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谷部
關燈
小
中
大
麻麥稻類稷粟類菽豆類造釀類
胡麻
一名脂麻、一名巨勝子。
補肝腎、潤五髒、滑腸。
甘平。
益肝腎。
潤五髒。
填精髓。
堅筋骨。
明耳目。
耐饑渴。
(可以辟谷。
)烏須發。
利大小腸。
療風淫癱瘓。
(河間曰:麻木谷而治風、又雲: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散、胡麻入肝益血、故風藥中不可缺也、李廷飛三元延壽書雲:風病患久服、步履端正、語言不謇、神農收為上品、仙經載其功能、洵奇物也。
)涼血解毒。
(生嚼、敷小兒頭瘡。
)服之令人腸滑。
(得白術并行為勝。
)精氣不固者。
亦勿宜食。
皮肉俱黑者良。
九蒸九曬。
可以服食。
(陶隐居雲、八谷之中、唯此為良。
)麻油、療瘡滑胎。
熬膏多用之。
(涼血止痛、生肌解毒。
)壁虱胡麻。
(一名亞麻。
)甘微溫。
治大風瘡癬。
(鄭奠一常用壁虱胡麻、佐苦參、蒺藜、治大瘋疥癞、屢有愈者。
)其色似栗。
(氣惡不堪食、止可入藥。
) 大麻仁 一名火麻。
潤燥滑腸。
甘平滑利。
緩脾潤燥。
治陽明病胃熱。
汗多而便難。
(汗出愈多、則精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病、有麻仁丸、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子和曰:諸燥皆三陽病。
)宣風利關節。
催生而通乳。
陳士良食性本草雲。
多食損血脈。
滑精氣。
痿陽事。
婦人多食。
即發帶疾。
以其滑利下行。
走而不守也。
腸滑者尤忌。
極難去殼。
帛裹置沸湯中。
待冷。
懸井中一夜。
曬幹。
就新瓦上去殼。
搗用。
畏牡蛎、白薇、茯苓。
(卒被毒箭、煮汁飲、赤遊丹毒、搗末、水和敷。
) 小麥 補心。
味甘微寒。
養心除煩。
利溲止血。
(時珍曰:按素問雲:麥屬火、心之谷也、鄭玄禮記注疏雲:麥有莩、甲屬木、許慎雲:麥屬金、金旺而生、火旺而死、别錄雲:養肝、與鄭說合、孫思邈雲:養心、與素問合、夷考其功、除煩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當以素問為準、仲景治婦人髒躁證、悲傷欲絕、狀若神靈、用甘麥湯、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一兩、亦補脾氣、聖惠方、小麥飯、治煩熱少睡多渴。
)面、甘溫。
(時珍曰:新麥性熱、陳麥平和。
)補虛養氣。
助五髒。
濃腸胃。
北方者良。
(南方地暖下濕、便能壅氣作渴、助濕發熱。
市中所賣水面、俱和堿水拌切、不宜食。
)稈(燒灰入藥、去虎痣、蝕惡肉。
) 浮小麥 澀、斂汗。
鹹涼。
止虛汗盜汗。
(汗為心液、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能涼心。
)勞熱骨蒸。
即水淘浮起者。
焙用。
麥麸、甘寒。
(麥之涼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熱。
)與浮麥同性。
(止汗之功次之。
)醋拌蒸。
熨腰腳折傷。
風濕痹痛。
(能散血止痛。
)寒濕腳氣。
胃腹滞氣。
互易至汗出。
并良。
(凡瘡瘍痘瘡潰爛、不能着席者、用麥麸裝褥卧、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麥奴。
(麥穗将熟、上有黑黴。
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
) 大麥 補虛除熱。
甘鹹微寒。
補虛劣。
壯血脈。
益顔色。
實五髒。
益氣調中。
除熱止洩。
療消渴。
化谷食。
石蜜為使。
面、平胃寬胸。
下氣消積。
療脹進食。
涼血止渴。
(宗曰:大麥性涼滑膩、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氣而平。
) 麥 補中除熱。
甘微寒。
補中除熱。
久服令人多力健行。
荞麥 瀉、利腸下氣。
