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苦微寒。
味薄氣升為陽。
主陽氣下陷。
能引清氣上行。
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
(肝、膽、心包、三焦相火、時珍曰:行少陽黃芩為佐、行厥陰黃連為佐、宣暢氣血。
散結調經。
人第知柴胡能發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裡。
)為足少陽膽經表藥。
(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法當和解、小柴胡湯之類是也、若病在太陽、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若病入陰經、複服柴胡、則重虛其表、最宜詳慎。
)治傷寒邪熱。
痰熱結實。
心下煩熱。
諸瘧寒熱。
(東垣曰:諸瘧以柴胡為君、佐以引經之藥、喻嘉言醫門法律雲:瘧發必有寒有熱、蓋外邪伏于半表半裡、适在少陽所主之界、入與陰争、陽勝則熱、出與陽争、陰勝則寒、即純熱無寒為瘅瘧溫瘧、寒多熱少為牝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補偏救弊、亦必還返少陽之界、使少陽而兼他經則有之、謂他經而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脈縱屢遷、而弦之一字、實貫徹之也。
)頭眩嘔吐。
(邪在半表半裡、則多嘔吐。
)目赤胸痞脅痛。
(凡脅病多是肝木有餘、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白芍。
)口苦耳聾。
(皆肝膽之邪。
)熱入血室。
(沖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皆有之、柴胡在髒主血、在經主氣。
)胎前産後諸熱。
小兒痘證。
能散十二經瘡疽血凝氣聚。
功同連翹。
(連翹治血熱、柴胡治氣熱、為小異。
)陰虛火炎氣升者。
禁用。
産江南古城山。
名齊界面者佳。
(定遠縣出者亦好。
)外感生用。
内傷升氣酒炒用。
凡治中及下降用梢。
有汗咳者。
蜜水拌炒。
前胡、半夏為使。
惡皂角。
按柴胡所用甚多。
今藥客入山收買。
将白頭翁、丹參、小前胡、遠志苗等俱雜在内。
謂之統柴胡。
藥肆中俱切為飲片。
其實真柴胡無幾。
須揀去别種。
用淨柴胡。
苗、主治卒聾。
搗汁頻滴之。
銀州柴胡 (宣、治勞熱。
)治虛勞肌熱。
骨蒸勞瘧。
熱從髓出。
小兒五疳羸熱。
根長尺餘。
微白。
前胡 宣、解表、瀉下氣、治風痰。
辛以暢肺。
解風寒。
甘以入脾。
理胸腹。
(氣香。
)苦洩厥陰(肝)之熱。
寒散太陽(膀胱)之邪。
性陰而降。
功颛下氣。
氣下則火降而痰消。
(氣有餘便是火、火則生痰。
)能除實(熱。
)治痰熱哮喘。
咳嗽嘔逆。
痞膈霍亂。
(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陽、厥陰者不同。
)無實熱與外感者忌用。
(柴胡前胡、均是風藥、但柴胡性升、前胡性降為異、之。
)味甘氣香。
性軟。
冬月采者良。
内有硬者。
名雄前胡。
須揀去勿用。
半夏為使。
惡皂角。
忌火。
獨活 宣、理伏風、去濕。
辛苦微溫。
氣緩善搜。
入足少陰氣分。
(腎)以理伏風。
治本經傷風頭痛。
頭暈目眩。
(宜與細辛同用。
)風熱齒痛。
