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食物
關燈
小
中
大
及枯根葉。
皆治凍瘡皴裂。
煮湯漬之。
胡瓜 (瓜菜)清暑熱利水道胡瓜(專入脾胃大腸)。
氣味甘寒。
服此止能清熱利水。
别無裨益。
故北人坐炕。
用此以為席珍。
南人值暑。
用此以為供蔬。
并或咽喉腫痛。
用此入藥以為吹消。
(用老黃瓜去子。
以芒硝填滿。
陰幹為末。
每以少許吹之。
)枚瘡火眼。
用此納硝刮粉以為點搽。
湯火傷灼。
用此掐碎入瓶取水以為刷敷。
水病肚脹。
用此連子醋煮空心以為投服。
小兒熱痢。
用此同蜜以為投治。
皆以取其甘寒解毒之意。
然使髒寒氣陰。
複則能以動氣發熱作瘧。
且發香港腳生瘡。
小兒過服。
尤易作瀉生疳。
不可不慎。
葉則苦平小毒。
能治小兒閃癖。
(一歲用一葉。
生攪汁服。
得吐下良。
) 苦瓜 (瓜菜)生用苦寒解心肺煩熱苦瓜(專入心肝肺)。
即錦荔枝。
其種有長有短。
何書載言用長。
宜取青皮去子。
煮肉充蔬。
蓋謂生則性寒。
熟則性溫。
用此生青性寒。
以為除熱解煩。
清心明目之品。
何書又言用短。
宜待熟赤取子為食。
蓋謂其子苦甘。
内藏真火。
用此性熱。
以為壯陽益氣之功。
共此一味。
而生熟不同。
寒熱迥别。
故其所用。
其亦各有别如此。
越瓜 (瓜菜)解毒利便通腸助冷越瓜(專入腸胃)。
即稍瓜。
以瓜本生于越。
故以越名。
今湖州等處亦有。
服之于人無益。
但取味甘性寒。
能解酒毒。
利小便。
燒灰敷吻瘡。
及陰莖熱瘡而已。
若多食之。
則令人心痛腹痛。
洩瀉症結。
腳弱不能以行。
并天行病後食之。
能以發病。
與于胡瓜之性。
恍惚相似。
皆為通腸助冷之品也!小兒尤不可食。
甜瓜 ()解暑熱内伏作痢甜瓜(專入心胃)。
暑月解止渴之品也。
味甘性寒。
有毒。
凡人因于暑熱内伏。
症見膿血惡痢。
痛不可忍。
須以水浸甜瓜數枚。
食之即愈。
若瓜經日曝。
其寒尤甚。
故書有言瓜寒于曝。
油冷于煎。
即是此意。
但此陽氣素盛。
亦宜少食。
若使脾胃素冷。
服之則有瘧痢疸黃。
動氣反胃。
陰下生癢生瘡。
發熱作脹之變。
須用鹽花少許。
麝香與酒則解。
香港腳症癖。
食之患永不除。
瓜蒂專主湧吐。
已詳吐散部内。
但有兩鼻兩蒂者殺人。
皮可取收作羹。
或蜜收曬為果。
絲瓜 (瓜菜)解風寒瀉熱蠱毒留滞經絡絲瓜(專入經絡。
兼入腸胃)。
性屬寒物。
味甘體滑。
其瓜經絡貫串。
房隔連屬。
凡人風痰濕熱。
蠱毒血積。
留滞經絡。
發為癰疽。
瘡瘍崩漏。
腸風水腫等症者。
服之立能有效。
以其通經達絡。
無處不至。
小兒痘出不快。
用此近蒂三寸。
連皮燒灰存性為末。
沙糖水調服。
并可以敷腳腫。
鼻淵時流濁水。
用此瓜藤近根三寸。
燒灰存性為末。
酒服方寸匙亦效。
小兒預防出痘。
于立冬後。
用小絲瓜。
入朱砂服之。
亦應。
皆以借其寒滑通達之性耳。
但過服亦能滑腸作洩。
故書有言。
此屬菜中不足食之。
當視髒氣以為可否也。
葉搗汁生服。
可解一切蛇傷之毒。
滓患處亦佳。
冬瓜 (瓜菜)利水消腫解熱冬瓜(專入腸胃)。
味雖甘淡。
性甚冷利。
故書所述治效。
多是消腫定喘。
(楊氏家藏方治十種水氣浮腫。
用大冬瓜一枚。
切蓋去瓤。
以赤小豆填滿。
蓋合簽定。
以紙筋泥固濟。
幹用糯糠兩大籮。
入瓜在内。
煨至火盡。
取出切片。
同赤小豆焙幹為末。
糊丸。
每服七十丸。
煎冬瓜子湯下。
