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食物
關燈
小
中
大
光。
血非常魚可比。
性溫無毒。
食能補中益氣。
而無發毒之慮。
較之于鲢。
則性稍和。
然惟夏時則有。
餘月則無。
多食亦發疳痼。
鱗用香油熬塗湯火傷效。
鲢魚 (魚)溫補脾鲢魚(專入脾肺)。
性最急迫。
開水即跳。
與諸魚性絕不相同。
味甘性熱。
且食諸魚之遺。
故書載能補中益氣。
而又載其多食則有助長濕熱。
變生渴熱疥瘡之病也。
魚有皂白二種。
大者頭大。
白者腹腴。
皆與鳝魚之性相似。
而非食品之所共貴者矣! 魚 (魚)溫胃益人魚(專入胃)。
形狀似鲢。
而究實不相同。
蓋鲢首細而白。
而則首大而黑也。
鲢則水動而躍。
而則水即動而不躍也。
且鲢之美在腹。
而之美在頭。
鲢之性動而燥。
而之性則稍亞于鲢也。
(時珍曰。
為魚之下品。
故有庸常之号。
)究其所論主治。
在鲢謂能補中益氣。
(鲢性跳躍而上。
氣主上出。
故于氣分則補。
)而謂能溫胃益人。
并其所論多食之戒。
則亦有動風發瘡發熱之虞。
豈鲢二物同為一類之性乎?否則何其适相合矣!(藏器曰。
隻可供食品。
别無功用。
) 鲩魚 (魚) 鲩魚(專入脾胃)。
食品味長。
江湖與池皆有。
以草為飼。
常與青鲢混雜。
故名曰鲩。
又名曰鲲。
(時珍曰。
鲩因其性舒緩而名。
)第在池中。
則味甘溫無毒。
時珍言其暖中和胃。
即是此物。
若在江湖所蓄。
則飼非盡青草。
常有穢惡混食。
故書又言食能發瘡。
但魚性多溫。
無論在池在湖。
施于陽髒之人。
則自發熱動燥。
施于陰髒之人。
不惟其燥全無。
且更鮮有溫和之力矣。
食物之宜。
當先視人髒氣以為轉移。
非獨鲩魚然也。
膽味苦寒。
能治一切竹木刺在喉中。
以酒化二三枚。
溫服取吐。
即出。
鲦魚 (魚)溫胃止洩鲦魚(專入腸胃心)。
江湖小魚耳。
時珍曰。
長僅數寸。
形狹如扁。
狀似柳葉。
鱗細而整。
潔白可愛。
性愛群遊。
洵小魚中之最善者也。
味甘性溫無毒。
據書言其主治。
有曰暖胃止瀉。
是其性溫之力。
又曰煮食已憂。
得非性愛群遊而能使人之憂自已乎?于此可見食物之助矣。
鳜魚 (魚)治痨瘵血蠱鳜魚(專入脾胃)。
即俗所雲桂魚者是也。
味甘性平小毒。
按書言此性最疏利。
凡腹内聚有惡血水蠱。
服此最屬有效。
故于痨瘵最宜。
昔有邵氏年十八病瘵。
累年不愈。
偶服鳜魚而痊。
非其性最疏利。
能治惡血蟲蠱之意乎。
但此有刺十二。
以應十二月之數。
若人誤受鲠害。
則惟取榄核磨水以解。
以魚最畏橄榄故也。
尾貼小兒軟疖佳。
膽治骨鲠竹木刺入咽喉。
不拘大人小兒。
或入腹刺痛。
服之皆出。
(臘月收大鳜魚膽。
懸北檐下陰幹。
遇鲠者。
用皂子大。
酒碎溫服。
得吐則鲠随涎出。
未出再服。
以出為度。
酒随量飲。
無不出者。
)如無鳜魚膽。
鲩魚青魚膽鲫魚膽亦用。
白魚 (魚)利肺水開胃氣白魚(專入肺胃。
兼入肝)。
味甘氣平。
形窄腹扁鱗細。
頭尾向上。
肉有細刺。
(武王白魚入舟。
即此。
)功專入肺利水。
開胃下氣。
故金匮治淋。
每用白魚同滑石以投。
名曰滑石白魚散。
取其長以治水。
兼助亂發以破血。
血氣通調而淋澀止矣。
但此性亦滑利。
故同棗食脾腎受洩。
必緻腰有痛楚。
脾胃過食不溫。
必緻飽脹不快。
惟有炙食差可。
乃或腌或糟。
