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毒草類
附子
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辛甘。
大熱純陽。
其性浮多沉少。
其用走而不守。
通行十二經。
無所不至。
能引補氣藥。
以複散失之元陽。
(丹溪曰:氣虛甚者、稍加附子、以行參之功、肥人多濕亦用。
)引補血藥。
以滋不足之真陰。
引發散藥。
開腠理。
以逐在表之風寒。
(同幹姜桂枝、溫經散寒發汗。
)引溫暖藥達下焦。
以祛在裡之寒濕。
(善引火下、行津、調塗足心、亦妙。
)治三陰傷寒戴陽。
(吳绶傷寒蘊要曰:附子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細、或厥冷腹痛、甚則唇青囊縮、急須用之、若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東垣治傷寒陰盛格陽、面目俱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聖之妙也。
)中寒中風。
(卒中曰中、漸傷曰傷、輕為感冒、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
)氣厥痰厥。
咳逆。
元陽下虧、生氣不布、宜同歸地人參用。
)自汗。
(陳言三因方、有附術附參附三湯、嘉言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附、脾中之陽遏郁而自汗、則用術附、腎中之陽浮遊而自汗、則用參附、凡屬陽虛自汗、不能舍三方為治。
)嘔哕膈噎。
(膈噎多由氣可下而食不下、槁在吸門、喉間之會厭也、食下胃脘痛、須臾吐出、槁在贲門、胃之上口也、此上焦名噎、食下良久、吐出、槁在幽門、胃之下口也、此中焦名膈、朝食暮吐、槁在闌門、大小腸下口也、此下焦名反胃、又有痰飲食積、瘀血壅塞胃口附參術、胃槁者、當滋潤、宜四物牛羊乳、瘀血者、加韭汁。
)心腹冷痛。
暴瀉脫陽。
脾洩久痢。
霍亂轉筋。
(寒客中焦脾胃、為霍亂、寒客下焦肝腎、為轉筋。
)拘攣風痹。
症瘕積聚。
督脈為病。
脊強而厥。
小兒慢驚。
痘瘡灰白。
癰疽不斂。
一切沉寒痼冷之證。
(經曰:陰盛生内寒、陽虛生外寒。
)開關門。
消腫滿。
(經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嘉言曰: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集驗曰:腫因積生、積去而腫再作、若再用利藥、小便愈閉、醫多束手、蓋中焦氣不升降、為寒所隔、唯服附子、小便自通。
)縮小便。
(潔古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
)壯陽退陰。
殺邪辟鬼。
通經堕胎。
通宜冷服。
(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益甚、治之以熱、則格拒不納、用熱藥冷凍飲料、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緻大益、此反治之妙也、又有寒藥熱飲、以治熱證、此寒因熱用、義亦相同也、經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如用寒治熱、用熱治寒、此正治也、或以寒治寒、以熱治熱、此反治也、經所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蓋借寒藥熱藥為反佐、以作向導也、故亦曰從治。
)發散生用。
峻補熟用。
(趙嗣真曰: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四逆湯、生附配幹姜、補中有發、其旨微矣、王節齋明醫雜着曰:氣虛用四君、血虛用四物、虛甚者、俱宜加熟附、蓋四君四物、皆和平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熱毒、本不可輕用、但有病病當、雖暑熱時月、亦可用也、景嶽曰:今之用附子者、必待勢不可為、不得已然後用之、不知回陽之功、當于陽氣将去之際、漸用以望挽回、若既去之後、死灰不可複然矣、但附子性悍、獨任為難、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熟地炙甘草之類、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斯無往不利矣、丹溪曰、烏附行經、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向導、後世因以為補藥、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以行地黃之滞爾、相習用為風藥及補藥、殺人多矣、庵曰:附子味甘氣熱、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起死回生、非此不為功、故仲景四逆真武白通諸湯多用之、其有功于生民甚大、況古人日用常方、用之最多、本非禁劑、丹溪乃僅以為行經之藥、而雲用作補劑多緻殺人、言亦過矣、蓋丹溪法重滋陰、故每訾陽藥、亦其偏也。
)若内真熱而外假寒。
熱厥似寒。
(宜承氣白虎等湯。
)因熱霍亂等證服之。
禍不旋踵。
陰虛者。
亦不可加入滋陰藥中常服。
(好古曰: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若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益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者多矣。
)從前附子皆野生。
