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草部

關燈
便。

    行十二經。

    散諸腫瘡瘍之毒。

    利腰膝凝滞之氣。

    性冷而滑。

    惟血熱便閉者宜之。

    否則禁用。

    痘證虛寒洩瀉者。

    切勿妄投。

    實如葡萄而褐色。

    酒拌蒸。

    待有霜。

    拭去用。

    根苦寒。

    竹刀刮淨。

    絞汁。

    蜜和服。

    治中風。

    汗出乃愈。

    搗和豬脂。

    貼瘡腫及反花瘡。

    (肉反出如花狀。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

    ) 大小薊 瀉、涼血破血。

     甘苦涼。

    皆能破血退熱。

    治吐衄腸癰。

    小薊力微。

    能破瘀生新。

    不能如大薊之消癰毒。

     (丹溪曰:小薊治下焦之結熱血淋、本事方、一人冷氣入陰囊、腫滿疼痛、煎大薊汁服、立瘥。

     )兩薊相似。

    花如髻。

    大薊莖高而葉皺。

    小薊莖低而葉不皺。

    皆用根。

    (舌硬出血不止、或九竅出血、鮮薊搗汁、酒服、幹者為末、冷水服。

    ) 馬鞭 瀉、破血、消脹、殺蟲。

     味苦微寒。

    破血通經。

    殺蟲消脹。

    治氣血症瘕。

    下部瘡陰腫。

    (搗塗、發背癰疽。

    楊梅毒氣。

    颛以驅逐為長。

    瘡證久而虛者。

    斟酌用之。

    下地甚多。

    春月生苗。

    方莖。

    葉似益母對生。

    夏秋開細紫花。

    作穗如車前穗。

    其子如蓬蒿子而細。

    根白而小。

    用苗葉。

    (集驗方、男子陰囊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馬鞭草搗塗之。

    ) 劉寄奴 瀉、破血止血。

     苦溫。

    破血通經。

    除症下脹。

    止金瘡血。

    多服令人吐利。

    一莖直上。

    葉尖長糙澀。

    花白蕊黃。

    如小菊花。

    有白絮如苦絮。

    子細長。

    亦似苦子。

    莖葉花子皆可用。

    (風入瘡口腫痛、劉寄奴為末、摻之即止。

    ) 紅花 古名紅藍花。

    通、行血潤燥。

     辛苦甘溫。

    入肝經而破瘀血。

    活血(瘀行則血活、有熱結于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為好、吐未盡、加桃仁紅花行之、大抵鮮血宜止、瘀血宜行。

    )潤燥。

    消腫止痛。

    (凡血熱血瘀、則作腫作痛。

    )治經閉便難。

    胎死腹中。

    (非活血行血不能下。

    )産後血暈口噤。

    (有産婦血悶而死、名醫陸氏、以紅花數十斤煮湯、寝婦于上而熏之、湯冷再加、半日而蘇、金匮有紅藍花酒、治婦人六十二種風證。

    )喉痹不通。

    痘瘡血滞。

    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

    酒噴微焙。

    胭脂活血。

    解痘毒。

    敷痘疔。

    (挑破、以油胭脂敷之。

    )子功與花同。

    葉搗塗遊腫。

     王不留行 通行血。

     甘苦而平。

    其性行而不住。

    (雖有王命、不能留行、故名。

    )能走血分。

    通血脈。

    乃陽明沖任之藥。

    (陽明多氣多血。

    )除風去痹。

    止血定痛。

    利便通經。

    催生下乳。

    (氣盛血滞者、可暫用以行之、否則宜慎。

    )治金瘡。

    (止血。

    )癰瘡疔瘡。

    (散血。

    )出竹木刺。

    失血後、崩漏家及孕婦。

    并忌之。

    花如鈴铎。

    實如燈籠。

    子殼五棱。

    取苗子蒸。

    漿水浸。

     瞿麥 通、利水破血。

     苦寒。

    降心火。

    利小腸。

    逐膀胱邪熱。

    為治淋要藥。

    (若産後淋、宜與蒲黃同用、五淋大抵皆屬濕熱、熱淋、宜八正及山栀滑石之類、血淋、宜小薊牛膝膏、腎虛淋、宜補腎、不可獨瀉、老人氣虛者、宜參術兼木通山栀、亦有痰滞中焦作淋者、宜行痰兼通利藥、不可發汗、汗之必便血。

