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食物

關燈
芹菜 (葷辛)芹菜辛多于苦則能以治寒濕苦多于辛則能以治熱毒芹菜(專入肺胃肝)。

    地出。

    有水有旱。

    其味有苦有甘。

    有辛有酸之類。

    考之張璐有言。

     旱芹得青陽之氣而生。

    氣味辛竄。

    能理胃中濕濁。

    水芹得濕淫之氣而生。

    氣味辛濁。

    考之綱目有言。

    旱芹氣味甘寒。

    能除心下煩熱。

    水芹氣味甘平。

    能治女子赤沃。

    兩說絕不相類。

    讵知旱芹種類。

    或有得于陽氣之濃。

    故味多辛而燥。

    得于陽氣之微。

    故味苦而多濕。

    水芹種類。

    得于陽氣之最。

    則氣雖濁而仍清。

    得于陰氣之勝。

    則味既苦而且濁。

    不得謂水芹盡屬陰類。

    旱芹盡屬陽類也。

    惟察辛多于苦。

    則芹多燥而不涼。

    苦勝于辛。

    則芹多寒而不溫。

    辛勝于苦。

     則治當如本經所雲。

    能治女子赤沃。

    俾濁濕去。

    胃氣清。

    而精血有賴。

    令人肥健嗜食。

    苦勝于辛。

    及質粘滑。

    則治當如唐本所雲。

    能治癰腫馬毒。

    又安能入脾以助食。

    入陰以助精。

     入肝以保血乎!但芹在水。

    須防有蟲在于葉間。

    (春夏之交。

    多有蜥蠍虺蛇在于此處遺精。

    ) 視之不見。

    令人為患面青手青。

    腹滿如妊。

    痛不可忍。

    作蛟龍痛。

    須服硬饧二三斤。

    吐出便瘥。

    其根白盈尺者曰馬。

    食之令人發瘡疥。

    以其濕熱之氣最盛也。

    和醋食之損齒。

    有鼈瘕人不可食。

     胡蘿蔔 (葷辛)治腸胃邪氣胡蘿蔔(專入肺。

    兼入脾)。

    始于元時胡地而至。

    形似蘿蔔。

    故以是名。

    按書所列主治。

     正是寬中下氣。

    及散腸胃邪氣數種。

    他則無有論及。

    蓋因味辛則散。

    味甘則和。

    質重則降。

    蘿蔔甘辛微溫。

    其質又重。

    故能寬中下氣。

    而使腸胃之邪與之俱去也。

    但書有言補中健食。

    非是中虛得此則補。

    中虛不食得此則健。

    實因邪去而中受其補益之謂耳!蒿不可食。

    子可以作食料。

     芥菜 (葷辛)開肺胃痰氣閉塞芥菜(專入肺胃。

    兼入腎)。

    一食品耳。

    何書載能通肺開胃。

    利氣豁痰。

    又載久食則人真氣有虧。

    眼目昏暗。

    并或發人瘡痔。

    是明指其于目有害。

    而書又有言能明目。

    其故何居。

    蓋緣芥性辛熱。

    凡因陰濕内壅。

    而見痰氣閉塞者。

    服此痰無不除。

    氣無不通。

    故能使耳益聰。

    而目益明也!若使髒素不寒。

    止因一時偶受寒濕。

    而氣不得宣通。

    初服得此稍快。

    久則積溫成熱。

    其目愈覺不明。

    而諸痔瘡瘍。

    靡不因是而至矣。

    素問雲。

    辛走氣。

    氣病無多食辛。

    食則肉胝而唇蹇。

    此之謂欤!如其平素熱盛。

    竟無濕閉寒閉等症。

    其菜不必多服。

    但此一入人口。

     而凡燥熱等症。

    無不因是即形。

    又奚止便血發痔害目而已哉?(诜曰。

    煮食動氣與風。

    生食發丹石毒。

    甯源曰。

    有瘡瘍痔疾便血者。

    忌之。

    孫思邈曰。

    同兔肉食成惡邪。

    同鲫魚食發水腫。

