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果部
關燈
小
中
大
五果山果夷果味類類水果
瀉肺、解肌、潤燥。
辛苦甘溫而利。
有小毒。
瀉肺降氣。
行痰解肌。
除風散寒。
利胸膈氣逆。
通大腸氣秘。
(東垣曰:杏仁下喘治氣、桃仁療狂治血、俱治大便秘、當分氣血、脈浮屬氣、晝便難而陽氣秘者、用杏仁陳皮、脈沉屬血、夜便難而陰血秘者、用桃仁陳皮、肺與大腸相表裡、贲門在上、魄門在下、為氣之通道、故并以陳皮佐之。
杏仁紫菀、并能解肺郁、利小便。
)潤燥消積。
(索面豆粉、近之則爛。
)治時行頭痛。
上焦風燥。
咳逆上氣。
(炒研蜜丸、含咽。
)煩熱喘促。
其毒性又能殺蟲。
治瘡。
制錫毒、狗毒。
(消狗肉積。
)因虛而咳嗽便閉者忌之。
雙仁者殺人。
去皮尖炒研。
發散、連皮尖研。
得火良。
惡葛根、黃芩、黃耆。
杏子、酸熱。
有小毒。
損人。
孕婦忌。
巴旦杏仁 潤肺下氣。
甘平。
止咳下氣,消心腹逆悶。
有濕痰者勿服。
(以其性潤也。
凡仁皆潤。
)形扁、皮白。
尖彎如鹦哥嘴者真。
(形圓皮黃尖直者、名甜杏仁、出山東河南、不入藥。
) 烏梅 澀腸斂肺。
酸澀而溫脾肺。
血分之果。
澀腸斂肺。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止血湧痰。
消腫解毒。
生津止渴。
(時珍曰:梅、花于冬而實于夏、得木之全氣、故最酸、膽為甲木、肝為乙木、人舌下有四竅、兩通膽液、故食酸則津生。
)醒酒殺蟲。
治久嗽瀉痢。
(血痢尤良。
梁莊肅公血痢、陳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竈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而愈、曾魯公血痢百餘日、國醫不能療、應之用鹽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一啜而安。
)瘴瘧霍亂。
吐逆反胃。
下血血崩。
安蛔厥。
(蛔蟲上攻而眩仆、蟲得酸則伏、)去黑痣。
蝕惡肉。
(疽愈後有肉突起、燒存兩日而平。
)病有當發表者。
大忌酸收。
誤食必為害。
青梅熏黑為澤不蠹。
大便不通、氣奔欲死者、烏梅十顆、湯浸去核、丸棗大、納入下部、少時即通。
)産安吉者。
肉濃多脂、最佳。
(合溪者次之、長沙梅、福建梅、肉薄無脂、不堪用。
) 白梅 酸澀鹹平。
功用略同烏梅。
治痰厥僵仆。
牙關緊閉。
(取肉揩擦牙龈、涎出即開、蓋酸先入筋、齒軟即易開、若用鐵器攪開、恐傷其齒。
)驚痫喉痹。
梅核膈氣。
(取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淹一日夜、曬幹、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收二年者、治二人、神效。
)敷乳癰腫毒。
刺入肉中。
(搗爛罨之、即出、瘡中弩肉、搗餅貼之、即收。
)刀箭傷膚。
(搗敷、血即止。
)多食損齒傷筋。
(經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若過食而齒者、嚼胡桃肉以解之。
)鹽漬為白梅。
(取大青梅以鹽汁漬之、日曬夜漬、十日成矣、久乃上霜、故又名鹽梅。
