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草部

關燈
降火。

    )解渴安胎。

    (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則胎安。

    )酒炒則上行。

    瀉肺火。

    利胸中氣。

    (肺主氣、熱傷氣、瀉熱所以利氣。

    )治上焦之風熱濕熱。

     (丹溪曰:黃芩、上中二焦藥。

    )火嗽喉腥。

    (五臭、肺為腥。

    )目赤腫痛。

    (黃芩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痢、得濃樸黃連、止腹痛、得桑皮、瀉肺火、得白術、安胎之聖藥、時珍曰: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痢、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滿、瀉心湯并用之、蓋黃芩苦寒入心、瀉熱、除脾家濕熱、使胃火不流入肺、不緻刑金、即所以保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土、損其母也、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心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楊士瀛直指方曰:柴胡退熱、不及黃芩、時珍曰:柴胡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标也、黃芩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東垣治肺熱、身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黃芩一兩、煎服、本事方、治崩中暴下。

    )苦寒傷胃。

    虛寒者。

    均宜戒。

     胎前若非實熱而服之。

    陰損胎元矣。

    中虛者名枯芩。

    即片芩。

    瀉肺火。

    清肌表之熱。

    (輕飄者上行。

    )内實者名條芩。

    即子芩。

    瀉大腸火。

    (堅重者下降。

    )上行酒炒。

    瀉肝膽火豬膽汁炒。

    山茱、龍骨為使。

    畏丹皮、丹砂。

     紫草 瀉血熱、滑腸。

     甘鹹氣寒。

    入厥陰血分。

    (心包、肝。

    )涼血活血。

    利九竅。

    通二便。

    (鹹寒性滑。

    )治心腹邪氣。

    (即熱也。

    )及痘瘡血熱毒盛。

    二便閉澀者。

    (血熱則毒閉、得紫草涼之、則血行而毒出、曾世榮活幼心書雲:紫草性寒、小兒脾實者可用、脾虛者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用發痘瘡、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誤矣。

    )便滑者勿用。

    去頭須。

    酒洗。

     知母 瀉火補水、潤燥滑腸。

     辛苦寒滑。

    瀉腎家有餘之火。

    (膀胱邪熱、服此亦清。

    )因而上清肺金。

    (兼瀉胃熱。

    )入二經氣分。

    (黃柏入腎經血分、故二藥每相須而行。

    )潤腎滋陰。

    消痰定嗽。

    止渴除煩。

    (火入于肺則煩、瀉腎家有餘之火、是其本功、至于清金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當馴至也。

    )安胎。

    (能去胎前之熱。

    )治傷寒煩熱。

    蓐勞骨蒸。

    (退有汗之骨蒸。

    )利二便。

    消浮腫。

    (小便利則腫消、東垣曰:熱在上焦氣分、結秘而渴、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滲濕之藥、瀉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熱在下焦血分、便秘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幹涸、無陰則陽無以化、宜用黃柏知母、大苦寒之藥、滋腎與膀胱之陰、而陽自化、小便自通、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熱、宜瀉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熱不能生水、則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燥胃健脾。

    )此隔三之治、(瀉膀胱、黃柏知母之類、清肺、車前茯苓之類、燥脾、二術之類。

    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獨便也。

    )傷胃滑腸。

     令人作瀉。

    (李士材本草通元藥性解曰:苦寒肅殺、非長養萬物者也、世以其滋陰、用治虛損上行酒浸,下行鹽水拌。

    忌鐵。

     貝母 宣、散結清火、潤肺、化燥痰。

     甘微寒。

    瀉心火。

    辛散肺郁。

    (入肺經氣分、心火降則肺氣甯、詩曰:言采其虻、虻、即貝母也、取其解郁。

    )潤心肺。

    化燥痰。

    治虛勞煩熱。

    咳嗽上氣。

    吐血咯血。

    肺痿肺癰。

    喉痹(小腸邪熱、心與小腸相為表裡、肺為氣化之源。

    )瘿瘤。

    (化痰。

    )乳閉。

    産難。

    功專散結除熱。

    敷惡瘡。

    斂瘡口。

    (火降邪散、瘡口自斂、非貝母性斂也。

     )能入肺治燥。

    非脾家所喜。

    汪機曰: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何可代也、故凡風寒濕熱諸痰、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

    )川産最佳。

    圓正底平。

    開瓣味甘。

    象山貝母。

    體堅味苦。

    去時感風痰。

    土貝母。

    形大味苦。

    治外科證痰毒。

    俱去心搗用。

    濃樸、白薇為使。

    畏秦艽。

    反烏頭。

     白頭翁 瀉熱涼血。

     苦堅腎。

    寒涼血。

    入陽明血分。

    (胃、大腸。

    )治熱毒下痢。

    (仲景治熱痢、有白頭翁湯、合黃連黃柏秦皮、東垣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

    )溫瘧寒熱。

    齒痛骨痛。

    (腎主齒骨、龈屬陽明。

    )鼻衄秃瘡。

    瘰疝瘕。

    血痔偏墜。

    (搗敷患處。

    )明目消疣。

    血分無熱者忌。

    藥肆中多于統柴胡内揀出用之。

    然必頭上有白毛者方真。

    得酒良。

     白前 瀉肺降氣、下痰。

     辛甘微寒。

    長于降氣、下痰止嗽。

    治肺氣壅實。

    (喉中作水雞聲者、服之立愈。

    )胸膈逆滿。

     肺實者宜。

    否則忌也。

    似牛膝。

    粗長堅直。

    脆而易斷者。

    白前也。

    短小柔軟。

    能彎不斷者。

     白薇也。

    (近道多有、形色頗同、以此别之。

    )去頭須。

    甘草水浸一伏時。

    焙用。

    忌羊肉。

     白薇 瀉血熱。

     苦鹹而寒。

    陽明沖任之藥。

    利陰氣。

    下水氣。

    主中風身熱支滿。

    忽忽不知人。

    (陰虛火旺、則内熱生風、火氣焚灼、故身熱支滿、痰随火湧、故不知人。

    )血厥。

    (汗出過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而厥、婦人尤多、此證宜白薇湯、白薇當歸各一兩、參五錢、甘草錢半、每服五錢。