     )至于食芥而淚即堕。

    是亦淚為肝液。

    木受辛克而液不克勝耳。

    (陸佃雲。

    望梅生津。

    食芥堕淚。

    五液之自外至也。

    慕而垂涎。

    愧而汗出。

    五液之自内生也。

    )無他義也。

    用此當細審辨可耳。

    故甯以多食為戒。

    芥子義詳溫散部内。

    所當合參。

     茼蒿 (葷辛)通心化痰利水茼蒿(專入心脾腸胃腎)。

    一名蓬蒿。

    其味辛而且甘。

    其性溫。

    其氣濁。

    凡相火内熾。

     症見諸般燥候者。

    服之令人氣滿頭昏。

    目眩心煩舌強。

    是即氣溫助火之一驗也。

    若使素禀火衰。

    則食又能消痰利水。

    安脾和胃養心。

    是即千金所言能安心氣之說也。

    總之。

    凡物辛溫。

    施于陰髒無火則宜。

    施于陽髒有火。

    為大忌耳! 蕹菜 (柔滑)通滑腸胃蕹菜(專入腸胃)。

    按書别無所論。

    惟言氣味甘平。

    幹柔如蔓。

    中空如蔥。

    以之橫地。

     節節生根。

    号為南方奇蔬。

    又言專解野葛毒。

    生搗服之尤良。

    取汁滴野葛苗。

    當時即死。

    搗汁和酒服。

    能治難産。

    則其性氣通滑可知。

    是以脾胃虛寒。

    大便滑脫。

    服最深忌。

    但此其氣稍平。

     較之菠苋菜菜為更勝耳。

    凡平髒服之最宜。

     油菜 (葷辛)行血破氣油菜(專入肺。

    兼入肝脾)。

    一名芸苔。

    據書皆載氣味辛溫。

    而大明獨指其性曰涼。

    其義何居?緣五味五氣。

    于人氣血不甚傷損。

    則或投以辛散。

    而真氣不失。

    自不得以涼名。

    如其用辛破血。

    審于真氣有礙。

    則辛氣既投。

    涼氣自至。

    又曷能使辛為溫。

    而其氣不得以涼名乎?油菜氣味雖辛。

    (油菜。

    道家号為五葷之一。

    )其用長于行血破氣。

    如産後一切氣痛血痛。

    并諸遊風丹毒。

    熱腫瘡痔等症。

    其鹹用之。

    與經水行後。

    加入四物湯服之。

    雲能斷産。

    并治小兒驚風。

    貼其頂囟。

    引氣上出。

    婦人難産亦同。

    (歌雲。

    黃金花結粟米實。

    細研酒下十五粒。

     靈丹功效妙如神。

    難産之時能救急。

    )而究氣行而氣無複。

    血破而血莫生。

    謂之為涼。

    誰曰不宜。

    是以書載下産。

    須以藏久者為佳。

    否則恐有洩瀉之虞。

    又曰。

    舊患香港腳者不宜食。

    狐臭人不宜食。

    食之加劇。

    及或動疾發瘡。

    使果是溫非涼。

    亦曷為服之而有若是之症乎?子打油。

    善治癰疽。

    及塗痔漏中蟲。

    (熏肉生蟲。

    以此油塗即滅。

    ) 白菘菜 (葷辛)利腸胃解煩熱白菘菜(專入腸胃)。

    因何命名。

    以其經冬不凋。

    故以菘稱。

    因色青白。

    故以白号。

    但菘有三。

    一曰牛肚菘。

    其葉最大而味甘。

    一曰紫菘。

    即蘆菔。

    一曰白菘。

    根堅小而不可食。

    三種南北通有。

    (時珍曰。

    蘇恭言南北變種者。

    蓋指蔓荊。

    紫菘而言。

    紫菘根似蔓荊。

    而葉又不同耳。

    )而氣則一。

    本草言其性溫。

    大明言其性涼。

    蓋涼則是而溫則非也。

    時珍雲。

    氣虛胃冷人多食。

    則惡心吐沫。

    氣壯人則相宜。

