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療三十年嗽。
)殺蛔蛲蠅虱。
(同秦艽為末、入竹籠燒煙、熏衣被、去虱、亦可煎湯洗衣被、作湯洗牛犬、去虱。
)一切樹木蛀蟲。
(觸煙即死。
)療骨蒸傳屍。
疳積疥癬。
(皆有蟲、與天門冬形相類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門冬、但天門冬治肺熱、此治肺寒為異耳。
)能傷胃滑腸。
脾胃虛人。
須與補氣藥并行。
根多隊成百。
故名。
取肥實者。
竹刀劈去心皮。
酒浸焙。
馬兜鈴 瀉肺下氣。
體輕而虛。
熟則四開象肺。
故入肺。
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
(時珍曰: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取其清熱降氣、則肺自安也、其中阿膠糯米、乃補肺之正藥。
)治痰嗽喘促。
血痔瘡。
肺大腸經熱。
(痔屬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肺移熱于大腸、故腸風痔、清髒熱則腑熱亦清、千金方、單服治水腫、以能瀉肺行水也。
)亦可吐蠱。
(湯劑中用之、多作吐。
)根名土青木香。
塗諸毒熱腫。
肺虛挾寒者。
畏之如螫。
實如鈴。
去筋膜。
用子。
栝蒌仁 俗作瓜蒌。
瀉火潤肺、滑腸止血、治熱痰。
甘補肺。
苦寒潤下。
能清上焦之火。
使痰氣下降。
為治嗽要藥。
(肺受火迫、失下降之令、故生痰作嗽。
)又能蕩滌胸中郁熱垢膩。
生津止渴。
(丹溪曰:消渴神藥。
)清咽利腸。
(通大便、王是齋指迷方、焙研酒調、或米飲下、治小便不通。
)通乳消腫。
治結胸胸痹。
酒黃熱痢。
二便不通。
炒香酒服。
止一切血。
寒胃滑腸。
胃虛食少。
脾虛洩瀉。
勿投。
實圓長如熟柿。
子扁多脂。
去油。
枸杞為使。
畏牛膝、幹漆。
惡幹姜。
反烏頭。
(脫肛、生栝蒌汁溫服、以豬肉汁洗手、按令自入。
) 天花粉 瀉火、潤燥、治熱痰。
酸能生津。
甘不傷胃。
微苦微寒。
降火潤燥。
滑痰解渴。
生肌排膿消腫。
行水通經。
止小便利。
(膀胱熱解、則水行而小便不數。
)治熱狂時疾。
胃熱疸黃。
口燥唇幹。
腫毒發背。
乳癰瘡痔。
脾胃虛寒者。
均宜戒用。
即栝蒌根。
澄粉食。
大宜虛熱人。
畏惡同栝蒌。
王瓜 即土瓜根。
瀉熱、通、利水行血。
苦寒。
瀉熱利水。
治天行熱疾。
黃膽消渴。
(搗汁飲。
)便數帶下。
月閉瘀血。
利大小腸。
排膿消腫。
下乳。
(通乳藥多用之、單服亦可。
)堕胎。
唯實熱壅滞者宜之。
稍稍挾虛。
切勿妄投。
根如栝蒌之小者。
味如山藥。
根子通用。
(經疏曰:主治略似栝蒌、傷寒發斑、用王瓜搗汁、和伏龍肝末服、甚效。
黃膽變黑、醫所不能治、用土瓜根汁、平旦溫服一小升、午刻黃水當從小便出、愈。
) 白蔹 瀉火散結。
苦能洩。
辛能散。
甘能緩中。
寒能除熱。
殺火毒。
散結氣。
生肌止痛。
治癰疽瘡腫。
面上瘡。
金瘡撲損。
(箭镞不出者、同丹皮或半夏為末、酒服。
)斂瘡方多用之。
(故名、每與白芨相須。
)搽凍耳。
(同黃柏末、油調。
)赤蔹功用皆同。
(鄭奠一曰:能治溫瘧血痢、腸風痔漏、赤白帶下。
)蔓赤。
枝有五葉。
根如卵而長。
三五枚同窠。
皮烏肉白。
反烏頭。
(外台方 山豆根 瀉熱解毒。
苦寒。
瀉心火。
以保肺金。
去肺大腸之風熱。
(心火降、則不灼肺而金清、肺與大腸相表裡、肺金清則大腸亦清。
)消腫止痛。
治喉癰喉風。
龈腫齒痛。
含之咽汁、喘滿熱咳。
腹痛下痢。
五痔諸瘡。
解諸藥毒。
敷秃瘡、蛇狗蜘蛛傷。
療人馬急黃。
(血熱極所緻。
)大苦大寒。
脾胃所惡。
