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戟天
補腎祛風。
甘辛微溫。
入腎經血分。
強陰益精。
治五勞七傷。
散風濕。
治風氣腳氣水腫。
陰虛而相火熾真也。
蜀産佳。
(山根似巴戟、但色白、人或醋煮以亂之。
)去心。
酒浸焙用。
覆盆子為使。
惡丹參。
瑣陽 補陽滑腸。
甘溫補陰。
益精興陽。
潤燥養筋。
(強筋、故能興陽。
)治痿弱。
滑大腸。
(便燥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彌佳。
)洩瀉及陽易舉而精不固者。
忌之。
鱗甲栉比。
狀類男陽。
酥炙。
肉苁蓉 補腎命門、滑腸。
甘酸鹹溫。
入腎經血分。
補命門相火。
滋潤五髒。
益髓強筋。
治五勞七傷。
絕陽不興。
絕陰不産。
腰膝冷痛。
峻補精血。
(時珍曰:補而不峻、故有苁蓉之号。
)驟用恐妨心。
滑大便。
功用與瑣陽相仿。
禁忌亦同。
長大如臂。
重至斤許。
有松子鱗甲者良。
酒浸一宿。
刷去浮甲。
劈破。
除内筋膜。
酒蒸半日。
又酥炙用。
忌鐵。
(蘇恭注唐本草曰:今人所用、多草苁蓉、功力稍劣。
) 白芨 澀、補肺、化瘀生新。
苦辛而平。
性澀而收。
得秋金之令。
入肺止吐血。
(摘元去、試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見、以羊肺肝心、蘸白芨末、日日服之、佳。
)肺損者。
能複生之。
(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髒、惟肺葉損壞者、可以複生。
)治跌打折骨。
(酒服二錢。
)湯火灼傷。
(油調末敷。
)惡瘡癰腫。
敗疽死肌。
去腐。
逐瘀。
生新。
除面上。
(音幹、去聲、面黑氣、音炮、面瘡也。
)塗手足皲裂。
令人肌滑。
紫石英為使。
畏杏仁。
反烏頭。
(重舌、鵝口、為末、乳汁調、塗足心。
) 三七 一名山漆瀉、散瘀定痛。
甘苦微溫。
散血定痛。
治吐血衄血。
血痢血崩。
目赤癰腫。
(醋磨塗、即散、已破者、為末摻之。
)為金瘡杖瘡要藥。
(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後敷之、去瘀消腫、易愈、大抵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治血病。
)能損新血。
無瘀者勿用。
從廣西山洞來者。
略似白芨。
長者如老幹地黃。
有節。
味微甘。
頗似人參。
以末摻豬血中。
血化為水者真。
(又有一種、葉似菊艾而勁濃、有歧尖、莖有赤棱、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愛、而氣不香、根大如牛蒡、味甘、極易繁衍、雲是三七、治金瘡折傷血病、甚效、與南中來者不同。
) 地榆 澀、止血。
苦酸微寒,性沉而澀。
(收汗止血、皆酸斂之功。
)入下焦。
除血熱。
治吐衄崩中。
腸風(血鮮者為腸風、随感而見也、血瘀者為髒毒、積久而發也、糞前為近血、出腸胃、糞後為遠血、出肺肝。
)血痢。
(蘇頌本草圖經曰:古方斷下、多用之。
)氣血虛寒。
及初起者。
禁用。
似柳根。
外黑裡紅。
取上截。
炒黑用。
梢反行血。
得發良。
惡麥冬。
丹參 補心、去瘀生新。
氣平而降。
味苦色赤。
入心與包絡。
破宿血。
生新血。
(瘀去、然後生新。
)安生胎。
(養血。
)堕死胎。
(去瘀。
)調經脈。
(風寒濕熱、襲傷營血、則經水不調、先期屬熱、後期屬寒、又阻之不同、大抵婦人之病、首重調經、經調則百病散。