    诜曰。

    發風冷内虛人不可食。

    有熱人食不發病。

    則其性冷又屬可知。

    (頌曰。

    有小毒。

    不可多食。

    多則以生姜解之。

    瑞曰。

    夏至前食發氣動疾。

     有足疾者忌之。

    )即據别錄載能通利腸胃。

    除胸中煩。

    解渴。

    蕭炳載能消食下氣。

    治瘴氣。

     止熱氣嗽。

    冬汁尤佳。

    甯源載能和中利大小便。

    并列丹方。

    載治小兒赤遊。

    (赤遊行于上下。

    至心則死。

    菘采搗敷即止。

    )飛絲入目。

    (白菜揉爛。

    帕包。

    滴汁二三點。

    入目即出。

    )漆毒生瘡。

    (用白菘菜搗爛。

    塗之即退。

    )亦何莫不是氣涼之故。

    而能使其諸病悉除也。

    後人不解其意。

    反以味辛曰溫。

    (生則辛冷。

    熟則甘寒。

    )嗟嗟。

    性既溫矣。

    安有止煩除渴。

    消食下氣解熱之功乎?于此可征其概矣。

     苋菜 (柔滑)通陽利便苋菜(專入腸胃)。

    味甘氣寒。

    質滑。

    按據諸書。

    無不皆言其性冷利。

    能治熱結血痢蠱毒之症。

    (恭曰。

    赤苋辛寒。

    弘景曰。

    人苋細苋并冷利。

    赤苋療赤下而不堪食。

    震亨曰。

    紅苋入血分善走。

    故與馬苋同服能下胎。

    或煮食之。

    令人易産。

    )即人服之者。

    亦無不謂其通腸利便。

    是亦菜中最冷最滑之味也。

    且又戒其多食。

    則令人動氣煩悶。

    又曰。

    不可與鼈同食。

    生鼈症。

    按此事即未有。

    而其氣味之寒。

    氣味之冷。

    與于龜鼈同為一類。

    故有如此箴規之詞矣。

     豈止尋常冷利之味哉?然果髒陽不陰。

    及于暑時。

    挾有真正熱候。

    亦又何忌。

    惟在食之者之能審其所用可耳。

    子治肝經風熱上攻眼目。

    赤痛生翳。

    遮障不明。

    青盲赤眼。

    并宜服之。

    為末。

    每服方寸匙。

     菠 (柔滑)通利腸胃熱毒菠(專入腸胃)。

    出自西域。

    (頗棱國。

    誤呼菠。

    )何書皆言能利腸胃。

    蓋因滑則通竅。

    菠質滑而利。

    凡人久病大便不通。

    及痔漏閉塞之人。

    宜鹹用之。

    又言能解熱毒酒毒。

    蓋因寒則療熱。

    菠氣味既冷。

    凡因癰腫毒發。

    并因酒濕成毒者。

    須宜用此以服。

    且毒與熱。

    未有不先由胃。

    而始及腸。

    故藥多從甘入。

    菠既滑且冷。

    而味又甘。

    故能入胃清解。

    而使其熱與毒盡從腸胃而出矣。

    然此服之過多。

    為害不淺。

    張璐雲。

    凡菜蔬皆能疏利腸胃。

    而菠冷滑尤甚。

    又曰。

    多食令人腳弱。

    發腰痛。

    動冷氣。

    與魚同食。

    發霍亂。

    則知此即可以供蔬。

    而用又當斟酌于其中也。

    (北人多食肉面。

    食此則平。

    南人多食魚鼈水米。

    食此則冷。

    ) 苦菜 (柔滑)解心胃大腸熱苦菜(專入心胃大腸)。

    禀氣至陰。

    故味苦寒而不溫。

    而經所列病症。

    有言能治五髒邪氣者。

     邪熱客于心也。

    胃痹渴熱中痰者。

    熱在胃也。

    腸者。

    熱在大腸也。

    惡瘡者。

    熱瘀傷血肉也。

    苦寒總除諸熱。

    故主之也。

    熱去則神自清。

