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隰草類
大瀉火、平血逆。
味苦微甘。
大寒。
入心腎。
瀉丙火。
(小腸為丙火、心與小腸相為表裡。
)清燥金。
(胃、大腸火。
)平諸血逆。
消瘀通經。
治吐衄崩中。
(唾血者、血随唾出、咯血者、随痰咯出、或帶血絲、出腎經及肺經、自兩脅逆上吐出者、屬肝經、吐出嘔出成盆成碗者、屬胃經、咳血者、咳出痰内有血、衄血者、血溢于腦、從鼻而出、并屬肺經、經漏不止曰崩、血熱則妄行、宜以此清之。
)熱毒痢疾。
腸胃如焚。
傷寒瘟疫痘證。
(血熱紅紫、諸大熱。
)大渴引飲。
折跌絕筋。
(生地一斤、瓜姜糟一斤、生姜四兩、炒熱、罨傷折處、冷則易之、又生地汁三升、酒升半、煮服、下撲損瘀血。
)利大小便。
又能殺蟲。
治心腹急痛。
(海上方、搗汁和面、作食、能利出蟲、忌用鹽。
)必燥結有實火者。
方可用。
生掘鮮者。
搗汁飲之。
(熱昏沉、地黃汁一盞服之。
) 幹地黃 養陰涼血。
苦甘而寒,沉陰而降。
入手足少陰(心、腎。
)厥陰。
(心包、肝。
)及手太陽經。
(小腸)養陰退陽。
涼血生血。
治血虛發熱。
常覺饑餒。
五心煩熱。
(經曰:陰虛生内熱。
)痿痹驚悸。
(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即怔忡也、有因心虛火動者、有因肝虛膽怯者、有因水停心下者、火畏水、故悸也、地黃能交心腎而益肝膽、亦能行水、故治之也。
)倦怠嗜卧。
(胸膈痞悶。
(肝膽燥火、閉伏胃中、亦須同歸身用。
)吐衄尿血。
(痛為血淋、不痛為尿血。
)血暈崩中。
(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調經安胎。
利大小便。
性寒而潤。
脾虛洩瀉。
胃虛食少。
均在禁例。
以懷慶肥大而短。
糯體細皮、菊花心者佳。
用沉水者。
浮者不用。
惡貝母。
畏蕪荑。
忌萊菔、蔥、蒜、銅鐵器。
得門冬、丹皮、當歸良。
熟地黃 平補肝腎、養血滋陰。
甘而微溫。
入足三陰經。
滋腎水。
封填骨髓。
利血脈。
補益真陰。
聰耳明目。
(耳為腎竅、目為肝竅、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
)黑發烏須。
又能補脾陰。
止久瀉。
(經雲:腎司二便、久瀉多屬腎虛、且下多亡陰、自宜補腎、不可專責脾也。
)治勞傷風痹。
陰虧發熱。
幹咳痰嗽。
(咳嗽陰虧者、地黃丸為要藥、亦能除痰、丹溪曰: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喻嘉言曰:凡咳嗽漸至氣高汗漬、不補其下、但清其上、必至氣脫卒亡、醫之罪也。
)氣短喘促。
(熟地一兩、歸身三錢、炙甘草一錢、名貞元飲、治氣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極垂危者、常人但知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肝腎虧損、此子午不交、氣脫證也、尤惟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證、宜以此飲濟之緩之、傥庸衆不知、妄雲痰逆氣滞、用牛黃蘇合、及青陳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
)胃中空虛覺餒。
痘證血虛無膿。
病後胫股酸痛。
産後臍腹急疼。
(丹溪曰:産前當清熱養血為主、産後宜大補氣血、雖有雜證、從末治之。
)感證陰虧。
無汗便閉。
(陰氣外溢則得汗、陰血下潤則便通。
)諸種動血。
一切肝腎陰虧。
虛損百病。
為壯水之主藥。
氣郁之人。
能窒礙胸膈。
用宜斟酌。
(郭佩蘭本草彙曰:丹溪雲:氣病無害也、不知血藥屬陰、其性凝滞、胃虛氣弱之人、過服歸地等劑、必緻痞悶食減、病安能愈耶、景嶽全書曰:地黃産于中州沃土之鄉、得土氣之最濃者也、其色黃、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而謂非脾胃中州之藥、吾不信也、但脾胃喜溫而惡寒、生幹地黃性寒、自非脾胃所喜、蒸曬極熟、則甘溫正與脾胃相宜耳、殊不知熟地黃乃陰滞不行之藥、大為脾胃之病所不宜也。