日三服。
小便利為度。
)止渴。
及治癰腫熱毒。
(切片敷上。
熱則易之。
)壓丹石毒。
然惟髒腑有熱者最宜。
若虛寒腎冷。
久病滑洩。
及水衰氣弱體瘦。
服之則水氣益洩。
而有厥逆滑脫燥渴之虞矣!汪昂既言性能止渴消腫。
而又謂性不走。
服甚宜人。
是何自相予盾耶?子能補肝明目。
(凡藥中所用瓜子者。
即是此物。
)瓜皮可作面脂。
(以色白故。
) 醬瓜 (造釀)解腎熱消腸胃燥瓜本寒物。
(即菜瓜别種。
其形如枕。
生時剖開腌曬。
藏以供蔬。
熟則肉松不肥。
故不可作蔬食。
)經醬腌曬。
(專入腸胃。
兼入腎。
)氣不甚溫。
按書有言味鹹而甘。
性寒有毒。
治利腸胃。
止消渴。
不可多食。
其說非謬。
蓋以醬經蒸罨。
濕熱内積。
毒自克有。
瓜性甘寒。
加以醬入。
則寒反得下達。
是以渴熱之症。
得此則消。
腸胃之燥。
得此則潤。
且其長于利口。
而緻日服不厭。
則濕又得内積而成。
而寒又得因是而生。
故又戒其宜節。
而不可以多食。
以緻病生于不測中也。
芋子 (柔滑)潤腸胃澤肌膚芋子(專入腸胃)。
種類甚多。
(芋有六種。
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禅芋野芋。
野芋名老芋。
形葉相似。
如一根。
有大毒。
并殺人。
不可食。
一名土芝。
一名蹲鸱。
有水旱二種。
水種者味勝。
其莖作羹甚美。
浙人取羹作饧。
名曰烏花饧。
時珍曰。
芋不開花。
或七八月有開者。
抽莖生花。
黃色。
旁有一長萼護之。
如半邊蓮花之狀也。
)據書述其功能。
有言生用則可以治腹中癖氣。
(用生芋子一斤壓破。
酒五斤漬二七日。
空腹。
每飲一鬥神良。
)頭上軟疖。
(用大芋搗敷即幹。
)熟用則充饑澤膚。
(十月後曬幹收之。
冬月食不發病。
但有小毒。
須以姜同煮過。
換水再煮。
方可食之。
)解毒稀痘。
(小兒食之良。
)冷啖則能止渴生津。
癢熱除煩。
通腸開結。
和血。
食則能下氣寬中。
煮汁産婦食則能破血通瘀。
及浴身上遊風。
燒灰則能以治瘡冒風邪。
(腫痛。
用芋燒灰敷之。
幹即易。
)然此生則喉。
熟則滑滞。
(性滑則可以下石毒。
)故書載此多食則不免有動氣發冷洩瀉。
及難克化之弊矣!若在芋葉與莖。
味辛冷滑。
功能除煩止瀉。
療妊娠心煩迷悶。
胎動不安。
并敷蛇蟲癰腫毒痛。
痘瘡潰爛成瘡。
(用莖燒灰敷痘瘡無瘢。
用芋苗曬幹。
燒存性研搽。
慎微曰。
沈括筆談雲。
處士劉陽隐居王屋山。
見一蜘蛛為蜂所螫墜地。
腹鼓欲裂。
徐即入草齧破芋梗。
以瘡就齧處磨之良久。
腹消如故。
自後用治蜂螫有驗由此。
)野芋形葉與芋相似。
芋種三年不采成。
亦能殺人。
食之宜用土漿糞汁大豆汁以飲。
諸筍 (柔滑)諸筍解腸胃熱毒及化皮裡膜外痰諸筍(專入腸胃)。
味甘微寒無毒。
按筍雖載品類甚多。
如竹筍(即中母筍。
)能治消渴風熱等症。
淡竹筍氣味甘寒。
能除痰熱狂燥。
頭痛頭風。
颠仆驚悸等症。
桃竹筍有小毒。
(出廣中。
皮滑而黃。
犀絞瘦骨。
四寸骨節。
可以為席。
)能治六畜瘡中蛆等症。
刺竹筍(時珍曰。
生交廣中。
叢生。
大者圍二尺。
枝節皆有刺。
夷人種以為城。
伐竹為弓。
根大如車輻。
一名芭竹。
)氣味甘苦。
微有小毒。
食之令人落發。
酸筍(出粵南。
筍大如臂。
摘至。
用沸湯泡去苦水。
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
