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果部
關燈
小
中
大
下行之謂也。
)止嗽消痰。
清喉降火。
(生之可清六腑之熱、熟之可滋五髒之陰、實火宜生、虛火宜熟。
)除煩解渴。
潤燥消風。
(人知其清火消痰、不知其散風之妙。
)醒酒解毒。
(經疏曰:膏粱之家、濃味酽酒、縱肆無節、必多痰火、癰疽、卒中之患、唯數食梨、能轉重為輕、變危為安。
)治傷寒發熱。
熱嗽痰喘。
中風失音。
(搗汁頻服、聖惠方、梨汁煮粥、治小兒心髒風熱昏躁。
)切片。
貼湯火傷。
脾虛洩瀉。
乳婦及金瘡。
忌用。
搗汁用。
熬膏亦良。
加姜汁、蜂蜜佳。
清痰止嗽。
與萊菔 柿 潤肺、甯嗽、澀腸。
生用甘冷。
潤肺止咳嗽。
清胃理焦煩。
幹柿甘寒而澀。
澀腸止洩。
潤肺甯嗽。
而消宿血。
治肺痿熱咳。
(産寶雲:産後咳逆煩亂、幹柿水煮飲)咯血反胃。
(有人三世病反胃、至孫以柿幹同飯常食、不飲水、愈。
)腸風、下血、痔漏。
(肺與大腸相表裡、髒清則腑熱亦除、方勺泊宅編、柿幹燒灰、飲服二錢、治下血。
)柿霜乃其津液。
生津化痰。
清上焦心肺之熱為尤佳頗寒。
肺經無火。
及風寒作嗽。
冷痢滑洩者。
忌之。
若與蟹同食。
令逆。
(古方單用、取其苦溫降氣、濟生加丁香生姜、取其開郁散痰、亦從治之法。
) 木瓜 和脾舒筋、澀斂肺。
酸澀而溫。
和脾理胃。
斂肺伐肝。
化食(酸能斂、斂則化、與山楂同。
)止渴。
(酸能生津。
)氣脫能收。
氣滞能和,調營衛,利筋骨。
(筋急者、得之即舒、筋緩者、遇之即利。
)去濕熱。
消水脹。
治霍亂轉筋。
(邪傷脾胃、清濁不分、揮霍擾亂、上吐下瀉、甚則肝木乘脾、而筋為之轉也、時珍曰:肝雖主筋、而轉筋則因風寒濕熱襲傷脾胃所緻、轉筋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筋、取其理脾以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
)瀉痢腳氣。
(脾主四肢、或寒濕傷于足絡、或胃受濕熱之物、上輸于脾、下流至足、則成腳氣、惡寒發熱、狀類傷寒、第胫腫掣痛為異爾、宜利濕清熱、忌用補劑及淋洗、昔有患足痹者、趁舟、見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矣、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
)腰足無力。
多食損齒及骨。
病癃閉。
(酸收太甚、鄭奠一曰:木瓜乃酸澀之品、世用治水腫腹脹誤矣、有大寮、舟過金陵、愛其芬馥、購數百顆、置之舟中、舉舟人皆病溺不得出、醫以通利罔效、迎予視之、聞四面皆木瓜香、笑謂諸人曰:撤去此物、溺即出矣、不必用藥也、于是盡投江中、頃之、溺即如舊。
)陳者良。
忌鐵。
(反花痔瘡、木瓜為末、以鳝魚身上涎調貼之、以紙護住。
辟除壁虱、木瓜切片、鋪于席上。
) 山查 古字作楂。
瀉、破氣消食、化痰散瘀。
酸甘微溫。
健脾行氣。
消食磨積。
(善去腥膻油膩之積、與麥芽消谷積者不同、凡煮老雞、硬肉、投數枚、則易爛、其消肉積可知。
)散瘀化痰。
發小兒痘疹。
行乳食停留。
止兒枕作痛。
(惡露積于太陰、少腹作痛、名兒枕痛、砂糖調服。
)療小腸疝氣。
茴香佐之。
)多食令人嘈煩易饑。
反伐脾胃生發之氣。
(凡服人參不相宜者、服山楂即解、一補氣、一破氣也。
)胃中無積。
及脾虛惡食者。
忌服。
有大小二種。
小者入藥。
一名棠球子。
去皮核。
(核亦有用、化食磨積、治疝、催生。
