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雜劑

關燈
殺蟲 病不外乎虛實寒熱。

    治不越乎攻補表裡。

    所以百病之生。

    靡不根于虛實寒熱所緻。

    即治亦不越乎一理以為貫通。

    又安有雜治雜劑之謂哉?惟是虛實異形。

    寒熱異緻。

    則或内滞不消而為傳屍鬼疰。

    外結不散而為癰疽瘡瘍。

    在蟲既有虛實之殊。

    寒熱之辨。

    而毒亦有表裡之異。

    升降之别。

    此蟲之所必殺。

    而毒之所以必治也。

    至于治病用藥。

    尤須審其氣味沖和。

    合于人身氣血。

    相宜為貴。

    若使辛苦燥烈。

    用不審顧。

    禍必旋踵。

    謹于雜劑之中。

    又将惡毒之品。

    另為編帙。

    俾人一覽而知。

    庶于本草義蘊。

    或已得其過半雲。

    又按蟲之生。

    本于人之正氣虧損而成。

    體實者。

    其蟲本不易生。

    即生亦易殄滅。

    體虛者。

    其蟲乘空内蓄。

    蓄則即為緻害。

     害則非易治療。

    考之方書所載。

    治蟲藥品甚多。

    治亦錯雜不一。

    如黃連苦參黑牽牛扁蓄。

    是除濕熱以殺蟲也。

    大黃樸硝。

    是除熱邪以殺蟲也。

    苦楝子青黛藍子。

    是除郁熱以殺蟲也。

    雷丸蘆荟蚯蚓。

    是除熱積以殺蟲也。

    貫衆是除時行熱毒以殺蟲也。

    青葙子是除肝經風熱以殺蟲也。

    故其為藥。

    皆寒而不溫。

    蒼耳子松脂密陀僧。

    是除風濕以殺蟲也。

    故其為藥。

    稍溫而不涼。

    川椒椒目。

    是降寒濕水濕以殺蟲也。

    故其為藥。

    溫燥而不平。

    蘇合香雄黃阿魏樟腦蛇蛻。

    是除不正惡氣以殺蟲也。

    故其為藥。

    最辛最溫。

    水銀銀朱輕粉鉛粉黃丹大楓子山茵陳五倍子百藥煎。

    是除瘡疥以殺蟲也。

    故其為藥。

    寒熱皆有。

    紫貝桃仁幹漆皂礬百草霜。

    是除血瘀以殺蟲也。

    故其藥亦多寒熱不一。

    濃樸槟榔。

    是除濕滿瘴氣以殺蟲也。

    故其為藥苦溫而平。

     谷蟲鶴虱使君。

    是除痰食積滞以殺蟲也。

    故其為藥。

    又溫而又寒。

    獺肝是補肝腎之虛以殺蟲也。

    故其藥味鹹而氣溫。

    至于榧實則能潤肺以殺蟲。

    烏梅則能斂肺以殺蟲。

    百部則能清肺散熱以殺蟲。

    皆有不甚寒燥之虞。

    且蟲得酸則止。

    凡烏梅五倍子等藥。

    非是最酸之味以止其蟲乎。

    得苦則下。

    凡大黃黃連苦楝根蘆荟苦參。

    非是至苦之味以下其蟲乎?得辛則伏。

    凡川椒雄黃幹漆大楓子阿魏輕粉樟腦槟榔。

    非是最辛之味以伏其蟲乎?得甘則動。

    凡用毒蟲之藥。

     必加甘蜜為使。

    非是用以至甘之味以引其蟲乎?至于寒極生蟲。

    可用姜附以為殺。

    蟲欲上出。

    可用藜蘆上湧以為殺。

    熱閉而蟲不下。

    可用芫花黑牽牛以為殺。

    蟲食齲齒。

    可用胡桐淚莨菪韭子蟾酥以為之殺。

    蟲食皮膚而為風癬。

    可用川槿皮海桐皮以為殺。

    九蠱陰蝕之蟲。

    可用青葙子複盆葉以為之殺。

    痨瘵之蟲。

    可用敗鼓心虎糞骨獺爪鹳骨以為之殺。

    但用多屬辛苦酸澀。

    惟使君榧實治蟲。

    按書偏以甘取。

    義實有在。

    自非精于醫道者。

    所可與之同語也。

     殺蟲 (隰草)入肝除瘀凝滞殺蟲鶴虱(專入肝)。

    氣味苦平。

    (即杜牛膝子。

    )功專入肝除逆。

    故凡一身痰凝氣滞。

    得此苦以疏洩。

    則痰氣頓解。

    而蟲自無安身之地矣。

    況蟲得苦則伏。

    如小兒蛔齧腹痛。

    用以鶴虱研末。

     納于肥肉汁中投服。

    其蟲自下。

    (蟲痛面白唇紅。

    時作時止。

    )非其蟲因苦逐。

    曷克有是。

     但藥肆每以胡蘿蔔子代充。

    不可不辨。

    (千金方曰。

    人腹生蟲。

    大率有九。

    一曰伏蟲。

    長四分。

    為群蟲之主。

    二曰蛔蟲。

    長一尺。

    生發多。

    則貫心而殺人。

    三曰白蟲。

    即寸蟲。

    長一寸。

    子孫相生。

    其母轉大。

    長至四五丈。

    亦能殺人。

    四曰肉蟲。

    狀如爛杏。

    令人煩滿。

    五曰肺蟲。

    狀如蠶。

    令人咳嗽。

    六曰胃蟲。

