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主治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不外乎膽草青黛。
瀉膽則不外乎前胡。
瀉腎則不外乎童便食鹽。
(經曰。
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瀉膀胱則不外乎豬苓澤瀉黃柏。
餘則看症酌增。
此瀉裡熱之大概也。
若熱久伏不發。
其熱最深。
其藥亦不越乎知連芩柏。
(經曰。
以苦發之。
)但總不得妄行升發以助其勢。
如春溫夏熱之有禁用幹葛升麻麻黃桂枝柴胡之類是已。
此瀉伏熱之大概也。
至于熱挾有濕。
藥亦不外清利之味。
然亦須分病症輕重。
輕則用以通草茯苓等藥以滲。
重則用以澤瀉木通車前燈草扁蓄萆海金沙防己茵陳地膚子豬苓滑石等藥以為瀉。
再重則有大戟芫花甘遂等藥以為之伐。
此瀉濕熱之大概也。
他如熱入于血。
(血熱。
)而症見有蓄血便血等症。
則當按其破血涼血之劑以進。
久積而熱不化。
(積熱。
) 則當用以黃芩黃柏知母之類以投。
久積久毒不解。
(熱毒。
)則當用以連翹牛蒡綠豆金銀花蒲公英金汁人中黃之類以治。
惟有真陰素虧。
真陽失守。
無根之火浮溢于表。
外極似熱。
而内則無真正熱症熱脈可據。
(假熱。
)惟當用以附子理中。
及或附桂八味。
方可回生。
凡此皆屬治熱之品。
但不可盡以熱屬内實。
而概用以苦寒。
以傷其胃也。
經曰。
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水勝火。
故治以鹹寒。
甘勝鹹。
佐之所以防其過。
必甘苦者。
防鹹之過。
而又以瀉熱氣作實也。
熱淫。
故以酸收之。
熱結。
故以苦發之。
)五運。
(少陰司天。
子午。
少陰在泉。
卯酉。
) 〔散熱〕決明子(肝)夏枯草(肝)柴胡(膽)幹葛(胃)升麻(胃)秦艽(腸胃)野菊花(肝肺)淡豆豉(膈上)香薷(肺胃心) 〔散風熱〕辛夷(肺)蕤仁(肝)決明子(肝)薄荷(肝肺)青葙子(肝)爐甘石(肝) 木賊(肝膽) 〔散濕熱〕蕪荑(皮膚骨節) 〔散熱痰〕海石(腎) 〔散血熱〕鍛石(骨節皮膚)谷精草(肝) 〔吐痰〕木鼈(熱毒)栝蒌(肺膈熱)膽礬(肺膈風熱) 〔瀉脾熱〕石斛白芍〔瀉胃熱〕雪水柿蒂大黃(大腸胃)竹茹(胃肺)竹葉元明粉(大腸胃)漏蘆白頭翁(大腸胃)人中黃(大腸胃)金汁梨(胃肺)西瓜(胃心)珍珠(胃肝心) 蘆根犀角蒲公英粳米石膏柿幹(胃肺)柿霜(胃肺)雷丸樸硝(大腸胃)綠豆(胃大腸)刺皮貫衆〔瀉肺熱〕馬兜鈴青木香百草霜通草車前子(肺肝)貝母(肺心)牽牛石葦牛子金銀花山栀子(肺心)白薇知母沙參薏苡仁百部百合(肺心)黃芩(大腸肺)芙蓉花柿霜(肺胃)柿幹(肺胃)土貝母(肺心)竹茹(肺胃)梨(肺胃)蛤蜊粉太行山黨參〔瀉大腸熱〕白頭翁(大腸胃)人中黃(大腸胃)生地樸硝(大腸胃)大黃(大腸胃) 