)除煩熱。
功兼四物。
(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
)為女科要藥。
治冷熱勞。
骨節痛。
風痹不随。
(手足緩散、不随人用、經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症瘕。
(症者有塊可征、瘕者假也、移動聚散無常、須分别治。
)血虛血瘀之候。
又治目赤疝痛。
瘡疥腫毒。
排膿生肌。
養神定志。
通利血脈。
雖能補血。
長于行血。
無瘀。
斟酌用之。
畏鹹水。
忌醋。
反藜蘆。
元參 瀉無根之火、補陰。
苦鹹微寒。
入肺腎二經。
(景嶽雲:本草言其入腎、而不知其尤入肺髒也、元素曰:元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清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活人書、治傷寒陽毒汗下後、毒不散、心下懊、煩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絕者、俱用元參、以此論之、治胸中氤氲之氣、瀉無根浮遊之火、當以元參為聖劑也。
)除煩止渴。
降火滋陰。
明目(為末、米泔煮羊肝、日日蘸食之、亦治赤脈貫瞳神。
)解毒。
利咽喉。
(通肺氣。
)通二便。
下水氣、治頭痛。
(火熱生風。
)鼻瘡。
(肺熱也、末塗、或以水浸軟、塞之。
)瘰鼠。
(俱生搗敷、日三易。
)發斑咽痛。
頸下結核。
急喉痹風。
(以上皆整肅肺氣之功。
)癰疽疝氣。
溫瘧遊風。
潮熱骨蒸。
(肺金為腎水之上源、肺金清、則腎水自生、故又能理痨。
)脾虛洩瀉者忌。
取青白者。
(元參色本青白、其黑色、乃後來濕蒸之壞色、若收采時即曬幹、并不黑也。
)蒸過再焙。
勿犯銅器。
惡黃、萸肉、姜、棗。
反藜蘆。
苦參 瀉濕熱、祛風。
大苦燥濕。
大寒勝熱。
沉降入腎。
消癰解毒。
明目止淚。
(淚為肝熱。
)治夢遺滑精。
(白術牡蛎倍之、雄豬肚丸、亦治赤白帶下。
)熱痢血痢。
(純下清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
)腸風瀉血。
溺赤黃膽。
又能祛風(熱極生風。
)殺蟲。
(蟲因濕生。
)治大風疥癞眉脫。
又能解酒毒。
(酒為濕熱之最。
)肝腎虛而無熱者忌。
(其氣能傷腎、沈括夢溪筆談雲:久用苦參擦牙、逐病腰痛、由其氣傷腎也。
)糯米泔浸去腥氣。
蒸。
元參為使。
惡貝母、菟絲、漏蘆。
反藜蘆。
龍膽草 瀉肝膽火、下焦濕熱。
大苦大寒。
沉陰下行。
入肝膽而瀉火。
兼入膀胱腎經。
除下焦之濕熱。
與防己同功。
酒浸。
亦能外行上行。
治骨間寒熱。
(腎主骨。
)驚痫邪氣。
(肝經風火。
)時氣溫熱。
熱痢疸黃。
腳腫而痛者、為濕腳氣、宜清熱利濕搜風、痛而不腫、攣縮枯細者、名幹腳氣、宜養血潤燥舒筋。
)咽喉風熱。
赤睛弩肉。
(瀉肝膽火、能明目、元素曰:柴胡為主、龍膽為使、目疾要藥。
凡目疾初起、宜發散、忌寒涼。
)癰疽瘡疥。
大損胃氣。
無實火者忌之。
甘草水浸一宿。
曝用。
小豆、貫衆為使。
忌地黃。
黃連 瀉火燥濕。
大苦大寒。
入心瀉火。
(海藏曰:瀉心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
)鎮肝涼血。
(凡治血、防風為上部之使、黃連為中部之使、地榆為下部之使。
)燥濕開郁。
解渴除煩。
消心瘀。
(能去心竅惡血。
)止盜汗。
(涼心。