) 橘皮 宣、理氣調中、瀉、燥濕、消痰。
辛能散,溫能和,苦能燥能瀉。
為脾、肺氣分之藥。
(脾為氣母、肺為氣龠、凡用補藥澀藥、有宜佐陳皮以利氣者。
)調中快膈。
導滞消痰。
(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潔古曰:陳皮定嘔止嗽。
利水破症。
宣通五髒。
統治百病。
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入和中藥。
則留白。
入疏通藥。
則去白。
去白名橘紅。
兼能除寒發表。
(皮能發散皮膚。
)氣雖中和。
亦損真元。
無滞勿用。
廣産為勝。
皮濃不脆。
有豬棕紋。
(福建産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惡劣矣。
)陳久者良。
故又名陳皮。
(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陳湯。
)治痰咳。
童便浸曬。
治痰積。
姜汁炒。
入下焦。
鹽水炒。
(化州陳皮、消痰甚靈、然消伐太峻、不宜輕用、況此物真者絕少、無非柚皮而已。
) 青皮 瀉肝破氣、散積。
辛苦而溫。
色青氣烈。
入肝膽氣分。
疏肝瀉肺。
(凡瀉氣藥皆瀉肺。
)引諸藥至厥陰之分。
(柴胡疏上焦肝氣、青皮平下焦肝氣。
)下飲食。
入太陰之倉。
破滞削堅。
消痰散痞。
治肝氣郁積。
脅痛多怒。
久瘧結癖。
(入肝散邪、入脾除痰、故清脾飲以之為君。
)胸膈氣逆。
疝痛乳腫。
(丹溪曰:乳房屬陽明、乳頭屬厥陰、乳母或因忿怒郁悶、濃味釀積、緻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出、陽明之血騰沸、故熱甚而化膿、或因其子有滞痰膈熱、含乳而睡、噓氣緻生結核者、初起便須忍痛揉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治法、俱宜以青皮疏肝滞為主、再加石膏清胃熱、栝蒌消腫、甘草節解毒、餘如沒藥、橘葉、金銀花、蒲公英、皂角刺、當歸、皆可随宜用之、少佐以酒、久則凹陷、名乳岩、不可治矣。
)最能發汗。
(皮能達皮、辛善發散。
)氣虛及有汗者忌用。
(性頗猛銳、如人年少壯、未免躁暴、及長大而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漸減、經久而為陳皮、則多曆寒暑、躁氣全消也。
)橘之青而未黃者。
(古方無用者、宋以後、始與陳皮分用。
)去瓤切片。
醋拌炒。
(陳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膽、治低、炒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洩之、以苦降之也。
)葉、治乳癰、脅癰、肺癰。
(皆能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絞汁飲之。
)肉、生痰聚氣。
(時珍曰:橘皮下氣消痰、其肉生痰聚飲、表裡之異如此。
)核治疝痛。
腰腎冷痛。
去皮炒。
香橼 俗作圓、一名佛手柑、古名枸橼、音矩員。
理氣止嘔、健脾進食。
辛苦酸溫。
入肺脾二經。
理上焦之氣而止嘔。
進中州之食而健脾。
除心頭痰水。
治痰氣咳嗽。
(煮酒飲。
)心下氣痛。
性雖中和。
單用多用。
亦損正氣。
須與參術并行。
乃有相成之益爾。
陳久者良。
根葉功用略同。
香栾 下氣消食、快膈化痰。
苦甘酸辛而平。
下氣消食。
快膈化痰。
解酒毒。
