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芳草類
當歸
補血、潤燥滑腸。
甘溫和血。
辛溫散内寒。
苦溫助心散寒。
(諸血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當歸苦溫助心。
)入心肝脾。
(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為血中氣藥。
治虛勞寒熱。
咳逆上氣。
(血和則氣降。
)溫瘧。
(厥陰肝邪、痢。
頭痛腰痛。
心腹肢節諸痛。
(散寒和血。
)跌打血凝作脹。
風痙無汗。
(身強項直、角弓反張曰痙、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當歸辛散風、溫和血、産後亦有發痙者、以脫血無以養筋也、宜十全大補湯。
)痿痹症瘕。
(筋骨緩縱、足不任地曰痿、風寒濕客于肌肉血脈曰痹。
)痘證癰疽瘡瘍。
沖脈為病。
氣逆裡急。
帶脈為病。
腹痛滿。
腰溶溶如坐水中。
(沖脈起于腎下、出于氣街、挾臍上行、至胸中、上颃颡、滲諸陽、灌諸經、下行入足、滲三陰、灌諸絡、為十二經脈之海、主血、帶脈橫圍于腰、如束帶、總約諸脈。
)及婦人諸不足。
一切血證。
陰虛而陽無所附者。
潤腸胃。
澤皮膚。
去瘀生新。
溫中養營。
活血舒筋。
排膿止痛。
(血和則痛止。
)使氣血各有所歸。
故名。
(血滞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蓋其辛溫能行氣分、使氣調而血和也、東垣曰: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統治、雷、海藏并雲:頭破血、時珍曰:治上用頭、治中用身、治下用尾、統治全用。
雷着雷公炮炙論、時珍曰:此雷公、是劉宋時雷、非黃帝時雷公也。
)極善滑腸。
瀉者禁用。
(當歸為君、白芍為臣、地黃為佐、芎為使、名四物湯、治血之總劑、血虛佐以人參黃、血熱佐以條芩栀連、庵曰:血屬陰、須得陽生血、氣虛血弱之人、當用參、取陽旺生陰之義。
)川産力剛善攻。
秦産力柔善補。
以秦産頭圓尾多。
肥潤氣香。
裡白不油者為良。
名馬尾當歸。
尾粗堅枯者。
名頭當歸。
隻宜發散用。
宜酒制。
治吐血。
宜醋炒。
畏菖蒲、海藻、生姜。
惡濕面。
(當歸和酒服、治倒産子死不出。
) 白芍藥 補血、瀉肝、斂陰。
苦酸微寒。
入肝脾血分。
(白術補脾陽、白芍補脾陰、為手足太陰行經藥。
(肺、脾。
)瀉肝火。
(酸斂肝、肝以斂為瀉、以散為補。
)發脾肺。
固腠理。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則脾安、土旺能生金、則肺安、脾和肺安、則腠理固矣。
)和血脈。
收陰氣。
斂逆氣。
(酸主收斂。
)緩中止痛。
(東垣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
)除煩斂汗。
退熱安胎。
治瀉痢後重。
血虛腹痛。
(瀉痢俱太陰病、不可缺此、寒瀉冷痛忌用、古方治腹痛、白芍四錢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于肉裡、白芍能調營氣、甘草能緩逆氣、伐肝故也、其治腹痛、止血虛腹痛、餘痛不治、以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
)脅痛。
(脅者、肝膽二經來往之道、其火上沖、則胃脘痛、橫行則兩脅痛、白芍能斂氣瀉肝火。
)肺脹喘噫。
(嗳同。
)脾熱易饑。
其收降之性。
又能入血海。
(沖脈為血海、男女皆有之。
)而至厥陰。
(肝經。
)治鼻衄目澀。
肝血不足。
小兒痘瘡。
(地紅血散、毒婦人胎産。
及一切血病。
(同白術補脾、同參補氣、同歸地補血、同芎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芩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姜棗和營衛、酒炒加入補中益氣湯中、治氣虛下陷、尤稱神妙。
)又曰。
産後忌用。
(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生之氣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時珍曰:産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也、寇宗本草衍義曰:減芍藥、以避中寒、微寒如芍藥、古人猶諄諄戒謹、況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耶、按産後虛熱多汗、陰氣失散、用白芍以收斂之、取微寒以退虛熱、正其相宜、前言亦失之太過耳、景嶽全書内、所論極為中正。
)赤芍藥(瀉肝、散瘀。
)瀉肝火。
散惡血。
利小腸。
治腹痛脅痛。
堅積血痹疝瘕。
(邪聚外腎為疝、腹内為瘕。
)經閉腸風。