甘寒。
降氣寬腸。
治腸胃沉積。
(孟诜食療本草雲:能煉五髒垢穢、庵曰:亦解酒積。
)洩痢帶濁。
敷痘瘡潰爛。
湯火灼傷。
虛寒者勿食。
(頭風風眼、荞麥粉作一錢大餅、貼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 野麥 古名雀麥。
救荒。
甘平。
充饑滑腸。
舂去皮。
作面蒸食。
及作餅食。
皆可救荒。
苗、下死胎。
(水煮溫服、胞衣不下同。
) 糯米 古名稻。
補溫脾肺。
甘溫。
補脾肺虛寒。
堅大便。
縮小便。
收自汗。
(同龍骨牡蛎為粉、能撲汗。
)發痘瘡。
(解毒化膿。
)性粘滞難化。
病患及小兒。
最宜忌之。
凡素有痰熱風病。
及脾病不能轉輸。
食之最能發病成積。
(稻花陰幹為末、揩牙固齒。
) 粳米 和胃補中、清肺。
甘平。
(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新粳熱、陳粳涼。
)得天地中和之氣。
平和五髒。
補益氣血。
色白入肺。
除煩清熱。
利便止渴。
有早中晚三收。
晚者得金氣多。
性涼。
尤能清熱。
新米乍食動氣。
(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以雞屎白。
)泔、(古名米沈、第二次者、清而可用。
)清熱止煩渴。
利小便涼血。
米 一名占。
補氣溫中。
甘溫。
益氣溫中,和脾養胃,除濕止洩。
以上麻麥稻類。
稷 補、和中。
甘平。
益氣和中。
宜脾利胃。
(吳瑞日用本草曰:稷苗似蘆、粒亦大、南人呼為蘆、孫炎雲:稷即粟也、時珍曰:稷黍之苗、雖頗似粟、而結子不同、粟穗叢聚攢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孫氏謂稷為粟誤矣、蘆、即蜀黍也、其莖苗高碩如蘆、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也、往往以蘆為稷、故吳氏亦襲其誤也、今并正之。
)黍之不粘者為稷。
莖、治通身水腫。
(煎湯浴之。
) 黍 補中。
甘溫。
益氣補中
補肝腎、潤五髒、滑腸。
甘平。
益肝腎。
潤五髒。
填精髓。
堅筋骨。
明耳目。
耐饑渴。
(可以辟谷。
)烏須發。
利大小腸。
療風淫癱瘓。
(河間曰:麻木谷而治風、又雲: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散、胡麻入肝益血、故風藥中不可缺也、李廷飛三元延壽書雲:風病患久服、步履端正、語言不謇、神農收為上品、仙經載其功能、洵奇物也。
)涼血解毒。
(生嚼、敷小兒頭瘡。
)服之令人腸滑。
(得白術并行為勝。
)精氣不固者。
亦勿宜食。
皮肉俱黑者良。
九蒸九曬。
可以服食。
(陶隐居雲、八谷之中、唯此為良。
)麻油、療瘡滑胎。
熬膏多用之。
(涼血止痛、生肌解毒。
)壁虱胡麻。
(一名亞麻。
)甘微溫。
治大風瘡癬。
(鄭奠一常用壁虱胡麻、佐苦參、蒺藜、治大瘋疥癞、屢有愈者。
)其色似栗。
(氣惡不堪食、止可入藥。
) 大麻仁 一名火麻。
潤燥滑腸。
甘平滑利。
緩脾潤燥。
治陽明病胃熱。
汗多而便難。
(汗出愈多、則精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病、有麻仁丸、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子和曰:諸燥皆三陽病。
)宣風利關節。
催生而通乳。
陳士良食性本草雲。
多食損血脈。
滑精氣。
痿陽事。
婦人多食。
即發帶疾。
以其滑利下行。
走而不守也。
腸滑者尤忌。
極難去殼。
帛裹置沸湯中。
待冷。
懸井中一夜。
曬幹。
就新瓦上去殼。
搗用。
畏牡蛎、白薇、茯苓。
(卒被毒箭、煮汁飲、赤遊丹毒、搗末、水和敷。
) 小麥 補心。
味甘微寒。
養心除煩。
利溲止血。