(文潞公藥準、用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
)痙痫濕痹。
(項背強直、手足反張曰痙、濕流關節、痛而煩、曰濕痹、風勝濕、故二活兼能去濕。
)奔豚疝瘕。
(腎積曰奔豚、風寒濕客于腎家所緻、疝瘕亦然。
)古方唯用獨活。
後人分二種。
以形虛大。
有臼如鬼眼。
節疏色黃者。
為獨活。
色紫節密。
氣猛烈者。
為羌活。
并出蜀漢。
又雲:自西羌來者。
為羌活。
(故又名胡王使者。
喻嘉言曰:羌活之獨本者、即真獨活。
) 羌活 宣、理遊風、發表勝濕。
辛苦性溫。
氣雄而散。
味薄上升。
入足太陽。
(膀胱)以理遊風。
兼入足少陰、厥陰氣分。
(腎肝)瀉肝氣。
搜肝風。
治風濕相搏。
本經頭痛。
(同川芎、治太陽少陰頭痛、凡頭痛多用風藥、以巅頂之上、惟風可到也。
)督脈為病。
(督脈并太陽經。
)脊強而厥。
剛痙柔痙。
(無汗為剛、有汗為柔、亦有血虛發痙者、大約風證宜二活、血虛忌用。
)中風不語。
(真中風者宜之、若氣血虧虛者、大忌。
)頭旋目赤。
散肌表八風之邪。
利周身百節之痛。
為卻亂反正之主藥。
若血虛頭痛。
遍身痛者。
此屬内證。
二活并禁用。
防風 宣、發表、去風勝濕。
辛甘微溫。
升浮為陽。
搜肝瀉肺。
散頭目滞氣。
經絡留濕。
主上部見血。
(用之為使、亦能治崩。
)上焦風邪。
頭痛目眩。
脊痛項強。
周身盡痛。
太陽經證。
(膀胱、徐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
)又行脾胃二經。
為去風勝濕之要藥。
(凡風藥皆能勝濕、東垣曰:卒伍卑賤之職、随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散目赤瘡瘍。
若血虛痙急。
頭痛不因風寒。
(内傷。
)洩瀉不因寒濕。
火升作嗽。
陰虛盜汗。
陽虛自汗者。
并禁用。
(同黃白芍、又能實表止汗、合黃白術、名玉屏風散、固表聖藥、黃得防風而功益大、乃相畏而更相使也。
)青州黃潤者良。
軟蘆糯體。
(登州萊陽次之。
關東者、性硬不用。
)惡幹姜、白蔹、芫花。
畏萆。
殺附子毒。
升麻 輕宣、升陽、解毒。
甘辛微苦。
足陽明、太陰引經藥。
(脾胃、參上行、須此引之。
)亦入手陽明、太陰。
(大腸、肺。
)表散風邪。
(引蔥白、散手陽明風邪、同葛根、能發陽明之汗、引石膏、主陽明頭痛齒痛。
)升散火郁。
能升陽氣于至陰之下。
引甘溫之藥上行。
以補衛氣之散。
而實其表。
(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故補中湯用為佐使。
)治時氣毒疠頭痛。
(陽明頭痛、痛連齒頰。
)寒熱肺痿。
吐膿。
下痢後重。
(後重者、氣滞也、氣滞于中、必上行而後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滞、用通利藥而罔效、重用升麻而反通、丹溪曰:氣升則水自降。
)久洩。
(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脫肛。
崩中帶下。
(能緩帶脈之縮急。
)痘瘡。
(升葛湯、初發熱時可用、痘出後、或下陷洩瀉者、可少用、否則見點之後、必不可用、為其解散也。
)斑疹。
(成朵如錦紋者、為斑、隐隐見紅點者、為疹、蓋胃熱失下、沖入少陽、則助相火而成斑、沖入少陰、則助君火而成疹、又有内傷陰證見斑疹者、微紅而稀少、此胃氣極虛、逼其無根之火、遊行于外、當補益氣血、使中有主則氣不外遊、血不外散、忌用升散之品。