黃芩(大腸肺膀胱)綠豆(大腸胃)蝸牛玄明粉(大腸胃) 〔瀉心熱〕代赭石木通瞿麥牛黃(心肝)天竺黃連翹山栀子(心肺)西瓜(心胃)黃連辰砂百合(心肺)郁金蓮須貝母(心肺)鈎藤珍珠(心肝胃)土貝母(心肺)川楝子(心胞膀胱心) 〔瀉心包熱〕川楝子(心胞膀胱心) 〔瀉肝熱〕代赭石石南葉琥珀(肝腎)車前子(肝肺)牛黃(肝心)前胡(肝膽)秦皮空青(膽肝)銅青(肝膽)蒙花石決明珍珠(肝心胃)淩霄花生棗仁蘆荟〔瀉膽熱〕空青(肝膽)綠青銅青(膽肝)熊膽青魚膽膽礬前胡〔瀉腎熱〕琥珀(腎肝膀胱)防己青鹽秋石寒水石龍膽草(膽肝)食鹽童便地骨皮〔瀉膀胱熱〕豬苓澤瀉地膚子茵陳黃柏黃芩龍膽草(膀胱腎肝)川楝子(心胞膀胱心) 〔瀉脾濕熱〕白藓皮(腸胃大腸)木瓜(脾胃腎)蚯蚓薏苡仁(脾胃大腸)紫貝皂礬(肝脾)白礬商陸郁李仁〔瀉胃濕熱〕蓄白藓皮(大腸胃脾)木瓜(胃脾腎)苦參(胃腎大腸)茵陳刺皮(大腸胃)白薇寒水石(胃腎)續随子荛花〔瀉肺濕熱〕黑牽牛黃芩(小腸肺)石葦車前子通草薏苡仁(肺脾)葶苈〔瀉大腸濕熱〕防己(大小腸腎)白藓皮(大腸胃)苦參(大腸腎胃)刺皮(大腸胃) 黃連(大腸心)元明粉〔瀉心濕熱〕木通(小腸心)黃連(大腸心)連翹(心肝)栀子珍珠(心肝)瞿麥苦楝子(心胞膀胱心小腸) 〔瀉心胞濕熱〕苦楝子(心胞膀胱心小腸) 〔瀉小腸濕熱〕海金沙赤小豆木通(小腸心)生地赤茯苓黃芩(小腸心)防己(大小腸腎)川楝子(心小腸心胞膀胱) 〔瀉肝濕熱〕連翹(肝心)珍珠(肝心)皂礬(肝脾)龍膽草(肝膽膀胱) 〔瀉膽濕熱〕龍膽草(膽肝膀胱) 〔瀉腎濕熱〕防己(大小腸腎)木瓜(腎脾胃)苦參(大腸腎胃)海蛤文蛤琥珀寒水石(腎胃)海藻海帶昆布茯苓〔瀉膀胱濕熱〕豬苓澤瀉地膚子黃柏田螺川楝子(心胞心小腸) 〔瀉脾血熱〕郁李仁射幹(肝心)紫貝(肝脾)姜黃藕(脾心肝)皂礬(脾肝)蚯蚓地榆(大腸胃肝)槐角(大腸胃肝)槐花(大腸胃肝)蘇木(胃心)三七(胃肝)幹漆(胃肝大腸) 〔瀉肺血熱〕生地黃(肺心)紫菀〔瀉大腸血熱〕石脂(大腸胃肝)槐角(大腸胃肝)槐花(大腸胃肝)地榆(大腸胃肝) 刺皮幹漆〔瀉心血熱〕犀角射幹(心脾)童便(心腎)血餘(心腎)紅花(心肝)辰砂紫草(心肝心胞)生地黃(心肺)熊膽丹參沒藥郁金(心胞心)桃仁(心胞心肝)茜草(心胞心肝)蘇木(心胃)益母草(心胞心肝)藕(心脾肝) 〔瀉心胞血熱〕紫草(心胞肝心)郁金(心胞心)茜草(心胞心肝)益母草(心胞心肝) 桃仁(心胞心肝) 〔瀉肝血熱〕白芍代赭石蒲公英(肝腎)青魚膽紅花(肝心)地榆(大腸肝胃)槐角(大腸肝胃)槐花(大腸肝胃)側柏葉卷柏無名異淩霄花豬尾血紫草(肝心胞心)夜明沙兔肉旱蓮草(肝腎)茅根蜈蚣山甲琥珀芙蓉花赤芍醋熊膽莪術紫貝(肝脾)靈脂紫參蒲黃血竭益母草(肝心胞心)藕(肝心肺)古文錢(肝腎)皂礬(肝脾)歸尾鼈甲貫衆茜草(肝心胞心)桃仁(肝心包心)幹漆(大腸肝胃)三七(肝胃)虻蟲蟲螃蟹瓦楞子水蛭花蕊石〔瀉腎血熱〕童便(腎心)地骨皮血餘(腎心)銀柴胡蒲公英(腎肝)生牛膝旱蓮草(腎肝)赤石脂(大腸腎)自然銅古文錢(腎肝)青鹽〔瀉腎熱痰〕海石〔瀉肺熱痰〕诃子栝蒌花粉白果杏仁旋複花〔瀉脾熱痰〕密陀僧白礬〔瀉肝膈熱痰〕礞石〔瀉胸膈熱痰〕蓬砂〔瀉心肝熱痰〕牛黃射幹〔瀉心肺熱痰〕貝母土貝母〔瀉皮裡膜外熱痰〕竹瀝〔瀉肝膽熱痰〕前胡〔瀉肝脾熱痰〕皂礬 六淫病症主藥 痰病本于人身濁氣濁液所緻。