)治熱毒諸痢。
(緻痢之由不一、若止因濕熱而氣實者、連為要藥、嘉言曰:治痢必先汗解其外、後調其内、首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裡。
痢有虛實寒熱之分、白屬氣分、紅屬血分、紅熱白寒之說非也、須憑脈證、而為涼瀉溫補。
)痞滿嘈雜。
吞酸吐酸。
(因肝火郁而成者、同吳萸降火開郁。
)腹痛心痛伏梁。
(心積。
)目痛傷。
(人乳浸點、或合歸芍等分、煎湯熱洗、散熱活血、亦佳。
)癰疽瘡疥。
(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酒毒明目。
定驚止嘔。
(熱郁惡心、兀兀欲吐、可用數分。
)解毒除疳。
殺蛔。
蛔得苦則伏。
)虛寒為病。
大忌。
(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蓋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則熱矣、且苦寒沉陰肅殺、伐傷生和之氣也。
或用甘草以調其苦、或加人參以節制之、其庶幾乎。
)黃連種數甚多。
雅州連,細長彎曲。
微黃無毛。
有硬刺。
馬湖連,色黑細毛。
繡花針頭硬刺。
形如雞爪。
此二種最佳。
雲南連,體松。
軟毛。
無硬刺。
古勇連,(産雲南古勇山。
)體重無毛。
無硬刺。
此二種次之。
水連頭。
(又名魯連、産川中。
)體松。
有毛。
無硬刺。
又次之。
新山連。
(産廣西。
)光黃性重。
斷則淡黃色。
土連。
(産處州。
)色黑。
團節。
(馬藥中用之。
)雞屎連。
色黑細小。
斷則淡綠色。
以上三種。
服之害人。
雲景連。
(産雲南。
)色黑。
斷則紅色。
不入藥。
川中種連。
色黃。
軟毛。
無硬刺。
味微苦而薄。
服之無效。
去毛。
治心火。
生用。
肝膽火。
豬膽汁炒。
上焦火、酒炒。
中焦火、姜汁炒。
下焦火、鹽水炒。
(或童便炒。
)食積火、黃土炒。
濕熱在氣分。
吳萸湯炒。
在血分。
醋炒。
(時珍曰:諸法不獨為之引導、蓋辛熱制其苦寒、鹹寒制其燥性、用者詳之。
)黃芩、龍骨為使。
惡菊花、元參、僵蠶、白藓皮。
畏款冬、牛膝。
忌豬肉。
(時珍曰:方有髒連丸、黃連豬肚丸、豈忌肉而不忌髒腑乎。
)殺烏頭、巴豆毒。
胡黃連 其性味功用、并似黃連、故名。
今諸家俱用以治小兒潮熱五疳等證。
(喻嘉言曰:凡治小兒五疳、即大人五勞也、幼科知用五疳之成方、而不知五勞之曲折次第、初起者治之、可以得效、胃虛者服之、有死而已、蓋膽草、蘆荟、黃連、胡黃連之類、極苦大寒、兒不能勝爾、大方亦然、設妄謂五髒虛勞之外、又有實勞、而恣用苦寒諸藥、如是死者、醫殺之爾。
)解吃煙毒。
(二允曰:解吃煙毒、合茶服之、效。
)出波斯國。
今秦隴南海亦有之。
心黑外黃。
折之塵出如煙者。
乃為真也。
其 黃芩 瀉火除濕。
苦入心。
寒勝熱。
瀉中焦實火。
除脾家濕熱。
治痢腹痛。
(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熱、虛實、食積、瘀血、痰濕之不同、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攻、食宜消導、瘀血宜行散、濕痰宜化痰利濕、痛時手不可按者、為實痛、按之痛止者、為虛痛。
)寒熱往來。
(邪在少陽。
)黃膽五淋血閉。
(實熱在血分。
)氣逆癰疽瘡瘍。
及諸失血。
降痰。
(丹溪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痰因火動、當先