以為食耳。
至書有言補肝明目。
調五髒。
理十二經絡者。
時珍亦謂此屬溢美之辭。
未足深信。
當以開寶之注為正。
青魚 (魚)利水除香港腳目昏青魚(專入肝。
兼入脾)。
味甘性平。
色青。
(頌曰。
狀似鲩而背青。
)故書載能入肝通氣。
入脾利水。
凡人因于濕熱下注。
而見香港腳疼腫。
濕熱上蒸。
而見眼目不明。
皆當用此調治。
以此好啖蚬螺。
蚬螺則能利水。
故此亦能利水以除香港腳目昏之病也。
(服術人忌之。
)然治香港腳服此。
必須兼以韭白同投。
則内始有溫和之力矣!所當合參。
味與服石人相反。
(不可合生胡荽生葵菜豆藿麥醬同食。
)頭中枕骨。
狀如琥珀。
磨水可治心腹卒痛。
亦可作篦作飲器。
解蠱。
眼睛汁治注目能夜視。
膽另詳于涼血部内。
所當合參。
鲨魚 (魚)暖中益氣鲨魚(專入脾胃)。
即南方溪澗中之小魚。
非海中鲨魚也。
海中鲨魚。
本名鲛魚。
溪澗沙。
因居沙溝。
吹沙而遊。
咂沙而食。
故以沙名。
味甘氣平無毒。
究其主治。
止曰暖中益氣。
因其味甘性平而然。
服之可使中氣溫和。
無有虧損。
非雲中氣虛極。
必得此魚以作治療也。
紙魚 (魚)養中和胃紙魚(專入脾胃)。
即書所雲殘魚者是也。
氣味甘平。
不入治療。
據書止言出于蘇松浙江。
大者不過三四寸。
身圓無鱗。
潔白如銀。
小者尤勝。
鮮食最美。
曝幹亦佳。
作羹食之。
可以寬中健胃。
而無油膩傷中之患。
石斑魚 (魚)服之有毒令人頭痛洩石斑魚(專入□)屬毒物。
凡服之者。
無不謂患頭痛作洩。
蓋此生于南方溪澗水石之處。
長數寸。
白鱗黑斑。
浮遊水面。
聞人聲則然深入。
其魚有雌無雄。
二三月與蜥蠍合于水上。
其胎毒人。
南方有土蜂。
土人殺此魚标于樹上。
引鳥食而土蜂盡退。
是以服之而緻見有諸病之作耳。
但肉食之差可。
而子及腸尤甚。
今時捕魚。
多雜此魚賣與人食。
須宜慎之。
鳅魚 (無鱗魚)治經終風邪兼補肝腎之氣強筋壯骨鳅魚(專入經絡。
兼入肝腎)。
禀土陽氣以生。
性善穿穴。
力堅而銳。
無足能竄。
與蛇同性。
(時珍曰。
南人鳝肆中。
以缸貯水。
畜數百頭。
夜以燈照。
其鳝有花者。
必項下有白點。
通身浮水上。
即棄之。
或以蒜瓣投于缸中。
則群鳝跳擲不已。
亦物性相制也。
)故書皆載通經達絡。
能治十二經風邪。
并耳目諸竅之病。
如風中血脈。
口眼斜。
用尾血同麝少許。
右塗左。
左塗右。
止即洗去。
(千金雲。
鼈血雞冠血和伏龍肝。
并治口。
)耳痛鼻衄。
痘後目翳。
用血滴點即愈。
(用血主之。
從其類也。
)瘡蛀爛。
用鳝打死。
香油抹腹。
(抹于鳝腹。
)系于瘡上。
候痛取下。
看鳝有蟲上入即去。
(未盡更作。
後以人胫骨灰油調搽之。
)産後惡露淋滴。
腸鳴濕痹。
用此煮食即除。
老人虛痢不止。
用此曝幹。
灰存性。
調服即絕。
且能通力壯筋。
故大力丸取此同熊筋虎骨當歸人參等分以進。
(用大鳝魚重斤餘者取肉。
酒蒸同藥為丸。
空腹酒下兩許。
)陽道不長。
不能續嗣。
用此血同蛤蚧等藥以入。
(方見蛤蚧内。
)皆以借其性力相助。
但此味甘性熱。
其力能補。
若病屬虛熱。
及時行病後陰虛火爍。
食則必有氣弱動風與氣之變。
不可不慎。
鲛魚 (無鱗魚)補脾利水鲛魚(專入脾)。
即海中之鲨魚者是也。
生于南海。
背皮粗錯。
可刀把。
其肉作脍。
(鮮活切片。
沃以五味。
生食為脍。