癰腫目赤。
(皆散瀉之功。
)白補而斂。
赤散而瀉。
白益脾。
能于土中瀉木。
赤散邪。
能行血中之滞。
虛者忌用。
赤白各随花色。
單瓣者入藥。
酒炒用。
(制其寒。
)婦人血分醋炒,下痢後重不炒。
惡芒硝、石斛。
畏鼈甲、小薊。
反藜蘆。
芎 補血、去瘀、潤燥、宣、行氣、搜風。
辛溫升浮。
為少陽引經。
(膽。
)入手足厥陰。
(心包、肝。
)乃血中氣藥。
升清陽而開諸郁。
(丹溪曰:氣升則郁自降、為通陰陽氣血之使。
)潤肝燥而補肝虛。
(肝以瀉為補、所謂辛以散之、辛以補之。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沖脈。
)搜風散瘀。
止痛調經。
治風濕在頭,諸種頭痛。
(東垣曰:頭痛必用之、如不愈、加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丹溪曰:諸經氣郁、亦能頭痛。
)偏正頭風。
腹痛脅風。
氣郁血郁。
血痢寒痹。
筋攣。
目淚多涕。
(肝熱。
)風木為病。
(諸風眩掉、皆屬肝木。
)及癰疽瘡瘍。
(癰從六腑生、疽從五髒生、皆陰陽相滞而成、氣為陽、血為陰、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相并周流、寒濕搏之、則凝滞而行、遲為不及、火熱搏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郁邪入血中、為陰滞于陽、血郁邪入氣中、為陽滞于陰、緻生惡毒、百病皆由此起、芎歸能和血行氣、而通陰陽。
)痘瘡不起。
(頭面上不起發者、用之尤宜。
)男婦一切血證。
(芍地酸寒為陰、歸芎辛溫為陽、故四物湯取其相濟、以行血藥之滞耳、川芎辛散、豈能生血者乎、治法雲:婦人經過三月、用川芎末、空心熱湯調一匙服、腹中微動者是胎、不動是經閉。
)凡氣升痰喘。
虛火上炎。
嘔吐咳逆。
不宜用之。
單服久服。
令人暴亡。
蜀産為川芎。
秦産為西芎。
江南為撫芎。
以川産大塊。
裡白不油。
辛甘者良。
白芷為使。
畏黃連、硝石、滑石。
惡黃、山茱萸。
(齒敗口臭、水煮芎含之、佳。
) 牡丹皮 瀉伏火、去瘀。
辛苦微寒。
入手足少陰(心、腎。
)厥陰。
(心包、肝。
)瀉血中伏火。
(色赤、故入血分、能瀉諸經伏火、古方所以用治相火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
)和血涼血而生血。
(血熱則枯、涼則生。
)破積血。
(積瘀不去、則新血不生。
)通經脈。
止吐衄。
(血屬陰本
甘溫和血。
辛溫散内寒。
苦溫助心散寒。
(諸血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當歸苦溫助心。
)入心肝脾。
(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為血中氣藥。
治虛勞寒熱。
咳逆上氣。
(血和則氣降。
)溫瘧。
(厥陰肝邪、痢。
頭痛腰痛。
心腹肢節諸痛。
(散寒和血。
)跌打血凝作脹。
風痙無汗。
(身強項直、角弓反張曰痙、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當歸辛散風、溫和血、産後亦有發痙者、以脫血無以養筋也、宜十全大補湯。
)痿痹症瘕。
(筋骨緩縱、足不任地曰痿、風寒濕客于肌肉血脈曰痹。
)痘證癰疽瘡瘍。
沖脈為病。
氣逆裡急。
帶脈為病。
腹痛滿。
腰溶溶如坐水中。
(沖脈起于腎下、出于氣街、挾臍上行、至胸中、上颃颡、滲諸陽、灌諸經、下行入足、滲三陰、灌諸絡、為十二經脈之海、主血、帶脈橫圍于腰、如束帶、總約諸脈。
)及婦人諸不足。
一切血證。
陰虛而陽無所附者。
潤腸胃。
澤皮膚。
去瘀生新。
溫中養營。
活血舒筋。
排膿止痛。
(血和則痛止。
)使氣血各有所歸。
故名。
(血滞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蓋其辛溫能行氣分、使氣調而血和也、東垣曰: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統治、雷、海藏并雲:頭破血、時珍曰:治上用頭、治中用身、治下用尾、統治全用。
雷着雷公炮炙論、時珍曰:此雷公、是劉宋時雷、非黃帝時雷公也。
)極善滑腸。
瀉者禁用。
(當歸為君、白芍為臣、地黃為佐、芎為使、名四物湯、治血之總劑、血虛佐以人參黃、血熱佐以條芩栀連、庵曰:血屬陰、須得陽生血、氣虛血弱之人、當用參、取陽旺生陰之義。
)川産力剛善攻。
秦産力柔善補。
以秦産頭圓尾多。
肥潤氣香。
裡白不油者為良。
名馬尾當歸。
尾粗堅枯者。
名頭當歸。
隻宜發散用。
宜酒制。
治吐血。
宜醋炒。
畏菖蒲、海藻、生姜。
惡濕面。
(當歸和酒服、治倒産子死不出。
) 白芍藥 補血、瀉肝、斂陰。
苦酸微寒。
入肝脾血分。
(白術補脾陽、白芍補脾陰、為手足太陰行經藥。
(肺、脾。
)瀉肝火。
(酸斂肝、肝以斂為瀉、以散為補。
)發脾肺。