)風熱瘡癰。
解百藥毒。
吐蠱毒。
殺精鬼。
(性陽氣升、味甘故也。
)陰虛火升者忌用。
(下元虛者、用此升之、則下元愈虛、朱肱活人書言、瘀血入裡、吐衄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聖藥、如無犀角、代以升麻、二藥性味相遠、何以雲代、蓋以升麻能引諸藥、同入陽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氣、清心肝之火、使血下行歸經耳、傥誤用升麻、血随氣升、不愈湧出不止乎、古方未可盡泥也。
)裡白外黑。
緊實者良。
名鬼臉升麻。
去須蘆用。
(或有參補劑、須用升柴、而又恐其太升發者、并用蜜水炒之、别有一種綠升麻、缪仲醇廣筆記、用治痢有效、肘後方、卒腫毒起、升麻磨醋、頻塗之。
) 細辛 宣、散風寒、溫行水氣、潤腎燥。
辛溫。
散風寒。
故諸風痹痛。
咳嗽上氣。
頭痛脊強者宜之。
(颛治少陰之頭痛。
)辛散浮熱。
故口瘡喉痹。
(少陰火。
)鼻淵齒者宜之。
(蟲蝕膿爛。
)水停心下則腎燥。
細辛之辛。
能行水氣以潤之。
(腎燥者、心亦躁、火屈于水、故躁也、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雖手少陰引經。
(心、)乃足少陰本藥。
(腎、)能通精氣。
利九竅。
故驚痫耳聾鼻。
(鼻塞不聞香臭、風寒濕熱入于腦、故氣不宣通、寒宜表、濕熱宜清、有肉者、為末吹鼻。
)風眼淚下倒睫。
大便燥結者宜之。
溫經發汗。
(能發少陰之汗、仲景治少陰證、反發熱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邪在少陰之表劑。
)行血下乳。
散結破痰。
味濃性烈。
不可多用。
北産者細而香。
(華陰出者最佳。
)南産者。
稍大而不香。
名土辛。
又名馬辛。
(以其葉似馬蹄也。
)揀去雙葉者用。
惡黃、山茱萸。
畏硝石、滑石。
反藜蘆。
危亦村得效方、暗風卒倒、不省人事 遠志 宣、散郁、通心腎。
苦洩熱。
溫行氣。
辛散郁。
主手少陰。
(心、)能通腎氣。
上達于心。
強志益智。
聰耳明目。
利九竅。
治迷惑善忘。
驚悸不寐。
(諸證皆因心腎不交所緻。
)皮膚中熱。
腎積奔豚。
一切癰疽。
敷服皆效。
(缪希雍本草經疏曰:癰疽皆從七情憂郁惱怒而得、遠志辛能散郁。
)并善豁痰。
遠志交通心腎。
并無補性。
虛而挾滞者。
同養血補氣藥用。
資其宣導。
臻于太和。
不可多用獨用。
純虛無滞者忌。
山西白皮者佳。
(山東黑皮者、次之。
)去心。
甘草水浸一宿用。
畏珍珠、藜蘆。
得茯苓、龍骨良。
葉(名小草)益精補陰氣。
治虛損夢洩。
(可于統柴胡内揀出用之。
) 金毛狗脊 平補肝腎、除風寒濕。
苦堅腎。
甘益血。
(滋肝、)溫養氣。
治失溺不節。
(益腎、)腳弱腰痛。
寒濕周痹。
(經曰:内不在髒腑、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曰周痹。
)除風虛。
強機關。
利俯仰。
(滋腎益肝、則骨健而筋強。
)有黃毛如狗形。
故名。
去毛切。
酒拌蒸。
萆為使。
熬膏良。
淫羊藿 補腎命門。
辛香甘溫。
入肝腎。
補命門。
益精氣。
堅筋骨。
利小便。
治絕陽不興。
絕陰不産。
冷風勞氣。
四肢不仁。
(手足麻木。
)相火易動。
遠之。
一名仙靈脾。
北部淫羊。
一日百合。
食此藿所緻。
故名。
去枝。
羊脂拌炒。
山藥為使。
得酒良。
(牙齒虛痛、仙靈脾為粗末、煎湯頻漱、大效。