食少而瀉者。
切勿沾唇。
苗蔓如豆。
經冬不凋。
金銀花 除熱解毒。
甘平。
除熱解毒。
補虛。
(凡物甘者皆補。
)療風養血止渴。
(丹溪曰:癰疽愈後發渴、黃六一湯吞忍冬丸、切當、忍冬養血、黃補氣、渴何由作。
)除痢寬膨。
(士材曰:今人但入瘡科、忘其治痢與脹、何金銀花之蹇于遇乎。
)治癰疽疥癬。
楊梅惡瘡。
腸血痢。
五種屍疰。
禀春氣以生。
性極中和。
故無禁忌。
其藤葉名忍冬。
(經冬不凋。
)幹者不及生者力速。
釀酒代茶。
熬膏并妙。
(忍冬酒、治癰疽發背、一切惡毒、初起便服、奇效、忍冬五兩、甘草一兩、水二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盡、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忍冬丸、照前分兩、酒煮曬幹、同甘草為末、以所煮餘酒、打糊為丸、藏器雲:熱毒血痢、濃煎服之、為末、糖調常服、能稀痘。
)須多用乃效。
(近今有以漆花僞銀花、為禍最烈、漆花短小梗多、色黑不香為異、亦易辨爾。
) 薔薇根 瀉濕熱。
苦澀而冷。
入胃、大腸經。
除風熱濕熱。
生肌殺蟲。
治洩痢消渴。
牙痛口糜。
(煎汁含咽。
)遺溺好眠。
癰疽瘡癬。
(千金曰:薔薇根、角蒿、口瘡之聖藥、角蒿所在多有、開淡紅紫花、角微彎、長二寸許、辛苦有小毒、治惡瘡有蟲及口齒瘡。
)子名營實。
酸溫。
主治略同。
花有黃白紅紫數色。
以黃心白色粉紅者入藥。
(抱樸子方、治金瘡腫痛、薔薇根燒灰、每白湯服方寸匕、日三服。
) 土茯苓 通、祛濕熱。
甘淡而平。
祛濕熱以利筋骨,利小便以止洩瀉。
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
(楊梅瘡古方不載、明正德間起于嶺表、其證多屬陽明、厥陰、而兼及他經、蓋相火寄于厥陰、肌肉屬于陽明故
)殺蛔蛲蠅虱。
(同秦艽為末、入竹籠燒煙、熏衣被、去虱、亦可煎湯洗衣被、作湯洗牛犬、去虱。
)一切樹木蛀蟲。
(觸煙即死。
)療骨蒸傳屍。
疳積疥癬。
(皆有蟲、與天門冬形相類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門冬、但天門冬治肺熱、此治肺寒為異耳。
)能傷胃滑腸。
脾胃虛人。
須與補氣藥并行。
根多隊成百。
故名。
取肥實者。
竹刀劈去心皮。
酒浸焙。
馬兜鈴 瀉肺下氣。
體輕而虛。
熟則四開象肺。
故入肺。
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
(時珍曰: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取其清熱降氣、則肺自安也、其中阿膠糯米、乃補肺之正藥。
)治痰嗽喘促。
血痔瘡。
肺大腸經熱。
(痔屬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肺移熱于大腸、故腸風痔、清髒熱則腑熱亦清、千金方、單服治水腫、以能瀉肺行水也。
)亦可吐蠱。
(湯劑中用之、多作吐。
)根名土青木香。
塗諸毒熱腫。
肺虛挾寒者。
畏之如螫。
實如鈴。
去筋膜。
用子。
栝蒌仁 俗作瓜蒌。
瀉火潤肺、滑腸止血、治熱痰。
甘補肺。
苦寒潤下。
能清上焦之火。
使痰氣下降。
為治嗽要藥。
(肺受火迫、失下降之令、故生痰作嗽。
)又能蕩滌胸中郁熱垢膩。
生津止渴。
(丹溪曰:消渴神藥。
)清咽利腸。
(通大便、王是齋指迷方、焙研酒調、或米飲下、治小便不通。
)通乳消腫。
治結胸胸痹。
酒黃熱痢。
二便不通。
炒香酒服。
止一切血。
寒胃滑腸。
胃虛食少。
脾虛洩瀉。
勿投。
實圓長如熟柿。
子扁多脂。
去油。
枸杞為使。
畏牛膝、幹漆。
