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草部

關燈
(膀胱。

    )寒郁本經。

    頭痛連腦者。

    必用之。

    (凡巅頂痛、宜本防風、酒炒升柴。

    )治督脈為病。

    脊強而厥。

    (督脈并太陽經、貫脊、又能下行去濕。

    治婦人疝瘕。

    陰寒腫痛。

    腹中急痛。

    (皆太陽經寒濕、胃風洩瀉。

    夏英公病洩、醫以虛治、不效、霍翁曰:此風客于胃也、飲以本湯而愈、蓋本能除風濕耳。

    )粉刺酒。

    和白芷、作面脂良。

    )按頭痛挾内熱及傷寒。

    發于春夏。

    陽證頭痛。

    不宜進也。

    根紫色。

    似芎而輕虛。

     氣香味麻。

    惡茹。

    (小兒疥癬、本煎湯浴、并浣衣。

    ) 香薷 宣通利濕、消暑退熱。

     辛散皮膚之蒸熱。

    溫解心腹之凝結。

    屬金水而主肺。

    為清暑之主藥。

    肺氣清。

    則小便行而熱降。

    (暑必兼濕、治暑必兼利濕、若無濕、但為幹熱、非暑也。

    )治嘔逆水腫。

     (熬膏服、小便利則消。

    )腳氣口氣。

    (煎湯含漱。

    )單服治霍亂轉筋。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品。

     無表邪者戒之。

    (其性溫熱、陰暑宜用以溫散、若陽暑、則宜清涼、誤服之、反成大害、時珍曰:有處高堂大廈、納涼太過、飲冷太多、陽氣為陰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頭痛惡寒、煩躁口渴、吐瀉霍亂、宜用之以發越陽氣、散邪和脾則愈、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喪之人、傷暑、汗出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内傷之證、宜用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益之熱矣。

    今人謂能解暑、概用代茶、是開門揖盜也。

    )陳者良。

    宜冷服。

    (經所謂治溫以清涼而行之也、熱服作瀉。

    小兒發遲、陳者二兩、水一盞、煎汁三分、入豬脂半兩和塗、白秃慘痛、加胡粉和塗。

    ) 荊芥 一名假蘇。

    輕宣發表、祛風理血。

     辛苦而溫。

    芳香而散。

    入肝經氣分。

    兼行血分。

    其性升浮。

    能發汗。

    散風濕。

    利咽喉。

     清頭目。

    治傷寒頭痛。

    中風口噤。

    身強項直。

    口面斜。

    目中黑花。

    其氣溫散。

    能助脾消食。

    (氣衄腸風。

    崩中血痢。

    産風血暈。

    (産後去血過多、腹内空虛、則自生風、故常有崩暈之患、不待外風襲之也、荊芥最能散血中之風、華佗愈風散、荊芥三錢、微焙為末、豆淋酒調服、或童便服、諸家雲甚效。

    )瘰瘡腫。

    清熱散瘀。

    破結解毒。

    (結散熱清、則血涼而毒解。

    )為風病血病。

    瘡家聖藥。

    (功本治風、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風木之髒、即是藏血之地也。

    )今人但遇風證。

    概用荊防。

    此流氣散之相沿耳。

    不知唯風在皮裡膜外者宜之。

    若風入骨肉者。

    須防風。

    不得混用。

    連穗用。

    (穗在于巅、故善升發。

    )治血。

    炒黑用。

    (凡血藥、用山栀幹姜地榆棕榈五靈脂等、皆應炒黑者、以黑勝紅也。

    )反魚、蟹、河豚、驢肉。

     紫蘇 宣、發表散寒。

     味辛。

    入氣分。

    利肺下氣。

    定喘安胎,(治子氣。

    )色紫。

    兼入血分。

    和血止痛。

    性溫發汗。

     解肌。

    祛風散寒。

    氣香開胃。

    益脾寬中。

    利大小腸。

    又解魚蟹毒。

    (時珍曰:同陳皮砂仁、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發汗解肌、同芎當歸、和血散血、同桔梗枳殼、利膈寬腸、同蔔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濃樸、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