取出。
縷如絲繩。
醋煮可食。
好事者提入中州。
成罕物雲。
)氣味苦涼無毒。
食之令人止渴解酲。
利膈。
蘆筍氣味甘溫。
能治噎膈煩悶不食等症。
然總多食助冷動氣。
以甘則氣壅。
而寒則發人冷症。
惟素患有痰疾在于皮裡膜外者。
得此則愈。
如竹瀝同姜。
可以治人痰疾之意。
他筍其味皆甘。
惟苦竹筍則苦。
食之可以治人氣逆而不作壅。
以苦主于下氣故也。
況筍初食難化。
而脾虛尤甚。
(一小兒食幹筍三寸許。
噎于喉中。
壯熱喘粗如驚。
服驚藥不效。
後吐出筍。
諸症乃定。
其難化也如此。
)久食則腸受刮。
(時珍曰。
解。
蕲州等處竹筍。
氣味苦韌食尤不美。
(如蕲州叢竹。
匡廬扁竹。
澧州方竹。
嶺南竹竹月竹之類。
)但世猥用竹筍以發痘瘡。
其害匪輕。
筍味多。
最戟人喉。
服須先以灰湯煮過。
再煮乃良。
或以薄荷數片同煮。
亦去味。
惟有冬筍生冬而土不出。
陽氣未洩。
故食則能通脈利竅。
凡吐血衄血血滞不通之症。
皆可授服。
痘瘡不出。
取尖同米煮粥食之良。
洩瀉者忌。
筍性味亦然。
幹筍淡片。
利水豁痰消腫。
李 (五果)斂骨節間痨熱不治李(專入肝。
兼入腎)。
以李名多子故也。
時珍曰。
李木其子大者如杯如卵。
小者如彈如櫻。
其味有甘酸苦澀數種。
其色有青綠紫朱黃赤缥绮紫灰胭脂青皮之殊。
其形有牛心馬肝柰李杏李水李離核合核無核匾縫之異。
其産有武陵房陵諸李。
早則四月熟。
遲則十月十一月熟。
故味甘而酸。
或苦而澀。
而性微溫。
(苦澀者不可食。
不沉水有毒不可食。
)素問言李味屬肝。
故治多在于肝。
正思邈所謂肝病宜食李之意也。
中有痼熱不調。
骨節間有痨熱不治。
得此酸苦性入。
則熱得酸則斂。
得苦則降。
而能使熱悉去也。
且書既言除熱。
而書又言多食令人胪脹。
及發虛熱。
蓋因凡物生則難化。
熟則易消。
李屬生硬之物。
多食則物在胃不克。
故又轉為胪脹發熱之病矣!推之書言溫暑食李則能以發痰瘧。
合雀肉與蜜食則能以損五髒。
合漿水以食則能以化霍亂。
并服術人不可與食。
無非李屬濕物。
少食則宜。
多食則痰與熱俱聚。
單食而不雜以濕熱之物。
猶可多食。
而更合以濕熱之物。
則食烏見其有可乎?故但指其勿食。
正以使人自思可耳。
青桃 (五果)生熱發毒青桃(專入肺)。
肺家果耳。
然卻列此為下。
以桃味甘而酸。
性熱微毒。
故書皆載食則使人發熱生癰作瀉。
膨脹成淋。
及發丹石之毒。
與鼈同食。
則使人心痛不休。
與服白術人則忌。
究其主治。
止有作脯可益顔色一語。
他無有及。
則知桃性固熱。
生食而桃不化。
其熱益甚。
安得有利無害。
而不見有滿脹發熱發毒生瘡之病乎?冬桃差勝。
可解痨熱。
青梅 (五果)開胃通膽生津止渴青梅(專入肝膽胃)。
花開于冬而熟于夏。
張璐謂此得木全氣。
故其味最酸而入膽耳。
人之舌下有四竅。
兩竅可通膽液。
食則通膽。
使液外出。
類相感也。
酸主收。
故治皆主酸收之病。
如本經所言下氣除熱煩滿。
安心止肢體痛是已。
然惟藏久則佳。
若青梅則凝澀滞氣。
非偏枯不仁等症所宜用也。
梅之種類甚多。
惟榔梅最勝。
相傳真武折梅枝插榔樹株而誓曰。
吾道若成。
花開果實。
其種從均州太和山來。
即榆樹中之一種。
其梅如杏。
而松脆異常。
故近世謂之消梅。
食之開胃生津。
清神安睡。
乃榔樹之本性也。
然多食亦能凝血滞氣。
當細審食可耳。
楊梅 (山果) 楊梅(專入心。