所産甚罕。
價值甚高。
而力甚大。
近今俱是種者。
出産多而價值賤。
力甚薄。
土人以鹽腌之。
愈減其力。
陝西出者,名西附。
四川出者。
名川附。
川産為勝。
川附體松而外皮多細塊。
西附體堅而外皮光潔。
以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頂大者良。
修治法。
煎極濃甘草水。
将附子泡浸。
剝去皮臍。
切作四塊。
再濃煎甘草湯。
泡浸令透。
然後切片。
慢火炒黃而幹。
放泥地上。
出火毒。
(有用水浸、面裹煨令發拆、則雖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鹽水姜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氣味煎出、其力尤薄、且制之不過欲去其毒性爾、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陽剛之性矣、尤非法之善者、唯用甘草湯泡浸、則毒解而力不減、允為盡善矣。
市醫漂淡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爾。
)畏人參、黃、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
反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蔹。
中其毒者。
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
或用黃土水澄清。
亦可解。
附生者為附子。
(手足凍裂、附子去皮為末、以水面調塗之。
)烏頭大燥祛風、功同附子而稍緩。
附子性重峻。
回陽逐寒。
烏頭性輕疏。
溫脾逐風。
寒疾宜附子。
風疾宜烏頭。
即附子之母。
(有謂春采為烏頭、冬采為附子者、非也。
) 烏附尖 (宣、吐風痰。
)吐風痰、治癫痫。
取其銳氣直達病所。
(丹溪治許白雲:屢用瓜蒂、栀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而安。
)火、逐風寒濕。
)補下焦腎命陽虛。
(烏附天雄之尖皆向下、其臍乃向上、生苗之處、寇氏謂其不肯就下、潔古謂其補上焦陽虛、俱誤認尖為向上爾、丹溪以為下部之佐者、庶幾得之、若果上焦陽虛、則屬心肺之分、當用參、不當用烏附矣。
)治風寒濕痹。
為風家主藥。
發汗。
又能止陰汗。
細長者為天雄。
側子 (大燥、治手足風)散側旁生。
宜于發散四肢。
充達皮毛。
治手足風濕諸痹。
連生者為側子。
草烏頭 大燥、開頑痰。
辛苦大熱。
搜風勝濕。
開頑痰。
治頑瘡。
以毒攻毒。
頗勝川烏。
然至毒無所釀制。
不可輕投。
野生。
狀類川烏。
故亦名烏喙。
姜汁炒,或豆腐煮。
(十便良方、治腰腳冷痛、草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末、醋調貼、須臾痛止。
) 白附子 燥、祛風濕、
辛甘。
大熱純陽。
其性浮多沉少。
其用走而不守。
通行十二經。
無所不至。
能引補氣藥。
以複散失之元陽。
(丹溪曰:氣虛甚者、稍加附子、以行參之功、肥人多濕亦用。
)引補血藥。
以滋不足之真陰。
引發散藥。
開腠理。
以逐在表之風寒。
(同幹姜桂枝、溫經散寒發汗。
)引溫暖藥達下焦。
以祛在裡之寒濕。
(善引火下、行津、調塗足心、亦妙。
)治三陰傷寒戴陽。
(吳绶傷寒蘊要曰:附子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細、或厥冷腹痛、甚則唇青囊縮、急須用之、若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東垣治傷寒陰盛格陽、面目俱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聖之妙也。
)中寒中風。
(卒中曰中、漸傷曰傷、輕為感冒、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
)氣厥痰厥。
咳逆。
元陽下虧、生氣不布、宜同歸地人參用。
)自汗。
(陳言三因方、有附術附參附三湯、嘉言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附、脾中之陽遏郁而自汗、則用術附、腎中之陽浮遊而自汗、則用參附、凡屬陽虛自汗、不能舍三方為治。
)嘔哕膈噎。
(膈噎多由氣可下而食不下、槁在吸門、喉間之會厭也、食下胃脘痛、須臾吐出、槁在贲門、胃之上口也、此上焦名噎、食下良久、吐出、槁在幽門、胃之下口也、此中焦名膈、朝食暮吐、槁在闌門、大小腸下口也、此下焦名反胃、又有痰飲食積、瘀血壅塞胃口附參術、胃槁者、當滋潤、宜四物牛羊乳、瘀血者、加韭汁。
)心腹冷痛。
暴瀉脫陽。
脾洩久痢。
霍亂轉筋。
(寒客中焦脾胃、為霍亂、寒客下焦肝腎、為轉筋。
)拘攣風痹。
症瘕積聚。
督脈為病。
脊強而厥。
小兒慢驚。
痘瘡灰白。
癰疽不斂。
一切沉寒痼冷之證。
(經曰:陰盛生内寒、陽虛生外寒。
)開關門。
消腫滿。
(經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嘉言曰: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集驗曰:腫因積生、積去而腫再作、若再用利藥、小便愈閉、醫多束手、蓋中焦氣不升降、為寒所隔、唯服附子、小便自通。
)縮小便。
(潔古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
)壯陽退陰。
殺邪辟鬼。
通經堕胎。
通宜冷服。
