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食物

關燈
意。

    緣此禀受雖溫。

    而質多挾水濕。

    于熟時取食。

    則内水氣漸消。

    熱氣漸平。

    而有下氣潤髒之功。

    若使未至熟取而即用此為食。

    則物水氣未化而有寒中脹滿洩瀉之虞。

    與酸氣未收而有扶肝抑脾之害。

    此書之所謂既溫。

    而又謂其性平性寒者是也。

    但于席品之中。

    用其極熟。

    佐此以解酒熱。

    最為得宜。

    若使中寒氣壅。

    雖曰佐以解酒。

    則又當知所忌耳!葉另詳于上編。

     花生 (蔓草)舒脾潤肺花生(專入脾肺)。

    味甘而辛。

    體潤氣香。

    性平無毒。

    按書言此香可舒脾。

    辛可潤肺。

     果中佳品。

    誠佳品也。

    然雲炒食無害。

    論亦未周。

    蓋此氣味雖純。

    既不等于胡桃肉之熱。

    複不類烏芋菱角之涼。

    食則清香可愛。

    适口助茗。

    最為得宜。

    第此體潤質滑。

    施于體燥堅實則可。

    施于體寒濕滞。

    中氣不運。

    恣啖不休。

    保無害脾滑腸之弊乎?仍當從其體氣以為辨别。

    則得之矣。

     烏芋 (水果)破肝腎堅積及毀銅器烏芋(專入肝腎大腸)。

    止一水果。

    (即荸荠。

    )何書皆言力能毀銅。

    (銅錢同烏芋嚼之。

     其錢即化。

    )破積攻堅。

    (金鎖丸中治五膈。

    用黑三棱者。

    即此物也。

    )止血。

    (大便下血。

    用荸荠搗汁大半鐘。

    好酒半鐘。

    空心溫服。

    三日見效。

    )治痢。

    (下痢赤白。

    五月五日取完好荸荠。

     洗淨。

    于瓶中入好燒酒浸之。

    封固。

    遇患取一二枚細嚼。

    空心酒下。

    )住崩。

    (凫茈一歲一個。

    燒存性。

    研末。

    酒服之。

    )擦瘡。

    (小兒口瘡。

    用此燒灰末滲。

    )解毒發痘。

    (痘瘡幹紫。

    不能起發。

    同地龍搗爛。

    入白酒釀紋服即起。

    )清聲醒酒。

    其效若是之多。

    蓋以味甘性寒。

    則于在胸實熱可除。

    而諸實脹滿可消。

    體黑則以力善下行。

    而諸血痢血毒可祛。

    是以冷氣勿食。

    食則令人每患香港腳。

    熱嗽勿用。

    用則于人有集火氣之為害耳。

     橘穣 (山果)生痰助氣解熱橘穣(專入肺胃)。

    與皮。

    共屬一物。

    而性懸殊。

    橘皮味辛而苦。

    而橘穣則變味甘而酸也。

    皮有散痰開痰理氣之功。

    而穣則更助痰作飲。

    及有滞氣之害也。

    (進賢縣胥簡章之女秀英。

    忽氣喘促至極。

    眼翻手握。

    已有莫主之勢。

    繡診其脈。

    右關浮滑而弦。

    知有痰氣與寒内結。

     姑以老姜取汁先投。

    不超時而胸即開。

    氣即平。

    後詢其故。

    知食橘穣起也。

    )至書有言能治消渴開胃。

    并除胸中膈氣。

    此為内熱亢極。

    胃氣不寒者而言。

    若使水虧脾弱。

    發為咳嗽。

    而日用此恣啖。

    保無生痰助氣之弊乎?今之虛痨好食此物。

    類多受害。

    人特習而不察耳。

    但用蜜煎作果佳。

     菱角 (水果)生止胃渴熟滞腸胃菱角(專入腸胃)。

    種類雖多。

    (汪昂曰。

    有三角四角老嫩之殊。

    武陵記曰。

