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草部

關燈
、當下利至曉、腫脹頓消、忌鹽醋一百日、今走方者俱用此、加百草霜等在内、使人不能認識、诳言秘傳、将草頭煉就單方、庸俗信而服之、一瀉而腫脹立消、索謝而去、未幾再作、無藥可救、間有氣體壯實者、愈後竟不複發、然暗損真氣、不過于數年之内、患他病而不起、數十年來、洛之目擊心傷者、不可枚舉、其奈習俗瞢瞢、率猶長夜之不醒何、予欲呼之、用斯代柝、願衛生者、勿蹈複轍以促生也、至于醫者明知故犯、則傷人必多、孽鏡當前、悔之何及、今玉樞丹用之治百病、元氣強者、間有小效、稍稍挾虛、無不受其害、總之、執一方治百病、多見其失也。

    )去殼。

    取色白者研細。

    紙包。

    壓去油。

    (黑痣贅疣、塗之自落。

    ) 牽牛 大瀉氣分濕熱。

     辛熱屬火。

    善走入肺經。

    瀉氣分濕熱。

    (肺主氣、辛能洩氣。

    )達右腎命門。

    走精隧。

    通下焦郁遏。

    及大腸風秘氣秘。

    利大小便。

    逐水消痰。

    殺蟲墜胎。

    治水腫喘滿。

    癖氣塊。

    (東垣曰:有謂牽牛苦寒、誤矣、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乃瀉氣之藥、比諸辛藥、洩氣尤甚、若濕從下受、下焦主血、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而反用辛熱之藥、洩上焦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好古曰: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時珍曰:一婦腸結、年幾六十、服養血潤燥藥、則泥結、服硝黃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其人體肥、膏粱而多郁、日吐酸痰乃寬、此乃三焦氣滞、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不能下潤腸腑、非血燥也、潤劑留滞、硝黃入血、不能入氣、故無效、用牽牛為末、皂角膏丸、才服便通、外甥素多酒色、病二便不通、脹痛呻吟七晝夜、用通利藥不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倍牽牛、三服而平。

    )凡氣虛及濕熱在血分者大忌。

    (主治多在肺脾、肺脾之病、多因虛起、何賴瀉藥、況諸證應用藥物、神良者不少、何至舍其萬全、而就不可必之毒物哉、東垣諄複其詞、以戒後人勿用、蓋目擊子和旦暮用之、故辟之甚力、世俗不知、取快一時、後悔奚及、丹溪曰:牽牛屬火善走、黑者兼屬水、白者兼屬金、若非病形與證俱實、不脹滿、不大便秘者、不可輕用、驅逐緻虛、先哲深戒。