甘辛微溫。
入腎經血分。
強陰益精。
治五勞七傷。
散風濕。
治風氣腳氣水腫。
陰虛而相火熾真也。
蜀産佳。
(山根似巴戟、但色白、人或醋煮以亂之。
)去心。
酒浸焙用。
覆盆子為使。
惡丹參。
瑣陽 補陽滑腸。
甘溫補陰。
益精興陽。
潤燥養筋。
(強筋、故能興陽。
)治痿弱。
滑大腸。
(便燥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彌佳。
)洩瀉及陽易舉而精不固者。
忌之。
鱗甲栉比。
狀類男陽。
酥炙。
肉苁蓉 補腎命門、滑腸。
甘酸鹹溫。
入腎經血分。
補命門相火。
滋潤五髒。
益髓強筋。
治五勞七傷。
絕陽不興。
絕陰不産。
腰膝冷痛。
峻補精血。
(時珍曰:補而不峻、故有苁蓉之号。
)驟用恐妨心。
滑大便。
功用與瑣陽相仿。
禁忌亦同。
長大如臂。
重至斤許。
有松子鱗甲者良。
酒浸一宿。
刷去浮甲。
劈破。
除内筋膜。
酒蒸半日。
又酥炙用。
忌鐵。
(蘇恭注唐本草曰:今人所用、多草苁蓉、功力稍劣。
) 白芨 澀、補肺、化瘀生新。
苦辛而平。
性澀而收。
得秋金之令。
入肺止吐血。
(摘元去、試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見、以羊肺肝心、蘸白芨末、日日服之、佳。
)肺損者。
能複生之。
(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髒、惟肺葉損壞者、可以複生。
)治跌打折骨。
(酒服二錢。
)湯火灼傷。
(油調末敷。
)惡瘡癰腫。
敗疽死肌。
去腐。
逐瘀。
生新。
除面上。
(音幹、去聲、面黑氣、音炮、面瘡也。
)塗手足皲裂。
令人肌滑。
紫石英為使。
畏杏仁。
反烏頭。
(重舌、鵝口、為末、乳汁調、塗足心。
) 三七 一名山漆瀉、散瘀定痛。
甘苦微溫。
散血定痛。
治吐血衄血。
血痢血崩。
目赤癰腫。
(醋磨塗、即散、已破者、為末摻之。
)為金瘡杖瘡要藥。
(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後敷之、去瘀消腫、易愈、大抵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治血病。
)能損新血。
無瘀者勿用。
從廣西山洞來者。
略似白芨。
長者如老幹地黃。
有節。
味微甘。
頗似人參。
以末摻豬血中。
血化為水者真。
(又有一種、葉似菊艾而勁濃、有歧尖、莖有赤棱、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愛、而氣不香、根大如牛蒡、味甘、極易繁衍、雲是三七、治金瘡折傷血病、甚效、與南中來者不同。
) 地榆 澀、止血。
苦酸微寒,性沉而澀。
(收汗止血、皆酸斂之功。
)入下焦。
除血熱。
治吐衄崩中。
腸風(血鮮者為腸風、随感而見也、血瘀者為髒毒、積久而發也、糞前為近血、出腸胃、糞後為遠血、出肺肝。
)血痢。
(蘇頌本草圖經曰:古方斷下、多用之。
)氣血虛寒。
及初起者。
禁用。
似柳根。
外黑裡紅。
取上截。
炒黑用。
梢反行血。
得發良。
惡麥冬。
丹參 補心、去瘀生新。
氣平而降。
味苦色赤。
入心與包絡。
破宿血。
生新血。
(瘀去、然後生新。
)安生胎。
(養血。
)堕死胎。
(去瘀。
)調經脈。
(風寒濕熱、襲傷營血、則經水不調、先期屬熱、後期屬寒、又阻之不同、大抵婦人之病、首重調經、經調則百病散。
)除煩熱。
功兼四物。
(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