固腠理。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則脾安、土旺能生金、則肺安、脾和肺安、則腠理固矣。
)和血脈。
收陰氣。
斂逆氣。
(酸主收斂。
)緩中止痛。
(東垣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
)除煩斂汗。
退熱安胎。
治瀉痢後重。
血虛腹痛。
(瀉痢俱太陰病、不可缺此、寒瀉冷痛忌用、古方治腹痛、白芍四錢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于肉裡、白芍能調營氣、甘草能緩逆氣、伐肝故也、其治腹痛、止血虛腹痛、餘痛不治、以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
)脅痛。
(脅者、肝膽二經來往之道、其火上沖、則胃脘痛、橫行則兩脅痛、白芍能斂氣瀉肝火。
)肺脹喘噫。
(嗳同。
)脾熱易饑。
其收降之性。
又能入血海。
(沖脈為血海、男女皆有之。
)而至厥陰。
(肝經。
)治鼻衄目澀。
肝血不足。
小兒痘瘡。
(地紅血散、毒婦人胎産。
及一切血病。
(同白術補脾、同參補氣、同歸地補血、同芎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芩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姜棗和營衛、酒炒加入補中益氣湯中、治氣虛下陷、尤稱神妙。
)又曰。
産後忌用。
(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生之氣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時珍曰:産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也、寇宗本草衍義曰:減芍藥、以避中寒、微寒如芍藥、古人猶諄諄戒謹、況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耶、按産後虛熱多汗、陰氣失散、用白芍以收斂之、取微寒以退虛熱、正其相宜、前言亦失之太過耳、景嶽全書内、所論極為中正。
)赤芍藥(瀉肝、散瘀。
)瀉肝火。
散惡血。
利小腸。
治腹痛脅痛。
堅積血痹疝瘕。
(邪聚外腎為疝、腹内為瘕。
)經閉腸風。
癰腫目赤。
(皆散瀉之功。
)白補而斂。
赤散而瀉。
白益脾。
能于土中瀉木。
赤散邪。
能行血中之滞。
虛者忌用。
赤白各随花色。
單瓣者入藥。
酒炒用。
(制其寒。
)婦人血分醋炒,下痢後重不炒。
惡芒硝、石斛。
畏鼈甲、小薊。
反藜蘆。
芎 補血、去瘀、潤燥、宣、行氣、搜風。
辛溫升浮。
為少陽引經。
(膽。
)入手足厥陰。
(心包、肝。
)乃血中氣藥。
升清陽而開諸郁。
(丹溪曰:氣升則郁自降、為通陰陽氣血之使。
)潤肝燥而補肝虛。
(肝以瀉為補、所謂辛以散之、辛以補之。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沖脈。
)搜風散瘀。
止痛調經。
治風濕在頭,諸種頭痛。
(東垣曰:頭痛必用之、如不愈、加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丹溪曰:諸經氣郁、亦能頭痛。
)偏正頭風。
腹痛脅風。
氣郁血郁。
血痢寒痹。
筋攣。
目淚多涕。
(肝熱。
)風木為病。
(諸風眩掉、皆屬肝木。
)及癰疽瘡瘍。
(癰從六腑生、疽從五髒生、皆陰陽相滞而成、氣為陽、血為陰、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相并周流、寒濕搏之、則凝滞而行、遲為不及、火熱搏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郁邪入血中、為陰滞于陽、血郁邪入氣中、為陽滞于陰、緻生惡毒、百病皆由此起、芎歸能和血行氣、而通陰陽。
)痘瘡不起。
(頭面上不起發者、用之尤宜。
)男婦一切血證。
(芍地酸寒為陰、歸芎辛溫為陽、故四物湯取其相濟、以行血藥之滞耳、川芎辛散、豈能生血者乎、治法雲:婦人經過三月、用川芎末、空心熱湯調一匙服、腹中微動者是胎、不動是經閉。
)凡氣升痰喘。
虛火上炎。
嘔吐咳逆。
不宜用之。
單服久服。
令人暴亡。
蜀産為川芎。
秦産為西芎。
江南為撫芎。
以川産大塊。
裡白不油。
辛甘者良。
白芷為使。
畏黃連、硝石、滑石。
惡黃、山茱萸。
(齒敗口臭、水煮芎含之、佳。
) 牡丹皮 瀉伏火、去瘀。
辛苦微寒。
入手足少陰(心、腎。
)厥陰。
(心包、肝。
)瀉血中伏火。
(色赤、故入血分、能瀉諸經伏火、古方所以用治相火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
)和血涼血而生血。
(血熱則枯、涼則生。
)破積血。
(積瘀不去、則新血不生。
)通經脈。
止吐衄。
(血屬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