故書多責于脾。
謂其脾氣清徹。
則痰不生。
脾氣混濁。
則痰始成。
又考書言。
痰之标在脾。
而痰之本在腎。
蓋以脾屬後天。
腎屬先天。
凡後天之病。
未有不根先天之所緻也。
惟是痰症異形。
變幻莫測。
故書所論治法。
多不一端。
而藥亦不一緻。
即以散痰藥論之。
如生姜胡椒。
是散寒門之痰也。
神曲半夏橘皮菖蒲。
是散濕閉之痰也。
南星皂角白芥僵蠶白附烏尖附天麻白前。
是散風濕之痰也。
凡此因有不同。
而散有各别如此。
且即吐痰以論。
如木鼈青木香。
非吐熱毒在膈之痰乎!瓜蒂胡桐淚。
非吐熱結在膈之痰乎!蜀漆常山。
非吐積飲在于心下之意乎!烏尖附。
非吐風痰在膈之意乎!生萊菔子。
非吐氣痰在膈之意乎!砒石。
非吐寒痰在膈之意乎。
桔梗蘆皂白二礬。
非吐風痰熱痰在膈之意乎!參蘆。
非吐虛痰在膈之意乎!凡此痰有不同。
而吐有各别如此。
更即降痰以論。
如栝蒌花粉貝母生白果旋複花杏仁诃子。
是降在肺之痰矣。
但貝母則兼心痰同理。
白礬密陀僧射幹。
是降在脾之痰矣。
但射幹則兼心痰共除。
海石沉香。
是降在腎之痰矣。
但沉香則兼腎氣同治。
海石則兼肺氣并驅。
鶴虱磁石牛黃前胡蓬砂礞石。
是降在肝之痰矣。
但牛黃則兼心痰皆祛。
若在竹瀝則治皮裡膜外之痰。
凡此痰有不同。
而降有各别如斯。
惟有火衰寒勝。
痰氣上沸。
(水沸為痰。
)非用六味不能以收。
水氣上逆。
脾氣不運。
(水泛為痰。
)非用八味六君四君不能以去。
此惟深于醫者。
始能以明其蘊。
若使初學褊淺。
則惟知用竹瀝貝母牛黃礞石等劑。
又烏知其醫理活變。
固有若是其神者乎。
此治痰之大法也。
〔表痰宜散〕生姜(肺寒)胡椒(胃寒)半夏(脾胃膽濕)神曲(脾胃濕)天南星(肝脾肺風)皂角(肝肺大腸風)白芥子(肺風)僵蠶(肝風)白附子(胃風)大皂(肝肺大腸濕)烏尖附(腎風)石菖蒲(心濕)天麻(肝風)橘皮(脾肺濕)白前(肺風) 〔膈痰宜吐〕木鼈(外治熱毒)生萊菔(肺脾氣)瓜蒂(脾肺胃熱結)藜蘆(肺胃風)常山(心下積飲)膽礬(肝膽肺脾)白礬(脾胃濕熱)蜀漆(心下積飲)食鹽(心腎引水)烏尖附(腎風)砒石(腸胃寒)青木香(肺熱毒)桔梗蘆(肺風)胡桐淚(胃熱)皂礬(肝脾濕熱)人參蘆(肺虛)栀子(心肺熱) 〔實痰宜降〕栝蒌實(肺)花粉(肺)磁石(腎)牛黃(心肝)貝母(肺)竹瀝(經絡) 白礬(脾)生白果(肺)蓬砂(肝)前胡(肝膽)兒茶(心脾)射幹(心脾)旋複花(大腸肺) 杏仁(肺)海石(肺腎氣)沉香(腎氣)土貝母(心肺)鶴虱(肝)诃子(大腸肺)密陀僧(脾)礞石(肝) 〔寒痰宜燥〕幹姜(胃)附子(命門) 六淫病症主藥 氣者。