兼入肝脾心胞)。
體赤入心。
味酸入肝。
及甘入脾。
故書載為心家血分之果。
兼入肝脾心胞。
又載性溫而熱。
(張璐曰溫。
銑曰熱。
)能治心煩口渴。
消熱解毒。
且于鹽藏。
則能止嘔除吐。
燒灰則能斷痢。
若或多食。
則有損傷動血緻衄之虞。
緣人陰虛熱浮。
氣血不歸。
清之固屬不能。
表之更屬不得。
惟借此為酸收。
則于浮熱可除。
煩渴可解。
并或因其過食而緻。
見有損傷動血之變矣。
設使熱從實緻。
則食此味必不能效。
熱果因于清涼可解。
則食此味必不見燥。
又曷為而有燥熱損傷之戒乎?性熱之說。
于此可征。
根皮煎湯。
能解砒毒。
燒灰油調。
塗湯火傷。
核仁療香港腳。
然須多食。
以桶漆拌核。
爆即自裂也。
栗 (五果)溫腎固胃寬腸栗(專入腎。
兼入腸胃)。
腎之果也。
味鹹性溫。
體重而實。
故能入腎而補氣。
凡人胃氣虧損。
而見腰腳軟弱。
并胃氣不充。
而見腸鳴洩瀉。
服此治無不效。
(弘景曰。
相傳有人患腰腳弱。
往栗樹下食數升。
便能起行。
此是補腎之義。
)然須風幹。
連液吞咽為佳。
(時珍曰。
風幹之栗。
勝于日曝。
而火煨油炒。
勝于蒸煮。
)作粉為食。
勝于菱芡。
若使栗不風幹。
或生水氣未除。
食則助濕發氣生蟲。
蒸煮炒熟。
食則壅氣滞膈。
而于風水之人尤忌。
小兒多食。
令齒不生。
栗楔系栗中瓣。
能療筋骨風痛。
冷積疾癖。
生齧可罨惡刺。
出箭頭。
敷瘰腫毒痛。
栗(即肉上薄皮。
)燒灰存性。
能治骨鲠在喉。
吹入即下。
栗殼煮汁。
能治反胃消渴。
栗球(即外刺包。
)煮汁。
洗火丹毒腫。
栗花能治瘰。
栗樹皮煮汁。
可洗沙虱溪毒。
并丹毒瘡毒。
栗根酒煎。
能治偏墜腎氣。
皆以取其下氣解毒之功耳。
橄榄 (夷果)入肺胃生津止渴解酒魚諸毒橄榄(專入肺胃)。
禀受土陽。
其味先酸後甘。
氣溫無毒。
肺胃家果也。
性能生津止渴。
酒後嚼之最宜。
故書載能以解酒毒。
人服河豚魚肝及子迷悶至死。
取此煮汁即解。
故書又載能解諸魚之毒。
(魚食橄榄渣即斃。
又用橄榄木作楫。
其魚撥着。
即皆浮出。
)及治魚骨之鲠。
(橄榄嚼汁即下。
無橄榄用核研末。
急流水調下亦效。
)至于痘瘡不起。
并痘抓碎成瘡。
(煮食托瘡解毒。
磨汁塗滅瘡痕。
)腸風下血。
(橄榄燒灰。
存性研末。
每服二錢。
米飲調下。
)耳足凍瘡。
(橄榄木研末。
油調以塗。
)初生胎毒。
(集效方小兒落地時。
用橄榄一個燒研。
朱砂五分。
和勻。
嚼生脂麻一口。
吐唾和藥。
絹包如棗核大。
安兒口中。
待咂一個時辰。
方可與乳。
此藥取下腸胃穢毒。
令兒少疾。
及出痘稀少也。
)唇裂生瘡。
(橄榄炒研。
豬脂和塗。
) 牙齒風疳。
(膿血有蟲。
用橄榄研。
入麝香少許。
貼之。
)下部疳瘡。
(用橄榄燒存性研末。
油調敷之。
或加孩兒茶等分。
)陰腎腫等症。
(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
燒存性。
研末。
每服二錢。
空心。
茴香湯送下。
)無不用此皆效。
以其具有溫行酸斂之性耳。
但此性專搜滌胎毒。
過服則有嘔吐洩瀉之虞。
性專聚火澀氣。
寒嗽用之得宜。
熱嗽則不免有熱氣上蒸之弊也。
枇杷 (山果)潤肺下氣和脾枇杷(專入脾肺。
兼入肝)。
脾家果也。
味甘而酸。
色黃。
據書載其極熟。
則有止渴下氣潤五髒之功。
生食則有助肝伐脾之力。
食之令人中滿洩瀉。
且指其性曰平曰溫。