    故久服安心益氣。

    聰明少卧也。

    耐饑耐寒。

    輕身不老者。

    總言其熱去陰生。

    心安氣益之神功也。

    此與苦苣同為一物。

    而形色稍異。

    治與苦苣相同。

    (宗曰。

    苦苣搗汁。

    敷疔瘡殊驗。

    青茵陰幹。

    以備冬月。

    為末水調敷之。

    雜記雲。

    凡病痔者。

    宜用苦苣菜。

    或鮮或幹。

    煮至熟爛。

    連湯置器中。

    橫安一闆坐之。

    先熏後洗。

     冷即止。

    日洗數次。

    屢用有效。

    )但脾胃虛人切忌。

    (張機曰。

    野苣不可共蜜食。

    令人作肉痔。

    士良曰。

    蠶蛾出時不可取。

    令蛾子青爛。

    蠶婦亦忌食之。

    ) 白苣 (柔滑)開胸利膈通腸滑胃白苣(專入腸胃)。

    有似莴苣。

    (葉有白毛。

    折有白汁。

    )味苦氣寒。

    無毒。

    故治亦載開胸利膈。

    通腸滑胃。

    然冷氣人食之。

    其氣益冷。

    産後食之。

    寒入小腸而痛甚迫。

    與酪酥同食。

    則能生蟲之為害耳。

     莴苣 (柔滑)除胸膈腸胃濕熱水道不通莴苣(專入腸胃)。

    由于白莴國來。

    故以莴名。

    味苦氣冷。

    微毒。

    (莴苣蟲不敢近。

    蛇虺觸之。

    則目瞑不見物。

    人中其毒。

    以姜汁解之。

    紫莴苣有毒。

    入燒煉用。

    江南人鹽曬壓實。

    以備方物。

    名莴苣筍。

    )治專通經達絡。

    利水通道。

    解毒殺蟲。

    凡人病因熱濕。

    而見胸膈填脹。

     眼目昏暗。

    乳汁不通。

    小便閉塞等症。

    用此治無不效。

    如乳汁不通。

    則用莴苣菜煎酒以服。

     小便不解及或尿血。

    則用莴苣菜搗敷臍上。

    沙虱水毒。

    則用莴苣菜搗汁以塗。

    蚰蜒與蟲入耳。

    則用莴苣菜搗汁以滴。

    及或和雄黃等分為丸。

    蘸油入耳以引之類。

    凡此因其味苦。

    苦則能以降氣。

    因其氣寒。

    寒則能以解熱故耳。

    至書既言治能明目。

    而又言其多食則使人目昏。

    無非因其熱極傷目。

    則目得此以明。

    過服生寒。

    而目不明。

    則目又得因此而暗。

    無他義也。

    子能下乳利水。

    并治陰腫。

    痔漏下血傷損作痛。

    功與莴苣菜略同。

     菜 (柔滑)解時行諸熱毒菜(專入腸胃)。

    即俗所言菜者是也。

    味苦而甘。

    大寒體滑微毒。

    (禹錫曰。

    氣平。

    ) 考書言此搗汁以飲。

    能治時行壯熱。

    及解風熱諸毒。

    夏月以菜作粥。

    及或搗汁。

    亦能解熱治毒。

    止痢止血生肌。

    搗葉以敷禽獸諸傷灸瘡。

    此皆以寒療熱之法耳!若使脾虛人服之。

    則有腹痛之患。

    氣虛人服之。

    則有動氣之憂。

    與腸滑人服之。

    則有洩瀉之虞。

    至雲治能補中理脾。

    皆是書中語欠分辟。

    徒以啟人妄用之階。

    非實義也。

    莖燒灰淋汁洗衣。

    潔白如玉。

     匏瓠 (瓜菜)降氣利水通淋消疸解心肺熱邪匏瓠(專入心胃大小腸。

    兼入肺)。

    種類。

    其形有大有小。

    有長有短。

    其味有甜有苦。

    (錦囊曰。

    長大如東瓜者名瓠。

    矮似西瓜者名匏。

    腰細頭銳者名葫蘆。

    柄直底圓者名瓢子。

    為菜瓠。