)能補五髒。
功亞于鲫。
蓋鲫補脾利水。
想此亦屬利水之品。
故有功亞于鲫之說也。
皮治屍疰蠱毒。
燒灰解魚毒。
烏賊魚 (無鱗魚)入肝補血入腎滋水烏賊魚(專入肝。
兼入腎)。
肉按書止言氣味酸平。
又言其味珍美。
食則動風與氣。
其治載能益氣強志。
及通婦人月經。
可知其性屬陰。
故能入肝補血。
入腎滋水強志。
而使月事以時而下也。
又考書言烏賊魚既能吸波墨。
令水溷黑。
自衛以防人害。
又能日浮水上詐死以啄烏。
是其性陰而險。
固不待言。
且其腹中血出與膽有如墨黑。
手染色變。
書字則逾年迹滅。
惟存空紙已爾。
是其色黑入腎。
又不待言。
是以陰髒服之。
則能動風與氣。
洩瀉腹痛。
陽髒服之。
則能斂陰秘陽。
故在其骨名為螵蛸。
亦能以治血枯氣竭肝傷之病也。
惟是其肉久不入食。
故義亦不甚明。
今則南北通用。
覺血枯陰燥。
服則有益無損。
而血衰氣寒。
服反見害。
豈非性陰不燥之義欤?柔魚無骨。
形質與氣。
皆與烏賊骨魚肉相若。
但味勝于烏賊魚。
越人重之。
鳝魚 (無鱗魚)溫潤脾胃鳝魚(專入脾)。
即泥鳅。
伏于泥中。
得土陰氣以養。
性動而侵。
故能入土以補脾。
書言暖中益氣者。
義根是也。
得水則浮而出。
涸則入泥而不見。
故能下。
入而治病。
書言同米粉煮羹。
下入而收痔者。
義由斯也。
他魚水涸即斃。
惟鳅常自染涎以自養。
伏泥而不涸。
故人服之而津生。
書言醒酒消渴者。
義亦由茲起也。
(消渴用泥鳅十頭。
陰幹。
去頭尾。
燒灰。
幹荷葉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新汲水調下。
日二服。
名沃焦散。
)烏須揩牙。
(泥鳅槐蕊野狼把草各一兩。
雄燕子一個。
酸石榴皮半兩。
搗成團。
入瓦罐内。
鹽泥固濟。
先文後武。
燒炭十斤。
取研。
日用。
一月以來。
白者皆黑。
)陽事不起。
(泥鳅煮食之。
)如何用之立應。
以其筋強力銳。
故能入骨以烏須。
入腎與肝以起陽也。
牛狗羸瘦。
(用鳅一二枚。
從口鼻送入。
立肥。
)如何用無不效。
以其具有補土之能。
故能使之而立肥也。
若在喉中骨哽。
用此入喉牽拽而出。
(用鳅魚線縛其頭。
以尾先入喉中。
牽拽出之。
)此則人之所易知者矣!但不可合白犬血食。
鮑魚 (無鱗魚)通肝瘀滌腸穢鮑魚(專入肝。
兼入腸)。
考之長洲張璐有言。
其魚腥穢。
止可淡曝。
而不可煮鹽。
幹則形如塊肉。
性溫無毒。
專取腥穢以滌一切瘀積。
同氣相感也。
入肝散血。
煮汁送四烏一茹丸。
治女子血枯經閉。
内經以療傷肝利腸而不傷伐元氣。
惜乎世罕用之。
今庖人用以煮肉。
則脂沫盡解。
滌除垢膩之驗也。
昔秦皇死沙丘。
會暑屍腐。
令車載鮑魚以亂其臭。
始皇本呂不韋萌孽。
溷廁宮帏。
非取其滌除遺臭之義欤? 鳗鲡魚 (無鱗魚)祛肝腎竅穴風熱殺蟲鳗鲡魚(專入肝腎。
兼入穴竅)。
類有分闊嘴者為鳗。
尖嘴者為鲡。
皆禀土中陰氣以生。
味甘氣寒。
其形類蛇。
常與水蛇同穴。
故其性有小毒。
力善走竄鑽穴。
故書謂能祛風殺蟲。
(按蟲由于風生。
故風字從。
)如骨蒸痨瘵。
五痔瘡。
陰戶蝕瘡。
濕痹風搔虛損等症。
人常食之。
為有益也。
(虛損痨瘵。
多用蟲蝕。
有病瘵者。
相染已死數人。
乃取病者釘之棺中。
棄于流水。
永絕傳染。
漁人異之。
開視。
見一女子尚活。
