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草部

關燈
治面疾。

     辛甘。

    大熱純陽。

    陽明經藥。

    能引藥勢上行。

    治面上百病。

    (陽明之脈萦于面、白附能去頭面遊風、可作面脂、消瘢疵。

    )祛風痰。

    治心痛血痹。

    諸風冷氣。

    中風失音。

    陰下濕癢。

    燥毒之品。

    似中風證。

    雖有痰。

    亦禁用。

    小兒慢驚勿服。

    根如草烏之小者。

    皺紋有節。

    炮用。

     (陶隐居曰:此藥久絕、無複真者、今唯涼州生。

    ) 天南星 燥濕、宣、祛風痰。

     味辛而苦,能治風散血。

    (南星防風等分為末、名玉真散、治破傷風、刀傷撲傷如神、破傷風者、藥敷瘡口、溫酒調下二錢、打傷至死、童便調灌二錢、連進三服、必活。

    )氣溫而燥。

    能勝濕除痰。

    性緊而毒。

    能攻積拔腫。

    為肝脾肺三經之藥。

    治驚痫風眩。

    (丹溪曰:無痰不作眩。

    )身強口噤。

    喉痹舌瘡。

    結核疝瘕。

    癰毒疥癬。

    蛇蟲咬毒。

    (調末箍之。

    )破結下氣。

    利水堕胎。

    性更烈于半夏。

    (與半夏皆燥而毒、故皆堕胎、南星辛而不守、半夏辛而能守、所以古安胎方中、亦有用半夏者。

    )按南星治風痰。

    半夏治濕痰。

    功用雖類而實殊也。

    非西北人真中風者。

    勿服。

    陰虛燥痰大忌。

    根似半夏而大。

    看如虎掌。

    故一名虎掌。

    以礬湯或皂角汁。

    浸三晝夜。

    曝用。

    或酒浸一宿。

    蒸熟。

    竹刀切開。

    以不麻為度。

    或姜渣黃泥和包。

     煨熟用。

    造曲法。

    以姜汁礬湯。

    和南星末作餅。

    楮葉包。

    待生黃衣。

    日幹。

    造膽星法。

    臘月取黃牛膽汁。

    和南星末。

    納入膽中。

    風幹。

    年久者彌佳。

    (得牛膽則燥性減、且膽有益肝膽之功。

    )畏附子、幹姜、防風。

    (得防風則不麻、火炮則毒性緩、所謂火能革物之性。

    自附子至南星、皆大毒之品。

    ) 半夏 燥濕痰、宣通陰陽。

     辛溫。

    體滑性燥。

    能走能散。

    和胃健脾。

    除濕化痰。

    發表開郁。

    下逆氣。

    止煩嘔。

    發聲音。

     救暴卒。

    (凡遇五絕之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蓋取其能作嚏也、五絕、謂缢死、溺死、壓死、魇死、産死也。

    )又能行水氣。

    以潤腎燥。

    利二便。

    止咽痛。

    (辛通、使氣能化液、故潤燥、丹溪謂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曰:半夏辛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惠民和劑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潤滑也、俗以半夏南星為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撲打皆主之、唯陰虛勞損、則非濕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是重竭其津液、醫之罪也、豈藥之咎哉、皇甫谧甲乙經、用治不眠、是果性燥者乎、半硫丸與硫黃等分、生姜糊丸。

    )治咳逆頭眩。

    (火炎痰升則眩。

    )痰厥頭痛。

    眉棱骨痛。

    (風熱與痰。

    )脅痛胸脹。

    傷寒寒熱。

    痰瘧不眠。

    (素問曰:胃不和則卧不安、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靈樞曰:陽氣滿、不得入于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卧立至、又有喘嗽不得眠者、左不得眠屬肝脹、宜清肝、右不得眠屬肺脹、宣清肺、服藥無效者、不治。

