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主治下

關燈
六淫病症主藥 繡按病自内成。

    則七情固為緻病之根。

    病自外成。

    則六淫更為緻病之由。

    凡人衣被不慎。

     寒暑不謹。

    則六淫俱能緻害。

    而症見有肌膚灼熱。

    身痛骨痛。

    并或類于内傷。

    而緻症見體瘦骨蒸。

    神昏氣倦。

    痞滿不食。

    苟以補劑混投。

    則邪得補愈熾。

    況邪襲人肌膚。

    始雖及于經絡。

     終則深入髒腑。

    症類異形。

    流派百出。

    非不從一體會。

    則病根底莫曉。

    是篇統論藥性。

    既以髒腑主治諸藥冠列篇首。

    複以六淫主治諸藥并氣血等藥。

    縱橫胪列。

    載于篇末。

    俾令藥性通達。

    而無臨症岐亡之弊雲。

     六淫病症主藥 經曰。

    風為百病長。

    其變無常。

    非無常也。

    實以風随四時之氣而乃變耳。

    喻嘉言曰。

    風在冬為發之寒風。

    在春為調暢之溫風。

    在夏為南薰之熱風。

    在秋為凄其之涼風。

    則知風随時易。

    其變靡定。

    是以風在于肝。

    其風為熱。

    風在于脾于腎。

    其風為寒為濕。

    風在于胃于肺。

    其風為燥。

    風在于脾于肝。

    其風為痰為濕。

    随其髒腑氣候以分。

    則風愈變愈多而莫測矣!考古有言風在于肝。

    (肝風。

    )宜用荊芥鈎藤蛇蛻蒺藜蟬蛻全蠍浮萍虎骨蜈蚣草海桐皮木賊蕤仁決明子芎南星天麻蕪荑薄荷五加皮僵蠶以治。

    風在于脾。

    (脾風。

    )宜用萆以治。

    風在于腎。

    宜用獨活蛇床子巴戟淫羊藿附子細辛以治。

    風在于胃。

    宜用白附蝸牛以治。

    風在于肺。

    (肺風。

    )宜用甘菊葳蕤辛夷牛子杏仁白前以治。

    風在經絡關竅。

    (經絡風。

    )宜用白花蛇麝香皂角山甲茵芋蘇合香樟腦蓖麻子以治。

    風在膀胱。

    (膀胱經風。

    )宜用本羌活以治。

    風在肝腎。

    (肝腎風。

    )宜用白花蛇石南藤川烏附桑寄生狗脊以治。

    風在肝脾。

    (肝脾風。

    )宜用蒼耳子爐甘石秦艽以治。

    風在肺胃。

    (肺胃風。

    )宜用五倍子百藥煎以治。

    風在于衛。

    (肌表風。

    )宜用桂枝以治。

    (經曰。

    以辛散之。

    )此治風之有分其經絡髒腑之異也。

    至于風以寒見。

    (寒風。

    )其藥則有杏仁淫羊藿之類。

    風以熱見。

    (熱風。

    )其藥則有辛夷木賊蕤仁冰片決明子爐甘石牛蒡子青葙子之類。

    風以濕見。

    (濕風。

    )其藥則有羌活獨活葳蕤桑寄生蛇床子巴戟狗脊白芷松脂茵芋蒼耳子草五倍子百藥煎萆靈仙海桐皮秦艽防風之類。

    風與痰見。

    (風痰。

    )其藥則有南星皂角烏尖附白芥子白附天麻白前之類。

    風與濕熱皆見。

    其藥則有蕪荑蝸牛之類。

    風與熱氣并見。

    其藥則有薄荷之類。

    (經曰。

    風淫于内。

    治以辛涼。

    )風與寒濕并見。

    其藥則有五加皮天雄蔓荊子僵蠶細辛之類。

    但風性急莫禦。

    用辛宜以甘制。

    (經曰。

    以甘緩之。

    )且此止屬論藥大概。

    至其臨症施治。

    則又在人心通化裁。

    而不為藥所拘。

    是真得乎用藥之妙法矣!經曰。

    風淫于内。

    治以辛涼。

    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

    以辛散之。

    (風屬木。

    辛屬金。

    金能勝木。

    故治以辛涼。

    過辛恐傷真氣。

    故佐以苦甘。

    苦勝辛。

    甘益氣也。

    木性急。

    故以甘緩之。

     木喜條達。

    故以辛散之。

    )五運。

    (厥陰司天。

    巳亥。

    厥陰在泉。

    寅申。

    ) 〔祛風〕荊芥(肝)鈎藤(肝)蛇蛻(肝)蒺藜(肝)蟬蛻(肝)浮萍(肝)全蠍(肝) 王不留行(肝)虎骨(肝)蜈蚣(肝)白花蛇(肝腎)川烏附(肝腎)石南藤(肝腎)甘菊(肺腎) 蒿本(膀胱)桂枝(衛) 〔祛風濕〕海桐皮(肝)草(肝)蒼耳子(肝脾)松脂(肝脾)桑寄生(肝腎)狗脊(肝腎)巴戟天(腎)獨活(腎)側附子(腎)蛇床子(腎)葳蕤(肺)白芷(胃)萆(胃)百藥煎(肺胃)五倍子(肺胃)秦艽(肝胃)防風(膀胱胃)羌活(膀胱肝) 茵芋(關節)威靈仙(十二經) 〔祛風熱〕辛夷(肺)牛蒡子(肺)木賊(肝膽)決明子(肝)蕤仁冰片(骨髓)爐甘石(肝脾) 〔祛風寒〕杏仁(肺)淫羊藿(腎) 〔祛風氣〕芎(肝)麝香(關竅) 〔祛風痰〕南星(肝)天麻(肝)白前(肺)白附子(胃)皂角(肝肺大腸)白芥子(脅) 〔祛風熱濕〕蕪荑(肝)蝸牛(經絡腸胃) 〔祛風熱氣〕薄荷(肝) 〔祛風寒濕〕細辛(腎)天雄(腎)五加皮(肝腎)僵蠶(肝肺胃)蠶沙(肝肺胃)蔓荊子(筋骨頭面) 〔通關諸藥〕皂角山甲蜈蚣白花蛇茵芋蘇合香樟腦細辛蓖麻子麝香冰片全蠍川烏附 六淫病症主藥 風為六淫之長。

