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爛。
淚出羞明。
狀如馬蹄。
以能明目。
故名。
搗碎煎。
葉作菜食。
利五髒。
明目。
木賊草 輕、發汗、退目翳。
甘苦而平。
治目疾迎風流淚。
翳膜遮睛。
(翳乃肝邪郁遏、不能上通于目。
)去節者能發汗。
中空而輕。
有升散火郁風濕之功。
多服損肝。
(舌鞭出血、木賊煎水、漱之即止。
) 麻黃 輕、發汗。
辛苦而溫。
(僧繼洪雲:中牟産麻黃地、冬不積雪、性熱可知。
)入足太陽。
(膀胱。
)兼走手少陰陽明。
(心、大腸。
)而為肺家專藥。
能發汗解表。
去營中寒邪。
疏通氣血。
利九竅。
開毛孔。
治傷寒頭痛。
惡寒無汗。
(東垣曰:十劑雲: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類是也、邪客皮毛、腠理閉拒、營衛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可去之、時珍曰:麻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二藥皆輕揚升發、而所入不同、好古曰:麻黃湯治衛實、桂枝湯治衛虛、雖皆太陽經藥、其實營衛藥也、心主營為血、肺主衛為氣、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時珍曰: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寒傷營、營血内澀、不能外通于衛、衛氣固閉、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惡寒、風傷衛、衛氣外洩、不能内護于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肺之合也、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内攻、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洩肺而和氣、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石膏、活人書、夏至後加石膏知母、皆洩肺火之藥、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散肺金火郁之藥、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洩而肺氣虛、虛則補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藥、洩木而固脾、使以姜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下後微喘者、加濃樸杏仁、以利肺氣也、汗後脈沉遲者、加人參、以益肺氣也、有火者加黃芩、為陽旦湯、以瀉肺實也、是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
)溫瘧。
咳逆上氣。
(風寒郁于肺經、經曰:諸氣郁、皆屬于肺。
)痰哮氣喘。
(哮證宜瀉肺、然惟氣實者、可暫用。
)皮肉不仁。
水腫風腫。
唯冬月在表。
真有寒邪者宜之。
若非冬月。
或無寒邪。
或寒邪在裡。
或傷風等證。
雖發熱惡寒。
不頭疼身疼皆不可用。
雖可汗之證。
亦不宜過劑。
(汗為心液、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大患、丹溪以人參麻黃同用、亦攻補法也。
)發汗用莖。
去節。
煮十餘沸。
掠去浮沫。
或用醋湯略泡。
曬幹。
亦有用蜜水炒者。
(庶免太發。
)止汗用根節。
虛、夢中出汗為盜汗、屬陰虛、用麻黃根、蛤粉、粟米等分為末、袋盛撲之、佳、時珍曰:麻黃發汗、駛不能禦、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不可測如此、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等證、皆可加用、蓋性能行周身肌表、引藥至衛分而固腠理也。
汗雖為心液、然五髒亦各有汗、經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
)濃樸、白薇為使。
惡辛夷、石膏。
(内外障翳、麻黃根一兩、歸身一錢、同炒黑色、入麝香一厘、為末、鼻頻用、效。
