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喬木類
瀉相火、燥濕清熱。
苦寒微辛。
沉陰下降。
瀉膀胱相火。
(足太陽引經藥。
)除濕清熱。
療下焦虛。
(非真能補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相火退而腎固、則無狂蕩之患、按腎本屬水、虛則熱矣、心本屬火、虛則寒矣。
)骨蒸勞熱。
諸痿癱瘓。
(熱甚則傷血、血不榮筋則短而為拘、濕勝則傷筋、筋不束骨則弛長而為痿、合蒼術、名二妙散、清熱利濕、為治痿要藥、或兼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之不一、宜随證施治、目赤耳鳴。
腎火。
)消渴黃膽。
水腫便閉。
(王善夫病便閉、腹堅如石、腿裂出水、治滿、利小便藥、遍服不效、東垣曰:此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傷腎水、緻膀胱幹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哕、難經所謂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内經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也、遂處以北方大苦寒之劑、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研、桂一錢為引、名滋腎丸、服二百丸、未幾,前陰如刀刺火燒、溺出如泉、腫脹遂消。
)水瀉熱痢。
痔血腸風。
漏下赤白。
(皆濕熱為病。
)諸瘡痛癢。
凍瘡。
(乳調敷。
)頭瘡。
(末敷。
)口瘡。
(蜜炒研含、凡口瘡用涼藥不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參術甘草、補土之虛、幹姜散火之标、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歸元。
)殺蟲安蛔。
必尺脈洪大。
按之有力。
方可用。
若虛火誤服。
有寒中之變。
川産肉濃、色深者良。
生用降實火。
蜜炙則庶不甚傷胃。
炒黑能止崩帶。
酒制治上。
蜜制治中。
鹽制治下。
惡幹漆。
得知母良。
(時珍曰: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古雲: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蓋黃柏能制命門膀胱腎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之化源。
千金方、治小兒重舌、黃柏浸竹瀝、塗之甚妙。
) 槐實 即槐角。
瀉風熱、清肝、涼大腸。
苦寒。
清肝膽。
涼大腸。
疏風熱。
治煩悶風眩。
痔血腸風。
(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内痔;谷道有肉、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痔;瘡内有蟲、名蟲痔;大法用槐角地榆生地人參涼血生血、防風秦艽祛風濕、歸芎和血、黃芩枳殼寬腸、升麻升提、治腸風略同、不宜專用寒涼、須兼補劑收功。
)陰瘡濕癢。
明目去淚。
(清肝、淚為肝熱。
)固齒烏髭。
(槐乃虛星之精、十月上巳采、漬牛膽中陰幹百日、食後吞一枚、發白還黑、腸風痔血、尤宜服之。
)殺蟲堕胎。
槐性純陰。
虛寒者宜戒。
即虛熱而非實火。
亦勿妄投。
去單子及五子者。
銅槌捶碎。
牛乳拌蒸。
槐花(瀉熱涼血。
)苦涼。
功同槐實。
涼血。
治風熱目赤。
赤白洩痢。
五痔腸風。
吐崩便衄諸血。
(舌上出血如線者、名舌衄,炒研摻之。
)忌同槐實。
含蕊而陳久者佳。
微炒。
苦楝子 一名金鈴子。
瀉濕熱、治疝殺蟲。
苦寒。
有小毒。
能導小腸膀胱之熱。
因引心包相火下行。
通利小便。
為疝氣要藥。
亦治傷寒熱狂。
熱厥腹痛。
療瘡疥。
殺三蟲。
(夷堅志雲:消渴證、有蟲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濃煎、少加麝服、下其蟲而渴自止。
)苦寒。
止宜于殺蟲。
脾胃虛寒者大忌。
川産良。
酒蒸。
待皮軟。
(寒因熱用。
)刮去皮。
取肉去核。
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
如使核。
捶碎。
茴香為使。
花(鋪席下、殺蚤虱、驗。
) 秦皮 瀉熱、治目疾、澀止痢。
苦寒。
色青性澀。
以其除肝熱而平木。
故治目疾。
(洗服皆效。
)驚痫風濕諸痹。
以其收澀。
故治崩帶下痢。
苦寒清熱。
是其所長。
綱目謂其久服輕身。
益精有子。
未必然也。
出西土。
皮不脫者真。
今藥客俱以此皮縛北細辛。
大戟為使。
惡吳茱萸。
(赤眼生翳、水煮秦皮一兩、澄清、日日溫洗。
) 樗根白皮 即臭椿根皮。
澀腸燥濕。
苦燥濕。
寒勝熱。
澀收斂。
入血分而澀血。
去肺胃之陳痰。
治濕熱為病。
洩瀉久痢。
崩帶腸風。
夢遺滑精。
有斷下之功。
(一婦年四十餘、耽飲無度、多食魚蟹、積毒在髒、日夜二三十瀉、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甚痛、用止血痢藥、不效、用腸風藥益甚、蓋腸風、有血無膿也、服熱藥、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藥、注瀉食減、服溫平藥、則若不知、年餘垂斃、或教服人參散、樗皮人參各一兩、為末、空心溫酒
