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入血分。
) 荊三棱 瀉、破血、行氣、消積。
苦平。
入肝經血分。
破血中之氣。
(亦能通肝經聚血。
)散一切血瘀氣結。
瘡硬食停。
老塊堅積。
消腫止痛。
通乳堕胎。
功近香附而力峻。
按化積必借氣運。
專用伐克。
氣愈不運。
積安得去。
須輔以健脾補氣為要。
色黃體重。
若鲫魚而小者良。
醋浸炒。
或面裹煨。
(三棱兩半、丁香三分為末、沸湯服一錢、治反胃、藥食不下。
) 香附 一名莎草根、宣、調氣解郁。
氣香。
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乃血中氣藥。
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
主一切氣。
(人身以氣為主、氣盛則強、虛則衰、順則平、逆則病、絕則死矣、經曰:怒則氣上、恐則氣下、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又曰:寒則氣收、熱則氣洩、名九氣、以香附為君、随證而加升降消補之藥。
)利三焦。
解六郁。
(痰郁、火郁、氣郁、血郁、濕郁、食郁。
)治多怒多憂。
痰飲積聚。
痞滿腹脹。
霍亂吐瀉。
癰疽瘡瘍。
血凝氣滞所緻、香附末服、名獨勝丸、治癰疽由郁怒而得者、如瘡初作、以此代茶、大凡瘡疽喜服香藥、觸之、康祖左乳病癰、又臆間生核、痛楚半載、禱張王、夢授以方、姜汁制香附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遂愈。
)吐血便血。
崩中帶下。
月候不調。
(氣為血配、血因氣行、成塊者氣之凝、将行而痛氣之滞、行後作痛、氣血俱虛也、色淡亦虛也、色紫氣之熱、色黑則熱之甚也、錯經者氣之亂、肥人痰多而經阻、氣不運也、香附陰中快氣之藥、氣順則血和暢、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丹溪曰: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氣血藥同用。
)諸種氣痛。
胎産百病。
(時珍曰: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滞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蒼術、則總解諸郁、得栀子黃連、則清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濃樸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發汗散邪、得三棱莪術、則消積磨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凡氣血未虧而多滞者、最宜用之也、婦人多郁、氣行則郁解、故服之尤效、非宜于婦人不宜于男子也、又曰:凡人病則氣滞而餒、香附為氣分君藥、臣以參、佐以甘草、治氣滞甚速也。
)苦燥而能耗血散氣。
(士材曰:乃治标之品、唯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不然、恐損氣而耗血、愈緻其疾矣、世俗泥于女科仙藥之一語、惜未有發明及此者。
)産金華者良。
生則上行胸膈。
外達皮膚。
熟則下走肝腎。
旁徹腰膝。
童便浸炒。
鹽水浸炒。
則入血分。
青鹽炒則入腎。
酒浸炒則行經絡。
醋浸炒則消積聚。
且斂其散。
蜜水炒。
制其燥性。
姜汁炒則化痰飲。
炒黑耳出汁、香附為末、以綿杖送入。
) 木香 宣、行氣。
辛苦而溫。
三焦氣分之藥。
能升降諸氣。
洩肺氣。
疏肝氣。
和脾氣。
(怒則肝氣上、肺氣調、則金能制木而肝平、木不克土而脾和。
)治一切氣痛。
(時珍曰:諸氣郁、皆屬于肺、上焦氣滞用之者、金郁洩之也、中氣不運、皆屬于脾、中焦氣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滞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閉、肝氣郁則為痛、下焦氣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
)中氣不省。
(閉目不語、如中風狀、為末、冬瓜子煎湯、灌下三錢。
)耳卒聾閉。
(切一兩、酒浸一夜、入麻油一合、煎湯滴耳。
)嘔逆反胃。
霍亂瀉痢後重。
(同槟榔用、劉河間曰:行血則便癃閉痰壅。
氣結癖。
症塊腫毒。
沖脈為病。
氣逆裡急。
殺鬼物。
禦瘴霧。
去腋臭。
健胃寬中。
醒脾消食。
開郁安胎。
(氣逆則胎不安。
)香燥而偏于陽。
肺虛而熱。
血枯而燥者。
慎勿與之。
(丹溪曰:味辛氣升、若陰火沖上者、反助火邪、當用黃柏知母、少以木香佐之。
)番舶上來。
形如枯骨。
味苦粘舌者良。
