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靜、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竅、治驚痫螈。
筋脈伸縮抽掣、為螈、或手足抽掣、口眼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軟、時發時止、為痫、皆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随火湧所緻。
)除煩熱。
療癰瘡。
(涼血。
)下胞胎。
退無汗之骨蒸。
(張元素曰:丹皮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仲景腎氣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内經雲: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火之精為神、故心藏神。
)胃氣虛寒。
經行過期不淨者勿服。
胎前亦宜酌用。
單瓣花紅者入藥。
(時珍曰:花白者補、赤者利、須分别之。
)肉濃者佳。
酒拌蒸用。
畏貝母、菟絲、大黃。
忌蒜、胡荽、伏砒。
(丹皮根搗末服、解中蠱毒。
) 澤蘭 通、行血、消水。
苦洩熱,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
微溫行血。
入足太陰、厥陰。
(脾、肝。
)通九竅。
利關節。
破宿血。
通月經。
消症瘕。
散水腫。
(甘溫能和血行血、獨入血海、攻擊稽留、其消水腫者、乃血化為水之水、非脾虛停濕之水也。
)治産後血瀝腰痛。
(瘀行未盡。
)身面浮腫。
吐血鼻洪。
目痛頭風。
癰毒撲損。
性雖和緩。
終是破血之品。
無瘀者勿輕用。
(古方澤蘭丸甚多、近今禀賦漸薄、不可常用。
)時珍曰。
蘭草澤蘭。
一類二種。
俱生下隰。
紫莖素枝。
赤節綠葉。
葉對節生。
有細齒。
但以莖圓節長。
葉光有歧為蘭草。
莖微方。
節短。
葉有毛為澤蘭。
嫩時并可(音那。
)而佩之。
楚詞所謂、紉秋蘭以為佩也。
(朱子離騷辨證雲:必花葉俱香、燥濕不變、方可刈佩、今之蘭蕙、花雖香而葉無氣、質弱易萎、不可刈佩。
)澤蘭走血分。
消水腫。
塗癰毒。
破瘀除症。
為婦人要藥。
蘭草走氣分。
利水道。
除痰癖。
殺蠱辟惡。
為消渴良藥。
(經曰:數食肥甘、傳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亦名大澤蘭。
(與澤蘭俱生下隰之地故也。
)俗呼省頭草、夏月采置發中、則發不膩、蘭澤草、香草。
(浸油塗發、去垢香澤、故名蘭澤、又名香草。
)以為山蘭誤矣。
(寇宗、朱丹溪、并以蘭草為山蘭之葉、李時珍考衆說以譏之曰:陳遁齋閑覽雲:楚騷之蘭、或以為都梁香、或以為澤蘭、或以為猗蘭、當以澤蘭為正、今之所種如麥門冬者、名幽蘭、非真蘭也、故陳止齋着盜蘭說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兒菊、今所謂蘭、其葉如茅者、故得蘭名、楊升庵雲:世以如蒲萱者為蘭、九畹之受誣也久矣、又吳與澄草廬集、有蘭說雲:蘭為醫經上品、有枝有莖、草之植者也、今所謂蘭、無枝無莖、因黃山谷稱之、世遂謬指為離騷之蘭、寇氏本草、溺于流俗、反疑舊說為非、夫醫經為實用、豈可誣哉、今之蘭、果可以利水殺蠱而除痰癖乎、其種盛于閩、朱子閩人、豈不識其土産、而辨析若此、世俗至今、猶以非蘭為蘭、何其惑之甚也、洛按、時珍之辨蘭草、指實詳明、征據鑿鑿、則蘭草為澤蘭之一類二種也、夫複何疑、若山蘭葉、全無氣味、于以上之稱名不符、何能有以上之功效乎、汪氏力辨蘭草為山蘭葉、但并無實據、不過為臆度之見爾。
士材所着本草、濫收蘭葉、緻無識之醫、遂有加建蘭葉為引者。
) 馬蘭 瀉、涼血。
辛涼。
入陽明血分。
與澤蘭同功。
治鼻衄痔瘡。
(喉痹口緊、馬蘭根葉搗汁、入米醋少許、滴鼻孔、或灌喉中、取痰自開。
) 郁金 (宣、解郁、瀉、涼血破瘀。
)辛苦微甘。
氣寒。
其性輕揚。
上行入心及包絡。
兼入肺經。
涼心熱。
散肝郁。
破血下氣。
治吐衄尿血。
婦人經脈逆行。
(經不下行、上為吐衄諸證、用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便服、其血自清、痰中帶血者、加竹瀝。
)血氣諸痛。
産後敗血攻心。
颠狂失心。
(颠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證屬有餘、因驚憂痰血塞于心竅所緻、用郁金七兩、白礬三兩、薄荷糊丸、名白金丸、郁金散惡血、白礬化頑痰。
)痘毒入心。
(因瘀血凝滞、而痘疹陷伏者、可用。
)陽毒。
