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食物

關燈
食物雖為養人之具。

    然亦于人髒腑有宜不宜。

    蓋物有寒有熱。

    猶人髒腑有陰有陽。

    髒陽而不得平性寒之物以為之協。

    則髒其益陽矣。

    髒陰而不得乎性熱之物以為之濟。

    則髒其益陰矣。

     髒有陰陽兼見之症。

    而不得乎不寒不熱之物以為調劑。

    則髒其益互雜而不平矣。

    昔孔子觀頤之象。

    而曰君子以慎言語。

    節飲食。

    則知食即于身有裨。

    而亦有乎當節之理以為之寓。

    矧于食物之中。

    尚有宜此宜彼之别。

    而可不為之考究于其中者乎?奈人惟知以口是甘。

    以腹是果。

    而不計乎食之入口。

    等于藥之治病同為一理。

    合則于人髒腑有益。

    而可卻病衛生。

    不合則于人髒腑有損。

    而即增病促死。

    此食物所以見論于方書而與藥物而并傳也。

    惟是食物之種。

     不下數百。

    姑節日用常食之物以為辨别。

    如谷食之有面曲蠶豆豆油酒醋。

    是谷之至溫者也。

     若至蘆稷稻米粳米陳倉米黑豆黃豆白豆豌豆豇豆胡麻。

    則稍平矣。

    又至粟米黍稷荞麥綠豆豆腐豆豉豆醬。

    則性最寒而不溫矣。

    此谷食之有分其寒熱也。

    又如瓜菜之有姜蒜蔥韭芹菜胡荽茼蒿白芥胡蘿。

    是性之溫而不寒者也。

    若至山藥蕹菜匏瓠南瓜。

    豈得謂之不平乎?又至菘菜苋菜油菜菠苦菜菜白苣莴苣胡瓜苦瓜越瓜甜瓜絲瓜冬瓜西瓜醬瓜諸筍芋子茄子。

    豈得謂之不寒乎?此瓜菜又有分其寒熱也。

    至于果品。

    則如龍眼荔枝大棗饴糖沙糖白糖蓮肉葡萄蜂蜜胡桃肉楊梅木瓜橄榄青桃李子栗子。

    是為至溫之性矣。

    榧實黃精枇杷青梅花生。

    是為至平之性矣。

    梨子菱角蓮藕橘瓤烏芋百合甘蔗白果柿幹柿霜。

    是為至寒之性矣。

    但生李性溫。

     則多生痰而助濕。

    生桃性燥。

    則多助熱而助毒。

    此果品之有分其寒熱也。

    若在木類石類。

    則性之溫而熱者。

    無若川椒胡椒。

    性之平者。

    無若香蕈。

    性之寒者。

    無若木耳蘑菇食鹽茶葉。

    是木類石類之有分其寒熱也。

    以物禽獸論之。

    如雞肉鴨肉山雉鹧鸪犬肉羊肉牛肉鹿肉鹿筋貓肉。

    是至溫矣。

    鴿肉燕窩斑鸠雁肉鵝肉凫肉竹雞豬肉。

    是至平矣。

    兔肉麋肉麋筋。

    是至寒矣。

     但山雉雞肉鹧鸪。

    性雖溫而不免有發風發毒之害。

    豬肉性即平。

    而不免有多食動痰之虞。

    此禽獸之有分其寒熱也。

    他如魚鼈龜介蟲類。

    其在鲫魚鲢魚鲥魚鲩魚魚鲦魚海蝦鳝魚。

    是皆溫之屬也。

    鯉魚鳜魚白魚青魚鲨魚鲛魚鮑魚鳅魚紙魚烏賊魚蛏肉。

    是皆平之屬也。

    鳢魚鳗鲡石斑魚海蛇田蛙螃蟹鼈肉龜肉田螺蛤蜊肉。

    是皆寒之屬也。

    但蝦鳝性燥。

    則不免有動風助火之變。

    石斑鼈蟹。

    性寒有毒。

    則不免有動氣破血之慮。

    此魚鼈龜介蟲之有分其寒熱也。

    再于諸味之中。

    又細分其氣辛而葷。

    則性助火散氣。

    味重而甘。

    則性助溫生痰。

    體柔而滑。

    則性通腸利便。

    質硬而堅。

    則物食之不化。

    烹煉而熟。

    則物服之氣壅。

    要使等于用藥。

    知其藥之溫涼寒熱。

    合于人之病症虛實。

    是否相符。

    則于養生之道始得。

    且勝于藥多多矣。

    荀不此為審顧。