名青木香。
(今人皆稱為廣木香、南木香。
)磨汁用。
東垣用黃連制。
亦有蒸用、面裹煨用者。
(煨用實腸止瀉。
)畏火但色微黑、體松。
今人稱馬兜鈴根為土青木香。
) 砂仁 即縮砂密宣、行氣調中。
辛溫香竄。
和胃醒脾。
快氣調中。
通行結滞。
治腹痛痞脹。
(痞滿有傷寒下早、裡虛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虛氣弱而痞者、須分虛實治之、不宜颛用利氣藥、恐變為鼓脹、鼓脹内脹而外有形、痞脹唯覺痞悶而已、皆太陰為病也。
)霍亂轉筋。
噎膈嘔吐。
上氣咳嗽。
奔豚崩帶。
赤白瀉痢。
(濕熱積滞、客于大腸、砂仁亦入大小腸經。
)祛痰逐冷。
消食醒酒。
止痛安胎。
散咽喉口齒浮熱。
化銅鐵骨哽。
(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參益智入脾、得黃柏茯苓入腎、得赤石脂入大小腸、韓飛霞醫通曰:辛能潤腎燥、引諸藥歸宿丹田下達也、經疏曰:腎虛氣不歸元、用為向導、殆勝桂附熱藥為害。
)辛竄性燥。
血虛火炎者勿用。
胎婦多服耗氣。
必緻難産。
出嶺南。
炒去衣研。
(百一選方、治魚骨入咽、砂仁甘草等分為末、綿包、含之咽汁、當随痰出。
) 白豆蔻 宣、行氣暖胃。
辛熱。
流行三焦。
溫暖脾胃。
(三焦利、脾胃運、諸證自平。
)而為肺家本藥。
(肺主氣。
)散滞氣。
消酒積。
除寒燥濕。
化食寬膨。
治脾虛瘧疾。
感寒腹痛。
吐逆反胃。
白睛翳膜。
(白睛屬肺、能散肺滞。
)太陽經目紅筋。
(太陽脈、起目。
)火升作嘔。
因熱腹痛。
氣虛諸證。
鹹宜禁之。
番舶者良。
去衣微焙。
研細。
(胃冷惡心、食即欲吐、白豆蔻三枚、搗細、好酒服。
) 草豆蔻 閩産名草蔻。
燥濕祛寒。
辛溫香散。
暖胃健脾。
燥濕祛寒。
治寒客胃痛,霍亂瀉痢,噎膈反胃。
痞滿吐酸。
解口臭、酒毒、魚肉毒。
(故食料用之。
)辛燥犯血忌。
陰不足者遠之。
形如龍眼而微長。
皮黃白、薄而棱峭。
仁如砂仁。
辛香氣和。
去膜微炒。
香口去臭。
同細辛末含之。
草果 滇廣所産、名草果。
除痰截瘧。
辛熱破氣。
除痰。
消食化積。
(瘧積。
)治瘴疠寒瘧。
(佐常山、能截瘧、或與知母同用、取其一陰一陽、治寒熱瘴瘧、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
)若瘧不由于岚瘴。
氣不實。
邪不盛者。
并忌。
形如诃子。
皮黑濃而棱密。
子粗而辛
) 荊三棱 瀉、破血、行氣、消積。
苦平。
入肝經血分。
破血中之氣。
(亦能通肝經聚血。
)散一切血瘀氣結。
瘡硬食停。
老塊堅積。
消腫止痛。
通乳堕胎。
功近香附而力峻。
按化積必借氣運。
專用伐克。
氣愈不運。
積安得去。
須輔以健脾補氣為要。
色黃體重。
若鲫魚而小者良。
醋浸炒。
或面裹煨。
(三棱兩半、丁香三分為末、沸湯服一錢、治反胃、藥食不下。
) 香附 一名莎草根、宣、調氣解郁。
氣香。
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乃血中氣藥。
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
主一切氣。
(人身以氣為主、氣盛則強、虛則衰、順則平、逆則病、絕則死矣、經曰:怒則氣上、恐則氣下、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又曰:寒則氣收、熱則氣洩、名九氣、以香附為君、随證而加升降消補之藥。
)利三焦。
解六郁。
(痰郁、火郁、氣郁、血郁、濕郁、食郁。
)治多怒多憂。
痰飲積聚。
痞滿腹脹。
霍亂吐瀉。
癰疽瘡瘍。
血凝氣滞所緻、香附末服、名獨勝丸、治癰疽由郁怒而得者、如瘡初作、以此代茶、大凡瘡疽喜服香藥、觸之、康祖左乳病癰、又臆間生核、痛楚半載、禱張王、夢授以方、姜汁制香附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遂愈。
)吐血便血。
崩中帶下。
月候不調。
(氣為血配、血因氣行、成塊者氣之凝、将行而痛氣之滞、行後作痛、氣血俱虛也、色淡亦虛也、色紫氣之熱、色黑則熱之甚也、錯經者氣之亂、肥人痰多而經阻、氣不運也、香附陰中快氣之藥、氣順則血和暢、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丹溪曰: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氣血藥同用。
)諸種氣痛。
胎産百病。