又指其性曰寒。
皆屬有
皆治凍瘡皴裂。
煮湯漬之。
胡瓜 (瓜菜)清暑熱利水道胡瓜(專入脾胃大腸)。
氣味甘寒。
服此止能清熱利水。
别無裨益。
故北人坐炕。
用此以為席珍。
南人值暑。
用此以為供蔬。
并或咽喉腫痛。
用此入藥以為吹消。
(用老黃瓜去子。
以芒硝填滿。
陰幹為末。
每以少許吹之。
)枚瘡火眼。
用此納硝刮粉以為點搽。
湯火傷灼。
用此掐碎入瓶取水以為刷敷。
水病肚脹。
用此連子醋煮空心以為投服。
小兒熱痢。
用此同蜜以為投治。
皆以取其甘寒解毒之意。
然使髒寒氣陰。
複則能以動氣發熱作瘧。
且發香港腳生瘡。
小兒過服。
尤易作瀉生疳。
不可不慎。
葉則苦平小毒。
能治小兒閃癖。
(一歲用一葉。
生攪汁服。
得吐下良。
) 苦瓜 (瓜菜)生用苦寒解心肺煩熱苦瓜(專入心肝肺)。
即錦荔枝。
其種有長有短。
何書載言用長。
宜取青皮去子。
煮肉充蔬。
蓋謂生則性寒。
熟則性溫。
用此生青性寒。
以為除熱解煩。
清心明目之品。
何書又言用短。
宜待熟赤取子為食。
蓋謂其子苦甘。
内藏真火。
用此性熱。
以為壯陽益氣之功。
共此一味。
而生熟不同。
寒熱迥别。
故其所用。
其亦各有别如此。
越瓜 (瓜菜)解毒利便通腸助冷越瓜(專入腸胃)。
即稍瓜。
以瓜本生于越。
故以越名。
今湖州等處亦有。
服之于人無益。
但取味甘性寒。
能解酒毒。
利小便。
燒灰敷吻瘡。
及陰莖熱瘡而已。
若多食之。
則令人心痛腹痛。
洩瀉症結。
腳弱不能以行。
并天行病後食之。
能以發病。
與于胡瓜之性。
恍惚相似。
皆為通腸助冷之品也!小兒尤不可食。
甜瓜 ()解暑熱内伏作痢甜瓜(專入心胃)。
暑月解止渴之品也。
味甘性寒。
有毒。
凡人因于暑熱内伏。
症見膿血惡痢。
痛不可忍。
須以水浸甜瓜數枚。
食之即愈。
若瓜經日曝。
其寒尤甚。
故書有言瓜寒于曝。
油冷于煎。
即是此意。
但此陽氣素盛。
亦宜少食。
若使脾胃素冷。
服之則有瘧痢疸黃。
動氣反胃。
陰下生癢生瘡。
發熱作脹之變。
須用鹽花少許。
麝香與酒則解。
香港腳症癖。
食之患永不除。
瓜蒂專主湧吐。
已詳吐散部内。
但有兩鼻兩蒂者殺人。
皮可取收作羹。
或蜜收曬為果。
絲瓜 (瓜菜)解風寒瀉熱蠱毒留滞經絡絲瓜(專入經絡。
兼入腸胃)。
性屬寒物。
味甘體滑。
其瓜經絡貫串。
房隔連屬。
凡人風痰濕熱。
蠱毒血積。
留滞經絡。
發為癰疽。
瘡瘍崩漏。
腸風水腫等症者。
服之立能有效。
以其通經達絡。
無處不至。
小兒痘出不快。
用此近蒂三寸。
連皮燒灰存性為末。
沙糖水調服。
并可以敷腳腫。
鼻淵時流濁水。
用此瓜藤近根三寸。
燒灰存性為末。
酒服方寸匙亦效。
小兒預防出痘。
于立冬後。
用小絲瓜。
入朱砂服之。
亦應。
皆以借其寒滑通達之性耳。
但過服亦能滑腸作洩。
故書有言。
此屬菜中不足食之。
當視髒氣以為可否也。
葉搗汁生服。
可解一切蛇傷之毒。
滓患處亦佳。
冬瓜 (瓜菜)利水消腫解熱冬瓜(專入腸胃)。
味雖甘淡。
性甚冷利。
故書所述治效。
多是消腫定喘。
(楊氏家藏方治十種水氣浮腫。
用大冬瓜一枚。
切蓋去瓤。
以赤小豆填滿。
蓋合簽定。
以紙筋泥固濟。
幹用糯糠兩大籮。
入瓜在内。
煨至火盡。
取出切片。
同赤小豆焙幹為末。
糊丸。
每服七十丸。
煎冬瓜子湯下。
日三服。
小便利為度。
)止渴。
及治癰腫熱毒。
(切片敷上。
熱則易之。
)壓丹石毒。
然惟髒腑有熱者最宜。