    而但知服藥味。

    食物日與藥反。

    以至于死而不覺。

    且或歸咎于醫。

    是果誰之咎也乎?噫。

    謬矣! 面 (麻麥稻)補虛澤膚壅氣助痰助濕面(專入脾。

    兼入肝)。

    雖由于小麥所出。

    而性與麥大異。

    味甘氣溫。

    微毒。

    (藏器曰。

     小麥秋種夏熟。

    受四時氣足。

    兼有寒。

    熱溫涼。

    故麥涼。

    曲溫。

    麸冷。

    面熱。

    宜其然也。

    )服能補虛養氣。

    澤膚濃腸胃。

    并敷癰腫損傷。

    散血止痛。

    止衄吐血。

    以其體粘性濡。

    故于諸虛能補。

    而于中氣有助。

    腸胃有濃。

    肌肉傷損有益。

    癰毒疼痛有賴也。

    然多食亦能壅氣。

    (凡物升發則壅。

    故北人傷寒。

    用此同雞發散。

    取其升發之義。

    )故書言此不能止煩。

    (升發之性。

     多不止煩。

    )且緻作渴。

    (氣升則煩渴俱有。

    )又于濕熱有助。

    故書言此不能消熱。

    且能助濕發熱也。

    是以脾虛無濕無熱。

    服之最宜。

    而有濕有熱。

    服之最忌。

    脾虛無寒無濕。

    食之得補。

    而脾虛有寒有濕。

    服之不能無害也。

    陳者良。

    (偶談雲。

    面性雖熱。

    而寒食日以袋盛懸風處。

    數十年亦不壞。

    則熱性皆去而無毒矣。

    入藥尤良。

    )食宜略用醋入。

    (醋入則氣不發。

     )畏漢椒蘿。

     稻米 (麻麥稻)緩脾潤肺稻米(專入脾。

    兼入肺)。

    味甘性平。

    按據諸書有言性溫性寒性涼之不同。

    然究此屬陰物。

    陰即寒聚。

    故性粘滞而不爽也。

    是以服之使人多睡。

    身軟無力。

    四肢不收。

    發風昏昏。

    且使小貓食之。

    亦腳屈不能行。

    馬食之。

    足重難移。

    妊婦雜肉食之。

    令子不利。

    使果性溫而熱。

    則食自有溫和通活之妙。

    何至陰凝膩滞如此哉!如謂釀酒則熱。

    熬糖尤甚。

    且發癰疽瘡疖。

    何謂不溫。

    讵知性如大豆。

    生亦性溫。

    何以作豉則涼。

    可知稻非性溫。

    因于造釀則溫始有。

    至書有雲食之補中益氣。

    及止虛寒洩瀉。

    并縮小便。

    收自汗。

    發痘瘡。

    皆是性粘不利。

    留滞在中。

    上壅不下之故。

    非如參耆性主溫補。

    仍兼通活。

    而無如此陰滞之甚也。

    (凡物滞不甚溫。

     溫不甚滞。

    理道爾爾。

    )謂之緩中則可。

    謂之溫中而熱。

    豈其可乎?謂之中虛宜服則可。

    謂之虛寒宜服。

    亦烏見其可乎?凡老人小兒久病均忌。

     稷 (稷粟)蘆稷益氣和中黍稷清熱涼血解暑稷(專入脾)。

    有蘆稷黍稷之分。

    蘆稷者其形高如蘆。

    實既香美。

    性複中和。

    所以為五谷之長。

    而先王以之名官也。

    味甘氣平。

    故食可以益氣和中。

    宣脾利胃。

    煎湯以治霍亂吐瀉如神。

     用此燒酒。

    可治腹中沉啾唧。

    若黍稷之稷。

    形狀似粟。

    但粟穗則叢聚攢簇。

    黍稷之粒。

    則疏散成枝。

    黍與黍稷分别。

    則粘者為黍。

    而不粘者則為黍稷之稷。

    昔人于此。

    紛紛置辨。

    而不畫一。