治飲酒人口氣。
去腸
)止嗽消痰。
清喉降火。
(生之可清六腑之熱、熟之可滋五髒之陰、實火宜生、虛火宜熟。
)除煩解渴。
潤燥消風。
(人知其清火消痰、不知其散風之妙。
)醒酒解毒。
(經疏曰:膏粱之家、濃味酽酒、縱肆無節、必多痰火、癰疽、卒中之患、唯數食梨、能轉重為輕、變危為安。
)治傷寒發熱。
熱嗽痰喘。
中風失音。
(搗汁頻服、聖惠方、梨汁煮粥、治小兒心髒風熱昏躁。
)切片。
貼湯火傷。
脾虛洩瀉。
乳婦及金瘡。
忌用。
搗汁用。
熬膏亦良。
加姜汁、蜂蜜佳。
清痰止嗽。
與萊菔 柿 潤肺、甯嗽、澀腸。
生用甘冷。
潤肺止咳嗽。
清胃理焦煩。
幹柿甘寒而澀。
澀腸止洩。
潤肺甯嗽。
而消宿血。
治肺痿熱咳。
(産寶雲:産後咳逆煩亂、幹柿水煮飲)咯血反胃。
(有人三世病反胃、至孫以柿幹同飯常食、不飲水、愈。
)腸風、下血、痔漏。
(肺與大腸相表裡、髒清則腑熱亦除、方勺泊宅編、柿幹燒灰、飲服二錢、治下血。
)柿霜乃其津液。
生津化痰。
清上焦心肺之熱為尤佳頗寒。
肺經無火。
及風寒作嗽。
冷痢滑洩者。
忌之。
若與蟹同食。
令逆。
(古方單用、取其苦溫降氣、濟生加丁香生姜、取其開郁散痰、亦從治之法。
) 木瓜 和脾舒筋、澀斂肺。
酸澀而溫。
和脾理胃。
斂肺伐肝。
化食(酸能斂、斂則化、與山楂同。
)止渴。
(酸能生津。
)氣脫能收。
氣滞能和,調營衛,利筋骨。
(筋急者、得之即舒、筋緩者、遇之即利。
)去濕熱。
消水脹。
治霍亂轉筋。
(邪傷脾胃、清濁不分、揮霍擾亂、上吐下瀉、甚則肝木乘脾、而筋為之轉也、時珍曰:肝雖主筋、而轉筋則因風寒濕熱襲傷脾胃所緻、轉筋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筋、取其理脾以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
)瀉痢腳氣。
(脾主四肢、或寒濕傷于足絡、或胃受濕熱之物、上輸于脾、下流至足、則成腳氣、惡寒發熱、狀類傷寒、第胫腫掣痛為異爾、宜利濕清熱、忌用補劑及淋洗、昔有患足痹者、趁舟、見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矣、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
)腰足無力。
多食損齒及骨。
病癃閉。
(酸收太甚、鄭奠一曰:木瓜乃酸澀之品、世用治水腫腹脹誤矣、有大寮、舟過金陵、愛其芬馥、購數百顆、置之舟中、舉舟人皆病溺不得出、醫以通利罔效、迎予視之、聞四面皆木瓜香、笑謂諸人曰:撤去此物、溺即出矣、不必用藥也、于是盡投江中、頃之、溺即如舊。
)陳者良。
忌鐵。
(反花痔瘡、木瓜為末、以鳝魚身上涎調貼之、以紙護住。
辟除壁虱、木瓜切片、鋪于席上。
) 山查 古字作楂。
瀉、破氣消食、化痰散瘀。
酸甘微溫。
健脾行氣。
消食磨積。
(善去腥膻油膩之積、與麥芽消谷積者不同、凡煮老雞、硬肉、投數枚、則易爛、其消肉積可知。
)散瘀化痰。
發小兒痘疹。
行乳食停留。
止兒枕作痛。
(惡露積于太陰、少腹作痛、名兒枕痛、砂糖調服。
)療小腸疝氣。
茴香佐之。
)多食令人嘈煩易饑。
反伐脾胃生發之氣。
(凡服人參不相宜者、服山楂即解、一補氣、一破氣也。
)胃中無積。
及脾虛惡食者。
忌服。
有大小二種。
小者入藥。
一名棠球子。
去皮核。
(核亦有用、化食磨積、治疝、催生。
) 橘皮 宣、理氣調中、瀉、燥濕、消痰。
辛能散,溫能和,苦能燥能瀉。
為脾、肺氣分之藥。
(脾為氣母、肺為氣龠、凡用補藥澀藥、有宜佐陳皮以利氣者。