)作熟地黃法。
揀取肥地黃沉水者數十斤。
洗去沙土。
略曬幹。
别以揀下瘦小者數十斤。
搗絞取汁。
投石器中。
浸漉令浃。
入柳木甑。
放瓦鍋上蒸一日。
曬幾日。
令極幹。
又蒸又曬。
如是九次。
鍋内傥有淋下地黃餘汁。
亦必拌曬。
使汁盡而幹。
其地黃光黑如漆。
味甘如饴。
須瓷器收之。
以其脂柔喜潤也。
(按地黃取其純陰靜重、近時多拌以好酒及砂仁末而蒸曬之、是反以散動香燥、亂其性矣、其法甚為不善、有用姜汁拌炒者、尤不合法。
今市中惟以一煮而售、害有不可勝言者、蓋禀北方純陰至寒之性、非太陽與烈火頻頻交煉則不溫、所以固本膏、雖經日煎熬、必生熟各半而用之、設以生地一煮、便作熟地投用歸腎、右歸、七味、八味等劑中、則寒涼之性未除、心腎之經各别、以心經寒涼之藥為君主、以腎經溫暖之藥為臣佐、豈徒無益、反引寒性下損真陽、微虛者、暫堪抵受、大虛挾寒者、氣立孤危、制治乖方、而為害甚烈、斯其最也。
市醫嘗将熟地枸杞等炒作炭用、是甘潤養陰之品、變而為苦燥傷陰之物、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 鳢腸 (即旱蓮草、又名金陵草。
補腎。
)甘酸而寒。
汁黑補腎。
黑發烏須。
赤痢變糞。
止血。
(針灸瘡血不止者、敷之亦妙。
)固齒。
(擦牙。
)功善益血涼血。
(當及時多收、其效甚速。
)純陰之質。
不益脾胃。
若不同姜汁、椒紅相兼修服者。
恐腹痛作瀉。
苗如旋複。
實似蓮房。
斷之有汁。
須臾而黑。
熬膏良。
(偏正頭風、用汁滴鼻中、良。
) 麥門冬 潤肺清心、瀉熱。
味甘。
微苦微寒。
潤肺清心,瀉熱除煩。
(微寒、能瀉肺火。
)化痰行水。
(肺清則水道下行、故治浮腫。
)生津止嗽。
(午前嗽、多屬胃火、午後嗽、及日經夜重者、多屬陰虛、宜麥冬五味、同滋陰藥用。
)治嘔吐。
(胃火上沖則嘔、宜麥冬、又有因寒因食因痰因虛之不同。
)痿(手足緩縱曰痿、陽明濕熱上蒸于肺、肺熱葉焦、發為痿、經疏曰:麥冬實足陽明之正藥。
)客熱虛勞。
暑傷元氣。
脈絕短氣。
(同人參五味、名生脈散、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複、故脈絕将死者、服此能複生之、夏月火旺克金、服之尤宜、東垣曰:人參甘溫、益元氣而瀉虛熱、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益五髒之氣也。
丙火小腸、庚金大腸、并主津液。
)肺痿吐膿。
血熱妄行。
經枯乳閉。
明目悅顔。
性寒而潤。
虛寒洩瀉者勿用。
肥白而大者佳。
去心。
入滋補藥。
酒潤(制其寒。
)或拌米炒黃。
地黃、車前為使。
惡款冬、苦參、青葙、木耳。
忌鲫魚。
熬膏良。
齒縫出血、煎湯漱之。
) 甘菊花 宣、祛風熱、補肺腎、明目。
甘苦微寒。
備受四氣。
(冬苗、春葉、夏蕊、秋花。
)飽經霜露。
得金水之精。
能益肺腎二髒。
以制心火而平肝木。
木平則風息。
火降則熱除。
故能養目血。
去翳膜。
(與枸杞相對、蜜丸久服、永無目疾。
)治目淚頭眩。
散濕痹遊風。
家園所種。
杭産者良。
(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景煥牧豎閑談雲:真菊延齡、野菊瀉人。
)有黃白二種。
單瓣味甘者入藥。
點術、枸杞子、地骨皮為使。
菊青葉。
救垂危疔毒。
(以葉搗爛、入酒絞汁飲之、其渣敷于毒上、神效。
) 谷精草 輕、明目。
辛溫輕浮。
功善明目退翳。
兼治頭風喉痹。
牙疼疥癢。
田中收谷後多有之。
田低而谷為水腐。
得谷之餘氣結成。
(谷精草為末、熱面湯服二錢、治鼻衄不止。
) 草決明 一名青葙子。
瀉肝明目。
味苦微寒。
除風熱。
治一切目疾。
蟲疥惡瘡。
能動陽火。
瞳子散大者勿服。
類雞冠而穗尖長。
決明子 (瀉肝明目。
)甘苦鹹平。
祛風熱。
(作枕、能治頭風。
)治青盲内障。
