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也、醫用輕粉劫劑、其性燥烈、入陽明、劫去痰涎從口齒出、瘡即幹愈、然毒瓦斯竄入經絡筋骨、血液枯槁、筋失所養、變為拘攣癰漏、竟至廢痼、土茯苓能制輕粉之毒、去陽明濕熱、用一兩為君、薏苡、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藓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名搜風解毒湯。
)瘰瘡腫。
(濕郁而為熱、營衛不和、則生瘡腫、經雲:濕氣害人皮肉筋脈是也、土茯苓淡能滲、甘能和、患膿疥而血氣旺者、煎湯代茶、甚妙。
)淡滲傷陰。
肝腎陰虧者勿服。
大如鴨子。
連綴而生。
俗名冷飯團。
有赤白二種。
白者良。
可煮食。
亦可生啖。
忌茶。
萆 通、祛風濕。
甘苦性平。
入足陽明、厥陰。
(胃、肝。
)祛風去濕。
(陽明主肉屬濕、厥陰主筋屬風。
)以固下焦。
以堅筋骨。
治風寒濕痹。
腰痛久冷。
關節老血。
膀胱宿水。
陰痿失溺。
莖痛遺濁。
痔惡瘡。
(諸病皆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萆能去濁厘清、史國信雲: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楊子建萬全護命方雲:凡人小便頻數、便時痛不可忍者、此病必因大腑秘熱不通、水液隻就小腸、大腑愈加幹竭、甚則身熱、心躁思水、如此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故便時作痛也、此便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不同、宜用萆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三錢、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便數及痛自減也。
腎有二竅、淋證出于溺竅、濁證出于精竅。
)陰虛火熾、溺有餘瀝。
及無濕而腎虛腰痛者。
皆禁。
有黃白二種。
黃長硬。
白虛軟。
(名粉萆。
)白者良。
(時珍曰:土茯苓、萆、菝、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豈一類數種乎、萆根細長淺白、菝根作塊而黃。
)薏苡仁為使。
畏大黃、柴胡、前胡。
忌茗、醋。
防己 通、行水、瀉下焦血分濕熱。
大辛苦寒。
太陽經藥。
(膀胱。
)能行十二經。
通腠理。
利九竅。
瀉下焦血分濕熱。
為療風水之要藥。
(十劑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古之通草、即今之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為通、與燥劑無以别矣、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
)主治膀胱火邪。
熱氣諸痫。
(降氣下痰。
)濕瘧腳氣。
(足傷寒濕為腳氣、寒濕郁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防己為主藥、濕加苡仁蒼術木瓜木通、熱加知己、風加羌活萆、痰加竹瀝南星、四物、大便閉加桃仁紅花、小便閉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龍膽草、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
)水腫風腫。
癰腫惡瘡。
性險而健。
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
(東垣雲:防己大苦大寒、瀉血中濕熱、亦瞑眩之藥也、服之使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唯濕熱壅遏、及腳氣病、凡下焦濕熱、緻二陰不通者、非此不效、若虛人用防己、其害有三、谷食己虧、複洩大便、重亡其血、一也;渴在上焦氣分、而防己瀉下焦血分、二也;傷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禁用血藥、三也。
)出漢中。
根大而虛。
通心有花紋。
色黃。
名漢防己。
黑點黃腥木強者。
名木防己。
不佳。
(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
)酒洗。
惡細辛。
畏萆、女菀、鹹鹵。
(防己煎汁服、能解雄黃毒。
) 木通 古名通草。
輕、通、行水、瀉心小腸火。
辛甘淡平。
輕虛。
上通心包。
降心火,清肺熱。
(心火降則肺熱清。
)化津液。
(肺為水源、肺熱清則津液化、水道通。
)下通大小腸膀胱。
導諸濕熱由小便出。
(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腸、兼通大便。
東垣曰: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束、則小便不通、宜此治之、朱二允曰:火在上則口燥眼赤鼻幹,在中則心煩嘔哕浮腫,在下則淋秘足腫、必借此甘平之性、瀉諸經之火、火退則小便自利、便利則諸經火邪皆從小便而下降矣。
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澤瀉、利水雖同、所用各别。
)通利九竅。
血脈關節。
治胸中煩熱。
遍身拘痛。
(楊仁齋雲:遍身隐熱疼痛、拘急足冷、由伏熱傷血、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自流行也。
)大渴引飲。
(中焦火。
)淋瀝不通。
(下焦火、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移熱于小腸則淋秘。
)耳聾洩腎火、通竅、目眩。
口燥舌幹。
(舌為心苗。
)喉痹咽痛。
(火炎上焦。
)鼻(熱壅清道、則氣窒不通。
)失音。
(清金。
)脾熱好眠。
(脾主四肢、倦則好眠、心為脾母、心熱清則脾熱亦除。
)除煩退熱。
止痛排(火不亢于内、氣順血行、則經調有準、乳汁循常。
)精滑氣弱。
内無濕熱及妊娠者。
均忌。
色白而梗細者佳。
藤有細孔,兩頭皆通。
(故通竅。
金瘡折、釀酒日飲、亦治鼠漏。
) 通草 古名通脫木。
輕、通、利水退熱。
色白氣寒。
體輕味淡。
氣寒則降。
故入肺經。
引熱下行而利小便。
味淡則升。
故入胃經。
通氣上達而下乳汁。