    三角四角者為菱。

    兩角者為。

    花随月而轉。

    )氣滞則一。

    即書有言安中消水。

    止渴解酒。

    療瘧治痢。

    及有紅瀉白補。

    生降熟升之說。

    然亦止供食品。

    而于治療則無。

    且于過食則有腹滿填脹。

    損陽痿莖之虞。

    必取麝香生姜吳茱萸作湯。

    及或沉香磨汁以導。

    是亦味甘性寒。

    助濕增滞之一證也乎?性平之說。

    似不足信。

     香蕈 (芝楊)益胃進食香蕈(專入胃)。

    食中佳品。

    凡菇禀土熱毒。

    惟香蕈味甘性平。

    大能益胃助食。

    及理小便不禁。

    蓋此本于桑楮諸木所出。

    得受桑楮餘澤而成也。

    (有種出于深山爛楓木上。

    小于菌而薄。

     黃黑色。

    味甚香美。

    )然此性極滞濡。

    中虛服之有益。

    中寒與滞食之不無滋害。

    取冬産肉濃細如錢大者良。

     木耳 (芝楊)解腸胃熱毒成痔木耳(專入大腸胃)。

    生非一木。

    良枯莫辨。

    (權曰。

    蕈耳古槐桑樹上者良。

    柘木者次之。

     其餘樹木多動風氣。

    發痼疾。

    令人肚下急。

    損經絡背膊。

    悶人。

    藏器曰。

    木耳從下過者有毒。

     楓木上生者令人笑不止。

    采歸色變者有毒。

    夜有光。

    欲爛不生蟲者。

    并有毒。

    須生搗冬瓜蔓汁解之。

    )據書所載。

    能治痔瘡腫。

    崩中漏下。

    (用此炒黑為末。

    酒調方寸匙服。

    )眼流冷淚。

    (用木耳燒存性。

    木賊一兩。

    為末。

    每用二錢。

    以清米泔煎服。

    )血注腳瘡。

    (用桑耳楮耳牛屎菇各五錢。

    胎發灰男用女女用男三錢。

    研末。

    油和塗之。

    或幹塗。

    )血痢下血。

    (用木耳炒研五錢。

    酒服。

    )一切牙痛等症。

    (用荊芥等分。

    煎湯頻洗。

    )然性禀陰濕。

    生于枯木。

    徒有衰精冷腎之害。

    而無溫脾益胃之功也。

    本經言其益氣不饑。

    輕身強志。

    恐譽詞耳。

    豈真謂哉? 蘑菇 (芝楊)清膈化痰蘑菇(專入腸胃肺)。

    本于桑楮諸木。

    埋于土中。

    澆以米泔而生。

    味甘氣寒。

    (正要曰。

     有毒。

    李時珍曰。

    無毒。

    )色白。

    柔軟中空。

    狀如未開玉簪花品。

    又有形如羊肚蜂窠眼。

    故又有别其名曰羊肚菜。

    味甘如雞。

    故又有别其名曰雞腿菇。

    皆與香蕈諸菇同為一類。

    但香蕈色白而平。

    蘑菇則色白而寒也。

    香蕈能益胃氣不饑。

    及治小便不禁。

    蘑菇則能理氣化痰。

    而于腸胃亦有功也。

    然皆體潤性滞。

    多食均于内氣有阻。

    而病多發。

    不獨蘑菇然也。

     雉 (原禽)治蟻下痢然終有毒害人雉(專入心。

    兼入胃)。

    由異氣所感。

    靈蛇所變。

    不得山川之氣。

    遂其飛騰。

    則得滄溟之氣。

    恣其吞吐。

    是與虹出沒無異。

    時珍雲。

    雉屬離。

    雞屬巽。

    故凡雞煮則冠變。

    雉煮則冠紅。

    飛必先鳴。

    食多蟲蟻。

    此雖食品之貴食。

    可補中益土。

    (雉應胃土。

    )及治蟻下痢。

    然終性熱有毒。

    故書言其八九兩月可食。

    春夏不可食者。