    )熱淋溫瘧。

    寒熱酸痛。

    (寒熱作、則營氣不能内榮、故酸痛。

    )婦人傷中淋露。

    (血熱、孫真人千金方、白薇散、治胎前産後遺尿不知時、白薇白芍等分、酒調服、丹溪曰:此即劉河間原病式所謂、熱甚廷孔郁結、神無所依、不能收禁之意也、廷孔、女人溺孔也。

    )産虛煩嘔。

    (經疏雲:古方調經種子、往往用之、蓋不孕緣于血熱、而其源起于真陰不足、陽勝而内熱、故營血日枯也、益陰清熱、則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須佐以歸地芍藥杜仲苁蓉等藥。

    )血熱相宜。

    血虛則忌。

    似牛膝而短小柔軟。

    去須。

    酒洗。

    惡大黃、大戟、山茱、姜棗。

     (冬各一兩、百部二兩、米飲服末一錢。

    ) 白茅根 瀉火消瘀、涼血止哕。

     甘寒。

    入手少陰心、足太陰陽明。

    (脾胃。

    )除伏熱。

    消瘀血。

    利小便。

    解酒毒。

    治吐衄諸血。

    (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則吐血、肺火盛則衄血、茅根、甘和血、寒涼血、引火下降、故治之、撲損瘀血、搗汁服、名茅花湯、亦治鼻衄産淋。

    )血閉寒熱。

    (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

    )淋瀝崩中。

    (血熱則崩。

    )傷寒哕逆。

    (即呃逆、說文曰:哕、氣牾也。

    許慎說文解字、周弼說文本原。

    )肺熱喘急,内熱煩渴。

    黃膽水腫。

    (清火行水、時珍曰:良藥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藥、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針能潰膿。

    (酒蒸服、一針潰一孔、二針潰二孔。

    )花能止血。

    吐血因于虛寒者。

    非所宜也。

     白鮮皮 通、祛風濕。

     氣寒善行。

    味苦性燥。

    入脾胃。

    除濕熱。

    兼入膀胱小腸。

    行水道。

    通關節。

    利九竅。

    為諸黃風痹之要藥。

    (一味白鮮皮湯、治産後風、時珍曰: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兼治風瘡疥癬。

    女子陰中腫痛。

    (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緻。

    )下部虛寒。

    雖有濕證。

    勿可餌也。

    近道處處有之。

    以四川所産為良。

    江甯府、滁州、潤州所産。

    俱次之。

    根黃白而心實。

    取皮用。

    (山人采嫩苗、為菜茹。

    )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萆。

    (鼠已破、出膿血、白鮮煮汁服、效。

    ) 延胡索 宣、活血利氣。

     辛苦而溫。

    入手足太陰(肺、脾。

    )厥陰。

    (心包、肝。

    )能行血中氣滞。

    氣中血滞。

    通小便。

     除風痹。

    治上下内外諸痛。

    (通則不痛。

    )症癖崩淋。

    月候不調。

    (氣血不和、因而凝滞、不以時至。

    )産後血暈。

    暴血上沖。

    折傷積血。

    為活血利氣之藥。

    然辛溫走而不守。

    (獨用力迅、宜兼補氣血藥用。

    )通經堕胎。

    瘀滞有餘者宜之。

    生用破血。

    炒用調血。

    (酒炒行血、醋炒止血。

    )經事先期。

    虛而崩漏。

    産後虛暈。

    均忌之。

    (根如半夏、黃色而堅。

    ) 落得打 宣、行血止血。

     甘平。

    治跌打損傷。

    及金瘡出血。

    并用根煎。

    能行血。

    (酒炒。

    )又能止血。

    (醋炒、或搗敷之、不作膿。

    )苗高人許。

    葉如薄荷。

    根如玉竹而無節。

    搗爛則粘。

     開金鎖 宣、祛風濕。

     苦平。

    祛風濕。

    治手足不遂。

    筋骨疼痛。

    與蒼術當歸同用。

    甚效。

    産江浙。

    苗高三四尺。

     葉如萆。

    根如何首烏而無棱。

    肉白色而無紋。

    略似菝而無刺。

     冬蟲夏草 補肺腎。

     甘平保肺。

    益腎止血。

    化痰已勞嗽。

    四川嘉定府所産者最佳。

    雲南貴州所出者次之。

    冬在土中。

    身活如老蠶。

    有毛能動。

    至夏則毛出土上。

    連身俱化為草。

    若不取。

    至冬則複化為蟲。

     錦地羅 瀉、解毒。

     微苦平。

    治山岚瘴毒。

    瘡毒。

    并中諸毒。

    以根生研。

    酒服一錢匕。

    即解。

    出廣西慶遠山岩間。

    鎮安、歸順、柳州皆有之。

    根似萆及栝蒌根狀。

    彼處人頗珍重之。

    以充方物。

     水仙根 瀉、解毒。

     苦微辛。

    寒滑。

    治癰疽及魚骨哽。

     花、(一名金盞銀台。

    )主治。

    作香澤塗身,去風氣,又療婦人五心發熱。

    (胡衛生易簡方、同幹荷葉、赤芍等分為末、白湯調、每服二錢、熱自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