衣生黴點者、梅葉煎湯、洗之即去、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夏不脆、有驗。
)根葉、治休息痢及霍亂。
煮濃汁飲之。
桃仁 瀉、破血潤燥。
苦平微甘。
苦以洩血滞,甘以緩肝氣而生新血。
(成無己曰:肝者、血之源、血聚則肝氣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通大腸血秘。
治熱入血室。
(沖脈。
)血燥血痞。
損傷積血。
血痢經閉。
咳逆上氣。
(血和則氣降。
)皮膚燥癢。
(肌有血凝。
)發熱如狂。
(若小腹滿痛、小便自利者、為畜血。
)若非血瘀而誤用之。
大傷陰氣。
泡去皮尖炒。
研碎。
雙仁者有毒。
不可用。
香附為使。
(婦人陰癢、桃仁杵爛、綿裹塞之、産後陰腫、桃仁搗研傅之、俱妙。
)桃花(通、大瀉。
)苦平。
下宿水。
除痰飲。
消積聚。
利二便。
療風狂。
(蘇鹗杜陽編載、範純佑女、喪夫發狂、閉之室中、夜斷窗棂、登桃樹、食花幾盡、自是遂愈、以能瀉痰飲滞血也。
儒門事親載、一婦滑瀉數年、百治不效、或言此傷飲有積也、桃花落時、以棘針刺取數十萼、勿犯人手、以面和作餅、煨熟食之、米飲送下、不一二時、瀉下如傾、六日行至數百行、昏困、唯飲涼水而平。
)以攻決為用。
但可施于氣實有餘之證。
若無故而因除百病、美顔色諸謬說而服之。
為害不小。
三月三日。
采花揀淨。
以絹袋盛。
懸檐下陰幹。
千葉者勿用。
桃葉 (宣、發汗、苦平。
殺蟲發汗。
(凡傷寒風痹、發汗不出、以火燒地、用水灑之、布幹桃葉于上、濃二三寸、席卧溫複、取大汗、被中敷粉極燥、便瘥、凡麥麸蠶沙、皆可如此法用。
)采嫩者。
名桃心。
入藥尤勝。
桃子辛酸甘熱。
微毒。
多食令人有熱。
生癰疖。
(有損無益、五果列桃為下、以此與鼈同食、患心痛、服術人尤忌之。
)桃枭(是桃子在樹、經冬不落者、正月采之。
)苦微溫。
有小毒。
辟邪祛祟。
(白秃頭瘡、幹桃一兩、黑醜一合為末、臘豬脂調搽。
) 栗 補腎。
鹹溫。
濃腸胃。
補腎氣。
(能解羊膻。
)小兒不可多食。
生則難化。
熟則滞氣。
(小兒疳瘡、生嚼栗子敷之、韋刺入肉、金刃斧傷、方同。
) 大棗 補脾胃、潤心肺、調營衛、和百藥。
甘溫。
補中益氣。
滋脾土。
潤心肺。
調營衛。
緩陰血。
生津液。
悅顔色。
通九竅。
助十二經。
和百藥。
傷寒及補劑中加用之。
以發脾胃升騰之氣。
(須與姜并行。
)紅棗功用相仿。
差不及爾。
雖補中而味過于甘。
中滿者忌之。
(甘令人滿、大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饧棗、與甘草同例。
經言、棗為脾果、脾病宜食之、又曰:脾病患毋多食甘、毋乃相戾耶、不知言宜食者、指不足之脾也、如脾虛洩瀉之類、毋多食者、指有餘之脾也、如實滿腫脹之類、凡用藥者、能随其虛實而變通之、雖尋常品味、必獲神功、苟執而泥之、雖有良劑、莫展其長、故學人以格緻為亟也。
)凡風疾痰熱及齒痛。
俱非所宜。
小兒疳病亦禁。
生者尤為不利。
北産肥潤堅實者佳。
(金華南棗及徽甯所産、皮薄而皺、花紋甚細而可愛、味雖甘美、而微帶酸、且脂少于北棗、止可充食用、皆不堪入藥、宏景曰:南棗大惡、不堪啖、蘇頌曰:江南出者堅燥少脂、不可入藥。
)殺烏附毒。
忌蔥、魚同食。
(諸瘡久壞不愈者、棗膏三升、煎水頻洗、取愈。
食椒閉氣、食棗即解。
)以上五果類。
梨 涼心潤肺、利大小腸。
甘寒微酸。
涼心潤肺。