人身之寶。
凡人五髒
瀉膽則不外乎前胡。
瀉腎則不外乎童便食鹽。
(經曰。
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瀉膀胱則不外乎豬苓澤瀉黃柏。
餘則看症酌增。
此瀉裡熱之大概也。
若熱久伏不發。
其熱最深。
其藥亦不越乎知連芩柏。
(經曰。
以苦發之。
)但總不得妄行升發以助其勢。
如春溫夏熱之有禁用幹葛升麻麻黃桂枝柴胡之類是已。
此瀉伏熱之大概也。
至于熱挾有濕。
藥亦不外清利之味。
然亦須分病症輕重。
輕則用以通草茯苓等藥以滲。
重則用以澤瀉木通車前燈草扁蓄萆海金沙防己茵陳地膚子豬苓滑石等藥以為瀉。
再重則有大戟芫花甘遂等藥以為之伐。
此瀉濕熱之大概也。
他如熱入于血。
(血熱。
)而症見有蓄血便血等症。
則當按其破血涼血之劑以進。
久積而熱不化。
(積熱。
) 則當用以黃芩黃柏知母之類以投。
久積久毒不解。
(熱毒。
)則當用以連翹牛蒡綠豆金銀花蒲公英金汁人中黃之類以治。
惟有真陰素虧。
真陽失守。
無根之火浮溢于表。
外極似熱。
而内則無真正熱症熱脈可據。
(假熱。
)惟當用以附子理中。
及或附桂八味。
方可回生。
凡此皆屬治熱之品。
但不可盡以熱屬内實。
而概用以苦寒。
以傷其胃也。
經曰。
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水勝火。
故治以鹹寒。
甘勝鹹。
佐之所以防其過。
必甘苦者。
防鹹之過。
而又以瀉熱氣作實也。
熱淫。
故以酸收之。
熱結。
故以苦發之。
)五運。
(少陰司天。
子午。
少陰在泉。
卯酉。
) 〔散熱〕決明子(肝)夏枯草(肝)柴胡(膽)幹葛(胃)升麻(胃)秦艽(腸胃)野菊花(肝肺)淡豆豉(膈上)香薷(肺胃心) 〔散風熱〕辛夷(肺)蕤仁(肝)決明子(肝)薄荷(肝肺)青葙子(肝)爐甘石(肝) 木賊(肝膽) 〔散濕熱〕蕪荑(皮膚骨節) 〔散熱痰〕海石(腎) 〔散血熱〕鍛石(骨節皮膚)谷精草(肝) 〔吐痰〕木鼈(熱毒)栝蒌(肺膈熱)膽礬(肺膈風熱) 〔瀉脾熱〕石斛白芍〔瀉胃熱〕雪水柿蒂大黃(大腸胃)竹茹(胃肺)竹葉元明粉(大腸胃)漏蘆白頭翁(大腸胃)人中黃(大腸胃)金汁梨(胃肺)西瓜(胃心)珍珠(胃肝心) 蘆根犀角蒲公英粳米石膏柿幹(胃肺)柿霜(胃肺)雷丸樸硝(大腸胃)綠豆(胃大腸)刺皮貫衆〔瀉肺熱〕馬兜鈴青木香百草霜通草車前子(肺肝)貝母(肺心)牽牛石葦牛子金銀花山栀子(肺心)白薇知母沙參薏苡仁百部百合(肺心)黃芩(大腸肺)芙蓉花柿霜(肺胃)柿幹(肺胃)土貝母(肺心)竹茹(肺胃)梨(肺胃)蛤蜊粉太行山黨參〔瀉大腸熱〕白頭翁(大腸胃)人中黃(大腸胃)生地樸硝(大腸胃)大黃(大腸胃) 黃芩(大腸肺膀胱)綠豆(大腸胃)蝸牛玄明粉(大腸胃) 〔瀉心熱〕代赭石木通瞿麥牛黃(心肝)天竺黃連翹山栀子(心肺)西瓜(心胃)黃連辰砂百合(心肺)郁金蓮須貝母(心肺)鈎藤珍珠(心肝胃)土貝母(心肺)川楝子(心胞膀胱心) 