(時珍曰: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滞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蒼術、則總解諸郁、得栀子黃連、則清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濃樸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發汗散邪、得三棱莪術、則消積磨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凡氣血未虧而多滞者、最宜用之也、婦人多郁、氣行則郁解、故服之尤效、非宜于婦人不宜于男子也、又曰:凡人病則氣滞而餒、香附為氣分君藥、臣以參、佐以甘草、治氣滞甚速也。
)苦燥而能耗血散氣。
(士材曰:乃治标之品、唯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不然、恐損氣而耗血、愈緻其疾矣、世俗泥于女科仙藥之一語、惜未有發明及此者。
)産金華者良。
生則上行胸膈。
外達皮膚。
熟則下走肝腎。
旁徹腰膝。
童便浸炒。
鹽水浸炒。
則入血分。
青鹽炒則入腎。
酒浸炒則行經絡。
醋浸炒則消積聚。
且斂其散。
蜜水炒。
制其燥性。
姜汁炒則化痰飲。
炒黑耳出汁、香附為末、以綿杖送入。
) 木香 宣、行氣。
辛苦而溫。
三焦氣分之藥。
能升降諸氣。
洩肺氣。
疏肝氣。
和脾氣。
(怒則肝氣上、肺氣調、則金能制木而肝平、木不克土而脾和。
)治一切氣痛。
(時珍曰:諸氣郁、皆屬于肺、上焦氣滞用之者、金郁洩之也、中氣不運、皆屬于脾、中焦氣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滞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閉、肝氣郁則為痛、下焦氣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
)中氣不省。
(閉目不語、如中風狀、為末、冬瓜子煎湯、灌下三錢。
)耳卒聾閉。
(切一兩、酒浸一夜、入麻油一合、煎湯滴耳。
)嘔逆反胃。
霍亂瀉痢後重。
(同槟榔用、劉河間曰:行血則便癃閉痰壅。
氣結癖。
症塊腫毒。
沖脈為病。
氣逆裡急。
殺鬼物。
禦瘴霧。
去腋臭。
健胃寬中。
醒脾消食。
開郁安胎。
(氣逆則胎不安。
)香燥而偏于陽。
肺虛而熱。
血枯而燥者。
慎勿與之。
(丹溪曰:味辛氣升、若陰火沖上者、反助火邪、當用黃柏知母、少以木香佐之。
)番舶上來。
形如枯骨。
味苦粘舌者良。
名青木香。
(今人皆稱為廣木香、南木香。
)磨汁用。
東垣用黃連制。
亦有蒸用、面裹煨用者。
(煨用實腸止瀉。
)畏火但色微黑、體松。
今人稱馬兜鈴根為土青木香。
) 砂仁 即縮砂密宣、行氣調中。
辛溫香竄。
和胃醒脾。
快氣調中。
通行結滞。
治腹痛痞脹。
(痞滿有傷寒下早、裡虛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虛氣弱而痞者、須分虛實治之、不宜颛用利氣藥、恐變為鼓脹、鼓脹内脹而外有形、痞脹唯覺痞悶而已、皆太陰為病也。
)霍亂轉筋。
噎膈嘔吐。
上氣咳嗽。
奔豚崩帶。
赤白瀉痢。
(濕熱積滞、客于大腸、砂仁亦入大小腸經。
)祛痰逐冷。
消食醒酒。
止痛安胎。
散咽喉口齒浮熱。
化銅鐵骨哽。
(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參益智入脾、得黃柏茯苓入腎、得赤石脂入大小腸、韓飛霞醫通曰:辛能潤腎燥、引諸藥歸宿丹田下達也、經疏曰:腎虛氣不歸元、用為向導、殆勝桂附熱藥為害。
)辛竄性燥。
血虛火炎者勿用。
胎婦多服耗氣。
必緻難産。
出嶺南。
炒去衣研。
(百一選方、治魚骨入咽、砂仁甘草等分為末、綿包、含之咽汁、當随痰出。
) 白豆蔻 宣、行氣暖胃。
辛熱。
流行三焦。
溫暖脾胃。
(三焦利、脾胃運、諸證自平。
)而為肺家本藥。
(肺主氣。
)散滞氣。
消酒積。
除寒燥濕。
化食寬膨。
治脾虛瘧疾。
感寒腹痛。
吐逆反胃。
白睛翳膜。
(白睛屬肺、能散肺滞。
)太陽經目紅筋。
(太陽脈、起目。
)火升作嘔。
因熱腹痛。
氣虛諸證。
鹹宜禁之。
番舶者良。
去衣微焙。
研細。
(胃冷惡心、食即欲吐、白豆蔻三枚、搗細、好酒服。
) 草豆蔻 閩産名草蔻。
燥濕祛寒。
辛溫香散。
暖胃健脾。
燥濕祛寒。
治寒客胃痛,霍亂瀉痢,噎膈反胃。
痞滿吐酸。
解口臭、酒毒、魚肉毒。
(故食料用之。
)辛燥犯血忌。
陰不足者遠之。
形如龍眼而微長。
皮黃白、薄而棱峭。
仁如砂仁。
辛香氣和。
去膜微炒。
香口去臭。
同細辛末含之。
草果 滇廣所産、名草果。
除痰截瘧。
辛熱破氣。
除痰。
消食化積。
(瘧積。
)治瘴疠寒瘧。
(佐常山、能截瘧、或與知母同用、取其一陰一陽、治寒熱瘴瘧、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
)若瘧不由于岚瘴。
氣不實。
邪不盛者。
并忌。
形如诃子。
皮黑濃而棱密。
子粗而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