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草部

關燈
發斑、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多死、活人書、治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

    )黃膽熱痢。

    丹毒喉痹。

    非心胃熱毒勿用。

    處處有之。

    高二三尺。

    莖圓葉長。

    葉對節生。

    八月開小紅花。

    成簇。

    實大 青黛 瀉肝、散郁火。

     鹹寒。

    色青瀉肝。

    散五髒郁火。

    解中下焦蓄蘊風熱。

    (衍義曰:一婦患臍腹二陰遍生濕瘡、熱癢而痛、出黃汁、二便澀、用鳗鲡、松脂、黃丹之類塗之、熱痛愈甚、其婦嗜酒、喜食魚蝦發風之物、乃用馬齒苋四兩、研爛、青黛一兩、和塗、熱痛皆去、仍服八正散而愈、此中下焦蓄蘊風熱、毒瓦斯若不出、當病腸風内痔、婦不能禁酒物、果發痔。

    )治傷寒發斑。

    血痢咯血。

    (合杏仁研、置柿餅中煨食、名聖餅子、治咯血。

    )小兒驚痫疳熱。

    丹熱。

    敷癰瘡蛇犬毒。

    性涼。

    中寒者勿使。

    即陰虛而有熱者。

    亦不宜用。

    真者從波斯國來。

    不可得也。

    今用幹靛兩。

    亦佳。

    (内多鍛石、故須淘淨。

    ) 蘆根 瀉熱止嘔。

     甘和胃,寒降火。

    治嘔哕反胃。

    (胃熱火升則嘔、逆食不下。

    )客熱消渴。

    傷寒煩熱。

    止小便數。

    (肺為水之上源、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始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腎為水髒、而主二便、三經有熱、則小便數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蘆中空、清上焦、濕熱解、則肺之氣化行、而小便複其常道矣。

    )蘆筍能解魚、蟹、河豚毒。

    反胃嘔吐。

    由于寒者勿用。

    取逆水肥濃者。

    去須節。

    (因熱霍亂煩悶、蘆根三錢、麥門冬二錢、水煎服、即愈。

    ) 草 宣、去風濕。

     苦辛。

    生寒熟溫。

    治纏綿風氣。

    四肢麻痹。

    筋骨冷痛。

    腰膝無力。

    風濕瘡瘍。

    長于理風濕。

     畢竟是燥血之品。

    恃之為補非是。

    (本草相傳功用甚奇、近世服之、經年罕效、意者制法未盡善欤、風氣有分别欤、藥産非地道欤、亦以見執方者之失也。

    )江東人呼豬為。

    其草似豬臭。

    故名。

    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采者。

    尤佳。

    去粗莖。

    留枝葉花實。

    酒拌蒸曬九次。

    蜜丸。

    (辛苦氣寒、必蒸曬九次、加以酒蜜、則苦寒之陰濁盡去、而清香之美味見矣、數不至九、陰濁未盡、不能透骨搜風而卻病也。

    )搗汁熬膏。

    以生地甘草煎膏、煉蜜三味收之。

    酒調尤妙。

    (風氣行于腸胃、洩瀉、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 旋複花 一名金沸草。

    瀉、下氣消痰。

     苦辛。

    能下氣行水。

    鹹能軟堅。

    微溫。

    能通血脈。

    入肺、大腸經。

    消痰結堅痞。

    唾如膠漆。

     噫氣不除。

    (噫、于介切、俗作嗳、胸中氣不暢、故嗳以通之、屬不足、亦有挾痰挾火者、屬有餘、仲景治汗吐下後、痞硬噫氣者、有代赭旋複湯。

    )大腹水腫。

    風氣濕痹。

    走散之藥。

    冷利大腸。

    虛人禁之。

    根治風濕。

    葉治疔瘡腫毒。

    傅金瘡。

    (止血。

    )類金錢菊。

    去皮蒂蕊殼。

    蒸用。

    入煎劑。

    須用絹包好。

    (有細毛、恐射肺令人嗽。

    ) 紫菀 潤肺下氣。

     辛溫潤肺,苦溫下氣,化痰止渴。

    治寒熱結氣。

    咳逆上氣。

    咳吐膿血。

    (專治血痰、為血勞聖藥。

    )肺經虛熱。

    小兒驚痫。

    (亦虛而有熱。

    )能開喉痹。

    取惡涎。

    又能通利小腸。

    (本草彙雲:苦能達下、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為上劑、雖入至高、善于達下、使氣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

    )辛散性滑。

    暫用之品。

    陰虛肺熱者、不宜專用多用。

    須地黃麥冬共之。

    根作節、紫色潤軟者良。

    (今人多以車前、旋複根僞之。

    )白者名女菀。

    (時珍曰:紫入血分、白入氣分。

    )去頭須。

    蜜水浸焙。

    款冬為使。

    惡天雄、瞿麥、本、遠志。

    畏茵陳。

    (婦人小便卒不得出、或小便血、紫菀為末服。

    ) 款冬花 潤肺、化痰止嗽。

     辛溫潤肺。

    消痰除煩。

    定驚明目。

    治咳逆上氣喘渴。

    (肺虛挾火。

    )喉痹肺痿。

    肺癰。

    咳吐膿血。

    為治嗽要藥。

    (燒煙、以筒吸之、亦良、本草彙曰:隆冬獨秀、先春開敷、得腎之體、先腎之用、故為溫肺理嗽之最、大抵咳必因寒、寒為冬氣、入肺為逆、款冬非肺家颛藥、乃使肺邪從腎、順流而出也。