    以其雉食蟲蟻。

    及與蛇交變化有毒也。

     發痔發瘡發痢。

    與家雞子同食。

    令人發疰。

    周身疼痛者。

    謂其雉食蟲蟻有毒。

    兼性暴烈有火也。

    但書既言發痢發痔。

    而書又曰可治蟻與痢。

    亦以雉素好食蟻。

    故可以制蟻而治其毒耳。

     雁 (水禽)通利血氣雁(專入肺。

    兼入肝腎)。

    狀考之時珍。

    謂有蒼白二種。

    今人以白而小者為雁。

    大者為鴻。

    蒼者為野鵝。

    亦曰鳥。

    爾雅謂之也。

    雁有四德。

    寒則自北而南。

    止于衡陽。

    熱則自南而北。

    歸于雁門。

    其信也。

    飛則有序。

    而前鳴後和。

    其禮也。

    失偶不再配。

    其節也。

    夜則群宿而一奴巡更。

    晝則銜蘆以避繪繳。

    其智也。

    而捕者豢之為媒。

    以誘其類。

    是則一愚矣。

    故雁謂之信鳥。

    人不宜食。

    道家謂之天厭。

    味甘氣平。

    其性通利血氣。

    故能補痨瘦。

    逐風攣。

     (取肉炙熟以貼。

    )多服長毛發生須。

    久服壯筋骨助氣。

    昔黃帝制指南。

    于雁胫骨空中制針。

     取其能定南北。

    但覓之不易。

    後人于鯉魚腦中制之。

    以其性專伏土。

    定南北不移。

    可定水土之方向也。

    (今又傳用午時稻花水煮。

    子時荷花水煮以定南北。

    )取雁。

    南來時瘦不可食。

    北向時乃肥。

    可取之。

     鵝 (水禽)膩滞壅發之品鵝(專入脾。

    兼入肝肺)。

    肉按書有言味甘性平。

    有言味辛性涼。

    有言氣味俱濃而毒。

     有言服則解熱解毒。

    有言服則發風發瘡發毒。

    持論不同。

    臆見各一。

    究之味甘不補。

    味辛不散。

    體潤而滞。

    性平而涼。

    人服之則可以解五髒之熱。

    及于服丹之人最宜者。

    因其病屬體實氣燥。

     得此甘平以解之也。

    煮汁能止渴者。

    以其肉多肥膩而壅不渴之意也!發風發瘡發毒。

    因其病多濕熱。

    得此濕勝氣壅外發熱出者意也。

    是以鵝體之潤。

    在膏與。

    (即鵝尾之肉。

    )可以潤皮膚而合面脂。

    灌孔耳而治卒聾。

    塗皺裂而消癰毒。

    在涎可以入喉而治谷芒。

    一皆體潤和燥之力。

    即卵氣味甘溫。

    可以補中益氣。

    而猶有多食發疾之戒。

    非性屬膩滞。

    曷為其有是乎?血兼熱飲。

    可治血膈吐逆不食病根。

    非是以血引血之意乎?血與毛可治射工之毒。

    (異物志雲。

    邕州蠻人選鵝腹毳毛為衣被絮。

    柔暖而性冷。

    嬰兒尤宜之。

    能辟驚痫。

    )非鵝能食此蠱以物制物之意乎?(弘景曰。

    東川多溪毒。

    養鵝以辟之。

    又曰。

    鵝未必食射工。

    蓋以威相制耳。

    禽經雲。

    鵝飛則蜮沉。

    蜮即射工也。

    )屎可以治小兒鵝口瘡。

    (自内生出可治。

    自外生入不可治。

    治用食草白鵝下清糞濾汁。

    入沙糖少許搽之。

    或用雄雞糞眠倒者燒灰。

    入麝香少許搽之。

    并效。

    )及敷蛇咬之毒。

    非藉穢以入穢解毒之意乎?膽可以解熱毒痔瘡。

    (白鵝膽二三枚取汁。

    入熊膽二分。

    片腦半分。

    研勻。

    磁器密封。

    勿令洩氣。

    用則手指塗之。

    立效。