    狀如蝦蟆。

    令人嘔吐胃逆喜哕。

    七曰弱蟲。

    又名膈中。

     狀如瓜瓣。

    令人多唾。

    八曰赤蟲。

    狀如生肉。

    令人長鳴。

    九曰蛲蟲。

    形極微細。

    有如菜蟲。

     居于廣腸之間。

    多則為痔。

    劇則為癞。

    因人瘡痍。

    即生癰疽癬。

    疥齲蟲。

    無所不為。

    ) 殺蟲 (寓木)除熱消積殺蟲雷丸(專入胃)。

    味苦而鹹。

    性寒小毒。

    本竹餘氣所結。

    得霹靂而生。

    故有雷丸之号。

     功專入胃除熱。

    消積化蟲。

    故凡濕熱内郁。

    癫痫狂走。

    汗出惡風。

    蟲積殆甚。

    腹大氣脹。

    蟲作人聲者。

    服之即能有效。

    (蟲在肝。

    令人恐怖。

    眼中赤壅。

    蟲在心。

    令人心煩發燥。

    在脾使人勞熱。

    四肢腫急。

    在肺使人咳嗽氣喘。

    )以其秉性純陰。

    兼味至苦。

    感其霹靂。

    故能去其邪魅也。

    所雲惟利男子。

    不利婦人。

    亦以婦人屬陰。

    故于陰物不宜耳。

    (志曰。

    久服令人陰痿。

    )究之果屬腎熱。

    亦又何礙?但無蟲積。

    不得妄用。

    皮黑肉白者良。

    若肉紫黑者殺人。

    甘草水浸一宿。

    酒拌蒸。

    或泡用。

    濃樸芫花為使。

    惡葛根。

    (繡按綱目述楊腹有小聲應人。

    後讀至本草雷丸不應。

    知為應聲蟲害。

    其說不無可疑。

    ) 殺蟲 (香木)除熱殺蟲蘆荟(專入肝。

    兼入脾心。

    即波斯國木脂)。

    大苦大寒。

    功專殺蟲除疳。

    安心明目。

    最為小兒驚痫疳積上品。

    (蘆荟使君子等分為末。

    米飲下。

    )且能吹鼻殺腦疳。

    及除鼻癢。

    (劉禹錫傳信方雲。

    予少年曾患癬。

    初在頸項間。

    後延上左耳。

    遂成濕瘡浸淫。

    用諸藥徒令蜇。

    其瘡轉甚。

    偶遇楚州賣藥人。

    教用蘆荟一兩。

    炙甘草末半兩。

    研末。

    先以溫漿水洗癬。

    拭淨敷之。

    立幹便瘥。

    真神奇也。

    )然苦雖能殺蟲。

    寒能療熱。

    而氣甚穢惡。

    (氣血得香則順。

    得臭則逆。

    所當慎投。

    )僅可施之藜藿。

    若胃虛少食人得之。

    入口便大吐逆。

    遂緻奪食洩瀉。

    因而羸瘦怯弱者多矣。

    如黑錫。

    味苦色綠者真。

     殺蟲 (香木)入脾胃消痞除穢殺蟲阿魏(專入脾胃)。

    出西番波斯國中。

    阿虞木枝梗汁。

    味辛。

    氣平而溫。

    且極臭烈。

    故書載能殺蟲辟惡。

    又其味既兼辛與溫。

    則氣更活不滞。

    故書載治痞辟穢。

    是以溫瘧鬼魅。

    蠱毒傳屍。

    惡氣痞積等症。

    服之最為得宜。

    (王百一選方治久瘧。

    用真阿魏丹砂糊丸。

    人參湯下。

    ) 但人血氣。

    聞香則順。

    遇臭則逆。

    故胃虛氣弱之人。

    雖有痞積。

    但當溫胃和氣。

    俾痞自消。

     切勿用此臭烈以傷胃氣。

    至辨真僞。

    則但取少許。

    安置銅器一宿。

    沾處白如銀色者真。

    以真最屬難得。

    古人已有黃芩無假。

    阿魏無真之說矣。

    用缽細研。

    熱酒器上過入藥。

     殺蟲 (香木)性熱殺蟲大楓子(專入肝脾)。

    本屬毒藥耳。

    按據諸書皆載味辛性熱。

    其藥止可取油以殺瘡疥。

     若用此以治大風病。

    則先傷血而失明矣。

    (故以大楓子名。

    )故凡血燥之病。

    宜用苦寒以勝。

    縱有瘡疥宜辛宜熱。

    而血有受損。

    不更使病益劇乎?即或效以驟成。

    功以劫緻。

    然烈毒之性。

    不可多服。

    惟用外敷。

    不入内治。

    其功或不沒也。

    凡入丸藥湯藥。

    俱宜除油為妙。

     殺蟲 (夷果)潤肺殺蟲化水榧實(專入肺)。

    甘澀微苦。

    體潤而滑。

    性平無毒。

    按據諸書有言。

    氣味苦寒。

    能瀉濕熱。

    為肺家之果。

    又雲性溫散氣。

    能去腹中邪氣。

    及殺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