若虛寒腎冷。
久病滑洩。
及水衰氣弱體瘦。
服之則水氣益洩。
而有厥逆滑脫燥渴之虞矣!汪昂既言性能止渴消腫。
而又謂性不走。
服甚宜人。
是何自相予盾耶?子能補肝明目。
(凡藥中所用瓜子者。
即是此物。
)瓜皮可作面脂。
(以色白故。
) 醬瓜 (造釀)解腎熱消腸胃燥瓜本寒物。
(即菜瓜别種。
其形如枕。
生時剖開腌曬。
藏以供蔬。
熟則肉松不肥。
故不可作蔬食。
)經醬腌曬。
(專入腸胃。
兼入腎。
)氣不甚溫。
按書有言味鹹而甘。
性寒有毒。
治利腸胃。
止消渴。
不可多食。
其說非謬。
蓋以醬經蒸罨。
濕熱内積。
毒自克有。
瓜性甘寒。
加以醬入。
則寒反得下達。
是以渴熱之症。
得此則消。
腸胃之燥。
得此則潤。
且其長于利口。
而緻日服不厭。
則濕又得内積而成。
而寒又得因是而生。
故又戒其宜節。
而不可以多食。
以緻病生于不測中也。
芋子 (柔滑)潤腸胃澤肌膚芋子(專入腸胃)。
種類甚多。
(芋有六種。
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禅芋野芋。
野芋名老芋。
形葉相似。
如一根。
有大毒。
并殺人。
不可食。
一名土芝。
一名蹲鸱。
有水旱二種。
水種者味勝。
其莖作羹甚美。
浙人取羹作饧。
名曰烏花饧。
時珍曰。
芋不開花。
或七八月有開者。
抽莖生花。
黃色。
旁有一長萼護之。
如半邊蓮花之狀也。
)據書述其功能。
有言生用則可以治腹中癖氣。
(用生芋子一斤壓破。
酒五斤漬二七日。
空腹。
每飲一鬥神良。
)頭上軟疖。
(用大芋搗敷即幹。
)熟用則充饑澤膚。
(十月後曬幹收之。
冬月食不發病。
但有小毒。
須以姜同煮過。
換水再煮。
方可食之。
)解毒稀痘。
(小兒食之良。
)冷啖則能止渴生津。
癢熱除煩。
通腸開結。
和血。
食則能下氣寬中。
煮汁産婦食則能破血通瘀。
及浴身上遊風。
燒灰則能以治瘡冒風邪。
(腫痛。
用芋燒灰敷之。
幹即易。
)然此生則喉。
熟則滑滞。
(性滑則可以下石毒。
)故書載此多食則不免有動氣發冷洩瀉。
及難克化之弊矣!若在芋葉與莖。
味辛冷滑。
功能除煩止瀉。
療妊娠心煩迷悶。
胎動不安。
并敷蛇蟲癰腫毒痛。
痘瘡潰爛成瘡。
(用莖燒灰敷痘瘡無瘢。
用芋苗曬幹。
燒存性研搽。
慎微曰。
沈括筆談雲。
處士劉陽隐居王屋山。
見一蜘蛛為蜂所螫墜地。
腹鼓欲裂。
徐即入草齧破芋梗。
以瘡就齧處磨之良久。
腹消如故。
自後用治蜂螫有驗由此。
)野芋形葉與芋相似。
芋種三年不采成。
亦能殺人。
食之宜用土漿糞汁大豆汁以飲。
諸筍 (柔滑)諸筍解腸胃熱毒及化皮裡膜外痰諸筍(專入腸胃)。
味甘微寒無毒。
按筍雖載品類甚多。
如竹筍(即中母筍。
)能治消渴風熱等症。
淡竹筍氣味甘寒。
能除痰熱狂燥。
頭痛頭風。
颠仆驚悸等症。
桃竹筍有小毒。
(出廣中。
皮滑而黃。
犀絞瘦骨。
四寸骨節。
可以為席。
)能治六畜瘡中蛆等症。
刺竹筍(時珍曰。
生交廣中。
叢生。
大者圍二尺。
枝節皆有刺。
夷人種以為城。
伐竹為弓。
根大如車輻。
一名芭竹。
)氣味甘苦。
微有小毒。
食之令人落發。
酸筍(出粵南。
筍大如臂。
摘至。
用沸湯泡去苦水。
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
取出。
縷如絲繩。
醋煮可食。
好事者提入中州。
成罕物雲。
)氣味苦涼無毒。