     )反胃吐食。

    (痰膈。

    )散痞除瘿。

    (瘿多屬痰。

    )消腫止汗。

    (勝濕。

    )為治濕痰之主藥。

    (汪機曰:脾胃濕滞、涎化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翹首待斃、好古曰:腎主五液、化為五濕、本經為唾、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肺為涕、入脾為痰、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洩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治本者、治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脾濕而潤腎燥之劑也、俗以半夏為肺藥、非也、止嘔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湯用之、雖雲止嘔、亦助柴芩、主寒熱往來、是又為足少陽也、時珍曰:脾無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按有聲無痰曰咳、蓋傷于肺氣、有痰無聲曰嗽、蓋動于脾濕也、有聲有痰曰咳嗽、或因火、因風、因寒、因濕、因虛勞、因食積、宜分證論治、大法治嗽當以治痰為先、而治痰又以順氣為主、氣順則火降而痰消、宜以半夏南星燥其痰、枳殼橘紅利其氣、肺虛加溫斂之味、肺實加涼瀉之劑。

    )主治最多。

    莫非脾濕之證。

    (俗以半夏專為除痰、而半夏之功用、不複見知于世矣、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皆用半夏、豈為除痰乎。

    )苟無濕者。

    均在禁例。

    古人半夏有三禁。

    謂血家、渴家、汗家也。

    若非脾濕。

    且有肺燥。

    誤服半夏。

    悔不可追。

    (趙繼宗曰:二陳治痰、世醫執之、内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風寒濕食諸痰則相宜、至于勞痰、失血諸痰、反能燥血液而加病。

    )孕婦服之。

    能損胎。

    (若與參術并行、但有開胃之功、亦不損胎。

    )圓白而大。

    陳久者良。

    (合陳皮茯苓甘草、名二陳湯、為治痰之總劑、寒痰佐以幹姜芥子、熱痰佐以黃芩栝蒌、濕痰佐以蒼術茯苓、風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實白術、更看痰之所在、加引導藥。

    )韓飛霞造曲十法。

    一姜汁浸造。

    名生姜曲。

    治淺近諸痰。

    一礬水煮透。

    兼姜和造。

    名礬曲。

    礬最能卻水。

     治清水痰。

    一煮皂角汁煉膏。

    和半夏末為曲。

    或加南星。

    或稍加麝香。

    名皂角曲。

    治風痰。

     開經絡。

    一用白芥子等分。

    或三分之一竹瀝和成。

    略加曲和。

    名竹瀝曲。

    治皮裡膜外。

    結核隐顯之痰。

    一麻油浸半夏三五日。

    炒幹為末。

    曲糊造成。

    油以潤燥。

    名麻油曲。

    治虛熱勞咳之痰。

    一用臘月黃牛膽汁。

    略加熟蜜和造。

    名牛膽曲。

    治癫痫風痰。

    一用香附蒼術撫芎等分。

    熬膏。

    和半夏末作曲。

    名開郁曲。

    治郁痰。

    一用芒硝居半夏十分之三。

    煮透為末。

    煎大黃膏和成。

    名硝黃曲。

    治中風卒厥。

    傷寒宜下。

    由于痰者。

    一用海粉雄黃居半夏之半。

    為末。

    煉蜜和造。

    名海粉曲。

    治積痰沉痼。

    一用黃牛肉煎汁煉膏。

    即霞天膏。

    和半夏末為曲。

    名霞天曲。

    治沉痼痰。

    以上并照造曲法。

    草罨七日。

    待生黃衣。

    懸挂風處。

    愈久愈佳。

    浸七日。

    逐日換水。

    瀝去涎。

    切片。

    姜汁拌炒。

    (性畏生姜、用之以制其毒、而功益彰。

    )柴胡、射幹為使。

    畏生姜、秦皮、龜甲、雄黃。

    忌羊血、海藻、饴糖。

    惡皂角。

    反烏頭。

    (盤腸生産、産時子腸先出、産後不收者、以半夏末、頻鼻中、則上也。

    ) 常山 宣、吐痰截瘧、通行水。

     辛苦而寒。

    能引吐行水。

    祛老痰積飲。

    (痰有六、風痰、寒痰、濕痰、熱痰、食痰、氣痰也、飲有五、流于肺為支飲、于肝為懸飲、于心為伏飲、于經絡為溢飲、于腸胃為痰飲也、常山力能吐之下之。

    )截諸瘧必效。

    (瘧疾必有黃涎聚于胸中、故曰無痰不成瘧、弦脈主痰飲、故曰瘧脈自弦、常山去老痰積飲、故為諸瘧要藥、時珍曰:常山蜀漆、劫痰截瘧、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瘧有經瘧、髒瘧、風、寒、暑、濕、痰、食、瘴、鬼之别、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