) 刺蒺藜 疏肝瀉肺。
辛苦而溫。
散肝風而瀉肺氣。
勝濕破血。
催生堕胎。
通乳閉。
消症瘕。
細審其質。
性不過瀉蒺藜末、日擦之、佳。
) 沙苑蒺藜 補腎固精。
苦溫。
補腎,強陰,益精明目。
治虛勞腰痛。
遺精帶下。
痔漏陰。
性能固精。
若陽道數舉。
媾精難出者。
勿服。
出潼關。
狀如腎子。
帶綠色。
(今肆中所賣、俱是花草子、真者絕無。
)炒用。
(亦可代茶。
) 即益母草。
通、行瘀血、生新血。
味辛。
微苦微寒。
入手足厥陰。
(心包、肝。
)消水行血。
去瘀生新。
調經解毒。
(瘀血去則經調。
)治血風血暈。
血痛血淋。
胎漏産難。
崩中帶下。
(帶脈橫于腰間、病生于此、故名為帶、赤屬血、白屬氣、氣虛者、補中益氣而兼升提、血虛者、養血滋陰而兼調氣。
)消疔腫乳癰。
(亦取其散瘀解毒。
)通二便。
其性辛散滑利。
全無補益。
勿以其有益母之名而濫用之。
瞳神散大者尤忌。
(勒乳成癰、益母草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消、生搗亦得。
)茺蔚子調經明目。
(血滞病目者、則宜之。
)活血順氣逐風。
(血和則氣行、血活則風散。
)治心煩頭痛。
(血熱所緻。
)胎産崩帶。
令人有子。
(凡婦人血滞血熱者、服之有子、時珍曰、益母根莖花葉實、皆可同用、若治瘡腫、胎産、消水行血、則宜并用、若治血分風熱、明目調經、用子為良、蓋根莖花葉、專于行、子則行中有補也。
)雖曰行中有補。
終是滑利之品。
非血滞血熱者勿與。
瞳神散大。
均在忌例。
微炒。
忌鐵。
夏枯草 散結、消瘿、明目。
辛苦微寒。
緩肝火。
解内熱。
散結氣。
治瘰鼠。
瘿瘤症堅。
乳癰乳岩。
目珠夜痛。
( 青蒿 瀉熱、理勞、清暑。
苦寒。
得春木少陽之令最早。
(二月生苗。
)故入少陽、厥陰血分。
(肝、膽。
)治勞瘦骨蒸。
(能除骨髓之熱、用童便浸、搗汁熬膏。
)蓐勞虛熱。
久瘧久痢。
虛煩盜汗。
(能除陰分伏熱。
)風毒熱黃。
瘙疥惡瘡。
鬼氣屍疰。
(身中鬼氣、接引外邪、有遊走皮膚、洞穿髒腑、每發刺痛、變動不常者、為飛屍、附骨入肉、攻鑿血脈、見屍聞哭便作者、為遁屍、淫躍四末、不知痛之所在、每發恍惚、得風雪便作者、為風屍、纏結髒腑、沖引心脅、每發絞切、遇寒冷便作者、為沉屍、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嘗覺昏廢、每節氣大發者、為屍疰、時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懸門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二錢亦良、則青蒿之治鬼疰、蓋亦有所伏也。
)明目。
清暑辟穢。
凡苦寒藥。
多與胃家不利。
惟青蒿芬芳襲脾。
宜于血虛有熱之人。
以其不犯沖和之氣爾。
寒而洩瀉者。
仍當避之。
使子勿使葉。
使根勿使莖。
熬膏良。
(聖濟總錄、治鼻中息肉、青蒿灰、鍛石等分、淋汁熬膏點之。
) 連翹 輕宣散結、瀉火。
味苦微寒。
而性升浮。
其形似心。
(實似蓮房有瓣。
)故入手少陰、厥陰。
(心、心包。
)而瀉火。
兼除手足少陽(三焦、膽。
)手陽明經(大腸。
)濕熱。
散諸經血凝氣聚。
利水通經。
殺蟲止痛。
消腫排膿。
(皆結者散之、凡腫而痛者、為實邪、腫而不痛、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熱、腫而不赤、為留氣停痰。
)為十二經瘡家聖藥。
(經曰: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苦寒之物。
多餌即減食。
癰疽潰後勿服。
(集驗方、治痔瘡腫痛、連翹煎湯、熏洗後、以刀上飛過綠礬、入麝香貼之。
) 紫花地丁 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
治癰疽發背。
疔瘡瘰。
無名腫毒。
葉似柳而細。
夏開紫花、結角。
生平地者起莖。
生溝壑者起蔓。
(乾坤秘藥、治稻芒粘咽不得出、地丁草嚼咽下。
) 漏盧 瀉熱解毒。
苦下洩,鹹軟堅,寒勝熱。
入胃大腸。
通肺小腸。
散熱解毒。
通經下乳。
排膿止血。
生肌殺蟲。
治遺精尿血。
癰疽發背。
(古方以漏盧湯為首稱。
)出閩中。
莖如油麻。
枯黑如漆者真。
甘草拌蒸。
連翹為使。
惡實 一名牛蒡子、一名鼠粘子。
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
瀉熱散結除風。
宣肺氣。
清咽喉。
理痰嗽。
治痘證。
消斑疹。