利大小腸。
(丹溪曰:梨者利也、流利
辛苦甘溫而利。
有小毒。
瀉肺降氣。
行痰解肌。
除風散寒。
利胸膈氣逆。
通大腸氣秘。
(東垣曰:杏仁下喘治氣、桃仁療狂治血、俱治大便秘、當分氣血、脈浮屬氣、晝便難而陽氣秘者、用杏仁陳皮、脈沉屬血、夜便難而陰血秘者、用桃仁陳皮、肺與大腸相表裡、贲門在上、魄門在下、為氣之通道、故并以陳皮佐之。
杏仁紫菀、并能解肺郁、利小便。
)潤燥消積。
(索面豆粉、近之則爛。
)治時行頭痛。
上焦風燥。
咳逆上氣。
(炒研蜜丸、含咽。
)煩熱喘促。
其毒性又能殺蟲。
治瘡。
制錫毒、狗毒。
(消狗肉積。
)因虛而咳嗽便閉者忌之。
雙仁者殺人。
去皮尖炒研。
發散、連皮尖研。
得火良。
惡葛根、黃芩、黃耆。
杏子、酸熱。
有小毒。
損人。
孕婦忌。
巴旦杏仁 潤肺下氣。
甘平。
止咳下氣,消心腹逆悶。
有濕痰者勿服。
(以其性潤也。
凡仁皆潤。
)形扁、皮白。
尖彎如鹦哥嘴者真。
(形圓皮黃尖直者、名甜杏仁、出山東河南、不入藥。
) 烏梅 澀腸斂肺。
酸澀而溫脾肺。
血分之果。
澀腸斂肺。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止血湧痰。
消腫解毒。
生津止渴。
(時珍曰:梅、花于冬而實于夏、得木之全氣、故最酸、膽為甲木、肝為乙木、人舌下有四竅、兩通膽液、故食酸則津生。
)醒酒殺蟲。
治久嗽瀉痢。
(血痢尤良。
梁莊肅公血痢、陳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竈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而愈、曾魯公血痢百餘日、國醫不能療、應之用鹽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一啜而安。
)瘴瘧霍亂。
吐逆反胃。
下血血崩。
安蛔厥。
(蛔蟲上攻而眩仆、蟲得酸則伏、)去黑痣。
蝕惡肉。
(疽愈後有肉突起、燒存兩日而平。
)病有當發表者。
大忌酸收。
誤食必為害。
青梅熏黑為澤不蠹。
大便不通、氣奔欲死者、烏梅十顆、湯浸去核、丸棗大、納入下部、少時即通。
)産安吉者。
肉濃多脂、最佳。
(合溪者次之、長沙梅、福建梅、肉薄無脂、不堪用。
) 白梅 酸澀鹹平。
功用略同烏梅。
治痰厥僵仆。
牙關緊閉。
(取肉揩擦牙龈、涎出即開、蓋酸先入筋、齒軟即易開、若用鐵器攪開、恐傷其齒。
)驚痫喉痹。
梅核膈氣。
(取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淹一日夜、曬幹、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收二年者、治二人、神效。
)敷乳癰腫毒。
刺入肉中。
(搗爛罨之、即出、瘡中弩肉、搗餅貼之、即收。
)刀箭傷膚。
(搗敷、血即止。
)多食損齒傷筋。
(經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若過食而齒者、嚼胡桃肉以解之。
)鹽漬為白梅。
(取大青梅以鹽汁漬之、日曬夜漬、十日成矣、久乃上霜、故又名鹽梅。
衣生黴點者、梅葉煎湯、洗之即去、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夏不脆、有驗。
)根葉、治休息痢及霍亂。
