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草部

關燈
臭。

    面裹煨熟。

    取仁用。

    忌鐵。

    (腹痛脹、酒煎二個服之。

    ) 肉豆蔻 一名肉果。

    溫中澀腸。

     辛溫氣香。

    理脾暖胃。

    下氣調中。

    (日華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洩耳。

    )逐冷除痰。

    消食解酒。

    辟鬼殺蟲。

    治積冷。

    心腹脹痛。

    中惡吐沫。

    小兒吐逆。

    乳食不下。

    又能澀大腸。

    止虛瀉冷痢。

    病患有火。

    瀉痢初起。

    皆不宜服。

    出嶺南。

    似草蔻。

    外有绉紋。

    内有斑紋。

    糯米粉裹。

    或面裹。

    煨熟。

    須去油淨。

    忌鐵。

    (陰寒滑痢、腹痛不能食、肉果醋和面裹、煨為末、粥飲調服一錢。

    ) 破故紙 一名補骨脂。

    燥補命火。

     辛苦大溫。

    入心包命門。

    補相火以通君火。

    暖丹田。

    壯元陽。

    縮小便。

    (亦治遺溺。

    )治虛寒喘嗽。

    (能納氣歸腎。

    )腰膝酸痛。

    腎冷精流。

    火虛洩瀉。

    (命門火衰。

    不能熏蒸脾胃、脾胃虛寒、遲于運化、緻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嘔涎洩瀉、如鼎釜之下無火、物終不熟、故補命門五味三兩、肉蔻二兩、吳萸一兩、姜煮棗丸、名四神丸、治五更洩瀉。

    )婦人血氣。

    (婦人之血脫氣陷、亦猶男子之腎冷精流。

    )堕胎。

    陰虛有熱。

    大便閉結者戒之。

    出南番者色赤。

    嶺南者色綠。

    酒浸蒸用。

    亦有童便乳浸。

    鹽水炒者。

    得胡桃、胡麻良。

    惡甘草。

    (唐鄭相國方、破故紙十兩、酒浸蒸、為末、胡桃肉二十兩、去皮爛研、蜜調如饴、每晨酒服一大匙、治虛寒喘嗽、腰腳酸痛、忌羊血芸苔、加杜仲、名青娥丸、韓飛霞曰:故紙屬火、堅固元陽、胡桃屬木、潤燥養血、有木火相生之妙也。

