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木部

關燈
灌木類苞木類寓木類 瀉肺行水。

     甘辛而寒。

    瀉肺火。

    (錢乙瀉白散、桑皮地骨各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二錢、粳米百粒煎、時珍曰:桑皮地骨、皆能瀉火從小便出、甘草瀉火緩中、粳米清肺養血、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

    )利二便。

    散瘀血。

    下氣行水。

    止嗽清痰。

    (肺中有水、則生痰而作嗽、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類是也。

    )治肺熱喘滿。

    唾血熱渴。

    水腫胪脹。

    肺虛無火。

    及因風寒而嗽者。

    勿服。

    刮去薄皮。

    取白。

    或生用。

    或蜜炙。

    (制其涼瀉之性。

    )為線可縫金瘡。

    續斷、桂心為使。

    忌鐵。

    (小兒流涎、脾熱也、胸膈有痰、新桑根白皮、搗自然汁塗之、甚效、或幹者、煎水亦可。

    ) 幹桑枝 宣祛風。

     苦平。

    通關節,行津液,祛風利水,治風寒濕痹諸痛。

    (在手足者尤效、以其入四肢也。

    )水氣腳氣。

    (桑枝一升、細锉炒香、水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盡、名桑枝煎、治風氣腳氣。

    ) 幹桑葉 涼血祛風。

     苦甘而涼。

    (得金氣而柔潤不凋、故喻嘉言清燥救肺湯、以之為君。

    )滋燥。

    涼血。

    止血。

     (刀斧傷者為末、幹摻妙。

    )去風。

    長發。

    明目。

    (采經霜者煎湯、洗眼去風淚。

    洗手足去風痹、桑葉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濕祛風、烏須明目。

    )代茶止消渴。

    末服止盜汗。

    (嚴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療、監寺教采帶露桑葉、焙幹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數日逐愈。

    )用經霜者。

     幹桑葚 一名文武實。

    補肝腎。

     甘酸而溫。

    色黑入腎而補水。

    (桑乃箕星之精、其精英盡在于葚。

    )利五髒關節。

    安魂鎮神。

     聰耳明目。

    生津止渴。

    (煉膏、又能治服金石藥熱渴。

    )利水消腫。

    解酒烏須。

    不可多食。

    多食緻衄。

    日幹為末。

    蜜丸良。

    新鮮桑葚濾汁熬膏。

    入蜜煉稠。

    點湯、和酒并妙。

    入燒酒。

    經年愈佳。

    (每日湯點服、亦治瘰、名文武膏。

    )取極熟者。

     楮實 一名谷實。

    瀉軟堅。

     甘寒而利,消水腫,療骨哽,明目軟堅。

    (時珍曰:别錄大明、皆雲大補益、而修真秘書又雲:久服令人骨痿、濟生秘覽、治骨哽用楮實煎湯、豈非軟骨之證乎。

    南唐書雲:烈祖食饴、喉中噎、國醫莫能愈、吳廷紹獨請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群醫他日取用、皆不驗、叩廷紹、答雲:噎因甘起、故以此治之、此即治骨鲠軟堅之義爾、群醫用治他噎、故不驗也、洛按、陶隐居蘇頌抱樸子、皆甚言其功、而方書用之為補者、除楊氏還少丹而外、不多見、其他如外台秘要用以敷治身面石疽、機要用以治水氣蠱脹、集簡用以治喉風喉痹、直指用以治之義、則古本諸說、未可信也。

    )水浸取沉者。

    酒蒸。

    皮甘平。

    善行水。

    治水腫氣滿。

    (皮可為紙、楮汁和白芨、飛面調和、接紙永不解脫。

    )葉甘涼。

    祛濕熱。

    治老少下痢瘴痢。

    (為末、白痢姜湯下、赤痢沙糖湯下、赤白痢姜糖湯下。

    ) 枳實枳殼 瀉、破氣行痰。

     苦酸微寒。

    皆能破氣。

    氣順則痰行喘止。

    痞脹消。

    (脾無積血、心下不痞、濁氣在上、則生脹、東垣曰:枳實治下而主血、枳殼治上而主氣。

    )刺痛息。

    後重除。

    治胸痹結胸。

    食積五膈。

    痰癖症結。

    嘔逆咳嗽。

    水腫脅脹。

    瀉痢淋閉。

    痔腫腸風。

    所主略同。

    但枳實利胸膈。

     枳殼寬腸胃。

    枳實力猛。

    (丹溪曰: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

    )枳殼力緩為少異。

    (時珍曰:殼實、上世未分、魏晉始分用、潔古東垣始分殼治上、實治下、海藏始分殼主氣、實主血、然仲景治上焦胸痹痞滿、用枳實、古方治下血痢痔、腸秘後重、用枳殼、則實不獨治下、而殼不獨治上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

    )大損真元。

    脹滿因于邪實者可用。

    若因土虛不能制水。

    肺虛不能行氣。

    而誤用之。

    則禍不旋踵。

    氣弱脾虛。

    以緻停食痞滿。

    法當補中益氣。

    則食自化痞自消。

    若再用此破氣。

    是抱薪救火矣。

    孕婦虛者尤忌。

    (元素曰:枳殼洩氣、走大腸、損胸中至高之氣。

    昔湖陽公主難産、方士進瘦胎飲、用枳殼四兩、甘草二兩、五月後日服一錢、潔古改以枳術、名束胎丸、寇宗明其不然、蓋孕婦全賴血氣以養胎、血氣充實、胎乃易生、彼公主奉養太過、氣實有餘、故可服之、若概施則誤矣。

    呂用晦曰:瘦胎束胎名目、亦啟粗工攻伐之門。

    時珍曰:八九月胎氣盛、壅滞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滞、則産後無虛也、氣弱者、大非所宜矣。

    )皮濃而小為枳實。

     殼薄虛大為枳殼。

    陳者良。

    麸炒用。

    (今人于六七月采小香栾、僞為枳實枳殼、又有采枸橘僞為者。

    ) 栀子 瀉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

    輕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