) 巴
味薄氣升為陽。
主陽氣下陷。
能引清氣上行。
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
(肝、膽、心包、三焦相火、時珍曰:行少陽黃芩為佐、行厥陰黃連為佐、宣暢氣血。
散結調經。
人第知柴胡能發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裡。
)為足少陽膽經表藥。
(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法當和解、小柴胡湯之類是也、若病在太陽、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若病入陰經、複服柴胡、則重虛其表、最宜詳慎。
)治傷寒邪熱。
痰熱結實。
心下煩熱。
諸瘧寒熱。
(東垣曰:諸瘧以柴胡為君、佐以引經之藥、喻嘉言醫門法律雲:瘧發必有寒有熱、蓋外邪伏于半表半裡、适在少陽所主之界、入與陰争、陽勝則熱、出與陽争、陰勝則寒、即純熱無寒為瘅瘧溫瘧、寒多熱少為牝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補偏救弊、亦必還返少陽之界、使少陽而兼他經則有之、謂他經而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脈縱屢遷、而弦之一字、實貫徹之也。
)頭眩嘔吐。
(邪在半表半裡、則多嘔吐。
)目赤胸痞脅痛。
(凡脅病多是肝木有餘、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白芍。
)口苦耳聾。
(皆肝膽之邪。
)熱入血室。
(沖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皆有之、柴胡在髒主血、在經主氣。
)胎前産後諸熱。
小兒痘證。
能散十二經瘡疽血凝氣聚。
功同連翹。
(連翹治血熱、柴胡治氣熱、為小異。
)陰虛火炎氣升者。
禁用。
産江南古城山。
名齊界面者佳。
(定遠縣出者亦好。
)外感生用。
内傷升氣酒炒用。
凡治中及下降用梢。
有汗咳者。
蜜水拌炒。
前胡、半夏為使。
惡皂角。
按柴胡所用甚多。
今藥客入山收買。
将白頭翁、丹參、小前胡、遠志苗等俱雜在内。
謂之統柴胡。
藥肆中俱切為飲片。
其實真柴胡無幾。
須揀去别種。
用淨柴胡。
苗、主治卒聾。
搗汁頻滴之。
銀州柴胡 (宣、治勞熱。
)治虛勞肌熱。
骨蒸勞瘧。
熱從髓出。
小兒五疳羸熱。
根長尺餘。
微白。
前胡 宣、解表、瀉下氣、治風痰。
辛以暢肺。
解風寒。
甘以入脾。
理胸腹。
(氣香。
)苦洩厥陰(肝)之熱。
寒散太陽(膀胱)之邪。
性陰而降。
功颛下氣。
氣下則火降而痰消。
(氣有餘便是火、火則生痰。
)能除實(熱。
)治痰熱哮喘。
咳嗽嘔逆。
痞膈霍亂。
(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陽、厥陰者不同。
)無實熱與外感者忌用。
(柴胡前胡、均是風藥、但柴胡性升、前胡性降為異、之。
)味甘氣香。
性軟。
冬月采者良。
内有硬者。
名雄前胡。
須揀去勿用。
半夏為使。
惡皂角。
忌火。
獨活 宣、理伏風、去濕。
辛苦微溫。
氣緩善搜。
入足少陰氣分。
(腎)以理伏風。
治本經傷風頭痛。
頭暈目眩。
(宜與細辛同用。
)風熱齒痛。
(文潞公藥準、用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