    ) 益智子 燥脾胃、補心氣命門。

     辛熱。

    本脾藥。

    兼入心腎。

    主君相二火。

    補心氣命門之不足。

    能澀精固氣。

    又能開發郁結。

     使氣宣通。

    溫中進食。

    攝唾涎。

    (胃冷則涎湧。

    )縮小便。

    (腎與膀胱相表裡、益智辛溫固腎、鹽水炒、同烏藥等分、酒煮山藥糊丸、鹽湯下、名縮泉丸。

    )治客寒犯胃。

    冷氣腹痛。

    嘔吐洩瀉。

    洩精崩帶。

    血燥有熱。

    因熱而崩帶遺濁者。

    不可誤人也。

    出嶺南。

    形如棗核。

    取仁。

    鹽水炒。

    (腹脹忽瀉不止、諸藥不效、濃煎益智飲之。

    ) 蛇床子 補腎命、去風濕。

     辛苦而溫。

    強陽補腎。

    散寒祛風。

    燥濕殺蟲。

    治陰痿囊濕。

    女子陰痛陰癢。

    (濕生蟲、同礬煎湯洗。

    )子藏虛寒。

    産門不閉。

    (炒熱熨之。

    )腎命之病。

    腰酸體痹。

    帶下脫肛。

    及頑癬惡瘡。

    (擦之多效。

    )風濕諸病。

    煎湯浴。

    止風癢。

    (時珍曰:腎命三焦氣分之藥、不獨補助男子、而且有益婦人、世人舍此而求補藥于遠域、豈非貴耳賤目乎。

    )腎火易動者勿食。

    似小茴而細。

    微炒殺毒則不辣。

    (以地黃汁拌蒸三遍、佳。

    )惡丹皮、貝母、巴豆。

    (聖惠方、冬月喉痹腫痛、不可下藥者、蛇床燒煙于瓶中、口對瓶口吸煙、其痰自出。

    ) 荜茇 一作撥。

    燥除胃冷、散浮熱。

     辛熱。

    除胃冷。

    祛痰消食下氣。

    治水瀉氣痢,虛冷腸鳴。

    (亦入大腸經、嘔吐酸水。

    )冷痰惡心。

    癖陰疝。

    辛散陽明之浮熱。

    治頭痛。

    (偏頭風者、口含溫水、随左右、以末吹一字入鼻、效。

    )牙痛。

    (寒痛宜幹姜、荜茇、細辛、熱痛宜石膏、牙硝、風痛宜皂角、僵蠶、蜂房、二烏、蟲痛宜鍛石、雄黃。

    )鼻淵。

    古方用此甚少。

    以其耗散真氣。

    動脾肺之火。

    且損目耳子而長。

    青色去挺。

    醋浸一宿。

    焙幹。

    刮去皮粟子淨。

    免傷人肺。

     (衛生易簡方、鼻流清涕、用荜茇末吹之、效。

    ) 良姜 宣、燥、暖胃散寒。

     辛熱。

    暖胃散寒。

    消食醒酒。

    治胃脘冷痛。

    (凡心口一點痛、俗言心痛、非也、乃胃脘有滞、或有蟲、及因怒因寒而起、以良姜酒洗七次、香附醋洗七次、焙研、因寒者、姜二錢、附一錢、因怒者、附二錢、姜一錢、寒怒兼者、每一錢五分、米飲加姜汁一匙、鹽少許服。

    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用之至二錢、熱者亦用四五分、于清火劑中、取其辛溫下氣、止痛有神耳。

    )岚瘴瘧疾。

    霍亂瀉痢。

    吐惡。

    噎膈冷癖。

    虛人須與參術同行。

    若單用多用。

    恐犯沖和之氣。

    出嶺南高州。

    東壁土拌炒用。

     紅豆蔻 (即良姜子、宣、燥、溫肺醒脾。

    )溫肺散寒。

    醒脾燥濕。

    消食。

    解酒。

    禁忌制用。

    同上。

     藿香 宣、去惡氣。

     辛甘微溫。

    入手足太陰。

    (肺、脾。

    )快氣和中。

    開胃止嘔。

    去惡氣。

    進飲食。

    治霍亂吐瀉。

    心腹絞痛。

    上中二焦邪滞。

    (禀清和芳烈之氣、為脾肺達氣要藥、局方有藿香正氣散、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

    )陰虛火旺。

    及胃熱胃虛作嘔者。

    戒用。

    出交廣。

    方莖有節。

    葉微似茄葉。

    古唯用葉。

    今枝梗亦用。

    因葉多僞也。

    (冷露瘡爛、藿香葉、細茶等分、燒灰、油調塗之、良。

    ) 白芷 宣、發表、祛風燥濕。

     色白味辛。

    行手陽明庚金。

    (大腸。

    )性溫氣濃,行足陽明戊土。

    (胃。

    )芳香上達。

    入手太陰辛金。

    (肺。

    )故主治不離三經。

    通竅發汗。

    除濕散風。

    治頭目昏痛。

    (陽明之脈萦于面、故治頭面諸疾、楊吉老方、白芷湯泡四五遍、蜜丸彈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荊芥點臘茶嚼下。

    )眉棱骨痛。

    (風熱與痰、同酒浸黃芩為末、茶下。

    )牙痛。

    (上龈屬足陽明、下龈屬手陽明、二經風熱。

    )鼻淵。

    (肺主鼻、風熱乘肺、上爍于腦、故鼻多濁涕而淵、經曰:腦滲為涕、宜同細辛辛夷治之。

    )目癢淚出面。

    (幹去聲、面黑氣。

    )瘢疵。

    (可作面脂。

    )皮膚燥癢。

    三經風熱之病。

    及血崩血閉。

    腸風痔。

    癰疽瘡瘍。

    三經濕熱之病。

    活血排膿。

    (腸有敗膿血、淋露腥穢、緻臍腹冷痛、須以此排之。

    )生肌止痛。

    解砒毒、蛇傷。

    (先以繩紮傷處、芷、能辟蛇。

    )又治産後傷風。

    諸種頭痛。

    (自魚尾上攻、血虛頭痛、多在日晚、宜四物加辛芷、氣虛頭痛、多在清晨、宜芎倍參、劉松石保壽堂經驗方、治偏正頭風、白芷川芎各三錢、搽牛腦上、加酒頓熟、熱食盡醉、其病如失。

    )燥能耗血。

    散能損氣。

    有虛火者勿用。

    癰疽已潰。

    宜漸減去。

    色白氣香者佳。

    (名官白芷、不香者名水白芷。

    )不堪用。

    微焙。

    當歸為使。

    惡旋複花。

     本 宣、去風寒濕。

     辛溫雄壯。

    為太陽經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