(時珍曰:按素問雲:麥屬火、心之谷也、鄭玄禮記注疏雲:麥有莩、甲屬木、許慎雲:麥屬金、金旺而生、火旺而死、别錄雲:養肝、與鄭說合、孫思邈雲:養心、與素問合、夷考其功、除煩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當以素問為準、仲景治婦人髒躁證、悲傷欲絕、狀若神靈、用甘麥湯、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一兩、亦補脾氣、聖惠方、小麥飯、治煩熱少睡多渴。
)面、甘溫。
(時珍曰:新麥性熱、陳麥平和。
)補虛養氣。
助五髒。
濃腸胃。
北方者良。
(南方地暖下濕、便能壅氣作渴、助濕發熱。
市中所賣水面、俱和堿水拌切、不宜食。
)稈(燒灰入藥、去虎痣、蝕惡肉。
) 浮小麥 澀、斂汗。
鹹涼。
止虛汗盜汗。
(汗為心液、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能涼心。
)勞熱骨蒸。
即水淘浮起者。
焙用。
麥麸、甘寒。
(麥之涼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熱。
)與浮麥同性。
(止汗之功次之。
)醋拌蒸。
熨腰腳折傷。
風濕痹痛。
(能散血止痛。
)寒濕腳氣。
胃腹滞氣。
互易至汗出。
并良。
(凡瘡瘍痘瘡潰爛、不能着席者、用麥麸裝褥卧、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麥奴。
(麥穗将熟、上有黑黴。
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
) 大麥 補虛除熱。
甘鹹微寒。
補虛劣。
壯血脈。
益顔色。
實五髒。
益氣調中。
除熱止洩。
療消渴。
化谷食。
石蜜為使。
面、平胃寬胸。
下氣消積。
療脹進食。
涼血止渴。
(宗曰:大麥性涼滑膩、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氣而平。
) 麥 補中除熱。
甘微寒。
補中除熱。
久服令人多力健行。
荞麥 瀉、利腸下氣。
甘寒。
降氣寬腸。
治腸胃沉積。
(孟诜食療本草雲:能煉五髒垢穢、庵曰:亦解酒積。
)洩痢帶濁。
敷痘瘡潰爛。
湯火灼傷。
虛寒者勿食。
(頭風風眼、荞麥粉作一錢大餅、貼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 野麥 古名雀麥。
救荒。
甘平。
充饑滑腸。
舂去皮。
作面蒸食。
及作餅食。
皆可救荒。
苗、下死胎。
(水煮溫服、胞衣不下同。
) 糯米 古名稻。
補溫脾肺。
甘溫。
補脾肺虛寒。
堅大便。
縮小便。
收自汗。
(同龍骨牡蛎為粉、能撲汗。
)發痘瘡。
(解毒化膿。
)性粘滞難化。
病患及小兒。
最宜忌之。
凡素有痰熱風病。
及脾病不能轉輸。
食之最能發病成積。
(稻花陰幹為末、揩牙固齒。
) 粳米 和胃補中、清肺。
甘平。
(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新粳熱、陳粳涼。
)得天地中和之氣。
平和五髒。
補益氣血。
色白入肺。
除煩清熱。
利便止渴。
有早中晚三收。
晚者得金氣多。
性涼。
尤能清熱。
新米乍食動氣。
(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以雞屎白。
)泔、(古名米沈、第二次者、清而可用。
)清熱止煩渴。
利小便涼血。
米 一名占。
補氣溫中。
甘溫。
益氣溫中,和脾養胃,除濕止洩。
以上麻麥稻類。
稷 補、和中。
甘平。
益氣和中。
宜脾利胃。
(吳瑞日用本草曰:稷苗似蘆、粒亦大、南人呼為蘆、孫炎雲:稷即粟也、時珍曰:稷黍之苗、雖頗似粟、而結子不同、粟穗叢聚攢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孫氏謂稷為粟誤矣、蘆、即蜀黍也、其莖苗高碩如蘆、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也、往往以蘆為稷、故吳氏亦襲其誤也、今并正之。
)黍之不粘者為稷。
莖、治通身水腫。
(煎湯浴之。
) 黍 補中。
甘溫。
益氣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