翳膜遮睛。
赤腫眶
味苦微甘。
大寒。
入心腎。
瀉丙火。
(小腸為丙火、心與小腸相為表裡。
)清燥金。
(胃、大腸火。
)平諸血逆。
消瘀通經。
治吐衄崩中。
(唾血者、血随唾出、咯血者、随痰咯出、或帶血絲、出腎經及肺經、自兩脅逆上吐出者、屬肝經、吐出嘔出成盆成碗者、屬胃經、咳血者、咳出痰内有血、衄血者、血溢于腦、從鼻而出、并屬肺經、經漏不止曰崩、血熱則妄行、宜以此清之。
)熱毒痢疾。
腸胃如焚。
傷寒瘟疫痘證。
(血熱紅紫、諸大熱。
)大渴引飲。
折跌絕筋。
(生地一斤、瓜姜糟一斤、生姜四兩、炒熱、罨傷折處、冷則易之、又生地汁三升、酒升半、煮服、下撲損瘀血。
)利大小便。
又能殺蟲。
治心腹急痛。
(海上方、搗汁和面、作食、能利出蟲、忌用鹽。
)必燥結有實火者。
方可用。
生掘鮮者。
搗汁飲之。
(熱昏沉、地黃汁一盞服之。
) 幹地黃 養陰涼血。
苦甘而寒,沉陰而降。
入手足少陰(心、腎。
)厥陰。
(心包、肝。
)及手太陽經。
(小腸)養陰退陽。
涼血生血。
治血虛發熱。
常覺饑餒。
五心煩熱。
(經曰:陰虛生内熱。
)痿痹驚悸。
(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即怔忡也、有因心虛火動者、有因肝虛膽怯者、有因水停心下者、火畏水、故悸也、地黃能交心腎而益肝膽、亦能行水、故治之也。
)倦怠嗜卧。
(胸膈痞悶。
(肝膽燥火、閉伏胃中、亦須同歸身用。
)吐衄尿血。
(痛為血淋、不痛為尿血。
)血暈崩中。
(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調經安胎。
利大小便。
性寒而潤。
脾虛洩瀉。
胃虛食少。
均在禁例。
以懷慶肥大而短。
糯體細皮、菊花心者佳。
用沉水者。
浮者不用。
惡貝母。
畏蕪荑。
忌萊菔、蔥、蒜、銅鐵器。
得門冬、丹皮、當歸良。
熟地黃 平補肝腎、養血滋陰。
甘而微溫。
入足三陰經。
滋腎水。
封填骨髓。
利血脈。
補益真陰。
聰耳明目。
(耳為腎竅、目為肝竅、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
)黑發烏須。
又能補脾陰。
止久瀉。
(經雲:腎司二便、久瀉多屬腎虛、且下多亡陰、自宜補腎、不可專責脾也。
)治勞傷風痹。
陰虧發熱。
幹咳痰嗽。
(咳嗽陰虧者、地黃丸為要藥、亦能除痰、丹溪曰: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喻嘉言曰:凡咳嗽漸至氣高汗漬、不補其下、但清其上、必至氣脫卒亡、醫之罪也。
)氣短喘促。
(熟地一兩、歸身三錢、炙甘草一錢、名貞元飲、治氣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極垂危者、常人但知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肝腎虧損、此子午不交、氣脫證也、尤惟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證、宜以此飲濟之緩之、傥庸衆不知、妄雲痰逆氣滞、用牛黃蘇合、及青陳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
)胃中空虛覺餒。
痘證血虛無膿。
病後胫股酸痛。
産後臍腹急疼。
(丹溪曰:産前當清熱養血為主、産後宜大補氣血、雖有雜證、從末治之。
)感證陰虧。
無汗便閉。
(陰氣外溢則得汗、陰血下潤則便通。
)諸種動血。
一切肝腎陰虧。
虛損百病。
為壯水之主藥。
氣郁之人。
能窒礙胸膈。
用宜斟酌。
(郭佩蘭本草彙曰:丹溪雲:氣病無害也、不知血藥屬陰、其性凝滞、胃虛氣弱之人、過服歸地等劑、必緻痞悶食減、病安能愈耶、景嶽全書曰:地黃産于中州沃土之鄉、得土氣之最濃者也、其色黃、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而謂非脾胃中州之藥、吾不信也、但脾胃喜溫而惡寒、生幹地黃性寒、自非脾胃所喜、蒸曬極熟、則甘溫正與脾胃相宜耳、殊不知熟地黃乃陰滞不行之藥、大為脾胃之病所不宜也。