食之令人止渴解酲。
利膈。
蘆筍氣味甘溫。
能治噎膈煩悶不食等症。
然總多食助冷動氣。
以甘則氣壅。
而寒則發人冷症。
惟素患有痰疾在于皮裡膜外者。
得此則愈。
如竹瀝同姜。
可以治人痰疾之意。
他筍其味皆甘。
惟苦竹筍則苦。
食之可以治人氣逆而不作壅。
以苦主于下氣故也。
況筍初食難化。
而脾虛尤甚。
(一小兒食幹筍三寸許。
噎于喉中。
壯熱喘粗如驚。
服驚藥不效。
後吐出筍。
諸症乃定。
其難化也如此。
)久食則腸受刮。
(時珍曰。
解。
蕲州等處竹筍。
氣味苦韌食尤不美。
(如蕲州叢竹。
匡廬扁竹。
澧州方竹。
嶺南竹竹月竹之類。
)但世猥用竹筍以發痘瘡。
其害匪輕。
筍味多。
最戟人喉。
服須先以灰湯煮過。
再煮乃良。
或以薄荷數片同煮。
亦去味。
惟有冬筍生冬而土不出。
陽氣未洩。
故食則能通脈利竅。
凡吐血衄血血滞不通之症。
皆可授服。
痘瘡不出。
取尖同米煮粥食之良。
洩瀉者忌。
筍性味亦然。
幹筍淡片。
利水豁痰消腫。
李 (五果)斂骨節間痨熱不治李(專入肝。
兼入腎)。
以李名多子故也。
時珍曰。
李木其子大者如杯如卵。
小者如彈如櫻。
其味有甘酸苦澀數種。
其色有青綠紫朱黃赤缥绮紫灰胭脂青皮之殊。
其形有牛心馬肝柰李杏李水李離核合核無核匾縫之異。
其産有武陵房陵諸李。
早則四月熟。
遲則十月十一月熟。
故味甘而酸。
或苦而澀。
而性微溫。
(苦澀者不可食。
不沉水有毒不可食。
)素問言李味屬肝。
故治多在于肝。
正思邈所謂肝病宜食李之意也。
中有痼熱不調。
骨節間有痨熱不治。
得此酸苦性入。
則熱得酸則斂。
得苦則降。
而能使熱悉去也。
且書既言除熱。
而書又言多食令人胪脹。
及發虛熱。
蓋因凡物生則難化。
熟則易消。
李屬生硬之物。
多食則物在胃不克。
故又轉為胪脹發熱之病矣!推之書言溫暑食李則能以發痰瘧。
合雀肉與蜜食則能以損五髒。
合漿水以食則能以化霍亂。
并服術人不可與食。
無非李屬濕物。
少食則宜。
多食則痰與熱俱聚。
單食而不雜以濕熱之物。
猶可多食。
而更合以濕熱之物。
則食烏見其有可乎?故但指其勿食。
正以使人自思可耳。
青桃 (五果)生熱發毒青桃(專入肺)。
肺家果耳。
然卻列此為下。
以桃味甘而酸。
性熱微毒。
故書皆載食則使人發熱生癰作瀉。
膨脹成淋。
及發丹石之毒。
與鼈同食。
則使人心痛不休。
與服白術人則忌。
究其主治。
止有作脯可益顔色一語。
他無有及。
則知桃性固熱。
生食而桃不化。
其熱益甚。
安得有利無害。
而不見有滿脹發熱發毒生瘡之病乎?冬桃差勝。
可解痨熱。
青梅 (五果)開胃通膽生津止渴青梅(專入肝膽胃)。
花開于冬而熟于夏。
張璐謂此得木全氣。
故其味最酸而入膽耳。
人之舌下有四竅。
兩竅可通膽液。
食則通膽。
使液外出。
類相感也。
酸主收。
故治皆主酸收之病。
如本經所言下氣除熱煩滿。
安心止肢體痛是已。
然惟藏久則佳。
若青梅則凝澀滞氣。
非偏枯不仁等症所宜用也。
梅之種類甚多。
惟榔梅最勝。
相傳真武折梅枝插榔樹株而誓曰。
吾道若成。
花開果實。
其種從均州太和山來。
即榆樹中之一種。
其梅如杏。
而松脆異常。
故近世謂之消梅。
食之開胃生津。
清神安睡。
乃榔樹之本性也。
然多食亦能凝血滞氣。
當細審食可耳。
楊梅 (山果) 楊梅(專入心。
兼入肝脾心胞)。
體赤入心。
味酸入肝。
及甘入脾。
故書載為心家血分之果。
兼入肝脾心胞。
又載性溫而熱。
(張璐曰溫。