煮濃汁飲之。
桃仁 瀉、破血潤燥。
苦平微甘。
苦以洩血滞,甘以緩肝氣而生新血。
(成無己曰:肝者、血之源、血聚則肝氣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通大腸血秘。
治熱入血室。
(沖脈。
)血燥血痞。
損傷積血。
血痢經閉。
咳逆上氣。
(血和則氣降。
)皮膚燥癢。
(肌有血凝。
)發熱如狂。
(若小腹滿痛、小便自利者、為畜血。
)若非血瘀而誤用之。
大傷陰氣。
泡去皮尖炒。
研碎。
雙仁者有毒。
不可用。
香附為使。
(婦人陰癢、桃仁杵爛、綿裹塞之、産後陰腫、桃仁搗研傅之、俱妙。
)桃花(通、大瀉。
)苦平。
下宿水。
除痰飲。
消積聚。
利二便。
療風狂。
(蘇鹗杜陽編載、範純佑女、喪夫發狂、閉之室中、夜斷窗棂、登桃樹、食花幾盡、自是遂愈、以能瀉痰飲滞血也。
儒門事親載、一婦滑瀉數年、百治不效、或言此傷飲有積也、桃花落時、以棘針刺取數十萼、勿犯人手、以面和作餅、煨熟食之、米飲送下、不一二時、瀉下如傾、六日行至數百行、昏困、唯飲涼水而平。
)以攻決為用。
但可施于氣實有餘之證。
若無故而因除百病、美顔色諸謬說而服之。
為害不小。
三月三日。
采花揀淨。
以絹袋盛。
懸檐下陰幹。
千葉者勿用。
桃葉 (宣、發汗、苦平。
殺蟲發汗。
(凡傷寒風痹、發汗不出、以火燒地、用水灑之、布幹桃葉于上、濃二三寸、席卧溫複、取大汗、被中敷粉極燥、便瘥、凡麥麸蠶沙、皆可如此法用。
)采嫩者。
名桃心。
入藥尤勝。
桃子辛酸甘熱。
微毒。
多食令人有熱。
生癰疖。
(有損無益、五果列桃為下、以此與鼈同食、患心痛、服術人尤忌之。
)桃枭(是桃子在樹、經冬不落者、正月采之。
)苦微溫。
有小毒。
辟邪祛祟。
(白秃頭瘡、幹桃一兩、黑醜一合為末、臘豬脂調搽。
) 栗 補腎。
鹹溫。
濃腸胃。
補腎氣。
(能解羊膻。
)小兒不可多食。
生則難化。
熟則滞氣。
(小兒疳瘡、生嚼栗子敷之、韋刺入肉、金刃斧傷、方同。
) 大棗 補脾胃、潤心肺、調營衛、和百藥。
甘溫。
補中益氣。
滋脾土。
潤心肺。
調營衛。
緩陰血。
生津液。
悅顔色。
通九竅。
助十二經。
和百藥。
傷寒及補劑中加用之。
以發脾胃升騰之氣。
(須與姜并行。
)紅棗功用相仿。
差不及爾。
雖補中而味過于甘。
中滿者忌之。
(甘令人滿、大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饧棗、與甘草同例。
經言、棗為脾果、脾病宜食之、又曰:脾病患毋多食甘、毋乃相戾耶、不知言宜食者、指不足之脾也、如脾虛洩瀉之類、毋多食者、指有餘之脾也、如實滿腫脹之類、凡用藥者、能随其虛實而變通之、雖尋常品味、必獲神功、苟執而泥之、雖有良劑、莫展其長、故學人以格緻為亟也。
)凡風疾痰熱及齒痛。
俱非所宜。
小兒疳病亦禁。
生者尤為不利。
北産肥潤堅實者佳。
(金華南棗及徽甯所産、皮薄而皺、花紋甚細而可愛、味雖甘美、而微帶酸、且脂少于北棗、止可充食用、皆不堪入藥、宏景曰:南棗大惡、不堪啖、蘇頌曰:江南出者堅燥少脂、不可入藥。
)殺烏附毒。
忌蔥、魚同食。
(諸瘡久壞不愈者、棗膏三升、煎水頻洗、取愈。
食椒閉氣、食棗即解。
)以上五果類。
梨 涼心潤肺、利大小腸。
甘寒微酸。
涼心潤肺。
利大小腸。
(丹溪曰:梨者利也、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