取置漁舍。
多食鳗鲡。
病愈。
遂以為妻。
聖惠方。
用鳗鲡淡炙食。
治諸蟲心痛。
多吐。
冷氣上攻滿悶。
)張鼎雲。
此以骨燒煙。
則可以辟蚊蠓。
熏屋竹木。
則可以斷蛀。
置骨于衣箱中。
則可以斷蠹。
惟脾胃虛洩。
并孕婦食之。
則大忌耳。
(性滑氣寒故。
)凡昂頭行水。
及重三四斤者。
腹下有黑斑背上有點者。
皆為有毒。
切不可食。
海 (無鱗魚)清肝腎血瘀熱毒海(專入肝腎)。
俗曰海蜇。
即廣所雲水母者是也。
按書言此生于東海。
狀如血。
大者如床。
小者如鬥。
無眼目腹胃。
以蝦為目。
蝦動沉。
故曰水母目蝦。
又曰。
水母形渾然凝結。
其色紅紫。
無口眼。
腹下有物如懸絮。
群蝦附之。
咂其涎沫。
浮沉如飛。
為潮所擁。
則吓去而不得歸。
人因割取。
浸以灰礬。
去其血汁。
而色遂白。
濃為頭。
其味更勝。
究其主治。
大約多能下血消瘀。
清熱解毒。
而氣亦不甚溫。
蓋緣此屬血類。
血味多鹹。
鹹則能以入腎。
血藏于肝。
海形如血。
則多入于肝。
産于水。
腎屬水。
則又多入腎故也。
是以勞損積血得此則消。
小兒丹疾火傷。
得此則除。
河魚之疾得此則療。
但忌白糖同淹。
則随即消化而不能以久藏。
以土克水者故耳。
無他義也。
蛏 (蚌蛤)解胸中煩熱蛏(專入腎。
兼入肝)。
乃海中小蚌耳。
與江湖蚌蛤相類。
閩人以田種之。
候潮泥壅沃。
謂之蛏田。
其肉可為蛏腸(幹淡)以充海錯。
(蛏生海泥中二三寸。
大如指。
兩頭開。
)味甘性平。
煮食可治胸中邪熱煩悶。
飯後食之。
與服丹石人适合。
并治婦人産後虛熱。
可知性體屬陰。
故能解熱滌煩。
然惟水衰火盛者則宜。
若使脾胃素冷。
服之必有動氣洩瀉之虞矣!書言可治冷痢。
似屬巧說。
未可深信。
蛙 (濕生)清熱利水閉氣蛙(專入膀胱腸胃)。
與螺蚌皆産于水。
其味雖甘。
而性則寒。
故能清熱利水解毒。
如水蠱腹大。
用幹青蛙二枚。
以酥炒幹蝼蛄七枚。
炒苦葫蘆半兩。
為末。
空心酒服三錢即愈。
通身水腫。
以青蛙一二枚。
去皮炙熟。
食之即治。
毒痢噤口。
以水蛙一個。
并肚腸搗碎。
瓦焙。
入麝香五分。
作餅貼臍上。
即通。
時行面赤項腫瘟毒。
用金線搗汁水調。
空腹頓服。
即效。
然肉雖寒。
而骨善跳則熱。
性雖動而氣善蓄則閉。
食之令人作淋。
及或多食令人尿閉。
臍下酸痛。
治須擂以車前頓水。
或燒酒行氣之類以解。
(髒熱者須用車前。
髒寒者須用燒酒以通。
) 至于孕婦。
食尤有忌。
(令子壽夭。
)不可不知。
鼈肉 (龜鼈)涼肝血熱鼈肉(專入肝)。
止有雌無雄。
與蛇與鼋為匹。
形多變幻。
故書有言鼈有三足赤足者不宜食。
獨目者不宜食。
頭足不縮者不宜食。
目凹陷者不宜食。
腹下有王字蔔字文蛇文者不宜食。
生于山上者名旱鼈不宜食。
腹赤如血者名朱鼈不宜食。
此有毒殺人。
不宜食鼈之說也。
又言鼈合雞子苋菜食則令人生鼈。
同豬兔鴨食則能損人。
同芥子食則生惡瘡。
同薄荷食則能殺人。
此合他味同食之有見害于人也。
至于冷痨食之則能發冷水病。
須合蔥與椒姜同煮。
并锉鼈甲少許以入。
可知鼈性冷。
故須假以姜椒以為之制。
鼈肉聚。
故須假以鼈甲之散以為之佐耳。
(鼈項下有軟骨如龜形者。
食之令人患水病。
須去之。
)然惟婦人素挾血熱症見血瘕血漏。
并瘧痢諸症。
服之得宜。
若使中氣有虧。
謂可補中益氣。
縱出别錄。