〔瀉心包熱〕川楝子(心胞膀胱心) 〔瀉肝熱〕代赭石石南葉琥珀(肝腎)車前子(肝肺)牛黃(肝心)前胡(肝膽)秦皮空青(膽肝)銅青(肝膽)蒙花石決明珍珠(肝心胃)淩霄花生棗仁蘆荟〔瀉膽熱〕空青(肝膽)綠青銅青(膽肝)熊膽青魚膽膽礬前胡〔瀉腎熱〕琥珀(腎肝膀胱)防己青鹽秋石寒水石龍膽草(膽肝)食鹽童便地骨皮〔瀉膀胱熱〕豬苓澤瀉地膚子茵陳黃柏黃芩龍膽草(膀胱腎肝)川楝子(心胞膀胱心) 〔瀉脾濕熱〕白藓皮(腸胃大腸)木瓜(脾胃腎)蚯蚓薏苡仁(脾胃大腸)紫貝皂礬(肝脾)白礬商陸郁李仁〔瀉胃濕熱〕蓄白藓皮(大腸胃脾)木瓜(胃脾腎)苦參(胃腎大腸)茵陳刺皮(大腸胃)白薇寒水石(胃腎)續随子荛花〔瀉肺濕熱〕黑牽牛黃芩(小腸肺)石葦車前子通草薏苡仁(肺脾)葶苈〔瀉大腸濕熱〕防己(大小腸腎)白藓皮(大腸胃)苦參(大腸腎胃)刺皮(大腸胃) 黃連(大腸心)元明粉〔瀉心濕熱〕木通(小腸心)黃連(大腸心)連翹(心肝)栀子珍珠(心肝)瞿麥苦楝子(心胞膀胱心小腸) 〔瀉心胞濕熱〕苦楝子(心胞膀胱心小腸) 〔瀉小腸濕熱〕海金沙赤小豆木通(小腸心)生地赤茯苓黃芩(小腸心)防己(大小腸腎)川楝子(心小腸心胞膀胱) 〔瀉肝濕熱〕連翹(肝心)珍珠(肝心)皂礬(肝脾)龍膽草(肝膽膀胱) 〔瀉膽濕熱〕龍膽草(膽肝膀胱) 〔瀉腎濕熱〕防己(大小腸腎)木瓜(腎脾胃)苦參(大腸腎胃)海蛤文蛤琥珀寒水石(腎胃)海藻海帶昆布茯苓〔瀉膀胱濕熱〕豬苓澤瀉地膚子黃柏田螺川楝子(心胞心小腸) 〔瀉脾血熱〕郁李仁射幹(肝心)紫貝(肝脾)姜黃藕(脾心肝)皂礬(脾肝)蚯蚓地榆(大腸胃肝)槐角(大腸胃肝)槐花(大腸胃肝)蘇木(胃心)三七(胃肝)幹漆(胃肝大腸) 〔瀉肺血熱〕生地黃(肺心)紫菀〔瀉大腸血熱〕石脂(大腸胃肝)槐角(大腸胃肝)槐花(大腸胃肝)地榆(大腸胃肝) 刺皮幹漆〔瀉心血熱〕犀角射幹(心脾)童便(心腎)血餘(心腎)紅花(心肝)辰砂紫草(心肝心胞)生地黃(心肺)熊膽丹參沒藥郁金(心胞心)桃仁(心胞心肝)茜草(心胞心肝)蘇木(心胃)益母草(心胞心肝)藕(心脾肝) 〔瀉心胞血熱〕紫草(心胞肝心)郁金(心胞心)茜草(心胞心肝)益母草(心胞心肝) 桃仁(心胞心肝) 〔瀉肝血熱〕白芍代赭石蒲公英(肝腎)青魚膽紅花(肝心)地榆(大腸肝胃)槐角(大腸肝胃)槐花(大腸肝胃)側柏葉卷柏無名異淩霄花豬尾血紫草(肝心胞心)夜明沙兔肉旱蓮草(肝腎)茅根蜈蚣山甲琥珀芙蓉花赤芍醋熊膽莪術紫貝(肝脾)靈脂紫參蒲黃血竭益母草(肝心胞心)藕(肝心肺)古文錢(肝腎)皂礬(肝脾)歸尾鼈甲貫衆茜草(肝心胞心)桃仁(肝心包心)幹漆(大腸肝胃)三七(肝胃)虻蟲蟲螃蟹瓦楞子水蛭花蕊石〔瀉腎血熱〕童便(腎心)地骨皮血餘(腎心)銀柴胡蒲公英(腎肝)生牛膝旱蓮草(腎肝)赤石脂(大腸腎)自然銅古文錢(腎肝)青鹽〔瀉腎熱痰〕海石〔瀉肺熱痰〕诃子栝蒌花粉白果杏仁旋複花〔瀉脾熱痰〕密陀僧白礬〔瀉肝膈熱痰〕礞石〔瀉胸膈熱痰〕蓬砂〔瀉心肝熱痰〕牛黃射幹〔瀉心肺熱痰〕貝母土貝母〔瀉皮裡膜外熱痰〕竹瀝〔瀉肝膽熱痰〕前胡〔瀉肝脾熱痰〕皂礬 六淫病症主藥 痰病本于人身濁氣濁液所緻。
