰米 一名茭米。
救荒。
甘冷。
止渴。
解煩熱。
調腸胃。
可療饑。
東子 救荒。
甘平。
益氣輕身。
久服不饑。
堅筋骨。
能步行。
生河西。
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為飯食。
(河西人語曰:貸我東、償爾田粱、郭儀恭廣志雲:東子似葵、青黑色、并涼間有之、時珍曰:相如賦東雕凋胡、即此、魏書雲:烏丸地宜東、似、可作白酒、又廣志雲: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粥、六月種、九月收、牛食之尤肥、此 蓬草子 救荒。
酸澀平。
作飯食。
不饑。
無異粳米。
(蓬類不一、有雕蓬、即菰米也、又有黃蓬、青科、飛蓬、黃蓬草生湖澤中、葉如菰蒲、秋月結實成穗、子細如雕胡米、饑年人采食之、須浸洗曝舂、乃不苦澀、青科、西南夷人種之、葉如茭黍、秋月結實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細、其稃甚薄之類、末大本小、風易拔之、故号飛蓬、子如灰菜子、亦可濟荒、又魏略雲:鮑出遇饑歲、采蓬實、日得數鬥、為母作食、葛洪西京雜記雲:宮中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邪氣、大抵三種蓬子、亦不甚相遠。
) 草米 救荒。
甘寒。
作飯去熱。
利腸胃,益氣力,久食不饑。
(藏器曰:生米田中、苗似小麥而小、四月熟、可作飯、郭璞爾雅注疏雲:一名守氣、生廢田中、似燕麥、子如雕胡、可食。
) 草子 救荒。
甘平。
補虛羸損乏。
溫腸胃。
止嘔逆。
久食健人。
輕身不饑。
(博物志雲:東海洲上有草、名曰、有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熟、民斂獲至冬乃訖、呼為自然谷、亦曰禹餘糧、李南海藥譜曰:實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國未曾見也、方孝孺遜志齋集、有海米行、蓋亦草之類也、其詩雲:海邊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荠、婦女攜籃晝作群、采摘仍于海中洗、歸來滌釜燒松枝、煮米為飯充朝饑、莫辭苦澀咽不下、性命聊假須臾時。
) 稗 救荒。
辛甘。
苦微寒。
作飯食。
益氣宜脾。
故曹植有芳菰精稗之稱。
根苗。
(金瘡及傷損出血不已、搗敷、或研末摻之即止、甚驗。
) 薏苡仁 補脾肺、通行水。
甘淡微寒而屬土。
陽明藥也。
(胃、)甘益胃。
土勝水。
淡滲濕。
瀉水所以益土。
故健脾。
治水腫濕痹。
腳氣疝氣。
洩痢熱淋。
益土所以生金。
故補肺清熱。
(色白入肺、微寒清熱。
)治肺豬肺蘸末服、良。
)扶土所以抑木。
故治風熱筋急拘攣。
(厥陰風
(蘇頌曰:粘者為秫、可以釀酒、北人謂為黃米、亦曰黃糯、不粘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時珍曰:此誤以黍為稷、以秫為黍也、蓋稷之粘者為黍、粟之粘者為秫、粳之粘者為糯、别錄本文、着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謬誤如此、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與黍為黃米矣。
)久食令人多熱煩。
(羅願爾雅翼雲: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最粘滞、與糯米同性、其氣溫暖、故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根、治心氣疼痛。
(煎湯溫服。
) 粱 補氣和中。
甘。
(黃粱平、白粱青粱微涼。
)益氣和中。
除煩渴。
止霍亂下痢。
利大小便。
(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而黃粱尤得土氣之中和也。
)粟之大者為粱。
(手足生疣、白粱米粉、鐵铫炒赤、研細、以衆人唾和塗之、濃一寸、即消。
) 粟 北方謂之小米。
補氣養腎。
鹹淡微寒。
補虛損。
益丹田。
開脾胃。
利小便。
治反胃熱痢。
粱之小者為粟。
(小兒重舌、嚼哺之。
) 秫 即黃米。
益陰、利肺大腸。
甘微寒。
治肺瘧。
陽盛陰虛。
夜不得眠。
及食鵝鴨成症。
妊娠下黃汁。
去寒熱。
利大腸。
粱米、粟米之粘者為秫。
(久洩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沙糖拌食、良。
) 子 救荒。
甘澀。
補中益氣。
濃腸胃。
濟饑。
一名龍爪粟。
又名鴨爪稗。