亦屬膚語。
不足信也。
血非常魚可比。
性溫無毒。
食能補中益氣。
而無發毒之慮。
較之于鲢。
則性稍和。
然惟夏時則有。
餘月則無。
多食亦發疳痼。
鱗用香油熬塗湯火傷效。
鲢魚 (魚)溫補脾鲢魚(專入脾肺)。
性最急迫。
開水即跳。
與諸魚性絕不相同。
味甘性熱。
且食諸魚之遺。
故書載能補中益氣。
而又載其多食則有助長濕熱。
變生渴熱疥瘡之病也。
魚有皂白二種。
大者頭大。
白者腹腴。
皆與鳝魚之性相似。
而非食品之所共貴者矣! 魚 (魚)溫胃益人魚(專入胃)。
形狀似鲢。
而究實不相同。
蓋鲢首細而白。
而則首大而黑也。
鲢則水動而躍。
而則水即動而不躍也。
且鲢之美在腹。
而之美在頭。
鲢之性動而燥。
而之性則稍亞于鲢也。
(時珍曰。
為魚之下品。
故有庸常之号。
)究其所論主治。
在鲢謂能補中益氣。
(鲢性跳躍而上。
氣主上出。
故于氣分則補。
)而謂能溫胃益人。
并其所論多食之戒。
則亦有動風發瘡發熱之虞。
豈鲢二物同為一類之性乎?否則何其适相合矣!(藏器曰。
隻可供食品。
别無功用。
) 鲩魚 (魚) 鲩魚(專入脾胃)。
食品味長。
江湖與池皆有。
以草為飼。
常與青鲢混雜。
故名曰鲩。
又名曰鲲。
(時珍曰。
鲩因其性舒緩而名。
)第在池中。
則味甘溫無毒。
時珍言其暖中和胃。
即是此物。
若在江湖所蓄。
則飼非盡青草。
常有穢惡混食。
故書又言食能發瘡。
但魚性多溫。
無論在池在湖。
施于陽髒之人。
則自發熱動燥。
施于陰髒之人。
不惟其燥全無。
且更鮮有溫和之力矣。
食物之宜。
當先視人髒氣以為轉移。
非獨鲩魚然也。
膽味苦寒。
能治一切竹木刺在喉中。
以酒化二三枚。
溫服取吐。
即出。
鲦魚 (魚)溫胃止洩鲦魚(專入腸胃心)。
江湖小魚耳。
時珍曰。
長僅數寸。
形狹如扁。
狀似柳葉。
鱗細而整。
潔白可愛。
性愛群遊。
洵小魚中之最善者也。
味甘性溫無毒。
據書言其主治。
有曰暖胃止瀉。
是其性溫之力。
又曰煮食已憂。
得非性愛群遊而能使人之憂自已乎?于此可見食物之助矣。
鳜魚 (魚)治痨瘵血蠱鳜魚(專入脾胃)。
即俗所雲桂魚者是也。
味甘性平小毒。
按書言此性最疏利。
凡腹内聚有惡血水蠱。
服此最屬有效。
故于痨瘵最宜。
昔有邵氏年十八病瘵。
累年不愈。
偶服鳜魚而痊。
非其性最疏利。
能治惡血蟲蠱之意乎。
但此有刺十二。
以應十二月之數。
若人誤受鲠害。
則惟取榄核磨水以解。
以魚最畏橄榄故也。
尾貼小兒軟疖佳。
膽治骨鲠竹木刺入咽喉。
不拘大人小兒。
或入腹刺痛。
服之皆出。
(臘月收大鳜魚膽。
懸北檐下陰幹。
遇鲠者。
用皂子大。
酒碎溫服。
得吐則鲠随涎出。
未出再服。
以出為度。
酒随量飲。
無不出者。
)如無鳜魚膽。
鲩魚青魚膽鲫魚膽亦用。
白魚 (魚)利肺水開胃氣白魚(專入肺胃。
兼入肝)。
味甘氣平。
形窄腹扁鱗細。
頭尾向上。
肉有細刺。
(武王白魚入舟。
即此。
)功專入肺利水。
開胃下氣。
故金匮治淋。
每用白魚同滑石以投。
名曰滑石白魚散。
取其長以治水。
兼助亂發以破血。
血氣通調而淋澀止矣。
但此性亦滑利。
故同棗食脾腎受洩。
必緻腰有痛楚。
脾胃過食不溫。
必緻飽脹不快。
惟有炙食差可。
乃或腌或糟。
以為食耳。
至書有言補肝明目。
調五髒。
理十二經絡者。
時珍亦謂此屬溢美之辭。
未足深信。
當以開寶之注為正。