    是亦未分二稷之說矣。

    黍稷味甘性寒。

    作飯疏爽。

    香美可愛。

    服之可以清熱涼血。

     解暑止渴。

    故書載治癰疽發背瘟疫之症。

    但多食則有冷氣内發。

    (飲黍穣汁即瘥。

    )燒黍稷則瓠必死。

    忌同附子服。

     粟米 (稷粟)養腎氣消胃熱粟米(專入腎。

    兼入脾胃)。

    味鹹氣寒。

    (時珍曰。

    粟即粱也。

    穗大而毛長粒粗者為粱。

     穗小而毛短粒細者為粟。

    苗俱似芽。

    種類甚多。

    )功專入腎養氣。

    及消胃熱。

    凡人病因腎邪。

    而見小便不利。

    消渴洩痢。

    與脾胃虛熱。

    而見反胃吐食。

    鼻衄不止者。

    須當用此調治。

    以寒能療熱。

    鹹能入腎。

    淡能滲濕。

    粟為谷類。

    谷又能養脾胃故也。

    (千金方粟米粉丸。

    納七粒。

     治反胃吐食。

    )但此生者硬而難化。

    (得漿水即化。

    )熟者滞而難消。

    故書言此雁食則有足重難飛之虞。

    與杏仁同食則有吐瀉之慮。

    不可不熟悉而明辨也。

    陳者良。

     黑大豆 (菽豆)入腎祛風散熱利水下氣活血解毒黑大豆(專入腎)。

    味甘性平。

    色黑體潤。

    按豆形象似腎。

    本為腎谷。

    而黑豆則尤通腎。

     加以鹽引。

    則豆即能直入于腎也。

    時珍曰。

    豆有五色。

    惟黑豆屬水性寒。

    腎為寒水之經。

    故能治水消脹。

    下氣制風熱。

    而活血解毒。

    所謂同氣相求也。

    故書有言服此令人澤肌補骨。

    止渴生津。

    非其補腎之力欤。

    身面浮腫。

    水痢不止。

    痘瘡濕爛。

    得此則消。

    非其入腎去水之力欤。

     頭項強痛。

    卒中失音。

    得此則除。

    非其制風之力欤。

    (此虛風也。

    若純外風内中。

    則不須此。

    )香港腳攻心。

    胸脅卒痛。

    單服此味則效。

    非其下氣之力欤。

    熱毒攻眼。

    乳岩發熱。

    得此則愈。

    非其解熱之力欤!便血赤痢。

    折傷堕墜。

    得此則良。

    非其活血之力欤。

    風癱瘡疥。

    丹毒蛇蠱。

    得此則化。

    非其解毒之力欤!然體潤性壅。

    多服令人身重。

    (藏器曰。

    大豆生平。

    炒食極熱。

    煮食甚寒。

    作豉極冷。

    造醬及生黃卷則平。

    牛食之溫。

    馬食之冷。

    一體之中。

    用之數變。

    )加甘草則解百藥毒。

     黃大豆 (菽豆)生則疏洩熟則作滞黃大豆(專入脾)。

    按書既言味甘。

    服多壅氣生痰動嗽。

    又曰。

    寬中下氣。

    利大腸。

    消水脹腫毒。

    其理似屬兩岐。

    讵知書言甘壅而滞。

    是即炒熟而氣不洩之意也。

    書言寬中下氣利腸。

    是即生冷未炒之意也。

    凡物生則疏洩。

    熟則壅滞。

    大豆其味雖甘。

    其性雖溫。

    然生則水氣未洩。

    服之多有疏洩之害。

    故豆須分生熟。

    而治則有補瀉之為别耳。

    (藏器曰。

    大豆生平。

    炒食極熱。

    )是以書載誤食毒物。

    須生搗研水吐之。

    諸菌毒不得吐者。

    濃煎汁飲。

    試内癰及臭毒腹痛。

    并與生黃豆嚼。

    甜而不惡心者是。