    )破血利竅。

    決癰消腫。

    明目去翳。

    通經堕胎。

    (性利善下。

    )小腸虛者忌服。

     恐心熱未除。

    而小腸複病矣。

    當求其屬以衰之。

    花大如錢。

    紅白斑斓。

    色甚妩媚。

    俗呼洛陽花。

    用蕊殼。

    丹皮為使。

    惡螵蛸。

    (竹木入肉、瞿麥為末、水服方寸匕、或煮汁、日飲三次。

    ) 蓄 一名扁竹。

    通淋殺蟲。

     苦平。

    利小便。

    治黃膽熱淋。

    殺諸蟲。

    治蛔咬腹痛。

    女子陰蝕。

    (煮服。

    )疥瘡諸疾。

    (皆去濕熱之功。

    )葉細如竹。

    弱莖蔓引。

    促節有粉。

    三月開紅花。

     車前子 通利水、清肺肝。

     甘寒。

    清肺肝風熱。

    滲膀胱濕熱。

    開水竅以固精竅。

    令人有子。

    (男女陰中、各有二竅、一竅通精、一竅通水、二竅不并開、水竅開則濕熱外洩、相火常甯、精竅常閉、久久精足、名醫别錄雲:服固精藥久、服此行房即有子、五子衍宗丸用之。

    )治濕痹五淋。

    暑濕瀉痢。

    目赤障翳。

    催生下胎。

    陽氣下陷。

    腎氣虛脫。

    勿服。

    入滋補藥。

    酒蒸搗餅。

    入利水洩瀉藥。

    炒研。

     車前草 (通、行水、瀉熱涼血。

    )甘寒。

    涼血去熱,通淋明目。

    (凡利水之劑多損目、唯此能解肝與小腸之濕熱、熱去而目清矣。

    )使葉,勿使莖蕊。

     燈芯 輕、通、利水清心 甘淡微寒。

    降心火。

    清肺熱。

    利小腸。

    (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火清則肺清、小腸亦清、而熱從小便出矣。

    )通氣止血。

    治五淋水腫。

    燒灰吹喉痹。

    塗乳止夜啼。

    擦癬最良。

    (縛成把、擦摩極癢時、蟲從草出、浮水可見、十餘次可以斷根。

    )中寒小便不禁者勿服。

    (破傷出血、燈芯嚼爛敷之、即止。

    ) 地膚子 通、利水。

     甘苦而寒。

    入膀胱。

    除虛熱。

    利小便而通淋。

    (時珍曰:無陰則陽無以化、亦猶東垣治小便不通、用知滋腎之意、王節齋雲: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殊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甯、故不能禁而頻數也、老人多頻數、由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蛎山茱北味之類、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之澀之、治其标也。

    )治疝。

    散惡瘡。

    (煎湯、洗瘡疥良。

    )葉作浴湯。

    去皮膚風熱丹腫。

    洗眼。

    除雀盲澀痛。

    葉如蒿。

    莖赤。

    子類蠶砂。

    惡螵蛸。

    (脅下疼痛、地膚子末、酒服方寸匕。

    ) 冬葵子 通、潤腸利竅。

     甘寒。

    淡滑潤燥。

    利竅。

    通營衛。

    行津液。

    利二便。

    消水腫。

    (用榆皮等分煎。

    )通關格。

     下乳滑胎。

    秋葵複種。

    經冬至春作子者。

    名冬葵子。

    根葉同功。

    春葵子亦滑。

    不堪入藥。

    蜀葵花。

    赤者治赤帶。

    白者治白帶。

    赤者治血燥。

    白者治氣燥。

    亦治血淋關格。

    皆取其寒潤滑利之功。

    (湯火傷瘡、冬葵葉為末敷之。

    ) 海金沙 通淋、瀉濕熱。

     甘寒淡滲。

    除小腸膀胱血分濕熱。

    治腫滿。

    五淋莖痛。

    得栀子、牙硝、蓬砂。

    治傷寒熱狂。

     (大熱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義。

    )唯熱在太陽經血分者宜之。

    産黔中及河南。

    收曝日中。

     小幹。

    以紙襯之。

    以杖擊之。

    有細砂落紙上。

    且曝且擊。

    以盡為度。

    莖細如線。

    引竹木上。

    葉紋皺處。

    有砂黃赤色。

    忌火。

     茵陳 通、利濕熱、治諸黃。

     苦燥濕,寒勝熱。

    入足太陽經。

    (膀胱。

    )發汗利水。

    以洩太陰、陽明之濕熱。

    (脾、胃。

    )為治黃膽之君藥。

    (脾胃有濕熱則發黃、黃者脾之色、身如橘色、汗如汁而色明者熱多、熏黃而色暗者濕多、須五苓之類、佐助成功。

    )又治傷寒時疾。

    狂熱瘴瘧。

    頭痛頭旋。

    女人瘕疝。

    (皆濕熱為病。

    )按黃膽須分陰黃、陽黃。

    陽黃宜茵陳。

    陰黃宜溫補。

    若用茵陳。

    多緻不救。

     葶苈子 大瀉氣閉、通、行水。

     辛苦大寒。

    性急。

    大能下氣。

    行膀胱水。

    肺中水氣急者。

    非此不能除。

    破積聚症結。

     伏留熱氣。

    消腫除痰。

    止嗽定喘。

    (皆水濕泛溢。

    )通經利便。

    (十劑曰:洩可去閉、葶苈大黃之屬是也、大黃洩陰分血閉、葶苈洩陽分氣閉。

    )性峻。

    不可混服。

    有甜苦二種。

    甜者力稍緩葶苈大棗瀉肺湯、治肺氣喘急不得卧、庵曰:輔以大棗、補土所以制水。

    )子如黍米微長。

    色黃。

    糯米微炒。

    去米。

    或酒拌炒。

    榆皮為使。

    (頭風疼痛、葶苈子為末、以湯淋汁、沐頭三四度、即愈。

    ) 大青 瀉心胃熱毒。

     苦鹹大寒。

    解心胃熱毒。

    治傷寒時疾熱狂。

    陽毒發斑。

    (熱甚傷血、裡實表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