青魚 (魚)利水除香港腳目昏青魚(專入肝。
兼入脾)。
味甘性平。
色青。
(頌曰。
狀似鲩而背青。
)故書載能入肝通氣。
入脾利水。
凡人因于濕熱下注。
而見香港腳疼腫。
濕熱上蒸。
而見眼目不明。
皆當用此調治。
以此好啖蚬螺。
蚬螺則能利水。
故此亦能利水以除香港腳目昏之病也。
(服術人忌之。
)然治香港腳服此。
必須兼以韭白同投。
則内始有溫和之力矣!所當合參。
味與服石人相反。
(不可合生胡荽生葵菜豆藿麥醬同食。
)頭中枕骨。
狀如琥珀。
磨水可治心腹卒痛。
亦可作篦作飲器。
解蠱。
眼睛汁治注目能夜視。
膽另詳于涼血部内。
所當合參。
鲨魚 (魚)暖中益氣鲨魚(專入脾胃)。
即南方溪澗中之小魚。
非海中鲨魚也。
海中鲨魚。
本名鲛魚。
溪澗沙。
因居沙溝。
吹沙而遊。
咂沙而食。
故以沙名。
味甘氣平無毒。
究其主治。
止曰暖中益氣。
因其味甘性平而然。
服之可使中氣溫和。
無有虧損。
非雲中氣虛極。
必得此魚以作治療也。
紙魚 (魚)養中和胃紙魚(專入脾胃)。
即書所雲殘魚者是也。
氣味甘平。
不入治療。
據書止言出于蘇松浙江。
大者不過三四寸。
身圓無鱗。
潔白如銀。
小者尤勝。
鮮食最美。
曝幹亦佳。
作羹食之。
可以寬中健胃。
而無油膩傷中之患。
石斑魚 (魚)服之有毒令人頭痛洩石斑魚(專入□)屬毒物。
凡服之者。
無不謂患頭痛作洩。
蓋此生于南方溪澗水石之處。
長數寸。
白鱗黑斑。
浮遊水面。
聞人聲則然深入。
其魚有雌無雄。
二三月與蜥蠍合于水上。
其胎毒人。
南方有土蜂。
土人殺此魚标于樹上。
引鳥食而土蜂盡退。
是以服之而緻見有諸病之作耳。
但肉食之差可。
而子及腸尤甚。
今時捕魚。
多雜此魚賣與人食。
須宜慎之。
鳅魚 (無鱗魚)治經終風邪兼補肝腎之氣強筋壯骨鳅魚(專入經絡。
兼入肝腎)。
禀土陽氣以生。
性善穿穴。
力堅而銳。
無足能竄。
與蛇同性。
(時珍曰。
南人鳝肆中。
以缸貯水。
畜數百頭。
夜以燈照。
其鳝有花者。
必項下有白點。
通身浮水上。
即棄之。
或以蒜瓣投于缸中。
則群鳝跳擲不已。
亦物性相制也。
)故書皆載通經達絡。
能治十二經風邪。
并耳目諸竅之病。
如風中血脈。
口眼斜。
用尾血同麝少許。
右塗左。
左塗右。
止即洗去。
(千金雲。
鼈血雞冠血和伏龍肝。
并治口。
)耳痛鼻衄。
痘後目翳。
用血滴點即愈。
(用血主之。
從其類也。
)瘡蛀爛。
用鳝打死。
香油抹腹。
(抹于鳝腹。
)系于瘡上。
候痛取下。
看鳝有蟲上入即去。
(未盡更作。
後以人胫骨灰油調搽之。
)産後惡露淋滴。
腸鳴濕痹。
用此煮食即除。
老人虛痢不止。
用此曝幹。
灰存性。
調服即絕。
且能通力壯筋。
故大力丸取此同熊筋虎骨當歸人參等分以進。
(用大鳝魚重斤餘者取肉。
酒蒸同藥為丸。
空腹酒下兩許。
)陽道不長。
不能續嗣。
用此血同蛤蚧等藥以入。
(方見蛤蚧内。
)皆以借其性力相助。
但此味甘性熱。
其力能補。
若病屬虛熱。
及時行病後陰虛火爍。
食則必有氣弱動風與氣之變。
不可不慎。
鲛魚 (無鱗魚)補脾利水鲛魚(專入脾)。
即海中之鲨魚者是也。
生于南海。
背皮粗錯。
可刀把。
其肉作脍。
(鮮活切片。
沃以五味。
生食為脍。
)能補五髒。
功亞于鲫。
蓋鲫補脾利水。
想此亦屬利水之品。
故有功亞于鲫之說也。
皮治屍疰蠱毒。
燒灰解魚毒。