(周憲王救荒本草曰:子生水田中、及下濕地、葉似稻、但差短、梢頭結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搗米煮粥、炊飯、磨面皆宜、時珍曰:子、山東河南亦五月種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莖、有開細花簇簇、結穗如粟穗、而分數歧、如鷹爪之狀、内有細子、如黍粒而細、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澀。
) 蜀黍 一名高粱、一名蘆、俗名蜀秫、又名蘆粟。
溫中澀腸、救荒。
甘澀溫。
溫中澀腸胃。
止霍亂。
粘者與黍米同功。
莖高丈許。
狀如蘆荻而内實。
葉亦如蘆。
穗大如帚。
粒大如椒。
紅黑色。
米性堅實。
黃赤色。
(有二種、粘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濟荒、可以養畜、梢可作帚、莖可織箔席、編籬供爨、最有利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誤矣、其谷殼浸水色紅、可以紅酒。
博物志雲:地種蜀黍、年久多蛇。
) 玉蜀黍 一名玉高粱。
救荒。
甘平。
調中開胃。
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
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
六七月開花成穗。
如秕麥狀。
苗心别出一苞。
如棕魚形。
苞上出白須垂垂。
久則苞拆子出。
顆顆攢簇。
子亦大如棕子。
黃白色。
可炸炒食之。
炒拆白花。
如炒拆糯谷之狀。
根葉、治小便淋瀝沙石。
痛不可忍。
菰米 一名茭米。
救荒。
甘冷。
止渴。
解煩熱。
調腸胃。
可療饑。
東子 救荒。
甘平。
益氣輕身。
久服不饑。
堅筋骨。
能步行。
生河西。
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為飯食。
(河西人語曰:貸我東、償爾田粱、郭儀恭廣志雲:東子似葵、青黑色、并涼間有之、時珍曰:相如賦東雕凋胡、即此、魏書雲:烏丸地宜東、似、可作白酒、又廣志雲: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粥、六月種、九月收、牛食之尤肥、此 蓬草子 救荒。
酸澀平。
作飯食。
不饑。
無異粳米。
(蓬類不一、有雕蓬、即菰米也、又有黃蓬、青科、飛蓬、黃蓬草生湖澤中、葉如菰蒲、秋月結實成穗、子細如雕胡米、饑年人采食之、須浸洗曝舂、乃不苦澀、青科、西南夷人種之、葉如茭黍、秋月結實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細、其稃甚薄之類、末大本小、風易拔之、故号飛蓬、子如灰菜子、亦可濟荒、又魏略雲:鮑出遇饑歲、采蓬實、日得數鬥、為母作食、葛洪西京雜記雲:宮中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邪氣、大抵三種蓬子、亦不甚相遠。
) 草米 救荒。
甘寒。
作飯去熱。
利腸胃,益氣力,久食不饑。
(藏器曰:生米田中、苗似小麥而小、四月熟、可作飯、郭璞爾雅注疏雲:一名守氣、生廢田中、似燕麥、子如雕胡、可食。
) 草子 救荒。
甘平。
補虛羸損乏。
溫腸胃。
止嘔逆。
久食健人。
輕身不饑。
(博物志雲:東海洲上有草、名曰、有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熟、民斂獲至冬乃訖、呼為自然谷、亦曰禹餘糧、李南海藥譜曰:實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國未曾見也、方孝孺遜志齋集、有海米行、蓋亦草之類也、其詩雲:海邊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荠、婦女攜籃晝作群、采摘仍于海中洗、歸來滌釜燒松枝、煮米為飯充朝饑、莫辭苦澀咽不下、性命聊假須臾時。
) 稗 救荒。
辛甘。
苦微寒。
作飯食。
益氣宜脾。
故曹植有芳菰精稗之稱。
根苗。
(金瘡及傷損出血不已、搗敷、或研末摻之即止、甚驗。
) 薏苡仁 補脾肺、通行水。
甘淡微寒而屬土。
陽明藥也。
(胃、)甘益胃。
土勝水。
淡滲濕。
瀉水所以益土。
故健脾。
治水腫濕痹。
腳氣疝氣。
洩痢熱淋。
益土所以生金。
故補肺清熱。
(色白入肺、微寒清熱。
)治肺豬肺蘸末服、良。
)扶土所以抑木。
故治風熱筋急拘攣。
(厥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