惡幹姜。
反烏頭。
(脫肛、生栝蒌汁溫服、以豬肉汁洗手、按令自入。
) 天花粉 瀉火、潤燥、治熱痰。
酸能生津。
甘不傷胃。
微苦微寒。
降火潤燥。
滑痰解渴。
生肌排膿消腫。
行水通經。
止小便利。
(膀胱熱解、則水行而小便不數。
)治熱狂時疾。
胃熱疸黃。
口燥唇幹。
腫毒發背。
乳癰瘡痔。
脾胃虛寒者。
均宜戒用。
即栝蒌根。
澄粉食。
大宜虛熱人。
畏惡同栝蒌。
王瓜 即土瓜根。
瀉熱、通、利水行血。
苦寒。
瀉熱利水。
治天行熱疾。
黃膽消渴。
(搗汁飲。
)便數帶下。
月閉瘀血。
利大小腸。
排膿消腫。
下乳。
(通乳藥多用之、單服亦可。
)堕胎。
唯實熱壅滞者宜之。
稍稍挾虛。
切勿妄投。
根如栝蒌之小者。
味如山藥。
根子通用。
(經疏曰:主治略似栝蒌、傷寒發斑、用王瓜搗汁、和伏龍肝末服、甚效。
黃膽變黑、醫所不能治、用土瓜根汁、平旦溫服一小升、午刻黃水當從小便出、愈。
) 白蔹 瀉火散結。
苦能洩。
辛能散。
甘能緩中。
寒能除熱。
殺火毒。
散結氣。
生肌止痛。
治癰疽瘡腫。
面上瘡。
金瘡撲損。
(箭镞不出者、同丹皮或半夏為末、酒服。
)斂瘡方多用之。
(故名、每與白芨相須。
)搽凍耳。
(同黃柏末、油調。
)赤蔹功用皆同。
(鄭奠一曰:能治溫瘧血痢、腸風痔漏、赤白帶下。
)蔓赤。
枝有五葉。
根如卵而長。
三五枚同窠。
皮烏肉白。
反烏頭。
(外台方 山豆根 瀉熱解毒。
苦寒。
瀉心火。
以保肺金。
去肺大腸之風熱。
(心火降、則不灼肺而金清、肺與大腸相表裡、肺金清則大腸亦清。
)消腫止痛。
治喉癰喉風。
龈腫齒痛。
含之咽汁、喘滿熱咳。
腹痛下痢。
五痔諸瘡。
解諸藥毒。
敷秃瘡、蛇狗蜘蛛傷。
療人馬急黃。
(血熱極所緻。
)大苦大寒。
脾胃所惡。
食少而瀉者。
切勿沾唇。
苗蔓如豆。
經冬不凋。
金銀花 除熱解毒。
甘平。
除熱解毒。
補虛。
(凡物甘者皆補。
)療風養血止渴。
(丹溪曰:癰疽愈後發渴、黃六一湯吞忍冬丸、切當、忍冬養血、黃補氣、渴何由作。
)除痢寬膨。
(士材曰:今人但入瘡科、忘其治痢與脹、何金銀花之蹇于遇乎。
)治癰疽疥癬。
楊梅惡瘡。
腸血痢。
五種屍疰。
禀春氣以生。
性極中和。
故無禁忌。
其藤葉名忍冬。
(經冬不凋。
)幹者不及生者力速。
釀酒代茶。
熬膏并妙。
(忍冬酒、治癰疽發背、一切惡毒、初起便服、奇效、忍冬五兩、甘草一兩、水二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盡、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忍冬丸、照前分兩、酒煮曬幹、同甘草為末、以所煮餘酒、打糊為丸、藏器雲:熱毒血痢、濃煎服之、為末、糖調常服、能稀痘。
)須多用乃效。
(近今有以漆花僞銀花、為禍最烈、漆花短小梗多、色黑不香為異、亦易辨爾。
) 薔薇根 瀉濕熱。
苦澀而冷。
入胃、大腸經。
除風熱濕熱。
生肌殺蟲。
治洩痢消渴。
牙痛口糜。
(煎汁含咽。
)遺溺好眠。
癰疽瘡癬。
(千金曰:薔薇根、角蒿、口瘡之聖藥、角蒿所在多有、開淡紅紫花、角微彎、長二寸許、辛苦有小毒、治惡瘡有蟲及口齒瘡。
)子名營實。
酸溫。
主治略同。
花有黃白紅紫數色。
以黃心白色粉紅者入藥。
(抱樸子方、治金瘡腫痛、薔薇根燒灰、每白湯服方寸匕、日三服。
) 土茯苓 通、祛濕熱。
甘淡而平。
祛濕熱以利筋骨,利小便以止洩瀉。
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
(楊梅瘡古方不載、明正德間起于嶺表、其證多屬陽明、厥陰、而兼及他經、蓋相火寄于厥陰、肌肉屬于陽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