    即上部結有癰膿。

    及中臭毒發痧之真候。

    惟有痘後餘毒發癰。

    (炒黑研末。

    以青油調敷之。

    )并痘後風癬。

    (以豆殼煎湯洗。

    )痘後生瘡。

    (黃豆燒黑研末。

    香油調塗。

    )腫瘍背瘡等症。

    (生浸細磨。

    和滓炒熱以敷。

    )則或煎湯炒黑為末以治。

    用補則須假以炒熟。

    然必少食則宜。

    若使多服不節。

    則必見有生痰壅氣動嗽之弊矣。

    豆油辛甘而熱。

    與豆氣味稍别。

    能塗瘡疥。

    解發疽。

    蒿燒灰。

    點惡痣。

    去惡肉。

    豆忌豬肉。

     蠶豆 (菽豆)疏利脾胃能治吞針蠶豆(專入脾胃)。

    味甘性溫。

    據書載此服多滞氣。

    又曰。

    誤吞鐵針。

    用此即下。

    蓋緣人受谷食。

    必仗中氣以為營運。

    若使中氣稍振。

    雖服有形之物礙于腸胃。

    用此合以溫藥同投。

    即能以解。

    (積善堂方。

    一女子誤吞針入腹。

    諸醫不能治。

    有人教令煮蠶豆同韭菜食之。

    針自大便同出。

    誤食金銀物者。

    用之皆效。

    可驗其性之利髒腑也。

    )如其中氣既餒。

    稍服濡滞。

    即能作脹。

    況多食乎。

    此蠶豆之所以有通有不通之說也。

    但此既能通針。

    其性疏利。

    已見一斑。

    與于陰潤之物。

    遇人則滞。

    絕不相同。

    惟在臨症相人體氣。

    及多食少食以别耳。

     白豆 (菽豆)通胃利腸活血及入腎以治鬼疰白豆(專入腸胃腎)。

    即飯豆中小豆之白者也。

    (亦有土黃色者。

    豆大如綠豆而長。

    四五月種之。

    苗葉似赤小豆而略大。

    可食。

    )氣味甘平無毒。

    按據書載腎病宜食。

    并補五髒。

    暖腸胃。

    益氣和中。

    兼調經脈。

    蓋緣凡物質大則氣浮。

    質小則氣沉。

    味甘則中守。

    味鹹則腎入。

     白豆質小味甘。

    故既能以入腎而治鬼疰。

    入血調經。

    複入大腸與胃。

    而使中和氣益也。

    然必假以炒熱。

    則服始見有益。

    若使僅以生投。

    保無嘔吐洩瀉傷中之候乎!須細詳之可耳。

     豌豆 (菽豆)利腸胃濕熱豌豆(專入脾胃)。

    即寒豆也。

    (一名畢豆胡豆。

    )味甘氣平無毒。

    故書載入脾胃。

    利濕除熱。

     凡人病因濕熱。

    而見脹滿消渴。

    溺閉寒熱。

    熱中吐逆洩者。

    服此最宜。

    與病因濕熱。

    而見痘疔紫黑而大。

    或黑壞而臭。

    或中有紫線。

    用此治無不效。

    (牛禦史四聖丹。

    用豌豆四十九粒燒存性。

    頭發灰三分。

    真珠十四粒。

    研為末。

    以油胭脂同杵成膏。

    先以簪挑破痘疔。

    嘔去惡血。

    以少許點之。

    即時變色紅活。

    )并或氣虛病脹。

    用此同羊肉煮食。

    亦能奏功。

    蓋緣此豆屬土。

    故治亦在脾胃之病。

    但須假以佐使。

    如治痘疔入肌活血。

    必兼胭脂同投。

    入脾與胃補氣。

    必兼羊肉同入。

    各有至理。

    非僅豌豆一味所能施也。

    出胡地。

    大如杏仁者是。

     豇豆 (菽豆)安胃養腎豇豆(專入腎。

    兼入胃)。

    味甘而鹹。

    性平無毒。

    考之時珍雲。

    豇豆可菜可果可谷。