苦寒微辛。
沉陰下降。
瀉膀胱相火。
(足太陽引經藥。
)除濕清熱。
療下焦虛。
(非真能補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相火退而腎固、則無狂蕩之患、按腎本屬水、虛則熱矣、心本屬火、虛則寒矣。
)骨蒸勞熱。
諸痿癱瘓。
(熱甚則傷血、血不榮筋則短而為拘、濕勝則傷筋、筋不束骨則弛長而為痿、合蒼術、名二妙散、清熱利濕、為治痿要藥、或兼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之不一、宜随證施治、目赤耳鳴。
腎火。
)消渴黃膽。
水腫便閉。
(王善夫病便閉、腹堅如石、腿裂出水、治滿、利小便藥、遍服不效、東垣曰:此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傷腎水、緻膀胱幹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哕、難經所謂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内經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也、遂處以北方大苦寒之劑、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研、桂一錢為引、名滋腎丸、服二百丸、未幾,前陰如刀刺火燒、溺出如泉、腫脹遂消。
)水瀉熱痢。
痔血腸風。
漏下赤白。
(皆濕熱為病。
)諸瘡痛癢。
凍瘡。
(乳調敷。
)頭瘡。
(末敷。
)口瘡。
(蜜炒研含、凡口瘡用涼藥不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參術甘草、補土之虛、幹姜散火之标、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歸元。
)殺蟲安蛔。
必尺脈洪大。
按之有力。
方可用。
若虛火誤服。
有寒中之變。
川産肉濃、色深者良。
生用降實火。
蜜炙則庶不甚傷胃。
炒黑能止崩帶。
酒制治上。
蜜制治中。
鹽制治下。
惡幹漆。
得知母良。
(時珍曰: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古雲: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蓋黃柏能制命門膀胱腎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之化源。
千金方、治小兒重舌、黃柏浸竹瀝、塗之甚妙。
) 槐實 即槐角。
瀉風熱、清肝、涼大腸。
苦寒。
清肝膽。
涼大腸。
疏風熱。
治煩悶風眩。
痔血腸風。
(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内痔;谷道有肉、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痔;瘡内有蟲、名蟲痔;大法用槐角地榆生地人參涼血生血、防風秦艽祛風濕、歸芎和血、黃芩枳殼寬腸、升麻升提、治腸風略同、不宜專用寒涼、須兼補劑收功。
)陰瘡濕癢。
明目去淚。
(清肝、淚為肝熱。
)固齒烏髭。
(槐乃虛星之精、十月上巳采、漬牛膽中陰幹百日、食後吞一枚、發白還黑、腸風痔血、尤宜服之。
)殺蟲堕胎。
槐性純陰。
虛寒者宜戒。
即虛熱而非實火。
亦勿妄投。
去單子及五子者。
銅槌捶碎。
牛乳拌蒸。
槐花(瀉熱涼血。
)苦涼。
功同槐實。
涼血。
治風熱目赤。
赤白洩痢。
五痔腸風。
吐崩便衄諸血。
(舌上出血如線者、名舌衄,炒研摻之。
)忌同槐實。
含蕊而陳久者佳。
微炒。
苦楝子 一名金鈴子。
瀉濕熱、治疝殺蟲。
苦寒。
有小毒。
能導小腸膀胱之熱。
因引心包相火下行。
通利小便。
為疝氣要藥。
亦治傷寒熱狂。
熱厥腹痛。
療瘡疥。
殺三蟲。
(夷堅志雲:消渴證、有蟲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濃煎、少加麝服、下其蟲而渴自止。
)苦寒。
止宜于殺蟲。
脾胃虛寒者大忌。
川産良。
酒蒸。
待皮軟。
(寒因熱用。
)刮去皮。
取肉去核。
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
如使核。
捶碎。
茴香為使。
花(鋪席下、殺蚤虱、驗。
) 秦皮 瀉熱、治目疾、澀止痢。
苦寒。
色青性澀。
以其除肝熱而平木。
故治目疾。
(洗服皆效。
)驚痫風濕諸痹。
以其收澀。
故治崩帶下痢。
苦寒清熱。
是其所長。
綱目謂其久服輕身。
益精有子。
未必然也。
出西土。
皮不脫者真。
今藥客俱以此皮縛北細辛。
大戟為使。
惡吳茱萸。
(赤眼生翳、水煮秦皮一兩、澄清、日日溫洗。
) 樗根白皮 即臭椿根皮。
澀腸燥濕。
苦燥濕。
寒勝熱。
澀收斂。
入血分而澀血。
去肺胃之陳痰。
治濕熱為病。
洩瀉久痢。
崩帶腸風。
夢遺滑精。
有斷下之功。
(一婦年四十餘、耽飲無度、多食魚蟹、積毒在髒、日夜二三十瀉、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甚痛、用止血痢藥、不效、用腸風藥益甚、蓋腸風、有血無膿也、服熱藥、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藥、注瀉食減、服溫平藥、則若不知、年餘垂斃、或教服人參散、樗皮人參各一兩、為末、空心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