利二
淚出羞明。
狀如馬蹄。
以能明目。
故名。
搗碎煎。
葉作菜食。
利五髒。
明目。
木賊草 輕、發汗、退目翳。
甘苦而平。
治目疾迎風流淚。
翳膜遮睛。
(翳乃肝邪郁遏、不能上通于目。
)去節者能發汗。
中空而輕。
有升散火郁風濕之功。
多服損肝。
(舌鞭出血、木賊煎水、漱之即止。
) 麻黃 輕、發汗。
辛苦而溫。
(僧繼洪雲:中牟産麻黃地、冬不積雪、性熱可知。
)入足太陽。
(膀胱。
)兼走手少陰陽明。
(心、大腸。
)而為肺家專藥。
能發汗解表。
去營中寒邪。
疏通氣血。
利九竅。
開毛孔。
治傷寒頭痛。
惡寒無汗。
(東垣曰:十劑雲: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類是也、邪客皮毛、腠理閉拒、營衛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可去之、時珍曰:麻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二藥皆輕揚升發、而所入不同、好古曰:麻黃湯治衛實、桂枝湯治衛虛、雖皆太陽經藥、其實營衛藥也、心主營為血、肺主衛為氣、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時珍曰: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寒傷營、營血内澀、不能外通于衛、衛氣固閉、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惡寒、風傷衛、衛氣外洩、不能内護于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肺之合也、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内攻、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洩肺而和氣、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石膏、活人書、夏至後加石膏知母、皆洩肺火之藥、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散肺金火郁之藥、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洩而肺氣虛、虛則補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藥、洩木而固脾、使以姜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下後微喘者、加濃樸杏仁、以利肺氣也、汗後脈沉遲者、加人參、以益肺氣也、有火者加黃芩、為陽旦湯、以瀉肺實也、是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
)溫瘧。
咳逆上氣。
(風寒郁于肺經、經曰:諸氣郁、皆屬于肺。
)痰哮氣喘。
(哮證宜瀉肺、然惟氣實者、可暫用。
)皮肉不仁。
水腫風腫。
唯冬月在表。
真有寒邪者宜之。
若非冬月。
或無寒邪。
或寒邪在裡。
或傷風等證。
雖發熱惡寒。
不頭疼身疼皆不可用。
雖可汗之證。
亦不宜過劑。
(汗為心液、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大患、丹溪以人參麻黃同用、亦攻補法也。
)發汗用莖。
去節。
煮十餘沸。
掠去浮沫。
或用醋湯略泡。
曬幹。
亦有用蜜水炒者。
(庶免太發。
)止汗用根節。
虛、夢中出汗為盜汗、屬陰虛、用麻黃根、蛤粉、粟米等分為末、袋盛撲之、佳、時珍曰:麻黃發汗、駛不能禦、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不可測如此、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等證、皆可加用、蓋性能行周身肌表、引藥至衛分而固腠理也。
汗雖為心液、然五髒亦各有汗、經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
)濃樸、白薇為使。
惡辛夷、石膏。
(内外障翳、麻黃根一兩、歸身一錢、同炒黑色、入麝香一厘、為末、鼻頻用、效。
) 刺蒺藜 疏肝瀉肺。
辛苦而溫。
散肝風而瀉肺氣。
勝濕破血。
催生堕胎。
通乳閉。
消症瘕。
細審其質。
