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雜劑

關燈
蟲。

    皆無定論。

    餘按榧實甘潤。

    是其本質。

    凡肺不潤而燥者。

    得此則宜。

    故有解燥除熱之功。

    非書所雲能除濕熱之意乎?又其燥熱内擾。

    則蟲自爾見蝕。

    而五痔腹脹等症自爾悉形。

    服此燥氣悉除。

    腸胃頓清。

    其氣自爾不結。

     非書所謂溫能散氣之意乎?又書有載有毒無毒。

    在人食既無病。

    又能以此療病。

    毒何由見。

     非書所雲無毒之說乎?又其苦澀兼備。

    既能清燥潤肺。

    複于蟲蝕性味不合。

    令其即化為水。

     非書所雲有毒之說乎?究之止屬潤肺解熱殺蟲之品。

    其言有毒。

    止是毒蟲之毒。

    而非毒人之毒也。

    其言無毒。

    因非毒人之毒。

    而為毒蟲之毒也。

    故凡一切肺燥而見咳嗽不甯。

    腹中不和。

    五痔惡毒。

    并小兒黃瘦便秘不解等症。

    服之無不奏效。

    (好食茶葉面黃。

    每日食榧子七枚。

    以愈為度。

    治寸白蟲。

    日食榧子七枚。

    滿七日。

    蟲皆化為水。

    )昔東坡詩雲。

    驅除三彭蠱。

    愈我心腹疾。

    義正是矣。

    但多食則有滑腸之虛。

    炒食味即香酥甘美。

    更有引火入肺大腸受傷之慮。

    不可不細察耳。

    忌鵝肉。

    反綠豆。

    能殺人。

    (物類相感志雲。

    榧煮素羹。

    味更甜美。

    豬脂炒榧。

    黑皮自脫。

    榧子同甘蔗食。

    其渣自軟。

    ) 殺蟲 (石)殺諸蟲瘡疥水銀(走而不守)。

    從石中迸出者為石汞。

    從丹砂中出者為朱裡汞。

    究皆丹砂液也。

    性禀至陰。

    辛寒有毒。

    質重着而流利。

    得鹽礬為輕粉。

    加硫黃為銀朱。

    炀成罐同硫黃打火升煉。

    則為靈砂。

    同皂礬則為升降靈丹。

    藥之飛騰靈變。

    無有過是。

    故以之殺諸蟲疥瘡也。

    然其陰之性。

    近于男子陰器則必消痿無氣。

    入耳能蝕人腦至盡。

    (頭瘡切不可用。

    )入肉令百節攣縮。

    外敷尚防其毒之害。

    内服為害。

    不待言而可知矣。

    (今人有水銀燒成丹砂。

    醫人不曉。

    誤用不可不謹。

    )得棗肉入唾同研則散。

    得鉛則凝。

    得硫黃則結。

    (時珍曰。

    水銀陰毒之物。

    無似之者。

    而大明言其無毒。

    本經言其久服成仙。

    甄權言其還丹元母。

    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

    六朝以下。

    貪生者服食至成廢笃而喪厥軀。

    不知若幹人矣。

    方士固不足道。

    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銀但不可服食耳。

    而其治病之功。

    不可掩也。

    同黑鉛結砂則鎮墜。

    又鉛同硫黃結砂。

    則拯救危病。

    此乃應變之兵。

    在用者能得肯綮而執其樞要耳。

    )得紫河車則伏。

    得川椒則收。

    (水銀失在地者。

    以花椒茶末收之。

    ) 殺蟲 (石)殺蟲治瘡銀朱(外治)系水銀同煉成朱。

    性燥味辛。

    方書用以殺蟲治瘡。

    亦是以毒解毒而已。

     用以食服。

    古人切戒。

    謂其性悍烈。

    良非所宜。

    (時珍曰。

    功過與輕粉同。

    )且同蟹殼燒之。

    則臭蟲絕迹。

    和棗肉熏之。

    則瘡疥頓枯。

    于此可征其概矣。

     (石)殺蟲治疥卻瘀消積輕粉(專入筋骨)。

    系水銀加鹽礬升煉而成。

    (水銀一兩。

    白礬二兩。

    食鹽一兩。

    入鐵器内。

     盆覆封固升煉。

    又法。

    水銀一兩。

    皂礬七錢。

    白鹽五錢。

    同上升法。

    一兩汞可升粉八錢。

    按水銀金之魂魄。

    綠礬鐵之精華。

    二氣同根。

    是煉制成粉。

    無鹽則色不白也。

    )雖是化純陰而為辛燥。

    然陰毒之性猶存。

    故能殺蟲治瘡。

    劫痰消積。

    烈毒之性。

    走而不守。

    今人用治楊梅瘡毒。

    雖能劫風痰濕熱。

    從牙龈而出。

    暫得寬解。

    (劉完素曰。

    銀粉能傷牙齒。