)痙痫濕痹。
(項背強直、手足反張曰痙、濕流關節、痛而煩、曰濕痹、風勝濕、故二活兼能去濕。
)奔豚疝瘕。
(腎積曰奔豚、風寒濕客于腎家所緻、疝瘕亦然。
)古方唯用獨活。
後人分二種。
以形虛大。
有臼如鬼眼。
節疏色黃者。
為獨活。
色紫節密。
氣猛烈者。
為羌活。
并出蜀漢。
又雲:自西羌來者。
為羌活。
(故又名胡王使者。
喻嘉言曰:羌活之獨本者、即真獨活。
) 羌活 宣、理遊風、發表勝濕。
辛苦性溫。
氣雄而散。
味薄上升。
入足太陽。
(膀胱)以理遊風。
兼入足少陰、厥陰氣分。
(腎肝)瀉肝氣。
搜肝風。
治風濕相搏。
本經頭痛。
(同川芎、治太陽少陰頭痛、凡頭痛多用風藥、以巅頂之上、惟風可到也。
)督脈為病。
(督脈并太陽經。
)脊強而厥。
剛痙柔痙。
(無汗為剛、有汗為柔、亦有血虛發痙者、大約風證宜二活、血虛忌用。
)中風不語。
(真中風者宜之、若氣血虧虛者、大忌。
)頭旋目赤。
散肌表八風之邪。
利周身百節之痛。
為卻亂反正之主藥。
若血虛頭痛。
遍身痛者。
此屬内證。
二活并禁用。
防風 宣、發表、去風勝濕。
辛甘微溫。
升浮為陽。
搜肝瀉肺。
散頭目滞氣。
經絡留濕。
主上部見血。
(用之為使、亦能治崩。
)上焦風邪。
頭痛目眩。
脊痛項強。
周身盡痛。
太陽經證。
(膀胱、徐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
)又行脾胃二經。
為去風勝濕之要藥。
(凡風藥皆能勝濕、東垣曰:卒伍卑賤之職、随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散目赤瘡瘍。
若血虛痙急。
頭痛不因風寒。
(内傷。
)洩瀉不因寒濕。
火升作嗽。
陰虛盜汗。
陽虛自汗者。
并禁用。
(同黃白芍、又能實表止汗、合黃白術、名玉屏風散、固表聖藥、黃得防風而功益大、乃相畏而更相使也。
)青州黃潤者良。
軟蘆糯體。
(登州萊陽次之。
關東者、性硬不用。
)惡幹姜、白蔹、芫花。
畏萆。
殺附子毒。
升麻 輕宣、升陽、解毒。
甘辛微苦。
足陽明、太陰引經藥。
(脾胃、參上行、須此引之。
)亦入手陽明、太陰。
(大腸、肺。
)表散風邪。
(引蔥白、散手陽明風邪、同葛根、能發陽明之汗、引石膏、主陽明頭痛齒痛。
)升散火郁。
能升陽氣于至陰之下。
引甘溫之藥上行。
以補衛氣之散。
而實其表。
(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故補中湯用為佐使。
)治時氣毒疠頭痛。
(陽明頭痛、痛連齒頰。
)寒熱肺痿。
吐膿。
下痢後重。
(後重者、氣滞也、氣滞于中、必上行而後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滞、用通利藥而罔效、重用升麻而反通、丹溪曰:氣升則水自降。
)久洩。
(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脫肛。
崩中帶下。
(能緩帶脈之縮急。
)痘瘡。
(升葛湯、初發熱時可用、痘出後、或下陷洩瀉者、可少用、否則見點之後、必不可用、為其解散也。
)斑疹。
(成朵如錦紋者、為斑、隐隐見紅點者、為疹、蓋胃熱失下、沖入少陽、則助相火而成斑、沖入少陰、則助君火而成疹、又有内傷陰證見斑疹者、微紅而稀少、此胃氣極虛、逼其無根之火、遊行于外、當補益氣血、使中有主則氣不外遊、血不外散、忌用升散之品。
)風熱瘡癰。
解百藥毒。
吐蠱毒。
殺精鬼。
(性陽氣升、味甘故也。
)陰虛火升者忌用。