)為女科要藥。
治冷熱勞。
骨節痛。
風痹不随。
(手足緩散、不随人用、經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症瘕。
(症者有塊可征、瘕者假也、移動聚散無常、須分别治。
)血虛血瘀之候。
又治目赤疝痛。
瘡疥腫毒。
排膿生肌。
養神定志。
通利血脈。
雖能補血。
長于行血。
無瘀。
斟酌用之。
畏鹹水。
忌醋。
反藜蘆。
元參 瀉無根之火、補陰。
苦鹹微寒。
入肺腎二經。
(景嶽雲:本草言其入腎、而不知其尤入肺髒也、元素曰:元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清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活人書、治傷寒陽毒汗下後、毒不散、心下懊、煩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絕者、俱用元參、以此論之、治胸中氤氲之氣、瀉無根浮遊之火、當以元參為聖劑也。
)除煩止渴。
降火滋陰。
明目(為末、米泔煮羊肝、日日蘸食之、亦治赤脈貫瞳神。
)解毒。
利咽喉。
(通肺氣。
)通二便。
下水氣、治頭痛。
(火熱生風。
)鼻瘡。
(肺熱也、末塗、或以水浸軟、塞之。
)瘰鼠。
(俱生搗敷、日三易。
)發斑咽痛。
頸下結核。
急喉痹風。
(以上皆整肅肺氣之功。
)癰疽疝氣。
溫瘧遊風。
潮熱骨蒸。
(肺金為腎水之上源、肺金清、則腎水自生、故又能理痨。
)脾虛洩瀉者忌。
取青白者。
(元參色本青白、其黑色、乃後來濕蒸之壞色、若收采時即曬幹、并不黑也。
)蒸過再焙。
勿犯銅器。
惡黃、萸肉、姜、棗。
反藜蘆。
苦參 瀉濕熱、祛風。
大苦燥濕。
大寒勝熱。
沉降入腎。
消癰解毒。
明目止淚。
(淚為肝熱。
)治夢遺滑精。
(白術牡蛎倍之、雄豬肚丸、亦治赤白帶下。
)熱痢血痢。
(純下清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
)腸風瀉血。
溺赤黃膽。
又能祛風(熱極生風。
)殺蟲。
(蟲因濕生。
)治大風疥癞眉脫。
又能解酒毒。
(酒為濕熱之最。
)肝腎虛而無熱者忌。
(其氣能傷腎、沈括夢溪筆談雲:久用苦參擦牙、逐病腰痛、由其氣傷腎也。
)糯米泔浸去腥氣。
蒸。
元參為使。
惡貝母、菟絲、漏蘆。
反藜蘆。
龍膽草 瀉肝膽火、下焦濕熱。
大苦大寒。
沉陰下行。
入肝膽而瀉火。
兼入膀胱腎經。
除下焦之濕熱。
與防己同功。
酒浸。
亦能外行上行。
治骨間寒熱。
(腎主骨。
)驚痫邪氣。
(肝經風火。
)時氣溫熱。
熱痢疸黃。
腳腫而痛者、為濕腳氣、宜清熱利濕搜風、痛而不腫、攣縮枯細者、名幹腳氣、宜養血潤燥舒筋。
)咽喉風熱。
赤睛弩肉。
(瀉肝膽火、能明目、元素曰:柴胡為主、龍膽為使、目疾要藥。
凡目疾初起、宜發散、忌寒涼。
)癰疽瘡疥。
大損胃氣。
無實火者忌之。
甘草水浸一宿。
曝用。
小豆、貫衆為使。
忌地黃。
黃連 瀉火燥濕。
大苦大寒。
入心瀉火。
(海藏曰:瀉心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
)鎮肝涼血。
(凡治血、防風為上部之使、黃連為中部之使、地榆為下部之使。
)燥濕開郁。
解渴除煩。
消心瘀。
(能去心竅惡血。
)止盜汗。
(涼心。
)治熱毒諸痢。