    )氣虛表虛者禁之。

    (俗喜其芳香、旦暮恣食、不知洩真元之氣、古稱芳草緻豪貴之疾、此類是也。

    )氣香者良。

    宜橘皮。

    忌鯉魚。

     蘇子 (瀉、降氣消痰。

    )開郁降氣。

    (力倍蘇葉。

    )消痰利膈。

    溫中寬腸。

    潤心肺。

     止喘咳。

    腸滑氣虛者禁之。

    炒研。

     蘇梗 (宣、順氣。

    )順氣安胎。

    功力稍緩、挾虛者宜之。

     雞蘇 一名水蘇、一名龍腦薄荷。

    輕、散熱理血。

     辛而微溫。

    清肺下氣。

    理血辟惡。

    消谷。

    治頭風目眩。

    肺痿血痢。

    吐衄崩淋。

    喉腥口臭。

     邪熱諸病。

    辛烈之物。

    走散真氣。

    虛者宜慎。

    方莖中虛。

    似蘇葉而微長。

    密齒面皺。

     薄荷 輕、宣散風熱。

     辛能散。

    涼能清。

    (本經溫、蓋體溫而用涼也。

    )升浮能發汗。

    搜肝氣而抑肺盛。

    疏逆和中。

     宣滞解郁。

    消散風熱。

    清利頭目。

    治頭痛頭風。

    中風失音。

    痰嗽口氣。

    語澀舌胎。

    (含漱、或和蜜擦之。

    )眼耳咽喉口齒諸病。

    (辛香通竅、而散風熱。

    )皮膚瘾疹瘡疥。

    驚熱(小兒治驚藥蒸。

     消宿食。

    止血痢。

    (血痢病在凝滞、辛能散、涼能清。

    )通關節。

     定霍亂。

    貓咬蛇傷。

    (薄荷、貓之酒也、犬、虎之酒也、蜈蚣、雞之酒也、桑葚、鸠之酒也、莽草、魚之酒也、食之皆醉、被貓傷者、薄荷汁塗之。

    )辛香伐氣。

    多服損肺、傷心。

     虛者遠之。

    (每見小兒多食薄荷糕者、汗多體弱。

    )蘇州所莳者。

    莖小而氣芳。

    最佳。

    江西者稍粗。

    次之。

    四川者更粗。

    又次之。

    野生者。

    莖葉氣味都相似。

    入藥以蘇産者為勝。

    (張杲醫說方、灸火毒瓦斯入内、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頻塗立愈。

    ) 甘松香 宣、理氣醒脾。

     辛甘溫。

    芳香理諸氣。

    開脾郁。

    (時珍曰: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

    )治風疳齒。

     腳氣膝浮。

    (煎湯淋洗。

    )卒然心腹痛滿。

    (下惡氣。

    )味雖帶甘。

    畢竟辛香伐氣。

    挾虛者忌之。

     出松州、涼州、遼州等處。

    葉細如茅草。

    用根。

    (根極繁密、八月采之、作湯浴、令人身香。

    ) 俗作三柰。

    宣、溫中辟惡。

     辛溫。

    暖中。

    辟瘴疠惡氣。

    治心腹冷痛。

    寒濕霍亂。

    風蟲牙疼。

    辛香伐氣。

    甚于甘松香。

     不宜輕服。

    産拂林國。

    今廣中亦栽之。

    根葉皆如生姜。

    與甘松良姜。

    俱入合諸香用。

     奶酣草 宣、溫中辟惡。

     辛溫。

    芳香暖中。

    辟惡。

    去臭氣。

    止霍亂吐瀉。

    忌同上。

    尖葉大如指甲。

    有枝梗。

    夏月開細紫花成簇。

    結子亦細。

    今人俱盆内種之。

    婦女摘其頭以插發。

     茉莉花 辛熱。

    主治、蒸油取液。

    作面脂。

    頭澤長發。

    潤燥香肌。

    亦入茗湯。

    以其無毒也。

     根、辛熱有毒。

    主治、以酒磨一寸。

    服則昏迷。

    一日乃醒。

    二寸二日。

    三寸三日。

    凡跌損。

     骨節脫臼。

    接骨者用此。

    則不知痛也。

    茉莉原出波斯。

    移植南海。

    今中華俱栽莳之。

    台灣所栽者最佳。

    福州者次之。

    贛州者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