    備用最多。

    乃豆中之上品。

    又曰。

    豇豆開花結莢。

    必兩兩并垂。

    有習坎之義。

    豆象微曲。

    有似人腎。

     所謂豆為腎谷者。

    宜此當之。

    是以腎氣虛損。

    必賴此為主治。

    (用豇豆入鹽少許。

    食之甚效。

    )且此味甘而平。

    入腎而更入胃。

    故凡胃津不生。

    胃渴不止。

    吐逆洩痢。

    小便頻數。

    草莽毒中。

    皆得甘以調劑。

    而使諸症其悉平也。

    (袖珍方雲。

    中鼠莽毒者。

    以豇豆煮汁飲即解。

     欲試者先刈鼠莽苗。

    以汁潑之。

    便根爛不生。

    )書載諸疾無禁。

    惟水腫忌。

    補腎氣。

    不宜多食耳。

     豆腐 (造釀)瀉胃火過服生寒動氣豆腐(專入脾胃大腸)。

    經豆磨爛。

    加以石膏及或鹵汁内入而成。

    其性非溫。

    故書皆載味甘而鹹。

    氣寒微毒。

    且謂寒能動氣。

    凡服豆腐過甚。

    而緻腎中寒氣發動。

    并生瘡疥頭風等症者。

     須用萊菔湯及或杏仁以解。

    (延壽書雲。

    有人好食豆中毒。

    醫不能治。

    作腐家言。

    萊菔入湯中則腐不成。

    遂以萊菔湯下藥而愈。

    頌曰。

    發腎氣瘡疥頭風。

    杏仁可解。

    )惟有胃火沖擊。

     内熱郁蒸。

    症見消混脹滿。

    并休息久痢。

    (用白豆腐煎食。

    )赤眼腫痛。

    (用消風熱藥以服。

     夜用鹽收豆腐片以貼。

    酸漿者勿用。

    )杖瘡青腫。

    (用豆腐切片貼之。

    頻易。

    又或用燒酒煮腐以貼。

    色紅即易。

    )燒酒醉死者。

    (心頭熱者。

    用熱豆腐切片通身以貼。

    冷即頻換。

    )則當用此以投。

    至雲能和脾胃。

    正是火去熱除以後安和之語。

    并非裡虛無熱無火溫補之謂也。

    豆皮性同豆腐。

    能除斑痘翳。

    (質輕故能除翳。

    )豆芽充蔬。

    須防發疥動氣。

    (芽有生發之義。

    ) 豆醬 (造釀)解腎熱邪及諸食物豆醬(專入腎)。

    本豆與面蒸罨。

    加鹽與水曬成。

    雖曰經火經日煎熬。

    然味鹹性冷。

    火不勝水。

    仍為解熱解毒瀉火之劑耳。

    是以書載一切魚肉菜蔬蕈毒。

    皆當用此以調。

    蛇蟲蜂虿犬咬。

     湯火砒霜蠱毒。

    皆當用此以解。

    與夫手指掣痛。

    (用醬清和蜜溫熱。

    浸之。

    )瘍風駁。

    (用醬清和石硫黃細末。

    日日揩之。

    )大便不通。

    (用醬汁灌入孔中。

    )飛蟲入耳。

    (用醬滴灌耳中即出。

    )浸淫瘡癬。

    (用醬瓣和人尿以塗。

    )輕粉毒中。

    (用三年陳醬。

    化水以漱。

    )身上幹燥。

    (用豆醬入藥以塗。

    )妊娠下血尿血等症。

    (下血用豆醬二升。

    去汁。

    取豆炒研。

    服方寸匙。

    尿血用豆醬煎幹。

    生地二兩為末。

    每服一錢。

    米湯以下。

    )無不當用此以治。

    但此氣鹹性冷。

    小兒過服。

    則恐生痰動氣。

    妊娠合雀肉以食。

    則恐令兒面黑。

    所當避也。

    取豆醬陳久者佳。

    (小麥醬殺藥力不如豆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