(緻痢之由不一、若止因濕熱而氣實者、連為要藥、嘉言曰:治痢必先汗解其外、後調其内、首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裡。
痢有虛實寒熱之分、白屬氣分、紅屬血分、紅熱白寒之說非也、須憑脈證、而為涼瀉溫補。
)痞滿嘈雜。
吞酸吐酸。
(因肝火郁而成者、同吳萸降火開郁。
)腹痛心痛伏梁。
(心積。
)目痛傷。
(人乳浸點、或合歸芍等分、煎湯熱洗、散熱活血、亦佳。
)癰疽瘡疥。
(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酒毒明目。
定驚止嘔。
(熱郁惡心、兀兀欲吐、可用數分。
)解毒除疳。
殺蛔。
蛔得苦則伏。
)虛寒為病。
大忌。
(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蓋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則熱矣、且苦寒沉陰肅殺、伐傷生和之氣也。
或用甘草以調其苦、或加人參以節制之、其庶幾乎。
)黃連種數甚多。
雅州連,細長彎曲。
微黃無毛。
有硬刺。
馬湖連,色黑細毛。
繡花針頭硬刺。
形如雞爪。
此二種最佳。
雲南連,體松。
軟毛。
無硬刺。
古勇連,(産雲南古勇山。
)體重無毛。
無硬刺。
此二種次之。
水連頭。
(又名魯連、産川中。
)體松。
有毛。
無硬刺。
又次之。
新山連。
(産廣西。
)光黃性重。
斷則淡黃色。
土連。
(産處州。
)色黑。
團節。
(馬藥中用之。
)雞屎連。
色黑細小。
斷則淡綠色。
以上三種。
服之害人。
雲景連。
(産雲南。
)色黑。
斷則紅色。
不入藥。
川中種連。
色黃。
軟毛。
無硬刺。
味微苦而薄。
服之無效。
去毛。
治心火。
生用。
肝膽火。
豬膽汁炒。
上焦火、酒炒。
中焦火、姜汁炒。
下焦火、鹽水炒。
(或童便炒。
)食積火、黃土炒。
濕熱在氣分。
吳萸湯炒。
在血分。
醋炒。
(時珍曰:諸法不獨為之引導、蓋辛熱制其苦寒、鹹寒制其燥性、用者詳之。
)黃芩、龍骨為使。
惡菊花、元參、僵蠶、白藓皮。
畏款冬、牛膝。
忌豬肉。
(時珍曰:方有髒連丸、黃連豬肚丸、豈忌肉而不忌髒腑乎。
)殺烏頭、巴豆毒。
胡黃連 其性味功用、并似黃連、故名。
今諸家俱用以治小兒潮熱五疳等證。
(喻嘉言曰:凡治小兒五疳、即大人五勞也、幼科知用五疳之成方、而不知五勞之曲折次第、初起者治之、可以得效、胃虛者服之、有死而已、蓋膽草、蘆荟、黃連、胡黃連之類、極苦大寒、兒不能勝爾、大方亦然、設妄謂五髒虛勞之外、又有實勞、而恣用苦寒諸藥、如是死者、醫殺之爾。
)解吃煙毒。
(二允曰:解吃煙毒、合茶服之、效。
)出波斯國。
今秦隴南海亦有之。
心黑外黃。
折之塵出如煙者。
乃為真也。
其 黃芩 瀉火除濕。
苦入心。
寒勝熱。
瀉中焦實火。
除脾家濕熱。
治痢腹痛。
(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熱、虛實、食積、瘀血、痰濕之不同、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攻、食宜消導、瘀血宜行散、濕痰宜化痰利濕、痛時手不可按者、為實痛、按之痛止者、為虛痛。
)寒熱往來。
(邪在少陽。
)黃膽五淋血閉。
(實熱在血分。
)氣逆癰疽瘡瘍。
及諸失血。
降痰。
(丹溪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痰因火動、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