生肌定痛。
能開肺金之郁。
故名。
今醫用此開郁。
罕效。
如真陰虛火亢吐血。
不關肺肝氣逆。
不宜用也。
(近日郁證、多屬血虧、用破血之藥開郁、郁不能開、而陰已先敗、緻不救者多矣。
)出川廣。
體銳圓如蟬肚。
外黃内赤。
色鮮微香。
折之光明脆徹。
苦中帶甘者乃真。
(今市中所用者、多是姜黃、并有以蓬莪術僞之者、俱峻削性烈、挾虛者大忌。
) 姜黃 瀉、破血行氣。
味苦辛溫。
色黃入脾。
兼入肝經。
理血中之氣。
破血下氣。
(辛散苦洩、專于破血、下氣其旁及者耳。
)除風消腫。
性更烈于郁金。
治血積氣脹。
産後敗血攻心。
通月經。
療撲損。
片子者。
能入手臂。
治風寒濕痹痛。
(時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矣。
)血虛者。
服之病反增劇。
出川廣。
(藏器曰:郁金苦寒色赤、姜黃辛溫色黃、莪術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别、經疏雲:姜黃主治、介乎三棱郁金之間、時珍曰:姜黃郁金莪術、形狀功用、大專治血、姜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莪術入肝、治氣中之血、稍為不同、今時以扁如幹姜者、為片子姜黃、圓如蟬腹者、為蟬肚郁金、莪術形雖似郁金、而色青不 蓬莪術 瀉、行氣破血、消積。
辛苦而溫。
主一切氣。
又能通肝經。
聚血行氣。
消瘀通經。
化食止痛。
治心腹諸痛。
冷氣吐酸。
奔豚癖。
(酒醋磨服、、音賢、小腹積、癖多見于男子、症瘕多見于婦人、莪術香烈、行氣通竅、同三棱用、治積聚諸病、按五積、心積曰伏梁、起臍上至心下、肝積曰肥氣、在左脅、肺積曰息贲、在右脅、脾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腎積曰奔豚、在小腹、上沖至心下、治之不宜專用攻伐、恐損真氣、宜于破血行氣藥中、加補脾胃藥、氣旺方能磨積也、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止、過者死、東垣五積方、用三棱莪術、皆兼人參贊助成功。
)中惡鬼疰。
(髒腑壅滞、陰陽乖隔、鬼疠憑之、利氣達竅、邪無所容矣。
)虛人服之。
積未去而真已竭。
兼以參術。
或庶幾耳。
根如生姜。
莪生根下。
似卵不齊。
堅硬難搗。
灰火煨透。
乘熱搗之。
(入氣分。
)或醋磨酒磨。
或煮熟用。
(
筋脈伸縮抽掣、為螈、或手足抽掣、口眼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軟、時發時止、為痫、皆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随火湧所緻。
)除煩熱。
療癰瘡。
(涼血。
)下胞胎。
退無汗之骨蒸。
(張元素曰:丹皮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仲景腎氣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内經雲: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火之精為神、故心藏神。
)胃氣虛寒。
經行過期不淨者勿服。
胎前亦宜酌用。
單瓣花紅者入藥。
(時珍曰:花白者補、赤者利、須分别之。
)肉濃者佳。
酒拌蒸用。
畏貝母、菟絲、大黃。
忌蒜、胡荽、伏砒。
(丹皮根搗末服、解中蠱毒。
) 澤蘭 通、行血、消水。
苦洩熱,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
微溫行血。
入足太陰、厥陰。
(脾、肝。
)通九竅。
利關節。
破宿血。
通月經。
消症瘕。
散水腫。
(甘溫能和血行血、獨入血海、攻擊稽留、其消水腫者、乃血化為水之水、非脾虛停濕之水也。
)治産後血瀝腰痛。
(瘀行未盡。
)身面浮腫。
吐血鼻洪。
目痛頭風。
癰毒撲損。
性雖和緩。
終是破血之品。
無瘀者勿輕用。
(古方澤蘭丸甚多、近今禀賦漸薄、不可常用。
)時珍曰。
蘭草澤蘭。
一類二種。
俱生下隰。
紫莖素枝。
赤節綠葉。
葉對節生。
有細齒。
但以莖圓節長。
葉光有歧為蘭草。
莖微方。
節短。
葉有毛為澤蘭。
嫩時并可(音那。
)而佩之。
楚詞所謂、紉秋蘭以為佩也。
(朱子離騷辨證雲:必花葉俱香、燥濕不變、方可刈佩、今之蘭蕙、花雖香而葉無氣、質弱易萎、不可刈佩。
)澤蘭走血分。
消水腫。
塗癰毒。
破瘀除症。
為婦人要藥。
蘭草走氣分。
利水道。
除痰癖。
殺蠱辟惡。
為消渴良藥。
(經曰:數食肥甘、傳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亦名大澤蘭。