性不過瀉蒺藜末、日擦之、佳。
) 沙苑蒺藜 補腎固精。
苦溫。
補腎,強陰,益精明目。
治虛勞腰痛。
遺精帶下。
痔漏陰。
性能固精。
若陽道數舉。
媾精難出者。
勿服。
出潼關。
狀如腎子。
帶綠色。
(今肆中所賣、俱是花草子、真者絕無。
)炒用。
(亦可代茶。
) 即益母草。
通、行瘀血、生新血。
味辛。
微苦微寒。
入手足厥陰。
(心包、肝。
)消水行血。
去瘀生新。
調經解毒。
(瘀血去則經調。
)治血風血暈。
血痛血淋。
胎漏産難。
崩中帶下。
(帶脈橫于腰間、病生于此、故名為帶、赤屬血、白屬氣、氣虛者、補中益氣而兼升提、血虛者、養血滋陰而兼調氣。
)消疔腫乳癰。
(亦取其散瘀解毒。
)通二便。
其性辛散滑利。
全無補益。
勿以其有益母之名而濫用之。
瞳神散大者尤忌。
(勒乳成癰、益母草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消、生搗亦得。
)茺蔚子調經明目。
(血滞病目者、則宜之。
)活血順氣逐風。
(血和則氣行、血活則風散。
)治心煩頭痛。
(血熱所緻。
)胎産崩帶。
令人有子。
(凡婦人血滞血熱者、服之有子、時珍曰、益母根莖花葉實、皆可同用、若治瘡腫、胎産、消水行血、則宜并用、若治血分風熱、明目調經、用子為良、蓋根莖花葉、專于行、子則行中有補也。
)雖曰行中有補。
終是滑利之品。
非血滞血熱者勿與。
瞳神散大。
均在忌例。
微炒。
忌鐵。
夏枯草 散結、消瘿、明目。
辛苦微寒。
緩肝火。
解内熱。
散結氣。
治瘰鼠。
瘿瘤症堅。
乳癰乳岩。
目珠夜痛。
( 青蒿 瀉熱、理勞、清暑。
苦寒。
得春木少陽之令最早。
(二月生苗。
)故入少陽、厥陰血分。
(肝、膽。
)治勞瘦骨蒸。
(能除骨髓之熱、用童便浸、搗汁熬膏。
)蓐勞虛熱。
久瘧久痢。
虛煩盜汗。
(能除陰分伏熱。
)風毒熱黃。
瘙疥惡瘡。
鬼氣屍疰。
(身中鬼氣、接引外邪、有遊走皮膚、洞穿髒腑、每發刺痛、變動不常者、為飛屍、附骨入肉、攻鑿血脈、見屍聞哭便作者、為遁屍、淫躍四末、不知痛之所在、每發恍惚、得風雪便作者、為風屍、纏結髒腑、沖引心脅、每發絞切、遇寒冷便作者、為沉屍、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嘗覺昏廢、每節氣大發者、為屍疰、時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懸門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二錢亦良、則青蒿之治鬼疰、蓋亦有所伏也。
)明目。
清暑辟穢。
凡苦寒藥。
多與胃家不利。
惟青蒿芬芳襲脾。
宜于血虛有熱之人。
以其不犯沖和之氣爾。
寒而洩瀉者。
仍當避之。
使子勿使葉。
使根勿使莖。
熬膏良。
(聖濟總錄、治鼻中息肉、青蒿灰、鍛石等分、淋汁熬膏點之。
) 連翹 輕宣散結、瀉火。
味苦微寒。
而性升浮。
其形似心。
(實似蓮房有瓣。
)故入手少陰、厥陰。
(心、心包。
)而瀉火。
兼除手足少陽(三焦、膽。
)手陽明經(大腸。
)濕熱。
散諸經血凝氣聚。
利水通經。
殺蟲止痛。
消腫排膿。
(皆結者散之、凡腫而痛者、為實邪、腫而不痛、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熱、腫而不赤、為留氣停痰。
)為十二經瘡家聖藥。
(經曰: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苦寒之物。
多餌即減食。
癰疽潰後勿服。
(集驗方、治痔瘡腫痛、連翹煎湯、熏洗後、以刀上飛過綠礬、入麝香貼之。
) 紫花地丁 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
治癰疽發背。
疔瘡瘰。
無名腫毒。
葉似柳而細。
夏開紫花、結角。
生平地者起莖。
生溝壑者起蔓。
(乾坤秘藥、治稻芒粘咽不得出、地丁草嚼咽下。
) 漏盧 瀉熱解毒。
苦下洩,鹹軟堅,寒勝熱。
入胃大腸。
通肺小腸。
散熱解毒。
通經下乳。
排膿止血。
生肌殺蟲。
治遺精尿血。
癰疽發背。
(古方以漏盧湯為首稱。
)出閩中。
莖如油麻。
枯黑如漆者真。
甘草拌蒸。
連翹為使。
惡實 一名牛蒡子、一名鼠粘子。
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
瀉熱散結除風。
宣肺氣。
清咽喉。
理痰嗽。
治痘證。
消斑疹。
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