(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益甚、治之以熱、則格拒不納、用熱藥冷凍飲料、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緻大益、此反治之妙也、又有寒藥熱飲、以治熱證、此寒因熱用、義亦相同也、經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如用寒治熱、用熱治寒、此正治也、或以寒治寒、以熱治熱、此反治也、經所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蓋借寒藥熱藥為反佐、以作向導也、故亦曰從治。
)發散生用。
峻補熟用。
(趙嗣真曰: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四逆湯、生附配幹姜、補中有發、其旨微矣、王節齋明醫雜着曰:氣虛用四君、血虛用四物、虛甚者、俱宜加熟附、蓋四君四物、皆和平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熱毒、本不可輕用、但有病病當、雖暑熱時月、亦可用也、景嶽曰:今之用附子者、必待勢不可為、不得已然後用之、不知回陽之功、當于陽氣将去之際、漸用以望挽回、若既去之後、死灰不可複然矣、但附子性悍、獨任為難、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熟地炙甘草之類、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斯無往不利矣、丹溪曰、烏附行經、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向導、後世因以為補藥、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以行地黃之滞爾、相習用為風藥及補藥、殺人多矣、庵曰:附子味甘氣熱、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起死回生、非此不為功、故仲景四逆真武白通諸湯多用之、其有功于生民甚大、況古人日用常方、用之最多、本非禁劑、丹溪乃僅以為行經之藥、而雲用作補劑多緻殺人、言亦過矣、蓋丹溪法重滋陰、故每訾陽藥、亦其偏也。
)若内真熱而外假寒。
熱厥似寒。
(宜承氣白虎等湯。
)因熱霍亂等證服之。
禍不旋踵。
陰虛者。
亦不可加入滋陰藥中常服。
(好古曰: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若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益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者多矣。
)從前附子皆野生。
所産甚罕。
價值甚高。
而力甚大。
近今俱是種者。
出産多而價值賤。
力甚薄。
土人以鹽腌之。
愈減其力。
陝西出者,名西附。
四川出者。
名川附。
川産為勝。
川附體松而外皮多細塊。
西附體堅而外皮光潔。
以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頂大者良。
修治法。
煎極濃甘草水。
将附子泡浸。
剝去皮臍。
切作四塊。
再濃煎甘草湯。
泡浸令透。
然後切片。
慢火炒黃而幹。
放泥地上。
出火毒。
(有用水浸、面裹煨令發拆、則雖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鹽水姜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氣味煎出、其力尤薄、且制之不過欲去其毒性爾、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陽剛之性矣、尤非法之善者、唯用甘草湯泡浸、則毒解而力不減、允為盡善矣。
市醫漂淡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爾。
)畏人參、黃、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
反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蔹。
中其毒者。
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
或用黃土水澄清。
亦可解。
附生者為附子。
(手足凍裂、附子去皮為末、以水面調塗之。
)烏頭大燥祛風、功同附子而稍緩。
附子性重峻。
回陽逐寒。
烏頭性輕疏。
溫脾逐風。
寒疾宜附子。
風疾宜烏頭。
即附子之母。
(有謂春采為烏頭、冬采為附子者、非也。
) 烏附尖 (宣、吐風痰。
)吐風痰、治癫痫。
取其銳氣直達病所。
(丹溪治許白雲:屢用瓜蒂、栀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而安。
)火、逐風寒濕。
)補下焦腎命陽虛。
(烏附天雄之尖皆向下、其臍乃向上、生苗之處、寇氏謂其不肯就下、潔古謂其補上焦陽虛、俱誤認尖為向上爾、丹溪以為下部之佐者、庶幾得之、若果上焦陽虛、則屬心肺之分、當用參、不當用烏附矣。
)治風寒濕痹。
為風家主藥。
發汗。
又能止陰汗。
細長者為天雄。
側子 (大燥、治手足風)散側旁生。
宜于發散四肢。
充達皮毛。
治手足風濕諸痹。
連生者為側子。
草烏頭 大燥、開頑痰。
辛苦大熱。
搜風勝濕。
開頑痰。
治頑瘡。
以毒攻毒。
頗勝川烏。
然至毒無所釀制。
不可輕投。
野生。
狀類川烏。
故亦名烏喙。
姜汁炒,或豆腐煮。
(十便良方、治腰腳冷痛、草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末、醋調貼、須臾痛止。
) 白附子 燥、祛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