    蓋上下齒龈屬手足陽明之經。

    毒瓦斯感于腸胃。

    而精神氣血水谷既不勝其毒。

    則毒即循經上行。

    而至齒龈嫩薄之分。

    )然毒瓦斯竄入筋骨。

    血液耗損。

    久久發為結毒。

    遂成廢人。

    仍須用水銀升煉。

    入三白丹引拔毒之藥。

    同氣搜逐疠風。

    醉仙丹通天再造散。

    用以搜剔毒邪。

    仍從齒縫而出。

    再以錢氏利驚丸白餅子并用。

    取痰積從大便而出矣。

    (時珍曰。

    黃連土茯苓陳醬黑鉛。

    可制其毒。

    )畏磁石石黃。

    忌一切血。

    (本出于丹砂故也。

    閨閣事宜作女人面脂。

    用輕粉滑石杏仁去皮尖等分。

    蒸過。

    入腦麝為末。

    以雞子清調勻。

    名太真紅玉膏。

    洗面畢敷之。

    旬日色如紅玉。

    ) 殺蟲 (卵生)消食積谷蟲(專入腸胃)。

    味苦性寒。

    出于糞中。

    故仍取其入腹消積。

    俾其不傷正氣也。

    其法漂淨炙黃。

    為末調服。

    又用蝦蟆數十隻。

    打死置于镡内。

    取谷蟲入内食盡。

    然後淘除穢惡。

    取谷蟲焙幹。

    凡小兒疳積。

    腹大腳弱。

    翳膜遮睛。

    及大人熱結谵語。

    毒利作嘔。

    并宜服之。

    無不立效。

    是以鼻齒疳瘡。

    取此有尾者燒灰一錢。

    同褐衣灰和勻。

    頻吹最效。

    與利骨取牙。

    用白馬腦上肉一二斤。

    待生蛆。

    與烏骨白雞一隻食之。

    取糞陰幹。

    每一錢入砂一錢。

    研勻。

    用少許擦疼處。

    片時即落。

    皆取穢以入穢。

    遇骨與肉鑽入之意。

    無他義也。

     發毒 内經曰。

    營氣不從。

    逆于肉裡。

    乃生癰腫。

    又曰。

    諸痛瘡癢。

    皆屬心火。

    又觀丹溪有言。

     癰疽皆因陰陽相滞而生。

    則是癰疽之發。

    固合内外皆緻。

    而不僅于肉裡所見已也。

    但其毒瓦斯未深。

    等于傷寒。

    邪初在表。

    其藥止宜升發。

    而不遽用苦寒。

    俾其毒從外發。

    若稍入内為殃。

    則毒勢纏綿不已。

    而有毒瓦斯攻心必死之候矣!予按發毒之藥。

    品類甚多。

    凡三陽升麻柴葛羌防白芷荊芥薄荷桔梗等藥。

    何一不為發毒散毒之最。

    山甲皂角等藥。

    何一不為驅毒追毒之方。

    至于蜈蚣則能驅風通瘀散結。

    蛇蛻則能驅風辟惡。

    野菊花則能散火逐氣。

    王不留行則能行氣宣滞。

    皆為祛散惡毒之劑。

    外有蟾酥蟾蜍。

    力能透拔風邪火毒。

    象牙力能拔毒外脫。

    楓香力能透毒外出。

    人牙力能入腎推毒。

    胡桐淚力能引吐熱毒在膈。

    輕粉黃丹銀朱。

    力能制外癰疽瘡疥。

    蝼蛄蓖麻。

    力能通水開竅。

    拔毒外行。

    若在芙蓉花。

    則藥雖屬清涼。

    而仍兼有表性。

    是以用此以為敷毒箍毒之方。

    餘則治毒之劑。

    審其性有苦寒之味者。

    應另列于解毒之中。

    不可入于發毒劑例。

    俾人皆知毒從外發。

    不得竟用内藥内陷雲。

     發毒 (毒草)有收拔惡毒開竅通利之力蓖麻子(專入經絡諸竅)。

    甘辛有熱。

    性味頗類巴豆。

    既有收引拔毒之能。

    複有開竅通利之力。

    觀書所言搗膏以貼手臂腫痛。

    一夜即效。

    (用此同羊脂麝香鲮鯉甲等藥。

    煎作摩膏。

    日摩數次。

    )子宮脫下。

    用此研膏以塗頂心即入。

    (或搗仁貼丹田亦可。

    )胞衣不出。

    用此研膏以塗腳心即下。

    中風口眼斜。

    偏左貼右手心。

    偏右貼左手心。

    即止。

    至于口噤鼻塞耳聾喉痹舌脹。

    用油煙熏即開。

    水症浮腫。

    用仁研服一頓即消。

    (壯人止可五粒。

    )針刺好肉。

    用仁搗敷患處即拔。

    瘰惡瘡。

    用仁外敷立愈。

    (時珍曰。

    鹈鹕油能引藥氣入内。

    蓖麻油能拔病氣外出。

    )凡此皆屬外用以奏奇功。

    但不宜于服耳。

    昔人有以汁點畜舌根下。

    即不能食。

    點畜肛門内。

    即下血死。

    并雲服蓖麻者。

    一生不得服豆。

    犯即脹死。

    其毒可知。

    鹽水煮。

    去皮。

    研取油用。

    忌鐵。

     發毒 (灌木)清肺涼血散熱解毒