烏賊魚 (無鱗魚)入肝補血入腎滋水烏賊魚(專入肝。
兼入腎)。
肉按書止言氣味酸平。
又言其味珍美。
食則動風與氣。
其治載能益氣強志。
及通婦人月經。
可知其性屬陰。
故能入肝補血。
入腎滋水強志。
而使月事以時而下也。
又考書言烏賊魚既能吸波墨。
令水溷黑。
自衛以防人害。
又能日浮水上詐死以啄烏。
是其性陰而險。
固不待言。
且其腹中血出與膽有如墨黑。
手染色變。
書字則逾年迹滅。
惟存空紙已爾。
是其色黑入腎。
又不待言。
是以陰髒服之。
則能動風與氣。
洩瀉腹痛。
陽髒服之。
則能斂陰秘陽。
故在其骨名為螵蛸。
亦能以治血枯氣竭肝傷之病也。
惟是其肉久不入食。
故義亦不甚明。
今則南北通用。
覺血枯陰燥。
服則有益無損。
而血衰氣寒。
服反見害。
豈非性陰不燥之義欤?柔魚無骨。
形質與氣。
皆與烏賊骨魚肉相若。
但味勝于烏賊魚。
越人重之。
鳝魚 (無鱗魚)溫潤脾胃鳝魚(專入脾)。
即泥鳅。
伏于泥中。
得土陰氣以養。
性動而侵。
故能入土以補脾。
書言暖中益氣者。
義根是也。
得水則浮而出。
涸則入泥而不見。
故能下。
入而治病。
書言同米粉煮羹。
下入而收痔者。
義由斯也。
他魚水涸即斃。
惟鳅常自染涎以自養。
伏泥而不涸。
故人服之而津生。
書言醒酒消渴者。
義亦由茲起也。
(消渴用泥鳅十頭。
陰幹。
去頭尾。
燒灰。
幹荷葉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新汲水調下。
日二服。
名沃焦散。
)烏須揩牙。
(泥鳅槐蕊野狼把草各一兩。
雄燕子一個。
酸石榴皮半兩。
搗成團。
入瓦罐内。
鹽泥固濟。
先文後武。
燒炭十斤。
取研。
日用。
一月以來。
白者皆黑。
)陽事不起。
(泥鳅煮食之。
)如何用之立應。
以其筋強力銳。
故能入骨以烏須。
入腎與肝以起陽也。
牛狗羸瘦。
(用鳅一二枚。
從口鼻送入。
立肥。
)如何用無不效。
以其具有補土之能。
故能使之而立肥也。
若在喉中骨哽。
用此入喉牽拽而出。
(用鳅魚線縛其頭。
以尾先入喉中。
牽拽出之。
)此則人之所易知者矣!但不可合白犬血食。
鮑魚 (無鱗魚)通肝瘀滌腸穢鮑魚(專入肝。
兼入腸)。
考之長洲張璐有言。
其魚腥穢。
止可淡曝。
而不可煮鹽。
幹則形如塊肉。
性溫無毒。
專取腥穢以滌一切瘀積。
同氣相感也。
入肝散血。
煮汁送四烏一茹丸。
治女子血枯經閉。
内經以療傷肝利腸而不傷伐元氣。
惜乎世罕用之。
今庖人用以煮肉。
則脂沫盡解。
滌除垢膩之驗也。
昔秦皇死沙丘。
會暑屍腐。
令車載鮑魚以亂其臭。
始皇本呂不韋萌孽。
溷廁宮帏。
非取其滌除遺臭之義欤? 鳗鲡魚 (無鱗魚)祛肝腎竅穴風熱殺蟲鳗鲡魚(專入肝腎。
兼入穴竅)。
類有分闊嘴者為鳗。
尖嘴者為鲡。
皆禀土中陰氣以生。
味甘氣寒。
其形類蛇。
常與水蛇同穴。
故其性有小毒。
力善走竄鑽穴。
故書謂能祛風殺蟲。
(按蟲由于風生。
故風字從。
)如骨蒸痨瘵。
五痔瘡。
陰戶蝕瘡。
濕痹風搔虛損等症。
人常食之。
為有益也。
(虛損痨瘵。
多用蟲蝕。
有病瘵者。
相染已死數人。
乃取病者釘之棺中。
棄于流水。
永絕傳染。
漁人異之。
開視。
見一女子尚活。
取置漁舍。
多食鳗鲡。
病愈。
遂以為妻。
聖惠方。
用鳗鲡淡炙食。
治諸蟲心痛。
多吐。
冷氣上攻滿悶。
)張鼎雲。