銑曰熱。
)能治心煩口渴。
消熱解毒。
且于鹽藏。
則能止嘔除吐。
燒灰則能斷痢。
若或多食。
則有損傷動血緻衄之虞。
緣人陰虛熱浮。
氣血不歸。
清之固屬不能。
表之更屬不得。
惟借此為酸收。
則于浮熱可除。
煩渴可解。
并或因其過食而緻。
見有損傷動血之變矣。
設使熱從實緻。
則食此味必不能效。
熱果因于清涼可解。
則食此味必不見燥。
又曷為而有燥熱損傷之戒乎?性熱之說。
于此可征。
根皮煎湯。
能解砒毒。
燒灰油調。
塗湯火傷。
核仁療香港腳。
然須多食。
以桶漆拌核。
爆即自裂也。
栗 (五果)溫腎固胃寬腸栗(專入腎。
兼入腸胃)。
腎之果也。
味鹹性溫。
體重而實。
故能入腎而補氣。
凡人胃氣虧損。
而見腰腳軟弱。
并胃氣不充。
而見腸鳴洩瀉。
服此治無不效。
(弘景曰。
相傳有人患腰腳弱。
往栗樹下食數升。
便能起行。
此是補腎之義。
)然須風幹。
連液吞咽為佳。
(時珍曰。
風幹之栗。
勝于日曝。
而火煨油炒。
勝于蒸煮。
)作粉為食。
勝于菱芡。
若使栗不風幹。
或生水氣未除。
食則助濕發氣生蟲。
蒸煮炒熟。
食則壅氣滞膈。
而于風水之人尤忌。
小兒多食。
令齒不生。
栗楔系栗中瓣。
能療筋骨風痛。
冷積疾癖。
生齧可罨惡刺。
出箭頭。
敷瘰腫毒痛。
栗(即肉上薄皮。
)燒灰存性。
能治骨鲠在喉。
吹入即下。
栗殼煮汁。
能治反胃消渴。
栗球(即外刺包。
)煮汁。
洗火丹毒腫。
栗花能治瘰。
栗樹皮煮汁。
可洗沙虱溪毒。
并丹毒瘡毒。
栗根酒煎。
能治偏墜腎氣。
皆以取其下氣解毒之功耳。
橄榄 (夷果)入肺胃生津止渴解酒魚諸毒橄榄(專入肺胃)。
禀受土陽。
其味先酸後甘。
氣溫無毒。
肺胃家果也。
性能生津止渴。
酒後嚼之最宜。
故書載能以解酒毒。
人服河豚魚肝及子迷悶至死。
取此煮汁即解。
故書又載能解諸魚之毒。
(魚食橄榄渣即斃。
又用橄榄木作楫。
其魚撥着。
即皆浮出。
)及治魚骨之鲠。
(橄榄嚼汁即下。
無橄榄用核研末。
急流水調下亦效。
)至于痘瘡不起。
并痘抓碎成瘡。
(煮食托瘡解毒。
磨汁塗滅瘡痕。
)腸風下血。
(橄榄燒灰。
存性研末。
每服二錢。
米飲調下。
)耳足凍瘡。
(橄榄木研末。
油調以塗。
)初生胎毒。
(集效方小兒落地時。
用橄榄一個燒研。
朱砂五分。
和勻。
嚼生脂麻一口。
吐唾和藥。
絹包如棗核大。
安兒口中。
待咂一個時辰。
方可與乳。
此藥取下腸胃穢毒。
令兒少疾。
及出痘稀少也。
)唇裂生瘡。
(橄榄炒研。
豬脂和塗。
) 牙齒風疳。
(膿血有蟲。
用橄榄研。
入麝香少許。
貼之。
)下部疳瘡。
(用橄榄燒存性研末。
油調敷之。
或加孩兒茶等分。
)陰腎腫等症。
(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
燒存性。
研末。
每服二錢。
空心。
茴香湯送下。
)無不用此皆效。
以其具有溫行酸斂之性耳。
但此性專搜滌胎毒。
過服則有嘔吐洩瀉之虞。
性專聚火澀氣。
寒嗽用之得宜。
熱嗽則不免有熱氣上蒸之弊也。
枇杷 (山果)潤肺下氣和脾枇杷(專入脾肺。
兼入肝)。
脾家果也。
味甘而酸。
色黃。
據書載其極熟。
則有止渴下氣潤五髒之功。
生食則有助肝伐脾之力。
食之令人中滿洩瀉。
且指其性曰平曰溫。
又指其性曰寒。
皆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