    款冬百合等分、蜜丸、名百花膏、治咳嗽痰血、凡陰虛勞嗽、通用款冬、紫菀、百合、沙參、生地、麥冬、五味、苡仁、如内熱骨蒸、加丹皮、地骨、若嗽腸、髒腑俱病、嗽而發熱不止者、為陰虛火炎、皆難治。

    )十一二月開花。

    如黃菊。

    (雪積冰堅、款花偏豔、想見其純陽之禀、故其主用、皆辛溫開豁也、卻不助火、可以久任。

    )微見花、未舒者良。

    (生河北關中、世多以枇杷蕊僞之。

    )揀淨花。

     甘草水浸一宿。

    曝用。

    得紫菀良。

    杏仁為使。

    惡皂角、元參、硝石。

    畏辛夷、青葙、麻黃、連貝母、得之反良。

    口中疳瘡、黃連等分為末、用唾津調成餅子、先以蛇床煎湯漱口、乃以餅子敷之、立消。

    ) 牛膝 通下行、補肝腎、散惡血。

     苦酸而平。

    足厥陰、少陰經藥。

    (肝、腎。

    )能引諸藥下行。

    酒蒸。

    甘酸而溫。

    益肝腎。

     強筋骨。

    (肝主筋、腎主骨。

    )治腰膝骨痛。

    足痿筋攣。

    陰痿。

    (血行故痛止、下行故理足、補肝則筋舒、筋舒則陰強。

    )久瘧。

    (以上皆補肝腎之功。

    )生用散惡血。

    破症結。

    (血行則結散。

    )治心腹諸痛。

    淋痛尿血。

    (熱蓄膀胱、便澀而痛曰淋、氣淋便澀餘瀝、勞淋房勞即發、冷淋寒戰後溲、膏淋便出如膏、石淋精結成石、血淋澀痛、尿血色鮮者、心與小腸實熱、色瘀者、腎與膀胱虛冷、子和曰:石淋乃肝經移熱于胞中、日久熬煎成石、非腎與小腸病也、大抵治淋、宜通氣清心、平火利濕、不宜用補、恐濕熱得補增劇也、牛膝淋證要藥、血淋尤宜用之、杜牛膝亦可、又有中氣不足、緻小便不利者、宜補中益氣、經所謂氣化則能出也、忌用淋藥通之。

    )經閉産難。

    (下行之效、誤用堕胎。

    )喉痹齒痛。

    (引火下行。

    )癰腫惡瘡。

     金瘡傷折。

    (以上皆散惡血之功。

    )出竹木刺。

    (搗爛罨之、即出、縱瘡口合、刺猶自出。

    )有升主用皆在腎肝下部。

    上焦藥中勿入。

    夢遺滑精。

    血崩不止。

    及氣虛下陷。

    因而腿膝腫痛者。

    大忌。

    出懷慶府。

    長大肥潤者良。

    下行生用。

    入滋補藥。

    酒浸蒸。

     惡鼈甲。

    畏白前。

    忌牛肉。

    (口舌瘡爛、牛膝浸酒、含漱、牙齒疼痛、煎湯冷漱。

    ) 續斷 補肝腎、理筋骨。

     苦辛微溫。

    補肝腎。

    通血脈。

    理筋骨。

    主勞傷。

    暖子宮。

    縮小便。

    止遺洩。

    破瘀血。

    治腰痛胎漏。

    (懷妊瀝血。

    )崩帶腸風血痢。

    (平胃散一兩、用續斷二錢半、每服二錢、米飲下、治時痢甚效。

    )癰痔腫毒。

    又主金瘡折跌。

    (以功命名。

    )止痛生肌。

    女科外科。

    需為上劑。

    (補而不滞、行而不洩、取用宏多。

    )川産良。

    狀如雞腳。

    皮黃皺節。

    節斷者真。

    (草茅根、形似續斷、誤服令人筋軟。

    )去向裡硬筋。

    酒浸。

    地黃為使。

    惡雷丸。

    (葉搗罨打撲傷損。

    ) 胡盧巴 燥、補腎命、除寒濕。

     苦溫純陽。

    入右腎命門,暖丹田,壯元陽。

    治腎髒虛冷。

    陽氣不能歸元。

    (同附子硫黃。

    )瘕疝冷氣。

    (同茴香巴戟川烏川楝吳茱萸。

    )寒濕腳氣。

    相火熾盛。

    陰血虧少者禁之。

    出嶺南。

     番舶者良。

    雲是番萊菔子。

    淘淨。

    酒浸曝。

    或蒸或炒。

    (小腸氣痛、胡盧巴為末、每服二錢、茴香湯下。

    ) 艾葉 宣理氣血、燥逐寒熱。

     苦辛。

    生溫熟熱。

    純陽之性。

    能回垂絕之元陽。

    通十二經。

    走三陰。

    (太、少、厥。

    )理氣血。

    逐寒濕。

    暖子宮。

    止諸血。

    溫中開郁。

    調經安胎。

    (胎動腰痛下血、膠艾湯良、膠艾煎服、亦治虛痢。

    )治吐衄崩帶。

    (治帶要藥。

    )腹痛冷痢。

    血痢。

    霍亂轉筋。

    殺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