(與澤蘭俱生下隰之地故也。
)俗呼省頭草、夏月采置發中、則發不膩、蘭澤草、香草。
(浸油塗發、去垢香澤、故名蘭澤、又名香草。
)以為山蘭誤矣。
(寇宗、朱丹溪、并以蘭草為山蘭之葉、李時珍考衆說以譏之曰:陳遁齋閑覽雲:楚騷之蘭、或以為都梁香、或以為澤蘭、或以為猗蘭、當以澤蘭為正、今之所種如麥門冬者、名幽蘭、非真蘭也、故陳止齋着盜蘭說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兒菊、今所謂蘭、其葉如茅者、故得蘭名、楊升庵雲:世以如蒲萱者為蘭、九畹之受誣也久矣、又吳與澄草廬集、有蘭說雲:蘭為醫經上品、有枝有莖、草之植者也、今所謂蘭、無枝無莖、因黃山谷稱之、世遂謬指為離騷之蘭、寇氏本草、溺于流俗、反疑舊說為非、夫醫經為實用、豈可誣哉、今之蘭、果可以利水殺蠱而除痰癖乎、其種盛于閩、朱子閩人、豈不識其土産、而辨析若此、世俗至今、猶以非蘭為蘭、何其惑之甚也、洛按、時珍之辨蘭草、指實詳明、征據鑿鑿、則蘭草為澤蘭之一類二種也、夫複何疑、若山蘭葉、全無氣味、于以上之稱名不符、何能有以上之功效乎、汪氏力辨蘭草為山蘭葉、但并無實據、不過為臆度之見爾。
士材所着本草、濫收蘭葉、緻無識之醫、遂有加建蘭葉為引者。
) 馬蘭 瀉、涼血。
辛涼。
入陽明血分。
與澤蘭同功。
治鼻衄痔瘡。
(喉痹口緊、馬蘭根葉搗汁、入米醋少許、滴鼻孔、或灌喉中、取痰自開。
) 郁金 (宣、解郁、瀉、涼血破瘀。
)辛苦微甘。
氣寒。
其性輕揚。
上行入心及包絡。
兼入肺經。
涼心熱。
散肝郁。
破血下氣。
治吐衄尿血。
婦人經脈逆行。
(經不下行、上為吐衄諸證、用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便服、其血自清、痰中帶血者、加竹瀝。
)血氣諸痛。
産後敗血攻心。
颠狂失心。
(颠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證屬有餘、因驚憂痰血塞于心竅所緻、用郁金七兩、白礬三兩、薄荷糊丸、名白金丸、郁金散惡血、白礬化頑痰。
)痘毒入心。
(因瘀血凝滞、而痘疹陷伏者、可用。
)陽毒。
生肌定痛。
能開肺金之郁。
故名。
今醫用此開郁。
罕效。
如真陰虛火亢吐血。
不關肺肝氣逆。
不宜用也。
(近日郁證、多屬血虧、用破血之藥開郁、郁不能開、而陰已先敗、緻不救者多矣。
)出川廣。
體銳圓如蟬肚。
外黃内赤。
色鮮微香。
折之光明脆徹。
苦中帶甘者乃真。
(今市中所用者、多是姜黃、并有以蓬莪術僞之者、俱峻削性烈、挾虛者大忌。
) 姜黃 瀉、破血行氣。
味苦辛溫。
色黃入脾。
兼入肝經。
理血中之氣。
破血下氣。
(辛散苦洩、專于破血、下氣其旁及者耳。
)除風消腫。
性更烈于郁金。
治血積氣脹。
産後敗血攻心。
通月經。
療撲損。
片子者。
能入手臂。
治風寒濕痹痛。
(時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矣。
)血虛者。
服之病反增劇。
出川廣。
(藏器曰:郁金苦寒色赤、姜黃辛溫色黃、莪術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别、經疏雲:姜黃主治、介乎三棱郁金之間、時珍曰:姜黃郁金莪術、形狀功用、大專治血、姜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莪術入肝、治氣中之血、稍為不同、今時以扁如幹姜者、為片子姜黃、圓如蟬腹者、為蟬肚郁金、莪術形雖似郁金、而色青不 蓬莪術 瀉、行氣破血、消積。
辛苦而溫。
主一切氣。
又能通肝經。
聚血行氣。
消瘀通經。
化食止痛。
治心腹諸痛。
冷氣吐酸。
奔豚癖。
(酒醋磨服、、音賢、小腹積、癖多見于男子、症瘕多見于婦人、莪術香烈、行氣通竅、同三棱用、治積聚諸病、按五積、心積曰伏梁、起臍上至心下、肝積曰肥氣、在左脅、肺積曰息贲、在右脅、脾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腎積曰奔豚、在小腹、上沖至心下、治之不宜專用攻伐、恐損真氣、宜于破血行氣藥中、加補脾胃藥、氣旺方能磨積也、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止、過者死、東垣五積方、用三棱莪術、皆兼人參贊助成功。
)中惡鬼疰。
(髒腑壅滞、陰陽乖隔、鬼疠憑之、利氣達竅、邪無所容矣。
)虛人服之。
積未去而真已竭。
兼以參術。
或庶幾耳。
根如生姜。
莪生根下。
似卵不齊。
堅硬難搗。
灰火煨透。
乘熱搗之。
(入氣分。
)或醋磨酒磨。
或煮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