    )有黑白二種。

    (此藥本經不收、仲景諸方亦未見、别錄始載之、宋後乃有用者。

    )黑者力速。

    (亦名黑醜。

    )取子。

    淘去浮者。

    舂去皮。

    酒蒸。

    研細。

    得木香、幹姜良。

    (摘元方、用雞子清調黑醜末、塗面上雀斑、夜傅旦洗、效。

    聖濟總錄、濕熱頭痛、黑醜七粒、砂仁一粒、研末、井華水調、仰灌鼻中、涎出即愈。

    生生編、小兒夜啼、黑牽牛末一錢、水調敷臍上、即止。

    ) 蓖麻子 瀉、通竅拔毒、出有形滞物。

     辛甘熱。

    性善收。

    亦善走。

    能開通諸竅經絡。

    治風氣頭痛。

    (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随左右貼太陽、解發出氣、甚驗。

    )口眼斜。

    (搗爛、左貼右、右貼左、即正。

     )鼻窒耳聾。

    (搗爛綿裹、塞鼻、塞耳。

    )喉痹舌脹。

    (蓖麻仁研油、作紙拈、燒煙熏之。

    )能出有形滞物。

    治針刺入肉。

    (搗敷傷處、頻看、刺出即去、恐努出好肉、)竹木骨哽。

    (凝水石倍之、研勻、以一撚置舌根、噙咽自然不見。

    )能消腫追膿拔毒。

    敷瘰惡瘡。

    一切腫毒。

     (頗奏奇功。

    (鹈鹕油、能引藥氣入内、蓖麻油、能拔毒瓦斯出外、故諸膏藥多用之。

    )氣味頗近巴豆。

    内服不可輕率。

    形如牛蜱。

    黃褐有斑。

    鹽水煮。

    去皮研。

     或用油。

    忌鐵。

    (古今錄驗、湯火灼傷、蓖麻仁、蛤粉等分、湯傷以油調、火灼以水調塗之、效。

    發黃不黑、蓖麻仁香油煎焦、去滓、三日後、頻刷效。

    腳氣作痛、蓖麻仁七粒、研爛、同蘇合香丸貼足心、痛即止。

    ) 貫衆 瀉熱解毒。

     味苦微寒。

    能解邪熱之毒。

    治崩淋帶下。

    産後血氣脹痛。

    金瘡鼻血。

    破症瘕。

    發斑痘。

     化骨哽。

    (能軟堅。

    )殺諸蟲。

    有毒而能解毒。

    去瘀而能生新。

    别名管仲。

    豈音相類耶。

    抑為其有雜霸之氣耶。

    根似狗脊而大。

    汁能制三黃。

    化五金。

    伏鐘乳。

    結砂制汞。

    解毒軟堅。

    (浸水缸中、日飲其水、能辟時疫。

    ) 射幹 瀉火、解毒、散血消痰。

     苦寒。

    能瀉實火。

    火降則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故能消心脾老血。

    行太陰、厥陰之積痰。

     (肺、脾、肝。

    )治喉痹咽痛為要藥。

    (擂汁醋和、噙之引涎。

    )消結核瘕疝。

    便毒瘧母。

    (鼈甲煎用之治瘧母、取其降厥陰相火也。

    )通經閉。

    利大腸。

    鎮肝明目。

    唯實火者宜之。

    虛則大戒。

    扁竹花根也。

    (葉橫鋪、如烏羽及扇、故又名烏扇烏。

    )泔水浸一日。

    竹葉煮半日。

    (普濟方、二便不通、諸藥不效、紫花扁竹根、生水邊者佳、研汁一盞、服之通。

    ) 蚤休 一名重樓金線。

     味苦微寒。

    專理癰疽。

    除蟲蛇毒。

    (諺雲: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蘇恭曰:磨醋、敷癰腫蛇毒、甚有效、時珍曰:蟲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諸名。

    )兼療驚痫。

    苦寒之品。

    中病即止。

    不宜多用。

     玉簪 一名白鶴仙。

    解毒。

     辛甘而寒。

    搗汁服。

    解一切毒。

    下骨哽。

    塗癰腫。

    凡服者不可着牙。

    損齒極速。

    (餘居士取牙方、玉簪根幹者一錢、白砒三分、白七分、蓬砂二分、威靈仙三分、草烏頭一分半為末、以少許點牙疼處、即自落。

    ) 大黃 大瀉血分、實熱、下有形積滞。

     大苦大寒。

    入足太陰(脾)、手足陽明、厥陰(大腸、胃、心包、肝。

    )血分。

    其性沉而不浮。

     其用走而不守。

    若酒浸。

    亦能引至至高之分。

    (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浸、陽明門大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洗、少陽陽明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制、皆有分别、東垣曰、邪氣在上、非酒不至、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病愈後、或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生也。

    )用以蕩滌腸胃。

    下燥結而除瘀熱。

    治傷寒時疾。

    發熱谵語。

    (大腸有燥糞、故谵語、宜下之。

    )溫熱瘴瘧。

    下痢赤白。

    腹痛裡急。

    黃膽水腫。

    症瘕積聚。

    (積久成形謂之積、屬陰、聚散無常謂之聚、屬陽、積多是血、或食或痰、聚多是氣。

    )留飲宿食。

    心腹痞滿。

    二便不通。

    (皆土郁奪之。

    )吐血、衄血、血閉。

    損傷積血。

    一切實熱。

    血中伏火。

    行水除痰。

     蝕膿消腫。

    能推陳緻新。

    (東垣曰:如定禍亂以緻太平、所以有将軍之名、時珍曰:仲景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用大黃黃連黃芩、乃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又治心下痞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