此以骨燒煙。
則可以辟蚊蠓。
熏屋竹木。
則可以斷蛀。
置骨于衣箱中。
則可以斷蠹。
惟脾胃虛洩。
并孕婦食之。
則大忌耳。
(性滑氣寒故。
)凡昂頭行水。
及重三四斤者。
腹下有黑斑背上有點者。
皆為有毒。
切不可食。
海 (無鱗魚)清肝腎血瘀熱毒海(專入肝腎)。
俗曰海蜇。
即廣所雲水母者是也。
按書言此生于東海。
狀如血。
大者如床。
小者如鬥。
無眼目腹胃。
以蝦為目。
蝦動沉。
故曰水母目蝦。
又曰。
水母形渾然凝結。
其色紅紫。
無口眼。
腹下有物如懸絮。
群蝦附之。
咂其涎沫。
浮沉如飛。
為潮所擁。
則吓去而不得歸。
人因割取。
浸以灰礬。
去其血汁。
而色遂白。
濃為頭。
其味更勝。
究其主治。
大約多能下血消瘀。
清熱解毒。
而氣亦不甚溫。
蓋緣此屬血類。
血味多鹹。
鹹則能以入腎。
血藏于肝。
海形如血。
則多入于肝。
産于水。
腎屬水。
則又多入腎故也。
是以勞損積血得此則消。
小兒丹疾火傷。
得此則除。
河魚之疾得此則療。
但忌白糖同淹。
則随即消化而不能以久藏。
以土克水者故耳。
無他義也。
蛏 (蚌蛤)解胸中煩熱蛏(專入腎。
兼入肝)。
乃海中小蚌耳。
與江湖蚌蛤相類。
閩人以田種之。
候潮泥壅沃。
謂之蛏田。
其肉可為蛏腸(幹淡)以充海錯。
(蛏生海泥中二三寸。
大如指。
兩頭開。
)味甘性平。
煮食可治胸中邪熱煩悶。
飯後食之。
與服丹石人适合。
并治婦人産後虛熱。
可知性體屬陰。
故能解熱滌煩。
然惟水衰火盛者則宜。
若使脾胃素冷。
服之必有動氣洩瀉之虞矣!書言可治冷痢。
似屬巧說。
未可深信。
蛙 (濕生)清熱利水閉氣蛙(專入膀胱腸胃)。
與螺蚌皆産于水。
其味雖甘。
而性則寒。
故能清熱利水解毒。
如水蠱腹大。
用幹青蛙二枚。
以酥炒幹蝼蛄七枚。
炒苦葫蘆半兩。
為末。
空心酒服三錢即愈。
通身水腫。
以青蛙一二枚。
去皮炙熟。
食之即治。
毒痢噤口。
以水蛙一個。
并肚腸搗碎。
瓦焙。
入麝香五分。
作餅貼臍上。
即通。
時行面赤項腫瘟毒。
用金線搗汁水調。
空腹頓服。
即效。
然肉雖寒。
而骨善跳則熱。
性雖動而氣善蓄則閉。
食之令人作淋。
及或多食令人尿閉。
臍下酸痛。
治須擂以車前頓水。
或燒酒行氣之類以解。
(髒熱者須用車前。
髒寒者須用燒酒以通。
) 至于孕婦。
食尤有忌。
(令子壽夭。
)不可不知。
鼈肉 (龜鼈)涼肝血熱鼈肉(專入肝)。
止有雌無雄。
與蛇與鼋為匹。
形多變幻。
故書有言鼈有三足赤足者不宜食。
獨目者不宜食。
頭足不縮者不宜食。
目凹陷者不宜食。
腹下有王字蔔字文蛇文者不宜食。
生于山上者名旱鼈不宜食。
腹赤如血者名朱鼈不宜食。
此有毒殺人。
不宜食鼈之說也。
又言鼈合雞子苋菜食則令人生鼈。
同豬兔鴨食則能損人。
同芥子食則生惡瘡。
同薄荷食則能殺人。
此合他味同食之有見害于人也。
至于冷痨食之則能發冷水病。
須合蔥與椒姜同煮。
并锉鼈甲少許以入。
可知鼈性冷。
故須假以姜椒以為之制。
鼈肉聚。
故須假以鼈甲之散以為之佐耳。
(鼈項下有軟骨如龜形者。
食之令人患水病。
須去之。
)然惟婦人素挾血熱症見血瘕血漏。
并瘧痢諸症。
服之得宜。
若使中氣有虧。
謂可補中益氣。
縱出别錄。
亦屬膚語。
不足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