(下元虛者、用此升之、則下元愈虛、朱肱活人書言、瘀血入裡、吐衄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聖藥、如無犀角、代以升麻、二藥性味相遠、何以雲代、蓋以升麻能引諸藥、同入陽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氣、清心肝之火、使血下行歸經耳、傥誤用升麻、血随氣升、不愈湧出不止乎、古方未可盡泥也。
)裡白外黑。
緊實者良。
名鬼臉升麻。
去須蘆用。
(或有參補劑、須用升柴、而又恐其太升發者、并用蜜水炒之、别有一種綠升麻、缪仲醇廣筆記、用治痢有效、肘後方、卒腫毒起、升麻磨醋、頻塗之。
) 細辛 宣、散風寒、溫行水氣、潤腎燥。
辛溫。
散風寒。
故諸風痹痛。
咳嗽上氣。
頭痛脊強者宜之。
(颛治少陰之頭痛。
)辛散浮熱。
故口瘡喉痹。
(少陰火。
)鼻淵齒者宜之。
(蟲蝕膿爛。
)水停心下則腎燥。
細辛之辛。
能行水氣以潤之。
(腎燥者、心亦躁、火屈于水、故躁也、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雖手少陰引經。
(心、)乃足少陰本藥。
(腎、)能通精氣。
利九竅。
故驚痫耳聾鼻。
(鼻塞不聞香臭、風寒濕熱入于腦、故氣不宣通、寒宜表、濕熱宜清、有肉者、為末吹鼻。
)風眼淚下倒睫。
大便燥結者宜之。
溫經發汗。
(能發少陰之汗、仲景治少陰證、反發熱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邪在少陰之表劑。
)行血下乳。
散結破痰。
味濃性烈。
不可多用。
北産者細而香。
(華陰出者最佳。
)南産者。
稍大而不香。
名土辛。
又名馬辛。
(以其葉似馬蹄也。
)揀去雙葉者用。
惡黃、山茱萸。
畏硝石、滑石。
反藜蘆。
危亦村得效方、暗風卒倒、不省人事 遠志 宣、散郁、通心腎。
苦洩熱。
溫行氣。
辛散郁。
主手少陰。
(心、)能通腎氣。
上達于心。
強志益智。
聰耳明目。
利九竅。
治迷惑善忘。
驚悸不寐。
(諸證皆因心腎不交所緻。
)皮膚中熱。
腎積奔豚。
一切癰疽。
敷服皆效。
(缪希雍本草經疏曰:癰疽皆從七情憂郁惱怒而得、遠志辛能散郁。
)并善豁痰。
遠志交通心腎。
并無補性。
虛而挾滞者。
同養血補氣藥用。
資其宣導。
臻于太和。
不可多用獨用。
純虛無滞者忌。
山西白皮者佳。
(山東黑皮者、次之。
)去心。
甘草水浸一宿用。
畏珍珠、藜蘆。
得茯苓、龍骨良。
葉(名小草)益精補陰氣。
治虛損夢洩。
(可于統柴胡内揀出用之。
) 金毛狗脊 平補肝腎、除風寒濕。
苦堅腎。
甘益血。
(滋肝、)溫養氣。
治失溺不節。
(益腎、)腳弱腰痛。
寒濕周痹。
(經曰:内不在髒腑、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曰周痹。
)除風虛。
強機關。
利俯仰。
(滋腎益肝、則骨健而筋強。
)有黃毛如狗形。
故名。
去毛切。
酒拌蒸。
萆為使。
熬膏良。
淫羊藿 補腎命門。
辛香甘溫。
入肝腎。
補命門。
益精氣。
堅筋骨。
利小便。
治絕陽不興。
絕陰不産。
冷風勞氣。
四肢不仁。
(手足麻木。
)相火易動。
遠之。
一名仙靈脾。
北部淫羊。
一日百合。
食此藿所緻。
故名。
去枝。
羊脂拌炒。
山藥為使。
得酒良。
(牙齒虛痛、仙靈脾為粗末、煎湯頻漱、大效。
) 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