    而寒亦居其次。

    故漢仲景專以傷寒立論。

    凡風寒由于背俞而入。

    次第傳變。

     則為傳經。

    傷寒其邪止在于表。

    而不在裡。

    若不由經傳變。

    直入三陰。

    有寒無熱者。

    則為直中傷寒。

    其邪在裡。

    而不在表。

    且有表症全無。

    厥氣内生。

    寒戰不已者。

    則為火衰。

    内虛真寒而表。

    切禁。

    更有火熱内閉。

    火不得洩。

    外顯種種厥象者。

    則為假寒症見。

    又非溫藥表藥可治。

    是以寒初在表。

    邪未深入。

    或止偶爾感傷輕寒薄冷。

    用以紫蘇桔梗蔥白生姜。

    一藥可愈。

    如其次第傳變。

    在太陽膀胱。

    則當用以麻黃。

    在陽明。

    則當用以升葛。

    在少陽。

    則當用以柴胡。

    此治表寒(寒邪在三陽。

    )之大概也。

    (經曰。

    以辛潤之。

    )至有中氣素虛。

    其寒或兼有痰有氣有濕。

    (寒兼諸邪。

    )則當用以荜茇白蔻姜黃紅豆蔻幹姜薰香川椒冬花百部紫白二英馬兜鈴等類以治。

    寒兼有風。

    則當用以杏仁淫羊藿等藥以治。

    寒兼風濕。

    則當用以五加皮天雄蔓荊子僵蠶蠶沙細辛以治。

    寒兼痰壅。

    則當用以生姜以治。

    然亦不失散藥之類。

    若使内寒之極。

    (真寒内見。

    )在胃則有草豆蔻草果白檀香益智丁香可逐。

    但丁香則合肺腎而皆治。

     在腎則有仙茅胡巴肉桂川椒補骨脂陽起石可入。

    在肝則有吳茱萸艾葉大小茴可進。

    在大腸則有巴豆可通。

    在心則有桂心可投。

    (經曰。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若更兼有痰濕。

    則又無若附子胡椒。

    此逐寒之大概也。

    若使寒止假見。

    則為内熱灰伏。

    (假寒外見。

    )有非燥藥可愈。

    在表宜以輕劑疏散。

    使熱外發。

    在裡宜以苦鹹下降。

    如三黃石膏知母黃柏樸硝。

     (經曰。

    以鹹瀉之。

    以苦堅之。

    )使熱除而寒自不見矣!但世僅知以寒治寒。

    而不知寒有真僞。

    則治又當變活。

    而不可僅以寒拘耳。

     經曰。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瀉之。

    以辛潤之。

    以苦堅之。

    (土能制水。

     熱能勝寒。

    故治以甘熱。

    苦而辛。

    亦熱品也。

    傷寒内熱者。

    以鹹瀉之。

    内燥者。

    以辛潤之。

    苦能瀉熱而堅腎。

    瀉中有補也。

    )五運。

    (太陽司天、辰戌、太陽在泉、醜未。