治五淋水腫。
目昏耳聾。
鼻塞失音。
(淡通竅、寒降火、利肺氣。
)退熱催生。
中寒者勿服。
(百一選方、治洗頭風痛、新通草瓦上燒存性、研末二錢、熱酒下、牙關緊者、挖口灌之。
) 天仙藤 通、活血消腫。
)瘰瘡腫。
(濕郁而為熱、營衛不和、則生瘡腫、經雲:濕氣害人皮肉筋脈是也、土茯苓淡能滲、甘能和、患膿疥而血氣旺者、煎湯代茶、甚妙。
)淡滲傷陰。
肝腎陰虧者勿服。
大如鴨子。
連綴而生。
俗名冷飯團。
有赤白二種。
白者良。
可煮食。
亦可生啖。
忌茶。
萆 通、祛風濕。
甘苦性平。
入足陽明、厥陰。
(胃、肝。
)祛風去濕。
(陽明主肉屬濕、厥陰主筋屬風。
)以固下焦。
以堅筋骨。
治風寒濕痹。
腰痛久冷。
關節老血。
膀胱宿水。
陰痿失溺。
莖痛遺濁。
痔惡瘡。
(諸病皆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萆能去濁厘清、史國信雲: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楊子建萬全護命方雲:凡人小便頻數、便時痛不可忍者、此病必因大腑秘熱不通、水液隻就小腸、大腑愈加幹竭、甚則身熱、心躁思水、如此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故便時作痛也、此便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不同、宜用萆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三錢、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便數及痛自減也。
腎有二竅、淋證出于溺竅、濁證出于精竅。
)陰虛火熾、溺有餘瀝。
及無濕而腎虛腰痛者。
皆禁。
有黃白二種。
黃長硬。
白虛軟。
(名粉萆。
)白者良。
(時珍曰:土茯苓、萆、菝、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豈一類數種乎、萆根細長淺白、菝根作塊而黃。
)薏苡仁為使。
畏大黃、柴胡、前胡。
忌茗、醋。
防己 通、行水、瀉下焦血分濕熱。
大辛苦寒。
太陽經藥。
(膀胱。
)能行十二經。
通腠理。
利九竅。
瀉下焦血分濕熱。
為療風水之要藥。
(十劑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古之通草、即今之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為通、與燥劑無以别矣、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
)主治膀胱火邪。
熱氣諸痫。
(降氣下痰。
)濕瘧腳氣。
(足傷寒濕為腳氣、寒濕郁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防己為主藥、濕加苡仁蒼術木瓜木通、熱加知己、風加羌活萆、痰加竹瀝南星、四物、大便閉加桃仁紅花、小便閉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龍膽草、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
)水腫風腫。
癰腫惡瘡。
性險而健。
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
(東垣雲:防己大苦大寒、瀉血中濕熱、亦瞑眩之藥也、服之使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唯濕熱壅遏、及腳氣病、凡下焦濕熱、緻二陰不通者、非此不效、若虛人用防己、其害有三、谷食己虧、複洩大便、重亡其血、一也;渴在上焦氣分、而防己瀉下焦血分、二也;傷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禁用血藥、三也。
)出漢中。
根大而虛。
通心有花紋。
色黃。
名漢防己。
黑點黃腥木強者。
名木防己。
不佳。
(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
)酒洗。
惡細辛。
畏萆、女菀、鹹鹵。
(防己煎汁服、能解雄黃毒。
) 木通 古名通草。
輕、通、行水、瀉心小腸火。
辛甘淡平。
輕虛。
上通心包。
降心火,清肺熱。
(心火降則肺熱清。
)化津液。
(肺為水源、肺熱清則津液化、水道通。
)下通大小腸膀胱。
導諸濕熱由小便出。
(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腸、兼通大便。
東垣曰: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束、則小便不通、宜此治之、朱二允曰:火在上則口燥眼赤鼻幹,在中則心煩嘔哕浮腫,在下則淋秘足腫、必借此甘平之性、瀉諸經之火、火退則小便自利、便利則諸經火邪皆從小便而下降矣。
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澤瀉、利水雖同、所用各别。
)通利九竅。
血脈關節。
治胸中煩熱。
遍身拘痛。
(楊仁齋雲:遍身隐熱疼痛、拘急足冷、由伏熱傷血、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自流行也。
)大渴引飲。
(中焦火。
)淋瀝不通。
(下焦火、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移熱于小腸則淋秘。
)耳聾洩腎火、通竅、目眩。
口燥舌幹。
(舌為心苗。
)喉痹咽痛。
(火炎上焦。
)鼻(熱壅清道、則氣窒不通。
)失音。
(清金。
)脾熱好眠。
(脾主四肢、倦則好眠、心為脾母、心熱清則脾熱亦除。
)除煩退熱。
止痛排(火不亢于内、氣順血行、則經調有準、乳汁循常。
)精滑氣弱。
内無濕熱及妊娠者。
均忌。
色白而梗細者佳。
藤有細孔,兩頭皆通。
(故通竅。
金瘡折、釀酒日飲、亦治鼠漏。
) 通草 古名通脫木。
輕、通、利水退熱。
色白氣寒。
體輕味淡。
氣寒則降。
故入肺經。
引熱下行而利小便。
味淡則升。
故入胃經。
通氣上達而下乳汁。
治五淋水腫。
目昏耳聾。
鼻塞失音。
(淡通竅、寒降火、利肺氣。
)退熱催生。
中寒者勿服。
(百一選方、治洗頭風痛、新通草瓦上燒存性、研末二錢、熱酒下、牙關緊者、挖口灌之。
) 天仙藤 通、活血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