    ) 非其鵝性不溫而膽亦能潤燥之意乎?凡此所見治略。

    皆有義存。

    不可僅執是溫是冷之說。

     以緻忘其主腦也。

    (藏器曰。

    蒼鵝食蟲。

    主射工毒為良。

    白鵝不食蟲。

    止渴為勝。

    ) 凫 (水禽)補中利水凫(專入脾胃。

    兼入肺腎)。

    即野鴨。

    又類鴻雁。

    夏藏冬見。

    群飛蔽日。

    味甘氣平無毒。

     其肉肥而不脂。

    美而易化。

    凡滞下洩瀉。

    喘咳上氣。

    失血産後之症。

    服此最宜。

    以其具有補中利水之功也。

    但在九月以後。

    立春以前。

    服之味美。

    他時不及。

    血吐挑生蠱毒可服。

    以血引血之故。

    同氣相應之義也。

     鹧鸪 (原禽)解溫瘧蠱毒仍防烏頭半夏苗鹧鸪(專入脾胃心)。

    性畏于露。

    早晚稀出。

    夜栖于木。

    葉蔽其身。

    其性好潔。

    (時珍) 常食烏頭半夏苗。

    故書載其氣味甘溫。

    但有小毒。

    食之者須防咽喉頭腦腫痛。

    犯此宜用生姜甘草解之。

    (類說雲。

    楊玄之通判廣州歸楚州。

    因多食鹧鸪。

    遂病咽喉間生癰。

    潰而膿血不止。

    寝食俱廢。

    醫者束手。

    适楊吉老赴郡。

    邀診之。

    曰但先啖生姜一斤。

    乃可投藥。

    初食覺甘香。

    至半斤覺稍寬。

    盡一斤覺辛辣。

    粥食入口了無滞礙。

    此鳥好啖半夏。

    毒發耳。

    故以姜制之也。

    又丞相馮延己苦腦痛不已。

    太醫吳廷诏曰。

    公多食山雞鹧鸪。

    其毒發也。

    故以甘草湯而愈。

    )而其功用又言。

    服此能解嶺南野葛菌子。

    并溫瘧久病欲死。

    蠱氣欲死。

    或者無毒得此則犯。

    有毒得此則解之意也乎!(蠱亦畏鹧鸪。

    )至書有言服此能利五髒。

    益心力。

    令人聰明。

    猶是冗統之辭。

    未有确指。

    無足信也。

    脂膏塗凍瘡。

    令不龜裂。

    自死者勿食。

    同竹筍食。

     則小腹脹。

     竹雞 (原禽)殺蟲解毒竹雞(專入心脾肝)。

    狀如小雞。

    無尾。

    性好食蟻。

    又食半夏苗。

    故諺有言。

    家有竹雞啼。

    白蟻化為泥。

    又唐小說有言。

    崔魏公暴亡。

    太醫梁新診之曰。

    中食毒。

    仆曰。

    好食竹雞。

    新曰。

    竹雞多食半夏苗。

    命搗姜汁抉齒灌之。

    遂蘇。

    則知竹雞其味雖甘。

    其性雖平。

    而亦有食半夏之毒耳。

    究其主治。

    止言煮食可以殺蟲。

    并治野雞毒。

    他無有取。

    則知竹雞治毒。

    或者以毒攻毒。

    與蟲畏雞之意。

    不爾。

    曷為其有是耶?無毒之說。

    似不足信。

     斑鸠 (林禽)溫補腎肺斑鸠(專入肺腎)。

    雖屬野味。

    然味甘性平。

    治能補腎明目。

    補肺益氣。

    與于家鴿氣味治功。

     恍惚相似。

    是以範汪治目則有斑鸠丸。

    總錄治目則有錦鸠丸。

    惟賢則謂斑鸠明目。

    是即補腎。

    腎補而目始明。

    時珍又謂斑鸠因于益氣。

    故能目明。

    不獨補腎已也。

    又雲。

    古者仲春羅氏獻鸠以養國老。

    仲秋授老者以鸠杖。

    雲鸠性不噎。

    食之且複助氣。

    則知鸠之明目。

    是即補腎補氣之治驗矣。