)作熟地黃法。
揀取肥地黃沉水者數十斤。
洗去沙土。
略曬幹。
别以揀下瘦小者數十斤。
搗絞取汁。
投石器中。
浸漉令浃。
入柳木甑。
放瓦鍋上蒸一日。
曬幾日。
令極幹。
又蒸又曬。
如是九次。
鍋内傥有淋下地黃餘汁。
亦必拌曬。
使汁盡而幹。
其地黃光黑如漆。
味甘如饴。
須瓷器收之。
以其脂柔喜潤也。
(按地黃取其純陰靜重、近時多拌以好酒及砂仁末而蒸曬之、是反以散動香燥、亂其性矣、其法甚為不善、有用姜汁拌炒者、尤不合法。
今市中惟以一煮而售、害有不可勝言者、蓋禀北方純陰至寒之性、非太陽與烈火頻頻交煉則不溫、所以固本膏、雖經日煎熬、必生熟各半而用之、設以生地一煮、便作熟地投用歸腎、右歸、七味、八味等劑中、則寒涼之性未除、心腎之經各别、以心經寒涼之藥為君主、以腎經溫暖之藥為臣佐、豈徒無益、反引寒性下損真陽、微虛者、暫堪抵受、大虛挾寒者、氣立孤危、制治乖方、而為害甚烈、斯其最也。
市醫嘗将熟地枸杞等炒作炭用、是甘潤養陰之品、變而為苦燥傷陰之物、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 鳢腸 (即旱蓮草、又名金陵草。
補腎。
)甘酸而寒。
汁黑補腎。
黑發烏須。
赤痢變糞。
止血。
(針灸瘡血不止者、敷之亦妙。
)固齒。
(擦牙。
)功善益血涼血。
(當及時多收、其效甚速。
)純陰之質。
不益脾胃。
若不同姜汁、椒紅相兼修服者。
恐腹痛作瀉。
苗如旋複。
實似蓮房。
斷之有汁。
須臾而黑。
熬膏良。
(偏正頭風、用汁滴鼻中、良。
) 麥門冬 潤肺清心、瀉熱。
味甘。
微苦微寒。
潤肺清心,瀉熱除煩。
(微寒、能瀉肺火。
)化痰行水。
(肺清則水道下行、故治浮腫。
)生津止嗽。
(午前嗽、多屬胃火、午後嗽、及日經夜重者、多屬陰虛、宜麥冬五味、同滋陰藥用。
)治嘔吐。
(胃火上沖則嘔、宜麥冬、又有因寒因食因痰因虛之不同。
)痿(手足緩縱曰痿、陽明濕熱上蒸于肺、肺熱葉焦、發為痿、經疏曰:麥冬實足陽明之正藥。
)客熱虛勞。
暑傷元氣。
脈絕短氣。
(同人參五味、名生脈散、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複、故脈絕将死者、服此能複生之、夏月火旺克金、服之尤宜、東垣曰:人參甘溫、益元氣而瀉虛熱、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益五髒之氣也。
丙火小腸、庚金大腸、并主津液。
)肺痿吐膿。
血熱妄行。
經枯乳閉。
明目悅顔。
性寒而潤。
虛寒洩瀉者勿用。
肥白而大者佳。
去心。
入滋補藥。
酒潤(制其寒。
)或拌米炒黃。
地黃、車前為使。
惡款冬、苦參、青葙、木耳。
忌鲫魚。
熬膏良。
齒縫出血、煎湯漱之。
) 甘菊花 宣、祛風熱、補肺腎、明目。
甘苦微寒。
備受四氣。
(冬苗、春葉、夏蕊、秋花。
)飽經霜露。
得金水之精。
能益肺腎二髒。
以制心火而平肝木。
木平則風息。
火降則熱除。
故能養目血。
去翳膜。
(與枸杞相對、蜜丸久服、永無目疾。
)治目淚頭眩。
散濕痹遊風。
家園所種。
杭産者良。
(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景煥牧豎閑談雲:真菊延齡、野菊瀉人。
)有黃白二種。
單瓣味甘者入藥。
點術、枸杞子、地骨皮為使。
菊青葉。
救垂危疔毒。
(以葉搗爛、入酒絞汁飲之、其渣敷于毒上、神效。
) 谷精草 輕、明目。
辛溫輕浮。
功善明目退翳。
兼治頭風喉痹。
牙疼疥癢。
田中收谷後多有之。
田低而谷為水腐。
得谷之餘氣結成。
(谷精草為末、熱面湯服二錢、治鼻衄不止。
) 草決明 一名青葙子。
瀉肝明目。
味苦微寒。
除風熱。
治一切目疾。
蟲疥惡瘡。
能動陽火。
瞳子散大者勿服。
類雞冠而穗尖長。
決明子 (瀉肝明目。
)甘苦鹹平。
祛風熱。
(作枕、能治頭風。
)治青盲内障。
翳膜遮睛。
赤腫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