故書多責于脾。
謂其脾氣清徹。
則痰不生。
脾氣混濁。
則痰始成。
又考書言。
痰之标在脾。
而痰之本在腎。
蓋以脾屬後天。
腎屬先天。
凡後天之病。
未有不根先天之所緻也。
惟是痰症異形。
變幻莫測。
故書所論治法。
多不一端。
而藥亦不一緻。
即以散痰藥論之。
如生姜胡椒。
是散寒門之痰也。
神曲半夏橘皮菖蒲。
是散濕閉之痰也。
南星皂角白芥僵蠶白附烏尖附天麻白前。
是散風濕之痰也。
凡此因有不同。
而散有各别如此。
且即吐痰以論。
如木鼈青木香。
非吐熱毒在膈之痰乎!瓜蒂胡桐淚。
非吐熱結在膈之痰乎!蜀漆常山。
非吐積飲在于心下之意乎!烏尖附。
非吐風痰在膈之意乎!生萊菔子。
非吐氣痰在膈之意乎!砒石。
非吐寒痰在膈之意乎。
桔梗蘆皂白二礬。
非吐風痰熱痰在膈之意乎!參蘆。
非吐虛痰在膈之意乎!凡此痰有不同。
而吐有各别如此。
更即降痰以論。
如栝蒌花粉貝母生白果旋複花杏仁诃子。
是降在肺之痰矣。
但貝母則兼心痰同理。
白礬密陀僧射幹。
是降在脾之痰矣。
但射幹則兼心痰共除。
海石沉香。
是降在腎之痰矣。
但沉香則兼腎氣同治。
海石則兼肺氣并驅。
鶴虱磁石牛黃前胡蓬砂礞石。
是降在肝之痰矣。
但牛黃則兼心痰皆祛。
若在竹瀝則治皮裡膜外之痰。
凡此痰有不同。
而降有各别如斯。
惟有火衰寒勝。
痰氣上沸。
(水沸為痰。
)非用六味不能以收。
水氣上逆。
脾氣不運。
(水泛為痰。
)非用八味六君四君不能以去。
此惟深于醫者。
始能以明其蘊。
若使初學褊淺。
則惟知用竹瀝貝母牛黃礞石等劑。
又烏知其醫理活變。
固有若是其神者乎。
此治痰之大法也。
〔表痰宜散〕生姜(肺寒)胡椒(胃寒)半夏(脾胃膽濕)神曲(脾胃濕)天南星(肝脾肺風)皂角(肝肺大腸風)白芥子(肺風)僵蠶(肝風)白附子(胃風)大皂(肝肺大腸濕)烏尖附(腎風)石菖蒲(心濕)天麻(肝風)橘皮(脾肺濕)白前(肺風) 〔膈痰宜吐〕木鼈(外治熱毒)生萊菔(肺脾氣)瓜蒂(脾肺胃熱結)藜蘆(肺胃風)常山(心下積飲)膽礬(肝膽肺脾)白礬(脾胃濕熱)蜀漆(心下積飲)食鹽(心腎引水)烏尖附(腎風)砒石(腸胃寒)青木香(肺熱毒)桔梗蘆(肺風)胡桐淚(胃熱)皂礬(肝脾濕熱)人參蘆(肺虛)栀子(心肺熱) 〔實痰宜降〕栝蒌實(肺)花粉(肺)磁石(腎)牛黃(心肝)貝母(肺)竹瀝(經絡) 白礬(脾)生白果(肺)蓬砂(肝)前胡(肝膽)兒茶(心脾)射幹(心脾)旋複花(大腸肺) 杏仁(肺)海石(肺腎氣)沉香(腎氣)土貝母(心肺)鶴虱(肝)诃子(大腸肺)密陀僧(脾)礞石(肝) 〔寒痰宜燥〕幹姜(胃)附子(命門) 六淫病症主藥 氣者。
人身之寶。
凡人五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