     有苦甜二種。

    甘者大。

    苦者小。

    又曰。

    或以雞糞壅之。

    甘或變為苦耳。

    )其性有平有寒。

    (甘多平。

    苦多寒。

    )其用有利有害。

    利則不但可作器用。

    (時珍曰。

    壺匏之屬。

    既可烹。

    曬又可以為器。

    大者可為甕蓋。

    小者可為瓢樽。

    為腰舟。

    可以浮水。

    為笙可以奏樂。

    膚瓠可以養豕。

    犀瓣可以澆燭。

    其利溥矣!)且能下水降氣。

    利水通道。

    以治淋閉疸黃。

    面目浮腫之症。

    (腹脹黃腫。

    用亞腰壺蘆連子燒存性。

    每服一個。

    食前溫酒下。

    不飲酒者白湯下。

    十餘日見效。

    又用汁滴鼻内。

    即來黃水。

    )入心與肺。

    以除煩熱消渴之症。

    (服丹石人最宜。

    )燒灰存性研末。

    以擦腋下瘿瘤之症。

    (長柄葫蘆最佳。

    )搗葉為茹。

    孫思邈稱其甘平。

    可以耐饑。

    花須陰幹。

    李時珍指其煎湯可以解毒稀痘。

    (經驗方。

    七八月取壺蘆須如環子腳者。

    陰幹。

    于除夜煎湯浴小兒。

    可以免痘。

    )至子則能入腎以治諸般齒病。

    及或目翳鼻塞。

    (齒龈或腫或露。

     齒搖疼痛。

    用八兩同牛膝四兩。

    每服五錢。

    煎水含漱。

    日三四次。

    鼻塞血翳肉。

    用子煎汁以治。

    )此皆有利之處。

    蓋天生此一物。

    以為暑時必用之需也。

    其言有害之處。

    亦複不少。

    扁鵲雲。

    患虛脹者不得食之。

    食則患永不瘥。

    苦者尤傷胃氣。

    不可輕試。

    凡苦寒藥皆能伐胃。

     不獨此也。

    本經治大小浮腫。

    又雲下水令人吐。

    大傷中氣。

    今人治黃膽水氣。

    大小便不通。

     或浸火酒飯上蒸。

    或實糖霜存性。

    必暴病實病。

    庶可劫之。

    若久病胃虛誤服。

    必緻吐利不止。

    往往緻斃。

    可不慎欤? 南瓜 (瓜菜)助濕脹脾滞氣南瓜(專入脾胃腸)。

    味甘氣溫。

    體潤質滑。

    食則令人氣脹濕生。

    故書載此品類之賤。

     食物之所不屑。

    凡人素患香港腳。

    于此最屬不宜。

    服則濕生氣壅。

    黃膽濕痹。

    用此與羊肉同食。

    則病尤見劇迫。

    惟有太陰濕土口渴舌幹服。

    差見其有益耳。

    至經有言補中益氣。

    或者津枯燥涸。

     得此津回氣複。

    以為補益之自乎!否則于理其有不合矣。

     茄子 (瓜菜)解熱散血寬腸利氣茄子(專入腸胃)。

    性禀地陰。

    外假陽火。

    皮赤肉白。

    陽包乎陰。

    花實香紫。

    故書載治寒熱髒痨。

    并或散血止痛。

    寬腸利氣。

    然味甘氣寒。

    質滑而利。

    服則多有動氣。

    生瘡損目。

    腹痛洩瀉之虞。

    孕婦食之。

    尤見有害。

    此瓜菜中無益之物也。

    (李延飛曰。

    秋後食此損目。

    生生編雲。

    女人服此。

    能傷子宮。

    宗曰。

    冷人食此。

    動氣發瘡及痼疾。

    )蒂治腸風下血。

    及擦癜風。

    (時珍曰。

    治癜風用茄蒂燒灰。

    同硫黃末擦之。

    取其滲血也。

    )花治金瘡牙痛。

    (燒灰塗痛處。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