    鸠血熱飲。

    可以解毒。

    屎同夜明沙等分為末。

    以吹耳出膿疼痛諸疾。

     貓 (獸)治鼠幽僻鬼怪之疾貓(專入肝腎)。

    一捕鼠小獸耳。

    何書開載治療甚多。

    謂肉作羹。

    則能以治鼠蠱毒。

    (鼠不論已潰未潰。

    服之皆驗。

    蠱毒亦少食貓肉。

    則蠱不能為害。

    )頭骨則能以治痘瘡倒靥。

    (倒靥用人貓豬犬四頭骨以治。

    )并多年瘰。

    (不愈。

    用貓頭蝙蝠各一個。

    俱撒上黑豆。

    同燒存性為末。

    滲之。

    幹則油調。

    内服五香連翹湯取效。

    )走馬牙疳。

    對口毒發。

    心下鼈瘕。

    (俱用黑貓頭燒灰存性以服。

    )小兒陰瘡。

    鼠咬瘡痛。

    (俱用貓頭燒灰敷之。

    即瘥。

    )腦用紙上陰幹。

    同莽草等分。

    則能以治瘰鼠潰爛。

    (納于孔中。

    )貓睛。

    貓舌。

    貓涎。

    貓皮與毛。

    則能以治瘰瀝鼠。

    (如用睛以治瘰鼠。

    則燒灰合井華水。

    服方寸匙。

    用涎治瘰。

    則刺破以塗。

    用毛治瘰潰爛。

    則取肚下毛。

    鉗鍋内令存性。

    )而毛尤能以治鬓邊生疖。

    (貓頭上毛豬頸上毛各一把。

    鼠屎一粒。

    燒研油塗敷之。

    )并鬼舐頭瘡。

    (用貓兒毛燒灰膏以敷。

    ) 鼻擦破瘡鼠咬成瘡等症。

    (皆取貓兒毛燒灰。

    入麝香少許。

    唾和以封。

    )貓肝則能以治痨瘵。

     (用黑貓肝一具。

    生曬研末。

    遇朔望五更酒調服之。

    )貓胞衣則能以治反胃吐食。

    (燒灰。

    入朱砂末少許。

    壓舌下少許。

    甚妙。

    )貓尿(用姜蒜擦貓鼻即出。

    )則能以治諸蟲入耳。

    貓屎則能以治痘瘡倒陷。

    不發寒熱。

    鬼瘧鼠咬。

    蠱疰惡瘡等症。

    (俱用屎燒灰水調以搽。

    或瘰潰爛。

    可用貓屎。

    以陰陽瓦合鹽泥封固過。

    研末油調以塗。

    鼠咬成瘡。

    用貓尿揉之即愈。

    蠍螫作痛。

    用貓屎塗之即瘥。

    )總以取其貓善搜穴捕鼠。

    故凡病屬鼠類。

    有在幽僻鬼怪之處。

     而藥難以入者。

    無不借此以為主治。

    猶之虎嘯風生。

    風痹腫痛之症。

    必賴虎骨以治之意。

    張璐謂貓性禀陰賦。

    機竊地支。

    故其目夜視精明而随時收放。

    (其睛可定時。

    子午卯酉如一線。

    寅申巳亥如盈月。

    辰戌醜未如棗核也。

    其鼻端常冷。

    惟夏至一日則暖。

    畏寒而不畏暑。

     )善跳躍而嗜腥生。

    (能畫地蔔食。

    随月旬上下齧鼠首尾。

    皆與虎同。

    陰類之相符如此。

    )不熟食而能消化生物。

    一皆風火用事。

    故書謂其性溫。

    而味則甘而酸。

    用以鼠虛損則可。

    用以鼠内實。

    則能助濕發熱。

    若使病從濕至。

    縱雲鼠。

    猶當審顧。

    未可書言能治。

    而不竟為分别也。

    取尾長腰短。

    目如金銀。

    及上腦多棱者良。

     鲥魚 (魚)溫補脾肺鲥魚(專入脾肺)。

    生江中者。

    大而色青。

    味極甘美。

    生海中者。

    小而色赤。

    味則稍薄。

     皆為席中所尚。

    置于暗室之中。

    則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