    ) 〔散寒〕桔梗(肺)紫蘇(肺)蔥白(肺)紫石英(肺)白豆蔻(肺)馬兜鈴(肺)黨參(肺)白石英(肺)紅豆蔻(肺)冬花(肺)百部(肺)麻黃(膀胱)荜茇(胸腹)良姜(胃)薰香(肺心)幹姜(脾胃) 〔散寒風〕杏仁(肺)淫羊藿(腎)荷葉(膽) 〔散寒風濕〕五加皮(肝腎)天雄(腎)細辛(腎)蔓荊子(筋骨血脈)僵蠶(肝肺胃) 蠶沙(肝肺胃) 〔散寒痰〕生姜(肺) 〔逐血寒〕肉桂(肝腎)桂心(心) 〔逐寒〕陽起石(腎)胡巴(腎)仙茅(腎)補骨脂(腎)川椒(腎)巴豆(腎)吳茱萸(肝)大茴香(肝)小茴香(肝)艾葉(脾肝腎)草果(胃)白檀香(胃)益智(胃)丁香(肺胃腎)大蒜(諸竅)草豆蔻(胃口上) 〔逐寒痰〕胡椒(胃腎)附子(腎)砒石(腸胃) 六淫病症主藥 書曰。

    靜而得之為中暑。

    動而得之為中熱。

    又曰。

    暑症有二。

    一曰陰暑。

    一曰陽暑。

    陰暑者。

    因暑受寒之謂。

    陽暑者。

    因暑受熱之意。

    可知陰暑即為中暑。

    陽暑即為中熱也。

    玩書所載治暑藥類甚多。

    而其确實以指治暑之藥。

    其數有限。

    蓋暑必挾有濕。

    如書所言能散暑中濕氣。

    (暑濕。

    )其藥止有紫蘇以疏肺受暑邪。

    濃樸以消胸腹暑脹。

    大蒜以開暑塞竅穴。

    扁豆以舒脾中暑郁。

    蒼術以發脾中濕郁也。

    又暑必挾有熱。

    如書所言。

    能散暑中熱氣。

    (暑熱。

    )其藥止有香薷以除上下熱氣熏蒸。

    木瓜以收濕熱耗損之氣也。

    至于濕熱傷胃而渴。

    (暑濕熱。

    )則有雪水西瓜石膏可除。

    傷腑而見溺閉。

    則有滑石可解。

    他則無有論及。

    惟于症治之内。

    或言暑有宜于參耆白術。

    是因暑能傷氣。

    (暑傷氣。

    )氣補則于暑可除矣。

    有言宜用黃柏黃連。

    是因暑挾有熱。

    熱除則于暑克除矣。

    有言宜用豬苓澤瀉。

    是因暑濕不利。

    濕利則于暑更可除矣。

    有言宜用姜附肉桂。

    是因暑挾沉寒。

    (暑寒。

    )寒去則于暑無不去矣。

    有言宜于草果砂仁。

     是因暑濕傷中。

    (暑傷中。

    )中治則于暑無不治矣。

    有言宜于幹葛升麻。

    是因暑傷于胃(暑傷中氣。

    )而氣不升。

    氣升則于暑無不消矣。

    有言宜于烏梅甘草。

    是因暑熱傷津。

    津和而暑無不和矣。

    有言宜于生地赤芍阿膠。

    是因暑傷血燥。

    血和而暑無不和矣。

    若使意義不明。

    徒以書載香薷以為治暑要劑。

    無論是虛是實。

    是陰是陽。

    概為投服。

    且令朝夕代茶。

    保無有傷元氣之害乎。

    噫。

    誤矣!〔散暑濕〕紫蘇(肺)濃樸(胸腹)大蒜(諸竅)蒼術(脾)扁豆(脾) 〔散暑濕熱〕木瓜(脾)香薷(肺胃心) 〔散暑熱〕雪水(胃)石膏(胃)滑石(中下)西瓜(心包胃) 〔補氣治暑〕人參黃白術〔清熱治暑〕黃柏黃芩黃連〔利濕熱除暑〕豬苓澤瀉〔祛寒治暑〕幹姜附子〔消滞治暑〕草果砂仁〔升胃氣治暑〕幹葛升麻〔養津治暑〕烏梅甘草〔養血治暑〕赤芍生地阿膠 六淫病症主藥 經曰。

    諸濕脹滿。

    皆屬于脾。

    則濕當以理脾為主。

    又書有曰。

    濕因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