)調中快膈。
導滞消痰。
(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潔古曰:陳皮定嘔止嗽。
利水破症。
宣通五髒。
統治百病。
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入和中藥。
則留白。
入疏通藥。
則去白。
去白名橘紅。
兼能除寒發表。
(皮能發散皮膚。
)氣雖中和。
亦損真元。
無滞勿用。
廣産為勝。
皮濃不脆。
有豬棕紋。
(福建産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惡劣矣。
)陳久者良。
故又名陳皮。
(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陳湯。
)治痰咳。
童便浸曬。
治痰積。
姜汁炒。
入下焦。
鹽水炒。
(化州陳皮、消痰甚靈、然消伐太峻、不宜輕用、況此物真者絕少、無非柚皮而已。
) 青皮 瀉肝破氣、散積。
辛苦而溫。
色青氣烈。
入肝膽氣分。
疏肝瀉肺。
(凡瀉氣藥皆瀉肺。
)引諸藥至厥陰之分。
(柴胡疏上焦肝氣、青皮平下焦肝氣。
)下飲食。
入太陰之倉。
破滞削堅。
消痰散痞。
治肝氣郁積。
脅痛多怒。
久瘧結癖。
(入肝散邪、入脾除痰、故清脾飲以之為君。
)胸膈氣逆。
疝痛乳腫。
(丹溪曰:乳房屬陽明、乳頭屬厥陰、乳母或因忿怒郁悶、濃味釀積、緻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出、陽明之血騰沸、故熱甚而化膿、或因其子有滞痰膈熱、含乳而睡、噓氣緻生結核者、初起便須忍痛揉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治法、俱宜以青皮疏肝滞為主、再加石膏清胃熱、栝蒌消腫、甘草節解毒、餘如沒藥、橘葉、金銀花、蒲公英、皂角刺、當歸、皆可随宜用之、少佐以酒、久則凹陷、名乳岩、不可治矣。
)最能發汗。
(皮能達皮、辛善發散。
)氣虛及有汗者忌用。
(性頗猛銳、如人年少壯、未免躁暴、及長大而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漸減、經久而為陳皮、則多曆寒暑、躁氣全消也。
)橘之青而未黃者。
(古方無用者、宋以後、始與陳皮分用。
)去瓤切片。
醋拌炒。
(陳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膽、治低、炒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洩之、以苦降之也。
)葉、治乳癰、脅癰、肺癰。
(皆能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絞汁飲之。
)肉、生痰聚氣。
(時珍曰:橘皮下氣消痰、其肉生痰聚飲、表裡之異如此。
)核治疝痛。
腰腎冷痛。
去皮炒。
香橼 俗作圓、一名佛手柑、古名枸橼、音矩員。
理氣止嘔、健脾進食。
辛苦酸溫。
入肺脾二經。
理上焦之氣而止嘔。
進中州之食而健脾。
除心頭痰水。
治痰氣咳嗽。
(煮酒飲。
)心下氣痛。
性雖中和。
單用多用。
亦損正氣。
須與參術并行。
乃有相成之益爾。
陳久者良。
根葉功用略同。
香栾 下氣消食、快膈化痰。
苦甘酸辛而平。
下氣消食。
快膈化痰。
解酒毒。
治飲酒人口氣。
去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